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时间:2022-10-20 03:07:00

导语:人民日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民日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0月17日,位于豫晋交界的河南省博爱县靳家岭村,村民陈瑞生正在翻看报纸上有关十七大的报道。他说:“现在种地有补贴,孩子上学发补贴,旅游季节再做点小生意,生活越来越好了,俺们打心眼里拥护党的好政策。”只有10户人家的靳家岭村,近年来依靠发展旅游,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程全摄

社会建设,民生为重。

从国家助学贷款到廉租住房制度,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农民种粮补贴,从最低工资标准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扎实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强调,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十七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代表们在讨论报告时表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关注民生——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又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近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政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积极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仅2006年,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幅均在千万人以上。

医疗是民生之需。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2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

同时,党和政府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下大力气狠抓煤矿、交通等行业的安全整治和管理,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积极解决教育乱收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小学老师马宪华代表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看病有保障了,孩子都有学上了,衣食住行越来越好了。“一想到党中央时刻惦记百姓冷暖,我们心里踏实高兴着呢!”

共建共享——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不久前,江苏无锡日报向市民公布了一张上半年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完成情况的表格,全市9个市(县)区的得分和排名情况一览无余。人们注意到,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四大类39个指标中,民生类指标的权重明显增加,最高的8分给了“城乡居民收入”,而以往的核心指标GDP“身价”陡降,从20分锐减为3分。“群众最关心什么,就考核干部什么。”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代表表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

无锡市推行新的政绩考核体系的做法只是一个缩影。当改善民生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时,中央各有关部门、各省市地方切实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诸多民生问题。代表们表示,这样下功夫、求实效的情况令人欣慰,更使人民群众增强了信心,对前途满怀憧憬。

推进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山东大学校长展涛代表说,要清醒地认识推进社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我们工作与人民期望之间的差距和不足,把推进社会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代表们表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史大平代表认为,完善的制度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保证。比如,通过建立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群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以及社会整合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等,可以更好地关注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代表们说,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共建共享,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建设顺利推进,民生问题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本报记者王淑军廖文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

代表们指出,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党86年历史的一根红线和优良传统,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代表们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民生问题一度表现为主要生活用品的短缺;那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民生问题则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上。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

山东省菏泽市委书记陈光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单列一章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之所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还在于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彰显了实现公平正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改善民生——

从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着手

“没想到交240元钱能有这么多回报。”李女士是长春市朝阳区下岗失业人员,去年靠政府补贴参加了医保。她因患乳腺肿瘤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2.8万元,市医保中心给报销近1.6万元。针对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学生等城镇困难群体医保“盲区”,2006年吉林省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42个试点县市超过50万人参保。今年,吉林省提出参保人数要达到700万,2008年全部覆盖城镇居民。

代表们说,近年来,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了经济负担。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每年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子受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如今,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2003年到2006年,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