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培训班上的讲话
时间:2022-12-22 10:51:00
导语:财政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培训班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这次培训班的安排,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围绕《工作规划》的贯彻实施,就如何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下面,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明确定位,在惩防体系建设中确立财政改革的方向
财政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量看,财政资金在政府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其配置使用的影响力极大;从性质看,财政资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资源,其配置使用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法律严肃性;从结果看,财经领域的腐败将扭曲财政资源配置,损害财政资金效力,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无论从数量、性质还是从反腐工作的实际看,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都是防治腐败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一些腐败大案要案往往与大笔采购和公共工程有关,其中财政监管不能到位、资金运行存在漏洞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中财政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任务,加强和改进财政管理是预防腐败的重点环节。
(一)加强财政管理是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一,财政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管理反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综合治理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管理者角色的政府,需要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规范的制度安排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持社会和谐运转。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问题凸显了出来。改革和发展已经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腐败问题、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十分突出,需要我们从社会整体和谐的角度,予以正确引导和化解。从这个意义上看,惩治和预防社会腐败问题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
政府实现全面的社会管理,需要财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一是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必须借助相应的管理政策,矫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服务。就财政政策资源看,一方面是通过组织财政收入,将一部分社会资源组织起来,通过财政支出分配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最终实现政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是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公共支出,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有合理的财政资源配置政策。主要包括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就业在内的社会稳定政策;包括资金客观分配、激励约束在内的社会公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实施,维护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保持经济的增长与稳定,消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三是有高效的运行管理政策。包括财政制度中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成本制度等规范微观经济活动的制度,也包括税收制度、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等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经济关系的制度。因此,财政管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第二,公共财政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运行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的生产建设型财政;第二阶段是1979—1997年的过渡时期财政;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财政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惩治和预防腐败,尤其是公共领域腐败的基本制度安排。从近年来我省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促进惩防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看:
一方面,体现为公共财政职能的强化为惩防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公共财政强调凡市场能够解决得好的领域,政府和财政不要介入,不能“越位”,例如生产经营性、营利性等竞争领域。这样的制度安排,在减少公共部门和公权活动范围的同时,客观上也减少了公共领域的腐败机会。与此同时,公共财政又强调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财政要更加重视,不能“缺位”,例如公共执法、教育、卫生等领域。通过对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减少其利用公权谋取利益的动机。例如,近年来我们治理学校乱收费、医生拿红包等问题并取得预期成效,与公共财政保障程度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体现为公共财政管理的加强为惩防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两大核心目标。现代财政管理在制度、流程、监督和评价体系设计上,始终把目标对准防范和根除浪费、欺诈和腐败,以期形成有效的社会制度约束力。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腐败横行,社会矛盾尖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还没有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民众也无法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直到20世纪初,随着美国各州预算法的通过,现代预算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完善,才有效遏制了腐败势头,改善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近年来,我们通过规范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征管行为,较好地解决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问题,遏制了“小金库”、账外账以及预算外资金膨胀等严重干扰财经秩序的现象;通过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等管理制度改革,使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更加科学、规范和透明,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有效地防止了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以及贪污、截留、挪用、套取财政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第三,财政管理是遏制腐败的重要制衡力量。财政管理包括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财政收支管理。财政支出管理具体又包括: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反映的是政府为政理财的基本取向和基本政策,是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选择的直观体现;包括财政资金的运行监督,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反映的是从预算编制、资金支付、监督检查以及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监管。与监察、审计监督相比,财政监督侧重于事前、事中监管和对执行结果的控制,侧重于对财政资金运行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过程控制。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对象是占有、使用财政资源的社会成员,包括机关企事业、国家工作人员、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体。财政管理与纪检、监察、审计等共同组成了遏制违纪违规和腐败的第三方制衡力量。研究一些腐败案件我们发现,在一些使用财政资金的地方和单位,财政监管缺位,或者以强调工作灵活性的名义排除财政管理的监督制衡,以及不注重财政资金绩效责任的评价考核,往往都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深化财政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使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更加公开透明、安全有效,以切实增强财政管理对社会腐败的制衡力。因此,财政管理与构建惩防体系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财政管理效能的提升也体现了惩防体系建设的基本成效。
