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年末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会议上讲话

时间:2022-05-23 02:57:00

导语:(市长)在年末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会议上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长)在年末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在年末将至,各方面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的情况下,市政府决定召开×届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些多年累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存在,特别是工人阶级中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尤其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经济社会地位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已引起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我市的现实情况看,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城镇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城乡居民的因病致贫、因灾返贫问题、困难家庭的住房、就医以及子女上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一个个面对,一件件解决。去年以来,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数百万元资金分别建立了“大病救助基金”、“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基金”,并投资万元建设了套廉租房,初步缓解了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尽管市政府在关心困难群体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这次处理(某某)公司职工上访事件,我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驻厂三天的慰问走访中,触动很大,真的没有想到(某某)公司还有那么困难的职工,真是一贫如洗呀,同志们!作为市长,我应该检讨,我们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应该反思。对于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会前,市长办公会议专题进行了研究。今天市政府决定再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表明了市政府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心。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从巩固执政基础、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年的执政历史反复证明,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政党的试金石。对于我们党来说,“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巩固执政地位、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些精辟的论断,旨在告诫全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否则人民就不会拥护我们,我们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执政地位就会发生改变。世纪末,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历史教训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国家解体、政权垮台。当年的苏共是一个有年历史、万党员的大党,却被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不关心群众生活,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安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立党才能立得稳,执政才能执得好。否则,就会动摇立党之本,削弱执政之基,阻塞力量之源。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巩固执政基础、保持执政地位的高度,怀为民之心,思为政之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好群众的生产生活。

二、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践行党的宗旨、打造为民政府的重要举措。时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为民政府的重要举措。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同志在江西苏区就强调“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当时,同志把改良群众生活与组织革命战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土地、劳动、吃饭、穿衣、住房、柴米油盐、婚姻、妇女学犁耙、生孩子、儿童读书、修桥修路、生疮害病等,都列为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领导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上去琐碎,但对每个群众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却都是大事,对革命的成功也至关重要。同志还讲过“救民私粮”和“救国公粮”的关系,明确提出要用百分之九十的工作解决“救民私粮”,用百分之十的工作解决“救国公粮”。这个道理,我们要始终铭记。关心群众生活,走群众路线,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根本宗旨,打造为民政府,就必须更加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把完成各项工作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满腔热情去做、再难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三、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协调有序的社会。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美元,现正在向人均美元的新台阶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一跨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个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入“黄金发展期”;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分化,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与尚未解决的老矛盾、老问题缠绕在一起,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只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四、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广大群众尽快过上文明富裕的日子,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关心群众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但是政绩,而且是显绩。如果部分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迟迟解决不了,甚至长期无人过问,就是经济再发展,社会再发达,也不能说是有政绩。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老百姓得实惠”统一起来,处理好长远和当前、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生活困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小康,日子越过越富裕,才是真正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要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把各项帮民之策、惠民之举、利民之事落到实处

关心群众生活,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落实到制定和执行方针政策的工作中,落实到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必须从群众最需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际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把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抓紧抓实抓好。

一要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民之策。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着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要确保增加足够的就业岗位和严格控制失业率,这在当前和今后仍将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要把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落到实处,鼓励社会各界增加就业再就业投入。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与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统一起来,把治理城市环境、完善城市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监管等与促进群众就业再就业统一起来,把优化就业结构与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统一起来。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尽可能使富余职工在企业内部就业。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出口,组织好劳务输出,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场,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倡导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同时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搞好就业再就业服务。引导群众树立职业平等、劳动光荣、创业有功的新观念,鼓励群众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今后,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寻找就业岗位,职业技术学院要发挥职业技术培训优势,开展“订单式”培训,尽可能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上岗就业。

二要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工作。要按照“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保体系健康、有序运行。同时要健全和落实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覆盖范围,使一时未能就业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群众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具体工作上,一是要继续加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努力拓宽保费来源。二要稳步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注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接续好社会保障关系。三要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分类管理,继续增加低保资金投入,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中央和省里对此十分重视,并明确提出了要求。我在有关会议上也多次要求并庄严承诺,(地名)的农民工工资年底前要全部兑现到位,不得拖欠一分钱。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好、落实到位。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要落实各项政策和待遇,加强就业的管理、培训和服务。对农民工的子女上学、户籍关系等诸多问题,要与城市居民实行同等待遇,不得搞歧视性规定。

