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时间:2022-08-26 05:55:00

导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五一”放假之前,省委举办了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组织全省各地市、厅局和区县主要领导进行了三天时间的集中学习。钱运录书记、张左己省长、申立国副省长对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分别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周同战在会上要求各地市也要举办培训班,将培训范围扩大到乡村干部。这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就是按照省委要求举办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总理和钱运录书记、张左己省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抓好落实,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面,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常委会讨论意见,就如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

第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一项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大事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对做好“三农”工作发表过许多重要和深刻的论述,并亲自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定方针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几亿直到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曾先后下发了8个旨在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连续多年都是“两会”代表反映最集中的热点。为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之所以说是时代命题,是因为这次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内涵。我们很多同志都知道,单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句话来讲,并不是新话题。我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曾提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都出现过这一提法。但同一提法在内涵上却有着质的区别。过去几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松绑和减负,而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而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仍在逐步拉大。这次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时代背景上看,是在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样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从发展思路上看,更注重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跳出了“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指导方针更明确;从国家政策上来看,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更注重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扶持力度更大;从工作目标上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涵盖面更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人类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深化,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发展的目的。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不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解决好农民问题,丢掉了人口中的大多数,既使全国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力再高,也不能算是以人为本。我市目前有33万农村人口,接近全市人口的40%,但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0%左右,农业经济严重落后,这不能算是全面发展。近几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历史欠账逐年得到解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吃水、行路、住房、就学、就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远远没有达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水土保持工程严重不足,土壤地力逐年减弱,这样的状况不尽快改变,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涵盖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和农村存在的上述问题。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举措。

第三,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十一五”期间建设龙江强市,也必须以构建和谐为重要保证。目前从全国和全省来看,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别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这在总书记和省委书记钱运录的讲话中已经做了很好的阐述,我们这里仅从我市来做一下比较分析。一是从居民收入方面来看: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54.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额接近4000元钱,收入比为2.1:1。如果再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目前统计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村居民刚刚开始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城镇居民享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村社会保障还没有全面启动。二是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多年以来农业综合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与二、三产业比较,农业效益偏低,依然是弱势产业。三是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过少,有的村多年基础设施投入为零,公共财政和公益服务很少覆盖到乡镇,几乎没有延伸到村。同时,农村在征地、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也比较多。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尽快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别,有效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按照我市“十一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规划纲要,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分别达到4950元和10000元,而目前只有3354.5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从2006年到2010年,需要保持年均8.1%的增长速度,从2010年到2020年,需要保持年均7.3%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个增长速度压力相当大,加上目前全市仍有1.5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很大。所以说,我市与全国、全省一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包括了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又包括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国家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这必将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我市整体提前迈进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可以说是千年一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不仅取消了几千年不变的“皇粮国税”,还对农民种粮、购买良种和农机具实行补贴;不仅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还要为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科书和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不仅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投入,还要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贴标准;不仅今年财政资金要做到“三个高于”和“三个增加”(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而且今后还要做到“三个主要用于农村”(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达到3397亿元,增长14.2%,占全部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如果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将突破4000亿元。二是省里也将相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2006年,全省安排农业方面资金达44.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增长幅度为38.6%,而且今后财政专项支出还将重点向“三农”方面倾斜。三是我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近几年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位次快速前移,加上我市与其他农业大市比,工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相对较强。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否则就是对的发展不负责,就是对全市33万农民不负责。

二、准确把握和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也不能只说不做、年复一年,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既要注重抓好当前工作,突出解决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问题,又要积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今年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河、大四站两个试点镇和25个试点村经济发展要有新起色,农民收入增幅要有新提高,试点村基本完成通村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全市“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20%以上的村进入省级或市级文明村行列。