(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需要把握财政管理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省公共财政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公共保障明显增强,财政改革不断深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存在与构建反腐惩防体系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来逐步加以解决。
第一,从系统性方面看: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各项管理改革偏重于解决自身的或单方面的问题,忽视了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存在单兵突进、缺乏整体协同的问题,也存在工作机制、业务流程衔接不够紧密,管理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在构建惩防体系过程中,我们既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也要注重协调、整体推进,使各项管理制度的整体效果得以发挥。同时,要努力避免“短板效应”,防止由于个别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影响整个制度体系效能的发挥。
第二,从法治性方面看:一是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法治约束,例如非税收入的征收还主要依据政府文件和部门规章,没有法规来进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和超收收入的分配管理尚未立法等。二是预算的法治性和约束力不强,不按批复的预算执行、随意调整预算以及执行中追加较多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有令不行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比较突出。例如,个别单位故意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来逃避政府采购法的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财政部门和其他各部门共同努力,增强法治观念,推进依法理财,加快法治建设。
第三,从科学性方面看:财政预算的编制还不够细化、准确,执行中收入超收较多、支出变动较大的问题比较突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不高,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财政资金分配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整体绩效不高,责任追究不落实;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反腐惩防体系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三)围绕惩防体系建设基本要求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的基本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新要求。围绕“两个加快”的中心任务和构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省财政厅党组提出了完善“四大体系”、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是完善财政分配体系,明晰政府间财政关系。规范合理的财政体制、公正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共同构成了财政分配关系,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第一,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统一原则,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调动地方促进经济发展、强化收入征管的积极性。第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将发展中的重点支出事项纳入财政标准支出范围,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增加基层政府可用财力,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等。第三,优化激励约束机制。调整充实考核内容,加大奖惩力度,调动各级促进发展、加强管理的能动性,健全与政府事权相适应的支出分担机制。
二是完善财政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控体系是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财政政策的有机整体,是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第一,扶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扶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区域协调。第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认真落实支农惠农、促进就业、城乡低保以及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政策。第三,推动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建立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第四,建立健全财税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三是完善财政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是政府公共财政促进社会事业建设、改善民生各项政策的有机整体,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第一,加大公共投入。明确公共保障范围,重点关注民生,增加对“三农”、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入。第二,完善保障制度机制。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对象的特点,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加快构建公平、科学、透明的财政保障运行机制,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第三,把握好政策力度。既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在政策和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做到量力而行,又要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差异和满意程度,做到尽力而为。
四是完善财政管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管理体系是预算分配、资金运行和监督管理的有机整体,是财政科学规范、稳健高效运行的制度保证。第一,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打破“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管理模式,加快完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推行专项支出因素分配法,做到公开透明和科学有据。第二,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加强资金拨付与项目执行的协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第三,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健全监控机制,加大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动态监控,对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甚至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第四,强化财政管理的技术性。以“金财工程”为载体,加快建设财政业务综合信息平台,为细化预算管理、强化执行监管提供支持。
二、深化改革,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工作规划》对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省纪委也对由财政厅牵头和配合的工作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对此,省财政厅党组高度重视,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把惩防体系建设贯穿于财政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财政政策法规制定、财政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之中,贯穿于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之中,推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构筑源头治腐的公共财政制度防线,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财政改革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强化预算法治性、提高预算透明度为核心,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一是研究建立完整的财政预算体系,构建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的预算体系,将各类非税收入、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都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强化预算法治性。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切实解决预算调整多、执行进度慢、资金大量结余结转、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三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优先保障民生,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四是严格控制行政开支。健全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衔接机制,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严格公务用车、会议、接待、出国、楼堂馆所等经费控制。五是增强预算透明度。对各类收支进行实时、全面、准确的统计分析,并及时向人大报告,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的监督。提高报告的详细度、公开度,并做到报告内容易读易懂;逐步扩大社会公开的范围和内容。