三要解决好困难家庭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我在(某某)公司走访中,发现不少职工家庭的生活十分困难,其中有一个下岗女职工一人抚养两个小孩,生活艰难之程度,让我十分震惊。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听说都很优秀,但目前很可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要辍学回家。象这样的特困家庭,不关心、不帮助、不解决,怎么能行?我们有什么脸面面对群众?我看光建立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还不够,还要尽快建立贫困中小学生助学基金。同时,各中小学校对贫困中小学生要尽量减免学费,保证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这个问题市教育部门要尽快研究并拿出方案。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大病救助工作,只要符合条件,就要尽快把救助款发放到他们手中。另外,对企业特困群众的水费、电费等问题,也要给予适当照顾,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并拿出具体措施。

四要关心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心拿出大笔资金,建设了廉租房,解决了一批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应该说通过我们的努力,城区一批住房困难户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同时,我们也发觉,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某某)公司,我就看到近一半的职工居住在低矮狭小的平房里,条件之恶劣简直让人无法想象,说是“贫民窟”一点也不为过。对此,市城建、国土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尽快组织力量深入市直一些困难企业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后,在即将建成的套廉租房中,拿出一部分解决企业困难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根据城区现有存量土地情况,考虑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以成本价出售给困难企业职工。

五要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一年多来,我们通过建立领导接访、群众评议、仲裁裁决和法律援助四道信访保障线,信访案件大幅下降,信访形势明显好转,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作为解决当前信访问题的先进经验被外地引鉴。但同时,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环境污染、执法不公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还有不少,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级各部门在解决信访问题时,要从源头抓起,认真解决导致信访产生的各种问题。要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努力提高来信来访群众的满意率。同时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健全排查和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手段和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建立和完善处理矛盾纠纷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查究制,加强检查和监督。要及时发现激化矛盾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单位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和预案,建立和完善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以及预警、处置等工作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有关地方和单位的主要领导不能害怕群众,躲着群众,遇事绕着走,要敢于负责,亲自出面做好群众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矛盾激化,防止事态扩大。企业的负责同志也要建立对话平台,开展信访接待活动,并经常深入到职工群众当中,注意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向,多做一些“活血化淤”的工作。为了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最近市政府已根据实际需要,一方面加强了信访评议团队伍。再次吸纳了名同志,使信访评议员达到人;另一方面开通了市长热线电话,安排专人接听群众来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办理。在做好信访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让群众认识到,今天(地名)发展的大好形势和良好局面是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要倍加珍惜。全市上下都要牢固树立“(地名)发展,人人有责;(地名)发展,人人有利”的意识。稳定压倒一切,稳定也决定一切。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也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好,建设为民政府也好,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全市人民的精诚团结和凝成一股绳的干劲,都是纸上谈兵。应该说,我们在信访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为群众信访疏通了渠道,开辟了途径,也解决了一些问题,群众是理解和拥护的。只有按照规定程序和正常渠道文明上访,问题才能得到公正合理地解决。聚众闹事、围堵机关大门、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只能破坏稳定的社会环境,损坏(地名)的对外形象,阻碍(地名)的经济发展,除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对于参与事件的大多数群众要立足于教育和疏导,对于借机打砸抢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