中长期目标是:农村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农业结构趋于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8%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辅换位”,50%的乡镇实现一乡一业、30%的村实现一村一品的格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和优势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新水平;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市所有乡镇和55%以上的行政村通四级水泥路面,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0%以上,村村通电,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年提高到8.5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明显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二十字”总要求的首要任务。各地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把致富产业和项目落实到每个乡镇、村屯和农户,保证每户农民都有一项致富产业和项目。一是要提高种植业标准化水平。由于我们的耕地有限,要想在种植业上增加收入,必须提高种植水平和单产效益。现在我市的种植业离标准化还很远,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搞过农业的人都知道,秋整地是农业标准化基础的基础,其中的好处大家也都清楚,可现在很多农户秋天连秸秆都不割,更谈不上秋整地了。种植业标准化上不来,在土地上的收益就上不来,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几户农民地挨地、垄挨垄,种植相同的品种,但产量相差的却很大。就拿烤烟来说,种的好的一垧地能产4500斤,种的不好的只能产3000斤,按照去年的价格效益相差6000元。这就是种植水平的差异。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严格农时标准,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尽快扩大深松、深翻整地面积,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要继续扩大绿色无公害棚室蔬菜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棚室蔬菜是土地产出效益最高也最稳定的一个产业,特别是新兴和桃山两个区,耕地面积小,又有近郊优势,要尽快退出大田作物生产,把仅有的土地全部发展棚室蔬菜和经济作物。当前,要集中抓好春耕生产,抓住晴好天气,加快播种进度,力争一次播种保全苗,为今年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打好基础。二是要加快主辅换位步伐。目前我市大部分乡村都没有工业企业,要想再搞工业企业也很难,发展畜牧业是当前农民增收最稳定的增长点。区县和部门要用好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猪、鸡、肉牛等主导品种,扶持母畜群、龙头企业基地和养殖示范场、专业小区建设,扩大我市养殖群体和生产规模。当前要认真研究解决生猪价格下跌造成的负面影响,利用好省政府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重点保护好大型种猪场和养殖大户,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加快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市和区县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乡村畜牧兽医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监测、诊断和防治水平。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密切关注候鸟回归,坚决防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发生,确保我市畜牧业安全健康发展。三是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只有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了,农产品才有稳定的销路和可靠的效益,所以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增收,就是支持新农村建设。我市目前除龙湘烟叶等几户企业外,龙头企业总的来说规模不大,对全市农业经济特别是农民增收拉动力还不强。要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对新引进投资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市和区县财政要在项目用地、税收和建设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力争今年新引进1—2户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大对龙湘烟叶、大森林肉鸡、勃利兰裕生猪等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搞好基地建设和产销衔接,尽快发挥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四是要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新增长点,要作为一个产业来抓,突出抓好技能培训、用工对接和权益保障三项工作。农民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非农产业就业技能,才能成功转移,顺利就业,稳定增收。要整合市、区县和乡镇的教育资源,对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培训,使农村45岁以下青壮年农民都具有一项非农产业技能。区县政府和各级劳动部门要与劳务输入地有关部门搞好对接,组织好成批次的输出,并搞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五是要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要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降低农业经济比重,减少纯农业人口。农畜产品丰富的乡镇,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加工业;生态环境好的地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靠近城区的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要以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金为主,市和区县财政按比例匹配,各帮建部门适度支持,受益农户按规定出资出劳。一要高标准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目前我市的乡镇和村庄建设多为自然形成,公共设施、道路、住房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私接乱建现象比较严重。建设、规划部门作为新农村规划的牵头部门,要参照外地经验,结合各地实际,抓紧做出我市小城镇和农村建设规划,细化农村道路、供水、住房等建设标准和实施计划,并设计出一批样板镇、样板村、样板房供农民选择。市和区县财政要列出一定资金支持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体现经济实用的原则,方案要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使规划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二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要实施“五年千亿元建设工程”,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目前我市17个乡镇中还有4个不通沥青或水泥路,220个行政村中还有51个不通沙石路,农村道路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必须抓住国家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多立一些项目。今年全市要建设通村公路47条、234公里,总投资8260万元。目前,大部分已经开工建设,交通部门和区县要严把工程质量关,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入冬前投入使用。做好已建成公路的管护工作,保证道路完好。三要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务部门要深入全市缺水乡村调研,拿出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方案和时间表,积极到省水利厅做工作,争取两到三年全部解决村屯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强水源环境治理,禁止在村庄饮用水源地建厕所、畜禽圈、排放污水及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保证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四要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建设是衡量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农民解决温饱后对提高生活质量最重要的要求。要抓紧启动“康居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贷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住宅设计图纸、免收各种规费,发放住房贷款,有条件的地方给予适当补助),在试点乡镇和村开展住宅建设试点,引导农民建设新型住宅。区县和乡镇政府要支持新型住宅建设,给予建房户减免相关费用,有条件的村可像茄子河前山村那样,尽可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选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并提供一定的补贴。五要加强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要在全市农村开展“三清三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粪便,改灶、改厕、改圈,做到垃圾、粪便集中存放,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厕所符合卫生要求。大力实施村屯四旁绿化和庭院美化,在有条件的村屯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农村自备的清洁能源。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管理村庄的积极性,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村民委员会应当作为环境卫生管理的主体,明确环境卫生责任区,明确责任人,使管理和建设村屯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六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对上争取、市和区县分级投入、组织农民出工出劳、引进社会资本等办法,逐步改变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要全力争取桃山水库二期工程开工,加快勃利九龙水库建设速度,积极争取四新、互助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加快实施互助、吉兴河、岚棒河等小流域治理,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七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和两荒造林指标,区县政府也要安排一定资金补贴树苗款,对宏伟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实施综合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减少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推行草食动物舍饲,大幅度削减畜禽粪便污染源,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少、基础差、欠账多是城乡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市和区(县)财政要调整公共财政投入方向,严格执行将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社会事业的投入主要向农村倾斜,对上争取的项目主要向农村摆放。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明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特困生免除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镇学校“新三室”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争取在三年内消灭农村中小学危房。大力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市挂职,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多,包括乡镇卫生院、农村改厕和村级公立卫生所建设等。卫生部门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争取资金,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现在市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已经全部改造完毕,今年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常规设备配置,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勃利县要抓紧对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改造,争取今年全部完成。抓好村级公立卫生所建设工作,今年所有村必须建立一所公立卫生所。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支持乡村医生到市、县医院进修和培训,财政要给予补助学费和旅差费。鼓励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优秀医生轮流到农村坐班,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争取尽快全部纳入试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三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有条件的乡镇和村要建设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但建设和经营要尽可能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不要成为村集体和农民的包袱。要继续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作,争取在2008年前消灭死角。四要逐年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提高参险率。在搞好茄子河区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尽快实现农村特困户救助向低保制度转轨。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抓紧筹建市县社会福利救助服务中心和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人员集中供养场所,争取尽快实现集中供养。

