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六个强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10-20 11:32:00
导语:围绕六个强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一新的重大决策,深化、发展和升华了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完全符合我国、我省和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方针。
一、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突破点也在农村。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民素质总体上不高,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增收渠道不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村容不整等问题还很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尚未改变,等等。据测算,到2005年末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1,绝对额相差3340元,占全市总人口63.3%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39.7%的消费;农村人口只占有30%左右的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不到21%的公共卫生资源;有60%的村不通自来水,22%的行政村、48%的屯不通等级公路,绝大多数村没有卫生厕所;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0%左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多年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投资比连年递减。这些问题,反映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开发提升新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只有形成产业支撑,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显著提高,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以发展烤烟、粘玉米、葵花、大荛子、芝麻、西甜瓜、美国红提和苹果圆葱等特色农业为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集避灾农业、集约农业、科技农业、精品农业、效益农业为一体的棚舍经济,搞好典型带动,形成产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十一五”期间,沿302国道在10个乡(镇、场)建设万元棚舍1000栋,农民增收1000万元;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粮变肉”、“粮变奶”、“粮变蛋”工程,促进粮食转化增值,逐步实现农牧结合、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十一五”期末,全市牧业大乡发展到6个,牧业小区发展到20个,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以上。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各类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尽快使传统农业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方向迈进。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支持安大牧业、吉祥米业、亿龙葵花、先达食品等10个龙头企业,做到兴办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00万元,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的80%以上。
加快新型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市场和经营风险。到“十一五”期末,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到500个,农村经纪人1800人。
三、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
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村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环境依托。
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启动××灌区工程,解决我市中东部地区9个乡镇近60万亩水田用水问题。完成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月亮泡东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水利化进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基本农田全程灌溉面积达到100%。坚持季节性禁牧不动摇,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植桑养蚕,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碱地生态治理步伐,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经济双赢。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坚持政府支持、农民自筹、部门帮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原则,每年计划投资12000万元,加快村镇道路、供水供热、燃气、垃圾污水及学校、医疗、文体活动、托幼、敬老院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切实规划好生产性建筑和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文教、医疗、商业、服务业等各项设施建设用地,做到布局合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引导和帮助农民积极开展“五通四化一气”和“四改四清”活动,使村镇面貌得到彻底改观。
加强小城镇建设。利用现有基础,积极整合资源,引导人口、产业、商贸等要素向小城镇聚集,提高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形成村镇建设的新格局。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小城镇人口发展到14.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每个小城镇培育起1—2个主导产业,小城镇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6.7%左右。
四、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社会事业
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直接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从而导致农村的发展能力差,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到“十一五”期末,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
强化农村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工程,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5%以内。加大资金投入,改造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医疗设施,满足农民一般性的检查和治疗;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到“十一五”期末,农民参合率要达到100%。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救助救济、优待抚恤、大病救助、五保户供养等制度,发展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积极争取和筹措扶贫资金、救灾资金,不断扩大扶贫救济投入。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面达到100%,贫困人口减少5万人。
五、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农民素质提高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还能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从今年开始,利用五年时间,在全市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由农广校牵头,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和基础文化教育,每年培训5万人次。积极开展“科技之春”、“科普之冬”、“绿证”和农村新户主培训,建立起一支农村适用技术人才队伍,使农村适用人才的数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提高非农就业能力。积极推动广大农民转变发展观念,脱离就种植业发展农业的思想束缚,引导广大农民跳出农村发展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民致富农民。广泛开展“一推双带”、“阳光培训”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促进多领域输出,多岗位就业,多渠道增收。“十一五”期间,年均输出劳务9万人次,创收34000万元。
提高农民道德水平。大力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经常性地开展农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建设五好家庭活动和双拥共建活动,引导农民树新风,破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创造,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齐抓共管、逐级负责的工作制度。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经常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使之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搞好新村试点。重点抓好安广镇和联合乡红旗村、红岗子乡永和村、两家子镇殿生村、月亮泡镇殿元村、乐胜乡永乐村“一镇五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在试点村镇建设上,实行市级主要领导包保,分别确定两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取得实效。在试点建设中,坚持不搞一刀切,不搞大轰大嗡、大拆大建,不急于求成,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劳民伤财,立足当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建成一个,巩固一个,为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形成强大合力。结合开展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市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减人、减事、减支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由管理农民向服务农民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搞好协作配合,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和xx市的正确领导下,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
- 上一篇:统一战线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历史责任
- 下一篇: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