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时间:2022-07-21 04:08:00

导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不懈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深刻认识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对于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法治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标志。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义法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载体,以人民权利的充分实现为目的,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可见,民主和法治法相互依赖,辩证统一。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治为依托,才有可靠的保障;法治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我们要建设的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因而必须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社会事业,保证国家各项管理都能依法进行。只有实行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才有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不断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社会的诚信友爱,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运行的最有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否则就无法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经过“四五”普法教育,我市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明显增强,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民主法治环境初步形成。但是,民主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比如,治安问题仍然严峻,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司法不公、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上访增多;“人治”观念仍未消除,有的领导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仍有发生;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还不高,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凭个人经验和能力处理问题,缺乏必需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干预办案、司法不公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等。因此,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惠州的实际,按照市委的部署,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构建和谐惠州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党委必须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各级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依法执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政,如果不从法治层面解决依法执政问题,党便难以巩固执政地位,更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只有依法执政,才能发展和规范民主政治,才能创造有利于公平发展的法制环境,才能有效整合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各级党委及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要将依法执政制度化、程序化,不因领导人更换而改变。要进一步规范党委向国家机关推荐干部的制度,选任懂法的干部。要加强和完善对权力监督的制约机制,依法规范执政行为。各级政府担负着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政府行使权力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必须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将执法权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保证公开公平和规范执法;要转变职能,切实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强市场监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调整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司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要以司法为民、司法公正为目标,认真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不断规范司法行为,完善司法便民工作制度,提高执法透明度,加强司法队伍建设,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利益争端和矛盾冲突,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抓好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市的基础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20年的普法宣传教育,全市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显著提高,全体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意识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要认真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切实抓好“五五”普法规划的落实,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权利意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对实施依法治市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带头学法用法,带头自觉遵守法律,切实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全社会的依法办事。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及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主要的制度基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加强对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突出问题的监督。要加强执法检查,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行为,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内的正确实施。要加强对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监督,督促有关机关和部门切实加以解决。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监督作用,鼓励他们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出谋献策。要通过强化监督,增强监督实效,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调动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要充分发挥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民主监督作用,听取人民群众和派的意见,自觉接受派的监督,通过广纳群言,以收众益,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推进履行职能规范化、制度化,把我市各方面的重要组织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增加,我市已进入矛盾突显期。如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是建设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解决的现实问题。调节和规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我们曾经运用行政、经济、调解、教育等手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靠法律手段来依法调节和化解矛盾。只有通过法律途径,依法办事才能使各种矛盾和纠纷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过去习惯凭文件和长官意志处理社会问题和矛盾,历史上已留下深刻的教训。我们决不能再重蹈复辙。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注重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正确引导群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用法制来保障各方面利益的平衡、规范人们的各种关系和行为方式,不断促进全体人民融洽和睦。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运用法治的机制和手段,保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靠法律的机制和手段来保障,否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和谐统一,就不可能有效实现。我们要通过法治,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法治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法治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要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