(二)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通过深化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在编制形式上,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在编制内容上,实行综合预算,即部门所有收支都纳入部门预算编制;在编制方法上,实行零基预算加项目预算,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支出按项目编制;在编制和执行程序上,实行标准预算周期制度,一个预算周期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三个阶段构成。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关键在于实现预算内外收入统一管理,明确划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编制和审批程序严密公开,从而增强机制约束,防止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随意性,抑制滥收费、滥罚款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三)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具体就是取消单位收入过渡户,所有财政性收入必须缴入国库帐户或财政专户;取消单位银行账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实现。国库集中收付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流转和管理,缩短了资金拨付的在途时间,增强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是从源头上惩防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要继续扩大改革范围,将所有预算单位、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要积极开展公务卡试点,最终实现公务消费的透明化,堵住现金支付漏洞,从源头防治公务消费腐败;要建立国库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强化财政资金事前事中监控,对支付活动中违规或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的纠偏、警示、规范和威慑。
(四)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收支两条线”管理,就是具有执收执罚职能单位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按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或计划统筹安排。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不仅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中央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我省“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规范了政府行为,遏制了“三乱”现象,减轻了企业和社会的负担,严肃了财经秩序。当前,要切实加强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产出让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缴管理;将城市公共资源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等招标拍卖取得的收益,以及城市道路、公共场地停车泊位等取得的收入都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同时,逐步全面实施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规范收缴程序,实施动态监控,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彻底消除财政体制外、预算外收入。
(五)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规范政府部门采购行为、推动源头治腐的重要措施。当前,要进一步强化政府采购工作的协调管理,建立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之间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要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确保各级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配套资金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支出都必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要完善财政监管、专业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和采购当事人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完善供应商质疑、投诉机制,发挥广大供应商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将监督贯穿于政府采购活动的始终。
(六)稳步推进规范津补贴工作。
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源头治腐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遏制乱发津补贴的现象,解决同一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合理的津补贴收入差距的问题,使公务员津补贴发放与单位的行政权力和占有的国有资产脱钩。当前,要进一步推进津补贴规范工作,确保政策落实;要按照中央部署,建立我省公务员薪酬调查制度、平衡比较机制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较完善的收入水平决定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要研究完善我省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加强对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
(七)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改革。
领导干部正常、合理的职务消费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职务消费的模糊性、随意性较大,成为当前建设节约型政府、预防腐败的重点和难点,群众十分关注。通过推进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改革,建立起有效控制成本的制度体系和管理办法,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不合理的问题。当前,要进一步严格会议费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和综合定额制度,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全面推行定点办会制度;要严格公务接待范围,合理制定接待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实行定点接待,试行公务接待公示制度;要严格公务用车配备标准,完善公务用车统一保险、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等制度;要建立“职务消费”报批制度,对于会议、考察、培训等公共职务消费或不易区分的职业消费项目实施授权限制等;要建立以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外部监督为主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资金、票据以及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堵住财务漏洞。
(八)继续探索建立防治“小金库”工作机制。
“小金库”和账外账的存在,不但造成国家公有资金大量流失,扰乱经济秩序,而且极易诱发和滋生各种腐败问题,败坏党风政风,群众非常不满当前,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对单位的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加强对收费项目、范围、标准进行核查,保证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性收入”流入“小金库”;要强化票据管理,逐步实现票据网络管理系统化,防止收费不入账形成“小金库”;要做实做细部门预算,减少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的沉淀,防止执收单位截留和套取财政资金;要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减少财政支出中间环节,减少“小金库”形成的可能;要全面实现财政资金会计集中核算,使资金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确保财政性资金的安全。
(九)健全完善公共财政监督体系。
