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时间:2022-10-20 03:06:00

导语:人民日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民日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图为上海书展一瞥。

王溶江摄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十七大代表在讨论报告时表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实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成果显著;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动活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汉语热”席卷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所有这一切,都清晰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一个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向我们走来。

和谐之花,文明之果——

和谐文化构筑团结进步精神支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因素深深地渗透其中,为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着有力的精神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随着改革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谐文化如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内涵,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代表说:“现在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凸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有利于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发展繁荣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促进社会和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巩固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爱国主义、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真善美等思想观念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里,价值日益凸现。

近5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人数已经超过千万。“为什么在滚滚市场经济大潮之下,还会有这样多的人来看红岩?我认为,这就是文化的感召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代表说,“今天的人们更加渴望了解、学习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

反映优秀人民警察的电视剧《任长霞》,以真情打动了观众,其首播收视率最高达到7.9%,平均收视率高达6.2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取得新突破,是近些年一个突出的文化亮点。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截取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将言情剧和青春偶像剧的创作经验运用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许多年轻观众不但追着看完了每一集,还在网络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观众说,“没想到主旋律电视剧也可以这样好看”。

民族之根,时代之声——

优秀传统文化再造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谈起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厉华代表非常兴奋。“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得非常及时、非常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宝贵内容直到今天还在闪烁着光芒。现在全世界都在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我们自己当然更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启动;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大工程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代表说,一个民族向前发展,当然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攸关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精华重新重视起来,从昆曲的复兴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通过实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这项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从濒临失传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年上半年,北昆就演出了100多场。

创新之源,活力之本——

文化改革促发展惠及亿万群众

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了文化创新,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代表们认为,过去的5年,是国家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5年,是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5年,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最显著的5年。

“我们村投资60万元建了一个文化活动室,全村137户家家都通了电视。现在乡亲们没事时在文化室翻翻书、看看报、看看录像电影,日子比以前可滋润多了。”来自黑龙江同江市赫哲族的孙玉华代表说。她的家乡的变化,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亿万百姓的缩影。“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数字资源达到60TB,相当于1500万册图书或者55560小时的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到2006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基本实现了已通电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公益性文化事业正在成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加入世贸组织之初,人们曾担心,中国电影在进口大片的冲击下能否守住防线。5年过去了,国产电影不仅没有被来势迅猛的外国大片打垮,而且票房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以《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为代表的国产大片,还成功打入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中国电影上演“绝地反击”的秘密,就在于改革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增强了国有电影企业的活力和利用市场机制融资拍片的能力。现在除了进口环节没有开放,中国电影已向民营资本全面开放,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民营电影制作经营公司。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云南映象》、《丽水金沙》、《风中少林》等大型实景演出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但自身收益颇丰,而且成为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树立地方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代表们说,尽管我国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用自己的灵感创造中国文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