第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村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体制保障。一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变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无所作为的局面,充分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乡镇干部抓发展的能力,切实把乡镇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和优化发展环境上来,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继续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严格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决不允许截留、挪用。二要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没有土地的规模经营,就没有效益的最大化。区县和乡镇政府要积极探索和推动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保护好承包人和被承包人的合法权益,支持产粮大村和外出打工集中的乡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势的规模经营,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让多数农民离开土地,实现“双赢”。三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大力清收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运行质量,加快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保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抓住邮政储蓄制度改革的机遇,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第五,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无论全国、全省还是我市的实践都证明,凡是搞得好的村屯,一定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和一个好的带头人;反之,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的,无论自然条件多么好,农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要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像华西村吴仁宝、兴十四村付华廷和我市前山村刘东良这样的好带头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心骨。要深入实施“双培”工程,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二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民委员会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广大农民群众选择自己信得过的领头人,把那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信得过、致富有本事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三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八荣八耻”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开展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全面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增强农民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引导农村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键性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准确把握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目前,我市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不及时纠正,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障碍。

第一,要摆正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和农民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各届的帮助,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社会各界要参与。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依据乡村实际,搞好科学规划;组织有效财力,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工作重点,搞好分类指导。社会各界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辅助力量。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帮建,加大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农村发展的合力。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和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有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群众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正像左己省长讲的那样,单靠送送不成新农村,光靠等也等不来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要引导农民正确认识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最近通过深入农村调研和对接我们发现,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政府部门的事;甚至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给农民建设一个新的村庄,农民搬进去新农村就建成了;还有的单纯地在等上级和帮扶部门给钱给物,向帮扶部门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钱要物数目。这些认识上的偏差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农村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还不全面、不准确。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把宣传教育停留在干部层面上,而应把广大农民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使农民知道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新农村都要建什么,怎么建设新农村,以谁为主建设新农村,知道新农村建设政府做什么,帮建部门帮什么,农民自己干什么,从而引导农民主动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要妥善处理好积极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组织推动,但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搞行政命令,这是中央和省委重点强调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我们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址,所以一定要以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防止急于求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决不是朝夕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考虑到农村的发展现状,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任务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不能下不切合实际的指标,房屋建设不能大拆大建搞一刀切,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更要防止因新农村建设变相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要根据各乡村基础条件和经济实力,制定符合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发展目标,绝不能互相攀比,强求一律。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项目要经农民民主讨论,特别是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都要有群众参与,吸收农民代表参与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并按要求公开村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审批等重大村务事项,不断扩大民主监督范围,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第三,要统筹兼顾先行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我市被列为试点的有两个乡镇和25个村,抓好这些乡村的试点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抓好试点才能让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农民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让非试点乡村看到希望,调动起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也只有抓好试点才能为全面搞好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但试点毕竟是一小部分,我市共有220个村,试点不到12%,所以不能只把精力都放在试点上而放松整体推进。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和副省长申立国同志都要求,“不能把国家和省市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源都集中到试点乡村”。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同时,兼顾到全面,切忌出现重试点轻全局的倾向。如果那样,大多数群众不能受益,反而会增加农民的不满情绪,群众就会认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是在搞“样板工程”和“政绩工程”,认为我们在“做秀”,在搞形式主义,就会影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精力投放等各个方面,都做到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第四,要正确把握好新农村硬件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要突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这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受益快的东西,应该高度重视。但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这些,培育新型农民也是其中一项关系长远的重要任务,没有新型农民就不会有真正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不断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突出农业适用技术、外出打工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要教育和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四、全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遵循。为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中央和省都要求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根据省里要求,我市确定了两个试点乡镇,按照好、中、差三个类型选择了25个村作为试点。新农村建设能否尽快收到明显成效,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年关键看试点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试点工作。

