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贤任能是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

时间:2022-11-15 11:48:00

导语:选贤任能是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选贤任能是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

选贤任能法院队伍建设关键

——兼谈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古往今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成就伟业的关键在于用人。今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我国的人才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国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法院的队伍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决定》,实施好人才发展战略,是改进工作作风,实现“公正与效率”,从而把法院队伍建设纳入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的根本所在。而真正做到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是法院发展的关键和前进的动力。

一、选贤任能事关法院工作大局,是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根本保证

人才问题特别是选贤任能问题,在审判事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司法公正能不能保证,工作效率能不能提高,法院形象能不能树立,社会正义能不能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正如有人所说:任贤使能则事业兴,贬贤弃能则事业衰。纵观法院建设的历史,那些审判效率高、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成绩突出的优秀法院,肯定有一批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也必然有一个善于用人、敢于用人、选贤任能的领导班子;反之,那些审判质量低,违法违纪问题屡屡出现的法院,很多都存在着人才得不到使用,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的问题,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不会用人、不敢用人甚至任人唯亲、任人唯金、贬贤弃能的领导班子。由此也可看出,人才工作特别是选贤任能,事关法院工作的大局,是法院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的根本保证。为此,必须要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高起点、高站位地来抓实抓好。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法院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精神,坚持科学、公平、发展的用人观,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够充分满足现代审判需要的法官队伍,从而为审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选贤任能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战略规划,掌握正确的用人原则

要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的人才观,实施人才战略规划的,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用人原则,既立足现实需要,又面向未来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立场坚定、公正廉洁、思想敏锐、业务精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法官。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要求选人用人者坚持“开放性”的人才理念、“广招贤”的人才政策、“诚纳才”的工作态度、“善用人”的工作招数,即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道。在选人上,要坚持公道正派、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恩恩怨怨、条条线线。在用人上,要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冲破束缚,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对看准了的人,要大胆培养、锻炼和重用。同时,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集聚人才,以自己的真诚爱惜人才。

实施人才战略规划,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发现、培养、任用人才。要不断改进人才的培养、任用和管理方法,使发现和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贯彻党的干部工作原则,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同时,要落实群众对人才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从而使选出来的人才更好地反映群众的意愿。要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人才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主测验的范围,改进方法,提高质量,从而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掌握正确的用人原则,是选人用人的关键所在。要贯彻竞争择优、公开平等的原则。只有竞争才会出人才、出活力、出正气、出新风。要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等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人才的推荐、提名、考察、酝酿、决定、考核,从而把真正符合人才条件的人选拔出来并加以重用。要贯彻用人不疑、任才不妒的原则。要求用人者必须要有宽广的气度和胸襟,做到大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要贯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要把人才放在最适合发挥其专长的岗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大材小用,是埋没人才、浪费人才,小才大用,是勉为其难、于事无补,甚至会适得其反。要贯彻以德育人、用廉养人、定期考核的原则。人才选拨任用后,大多数能够奋发向上,居安思危,做出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成绩。但也有少数人或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或只想收获,不想付出,或追求安逸,贪图享受,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为此,必须要对任用的人才进行德育、廉政等方面的教育,并按照组织原则和工作标准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使人才真正能发挥出作用,

三、选贤任能必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构建规范、科学、合理的成才机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选贤任能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贤可选,有能可用。同时,还必须要有识才和养才者,也就是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为此,必须要以规范、科学、合理的机制来发现、培养和任用人才。

1、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要善于开发人才资源。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人才也是过错。因此,对于那些可造之才,必须要以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和挖掘“千里马”。在人才的开发上,要抓住人才成长的规律性,以新观念、新视角、新标准来认识和对待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判别人才的主要标准,作为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依据。只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人,都应为其提供良好条件,使他们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惟有如此,才能激励更多的人深入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使用人者有更多、更好的人可用。二是要用好人才。用人是一种导向,也是人才成长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授权舜。授舜,则天下得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众所周知,舜治天下而太平盛世。从这一历史典故中来看,尧的品德是高尚的,在用人上也是从大局(天下)出发的。为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像尧那样,杜绝以个人的亲疏好恶来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要敢于坚决打破旧习惯,确立新观念,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三是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要不断完善使用人才的各项体制,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并努力做到以事业留人才、以待遇留人才、以感情留人才。四是要敢于为人才做主。在人才的使用上,既要不忘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又要敢于使用新人。同时,对于政治坚定、思想敏锐、业务精通、公正清廉的人才,要敢于大胆使用,不纠缠细枝末节,敢于为所用的人才做主。

2、探索全新的培养方法。一是改革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由目前的灌输型向自省型转变,由单一型向系统型转变,从而在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大局观念、提高业务素质等多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法官。二是改革培训方式。培训方式要由课堂讲课的传统方式向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上转变,不断探索现场体验式、案例分析式、模拟庭审式、集体研讨式等新的培训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三是强化实践锻炼。对于看准了的人才,要把培训和锻炼结合起来,把人才放到实践中、放到艰苦的环境中、放到基层中去磨砺,防止出现理论强而实践弱的情况。

3、构建成才的体制机制。培养人才,需要通过制定完善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策,深化人才使用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真正的人才。一是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要切实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把那些具有培养价值,符合人才标准的人选拔出来。同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贯彻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防止出现只能上不能下,“凑合”使用的问题,从而切实构建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机制。二是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对于看准的符合标准的人才,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赢得尊重的荣誉感。要制定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政策,对于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大胆给予奖励,从而支持他们的工作。三是建立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在人才的考核上,要坚持定期考核的原则,按照民主测评,实绩考察、专项调查、面谈等规定对他们进行考核。在考核时,要结合我院制定的《规范化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和实施标准》,努力做到使考核公平、合理、科学、规范。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用人之长与避人之短的关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选贤任能必须坚持改进人才的管理方法,加强对人才选拔使用工作的监督

1、要改进人才的管理方法。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严格的自律,还需要严格的他律和组织的严格管理。一是要适时建立后备人才库,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培养;二是要严格对人才的管理,按照“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原则,对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人,进一步提拔重用,而对那些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甚至敢于违法违纪的人,情节较轻的,进行批评教育并取消其后备人才资格,情节较重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三是加强对选拔使用干部工作的监督,主要是看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是否做到了廉洁用人、公正用人,是否坚持了干部任用的各项制度。

2、要加强对被选用的人才的监督。要不断健全人才监督工作制度,利用多种渠道对人才或后备人才进行监督。主要是“六看”,即:看事业心、责任心强不强,是否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看工作作风好不好,是否能公平对待当事人,公正审理案件;看廉洁自律的标准高不高,是否存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问题;看办案效率高不高,是否做到了雷厉风行,高效办案;看精神状态好不好,是否具有昂扬向上,奋发有力的精神;看服务意识强不强,是否具有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

3、要坚持科学的监督方法,逐步形成普遍的监督网络。除发挥本院监督部门职能外,还要注重社会监督,请人大、政府、政协及各界人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对他们监督,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