六要扎实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工作。从目前我市的现实情况看,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特别是部分山区的群众生活极其困难,甚至有的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对贫困群体,需要全社会向他们伸出援手,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扶贫纲要,加大扶贫力度,增加扶贫投入,着力改善重点扶贫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要继续开展定点扶贫和协作扶贫,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对城市贫困家庭和企业下岗职工,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救济活动,并及时把救济金、救济粮等钱物发放到他们手中。今年市里将通过财政安排、社会募集、机关干部捐款等多种渠道,筹资万元左右对市直企业困难职工和城市贫困家庭开展大范围的送温暖活动。同时,在市直组织开展机关干部与企业困难职工结对帮扶活动,落实到人、帮扶到户。市政府领导同志将带头结对子,一对一帮扶。各县区也要结合本地情况,研究落实意见,真正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三、要进一步发扬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行动力和执行力,切实提高为民谋利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社会矛盾很多,社会治安、群众上访、下岗职工生活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生病就医、孩子上学、衣食住行等问题,需要我们去考虑。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要求,树立宗旨观念,强化爱民意识,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要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现在有很多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交通工具先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却疏远了;为什么现在干部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却不会做群众工作了;为什么现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对干部的意见增多了;为什么现在经济发展了,反而群众的怨气变大了。我看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老百姓的觉悟低,而在于我们的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出了问题,滋生了“政治微生物”。现在部分党员和党员干部身上有一种不好的作风,叫作“嫌贫爱富”。下基层,找富裕的;要考察,找发达的;交朋友,拣有钱的,对困难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有的人地位高了、权力大了,对待群众的态度也变了,不是真心地为老百姓服务,而是以权谋私,贪图享乐,与老百姓离心离德,加剧了干群之间的对立情绪。实践证明,这种危险的源头就是对人民群众没有了感情,破坏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鱼水之情变成了“油水之情”。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倡行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两个务必”,长期艰苦奋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从文山会海和各种应酬中解脱出来,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全面深入地掌握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寝食难安之感,民贫我愧之情。特别是对生活困难的群众,一定要格外关心、体贴,对他们的困难心想到,眼看到,腿跑到,话说到,力尽到,事办到。这里还要提一下,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也要把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生活关心好,对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上的困难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对困难职工的生活要重点关心、重点解决。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迎来送往和吃吃喝喝上,花在无目的出国考察和无意义的表彰庆典上,花在盖办公楼、买小汽车上。

二要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当前,在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和行政方式都发生了新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那种压、推、促、整的方法,坚决摒弃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不能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比如对于下岗职工生活、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实施综合治理的方针,不能仅仅靠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要逐步通过一种或几种机制来解决,以改变过去那种通行的随机的做法,就是逢年过节,各级领导点名或被安排到某个或某几个困难职工家去,摄像机对着,领导送床被子或几百块钱,困难职工热泪盈眶,年过了,困难职工还是困难职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白了就是在走形势、耍花枪、做表面文章。我们的干部要在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就是,一要按照民主执政的要求,积极实行阳光政策,推进阳光作业,由暗箱操作向公开、公平、公正转变;二要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和合”观念,在推进工作时变对立为融合,变对抗为合作,既实现“多赢”发展,又让老百姓得实惠;三要按照提高领导发展能力的要求,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学会“弹钢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并逐步由抓具体项目、微观主体向抓发展战略、经济布局、产业导向、政策引导等方面转变;四要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由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向依法、合理、有序地推进工作转变;五要按照建设为民政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由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向人性化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规律转变;六要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科学把握政策的“度”,由单一思维向多种思维转变,确保在结合自身实际和执行政策法规对接上的科学、缜密,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法律、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同时领导干部要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工作理念和行为方式,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忌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现在我发现,少数部门和单位的同志为了局部利益和一己之私,损害甚至侵占人民群众的“大集团利益”,见利益就沾,见矛盾就避,见困难就躲,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不顾人民群众的死活,掌权为自己,用权谋私利。试想一下,这样的干部能为群众干事吗?工作能称职吗?群众会拥护吗?还有一个问题要着重提一下,现在我们有许多工作难以推开,执行不下去或是不到位,提出的决策和要求就是落实不了,为什么?我看不光是制度的问题,根子还在于部分干部对待抓落实的态度和责任上,体现在行动力、执行力、落实力上,形成了落实的误区和执行的“黑洞”。有少数同志汇报工作时头头是道,思路不可谓不清晰,规划不可谓不宏伟,点子不可谓不新颖,但就是不肯扎扎实实地去办事,只绘图不施工,没有执行力,其结果是工作上不去,群众不满意。有的部门“肠梗阻”现象严重,对上面的部署和要求只要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就软抵硬拖,甚至置若罔闻;有的单位办事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效率低下,导致政令不畅。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要深刻反思,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督查。凡是对群众公开承诺的事项,要坚决兑现到位,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或是不能兑现承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