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反腐惩防体系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监督制约力量。从财政监督的对象看,包括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和财政部门内部具有资金管理、分配职能的业务机构;从财政监督的环节和内容看,包括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包括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活动本身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围绕惩防体系建设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重点:一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和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之间的纵横联动的监督机制,加强工作协同,形成监督合力。二是强化事前核查把关、事中动态监控与事后及时查处,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资金拨付的动态监督平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督。三是加强对关系社会稳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支出的监督检查。四是积极探索和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模式,促进财政监督从过程监督向结果监督转变,从传统“一对一”监督向程序监督、决策监督模式转变,从处罚、纠正问题向完善管理、查补漏洞转变。
三、拓展视野,夯实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为切实保证财政体制机制制度运行,有效发挥公共财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拓视野,全面夯实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一)加大政务公开。
财政政策及其具体收支信息的公开透明,对执行部门、立法监督机关、公共部门以及社会大众而言都是必须的。加大财政政务公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建设惩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财政管理公开透明、打造“阳光财政”的根本途径。在抗震救灾期间,我厅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抗震救灾资金接受使用公示”和“财政民生政策”专栏,通过新闻会、“阳光政务”热线、四川日报、四川卫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及时、动态、全面地公布群众关心的抗震救灾资金筹集、拨付和监管工作情况,以及相关的财税政策措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从社会反馈的情况看,广大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取和了解到了抗震救灾的财政政策及资金收支信息,为确保抗震救灾资金及时拨付、专款专用,做到“廉政救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监督环境,效果十分明显。实践证明,政务公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也是成本最低的监督。
当前,财政部门将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条例》的要求,在现阶段探索、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把财政政务公开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轨道,切实发挥政务公开的监督作用。一方面,要扩大财政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度。逐步实现向社会公众公布包括部门预算在内的各级政府财政预决算,以及转移支付预算安排情况,全面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的财政政策、发展规划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民生工程”和重点支出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要以更加详尽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另一方面,要完善财政政务公开制度。要根据财政工作的实际,明确和规定政务公开的范围和责任,以及公开的内容、形式、对象、程序和公开的平台等,特别要保证所公开的信息能够被公众理解。
(二)推进绩效评价。
随着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和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支出的绩效考核评价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支出绩效考核评价是指按照统一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最终使用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目的是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责任制度。通过建立经济发展、事业保障和行政运行等不同财政支出的分类考核体系,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实施全面考评,考评结果与部门单位和下级财政的工作绩效、管理责任挂钩,通过激励约束办法来实施奖惩,形成“正向激励、逆向约束”的机制导向作用。推行支出绩效考评,有利于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责任,推动按照绩效原则优化配置财政资源,减少浪费,也有利于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本进行监督;有助于部门单位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缩小权力寻租空间,预防腐败的产生。可以说,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本身就属于现代财政监督体系的范畴,是一种重要的财政监督工具。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积极探索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六大类基础性指标和二级考评指标为主体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今后,我们将在完善考评办法、健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考核评价的范围,逐步将重点项目、民生项目以及容易出问题的项目纳入考评范围。同时,力争在应用考评结果上取得突破,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编制和专项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并逐步将绩效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开,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
(三)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管理对任何一个单位、系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实现科学决策、提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以及实现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对财政部门而言,实现信息化管理还有一项特殊要求,就是要让每一笔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都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留下痕迹”。这既有利于促进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也有利于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督。从防治腐败的角度讲,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目前,我省财政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简称“大平台”)正在省级全面应用,并已在部分市县进行试点,力争2009年在全省推广。“大平台”的应用为财政管理创新和实现“在线”监督提供了基础条件。基于“大平台”开发的“四川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一个融合了预算编制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非税收入征管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我们将加快“大平台”的开发应用和系统融合进程,尽快建成各环节畅通、业务技术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辐射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要通过系统支持,满足财政收支情况的汇总统计、实时反馈和监督检查的需要,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的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收支运行状态;实现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等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对资金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实时、实地调查和风险控制。总之,要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监督质量,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防止暗箱操作和人为干扰,促进财政资金规范、安全运行。
以上不妥之处,请予指正。谢谢大家!
- 上一篇:孔子的社会价值观分析论文
- 下一篇:环保局思想教育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