创新思维 深化改革 切实促进偏远乡村牧民增收

时间:2022-10-30 03:22:00

导语:创新思维 深化改革 切实促进偏远乡村牧民增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思维 深化改革 切实促进偏远乡村牧民增收

创新思维深化改革

切实促进偏远乡村牧民增收

牧农民增收问题,特别是促进偏远乡村牧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县××*乡地处偏远高寒地区,人口稀少,经济以粗放式自然牧业为主,如何在新的发展机遇期,理清发展思路,抓好牧民持续增收工作,是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笔者在“千名干部百驻村蹲点”活动中,通过走访牧户、数据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乡总面积1899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年无霜期仅58天。草场以山川、半荒漠类型草场为主,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500平方公里。主要饲养的牲畜种类有山羊、绵羊、牦牛、马、骆驼等,其中××绒山羊是我国优质绒山羊品种之一。这里气候寒冷,牧草返青迟,枯黄早,牧民居住极其分散,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全乡辖五个牧业村,共有牧户××××户,总人口××××人。截止2005年年底,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655元。

二、牧民增收因素的历史分析

××*乡作为一个偏远牧业村,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人均年纯收入却高达6655元,有其特殊的原因:

外部因素:县区经济发展带动了牧民增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县经济快速发展,对××*乡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全乡牧民收入也和全县经济一样经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牧农民收入为持续增长阶段,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36.7%,每年增加145.64元。增收因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牧农业生产力,农畜产品产量尤其是粮食产量和绒毛价格大幅度增加,带动了牧民收入的增长;二是牧农村经济逐步突破了单一的牧农业生产格局,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第二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为牧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每年增长307.47元,主要因素是市场经济拉动畜产品价格上涨。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年增收速度仅在一位数内。主要因素是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加之自然灾害,种养品种单一,市场价格因素影响,收入增速急剧下降,由过去16%的增长速度下降到8%,2000年增速下降到5%,牧农民收入呈现低谷状态。

内部因素:一是调整畜产品结构、优化品质、提高效益加快了牧民增收。近年来,××*乡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加快绵羊出栏周转,合理发展牦牛、骆驼,控制马匹增长,使畜牧业走上了良种化、周转快、易管理、效益好的轨道,对牧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拉动了牧民增收。近五年,乡党委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向上争取项目建设,为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诸如××公路建设、××河源头流域综合治理、××××*至帮××××10多公里的盘山便道整修、××*自然保护区晋级、退牧还草工程、××育草基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拉动了牧民增收。

三是招商引资发展矿山开采业,扩大了乡财政收入渠道,促进了牧民增收。乡党委政府利用辖区矿产丰富的优势,兴办乡镇企业,利用区域外资金开采,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了对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牧民增收。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总体上看,××*乡牧民收入高于全县5303元的平均水平,但这样高收入的背后却埋伏着潜在的危机,要进一步促进增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是严酷的自然条件的制约。由于草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加之过载放牧等因素,造成干旱、少雨、沙尘等自然灾害频发,草场沙化、退化、碱化的趋势严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过去主要依靠的人均占有牧场面积大,过载放牧,增加总量,粗放式自然放养,几乎无生产成本等增收因素已不复存在。牧民在高寒缺氧地区,自然游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抗灾抗病能力脆弱,生活质量与其收入水平极不相适应。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制约。近年来虽然年年坚持大搞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草场环境比较复杂,牧民高度分散,交通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加之财力有限,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年久老化,配套率低,作用和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牧民文化科技素质低,乡科技服务能力薄弱的制约。经过多年的努力,近年来牧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科技意识还不是很强,熟练掌握的实用技术不多,学科技用科技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造成科技推广难度大,接受新技术比较慢,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同时,乡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服务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好,科技人员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加工能力差,流通渠道不畅的制约。受地域、环境、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畜产品加工规模小、能力弱、流通不畅,缺少拉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缺乏高质高效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四、增加牧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要促进偏远牧村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适应牧农业和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新的战略思维认知牧农业基础作用,特别要树立既要重视牧农业、依赖牧农业的思想,又要跳出就牧农业抓增收的传统思维模式,走牧农业与非牧农业一起抓,两方并举,相互补充的新路子。

1、创新思维,深化改革,加快牧民增收。

从实践中看,凡是牧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动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多种经营等,我们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牧农民“以土地草场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草场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草场作价入股,使牧农民成为股民,确保牧农民“失地失场不失业”,让土地草场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大农业积聚。

2、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拉动牧民增收。

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草场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集体所有权、牧农户承包权、土地使用权“三权分离”,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政策,鼓励牧农民进企入厂从事二三产业,加速城乡土地的有序流转,实现牧村土地的集中流转、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积极创造条件,减轻牧民负担,为牧村改革,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取消牧农民离开牧农村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庄园主”,牧农民进城当工人,解除套在牧农民身上的土地草场枷锁,使土地草场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牧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3、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促进牧民增收。

在抓好土地流转,完善牧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抓好近期和远期两步走的战略。既要抓好畜种结构、适龄母畜比例、区位畜种配置调整的近期工作,又要抓好走特色之路,精品之路,品牌之路的长期工作,打好“××白山羊绒”品牌,提高“××羊肉”产量,推出“雪山牦牛肉”品牌,促其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新突破。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保障牧民增收。

乡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项目建设、国家生态园、退牧还草政策的落实为龙头,以矿山开采业反哺牧业,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加大牧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公益型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建设上大做文章,努力改善边缘牧区的定居设施、人畜饮水、集水防洪和引水节水、乡村道路条件,启动实施牧民新城小康住宅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抗灾抗病能力,提高牧民生活质量,增加牧民收入。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牧民素质,引导牧民增收。

乡党委政府要以党员先进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了解村情民意,积极开展“双培双带”、“党员明星户”评选等活动,加强各村两委建设。进一步完善牧农业科技推广、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和牧民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牧农村经济和牧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导牧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