第一,全面落实各层面的试点方案和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尽快见到实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市、区(县)、乡、村都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各种规划,各帮建部门积极深入试点乡村对接,各尽所能地帮助研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为试点村谋划了一些项目,工作起步态势很好。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行动起来,按照方案分工,明确各级包保领导干什么,帮建单位干什么,乡村和农民群众干什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尽快组织实施试点方案,抓紧落实试点乡村今年的建设项目。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联席会,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经常深入试点乡村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各区县党委、政府要把试点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明确具体领导抓包保,保证有县级领导经常驻乡、驻村抓试点推进。各帮建部门要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尽快把对接的任务落实下来,能出钱的出钱,能出物的出物,能帮助做项目的抓紧做前期,能帮助争取资金的带领乡村跑省争取,力求尽快见到实效。帮建部门要克服困难,说到做到,防止出现“对接容易、落实难”问题,不能一涉及到实际问题就推拖,迟迟看不到实质动作。试点乡村要把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试点项目建设。

第二,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资金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省支农专项资金、市和区县支农专项资金、帮建部门资助、受益群众出资五个渠道。要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捆绑使用支农资金。申立国副省长在全省建设新农村培训班上指出:“各地要加大有关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必要资金用于试点,办好大事”。我们也要对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整合起来,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相对集中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做成一些项目。二是严格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各级财政要制定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分级设立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合理规范使用。各级财政、发改委、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国家、省、市专项补助资金中提取咨询、审查、管理、监督等费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发现问题要坚决依法查处。三是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民主监督。试点村要发挥村民理财小组作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按照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要求,把项目建设所花的每一笔钱、办的每一件事定期向群众公示,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三,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为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搞试点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让其他乡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以便在全市推广。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并推广来自农民的创意和经验。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准确掌握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就如何在基础不同的村搞好新农村建设;如何搞好宣传发动,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建立有效的组织推进机制;如何发挥帮建部门作用;如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事难议、议难成、成难行”问题;如何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等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总结探索出不同类型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为我市全面建设新农村提供示范。

五、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第一,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有效的推进机制。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建立了市、区县和乡镇三级领导推进体系。要按照方案分工,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努力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各涉农部门专项推进、各单位齐抓共建、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格局。有包保任务的市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区县和乡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各区县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摆上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副职主要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保证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坐在乡镇和村屯,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具体项目,逐项落实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职责,用主要精力抓新农村建设,保证方案的推进落实。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列为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实行严格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没有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要强化宣传教育和干部培训,营造浓厚的氛围。今天会上印发了中央和省领导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讲话材料,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了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和领导机构,目的就是要大家全面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尽快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和宣传工作的重点。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和专题讲座,不间断地搞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让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要突出加大各种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搞得好的村、帮扶工作做得好的帮建单位、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好的区县和乡镇,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第三,要提高全市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切实搞好帮建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市直有关部门,还是中省直单位,都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感情、讲和谐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决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思想,更不能把包保责任看成是额外的负担。目前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前期对接工作进展较好,关键是下一阶段要抓好项目落实。各帮建单位和帮建干部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为思想,妥善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帮建工作关系,拿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到所帮建的乡村,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个项目,并注重发挥对上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帮建乡村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市里将适时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广典型,并在年底对帮建部门做出考核评价,好的表彰奖励,不好的通报批评,将帮建结果作为部门行风评议及考核部门领导的重要依据。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我们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又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市上下一定要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细致的工作,努力实现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