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财政工作暨财政政策培训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12-22 10:46:00

导语:农业财政工作暨财政政策培训会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财政工作暨财政政策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业财政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今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8年农业财政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研究部署2009年农业财政工作。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在百忙当中亲临大会,并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按照会议议程,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2008年农业财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8年是我省极不平凡的一年。农业财政工作既面临雨雪冰冻灾害和“5.12”特大地震灾害的严峻挑战,又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冲击。在困难面前,全省各级农业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发展生产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把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创新支农工作理念,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抗击特大地震灾害,支持农村灾后重建;一手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创造了大灾之年实现粮食产量增产、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可喜成绩。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00.04亿斤,比上年增产21.7亿斤,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1元,比上年增加575元,增长16.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以农田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林业工程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8年财政支农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切实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为落实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提供财力保障。

财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直接手段。2008年,我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是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省财政主动协调配合省级农口有关部门,积极向中央财政争取项目资金,在项目选择、实施方案编制等方面严格把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我们的努力,去年共争取到中央财政支农专项项目资金81.3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二是各级财政加大农业投入。据统计,2008年全省财政“三农”投入年初预算达到403亿元,省级财政“三农”投入年初预算达到108亿元,其中:省级支农投入年初预算总量达到27亿元,比上年大幅度增长。

三是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较大增长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还积极运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贷款担保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建设,促进了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的建立。

(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为粮食安全提供切实保障。

2008年,省财政抓住中央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有利时机,及时向财政部汇报争取,得到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为切实抓好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省财政组织人员开展专题调研,根据省情找准支持重点,确定了玉米、马铃薯、生猪三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并在短时间内制定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得到了财政部的高度赞扬,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优势产业发展,树立了财政支农工作的新亮点、新品牌。

首先,按照突出粮食生产的原则,强化了支持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投入机制。为切实支持粮食等优势产业发展,省财政要求项目县在规定的主导产业中,必须选择1个粮食产业发展,且投资额不少于中央财政补助总额的50%。据统计,通过财政投入的支持引导,项目县共投入7.41亿元发展玉米产业、0.96亿元发展马铃薯产业、16.74亿元发展生猪产业,初步构建了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各地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2008年,项目县玉米增产43.58万吨,增加产值9.73亿元;马铃薯增产14.87万吨,增加产值1.9亿元;新增生猪出栏86万头,增加产值2.55亿元。

其次,按照突出资金整合的原则,打造了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为平台的资金整合机制。为更加有力的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各级财政积极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的力度,依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效果十分显著。据统计,中央和省财政3.26亿元的投入,带动省以下各级财政投入1.65亿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投入8.4亿元,吸引农民自筹和银行贷款投入11.8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取得了“以整合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资金整合”的效果。

第三,按照突出优势区域、关键环节的原则,建立了资金集中投入的新模式。一是省上根据全省玉米、马铃薯、生猪产业区域规划,择优选择重点地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同时,要求项目地区根据自主确定的产业项目,按照集中投入,努力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带和区域特点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经济板块的要求,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地点和区域。二是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特别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等关键环节,重点投入,集中扶持,支持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效发挥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政策效应。

(三)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改善我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2008年,省财政筹集资金3.08亿元,重点支持了旱山村集雨节灌、粮食主产区中型灌区渠道配套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三大水利工程建设,共计完成了330座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新建和整治渠道908公里,新增节水灌面42.17万亩,新建各类集雨工程8622处,解决或缓解了94个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约4.3万亩旱地浇灌生产用水问题。同时,还积极引导各地建立“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直补到户”的农田水利投入管理新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增强了农业减灾抗旱能力,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积极落实强农惠农补贴。实施惠农补贴是中央出台的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部门从全局出发,高质量地保证了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及时贯彻落实。2008年,全省共落实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良种补贴资金8.4亿元,拨付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资金4.5亿元,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97亿元,兑现退耕还林农户直接补助28.26亿元。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各级财政按照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就是服务农民的观念,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力度。省财政投入资金1606万元,通过对全省17个农业产业化贷款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带动了2.75亿元金融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引导支持了全省一大批新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共筹集资金2100万元,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基础上,支持了2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4、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为加快推进我省劳务开发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能力,2008年,省财政共筹集资金2.13亿元,用于实施阳光工程、省级劳务品牌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务扶贫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为加快我省从劳务大省向劳务强省转变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5、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2008年,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中央和省财政投入15.76亿元。重点支持了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村道扶贫等扶贫工程,启动实施了阿坝州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工程。全省共建设扶贫新村976个,修建乡村公路和机耕道982公里,使72.23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解决了全省24.98万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6、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去年,我们共筹集资金36.7亿元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和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为再造“生态四川”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省完成造林任务49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已达30.79%,有效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7、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依据“财政引导、户办为主、自愿互利、注重实效”的思路,省级财政集中投入2.7亿元,专项用于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沼气池55万口,解决了4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四)大力支持农业防灾减灾,为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做出积极贡献。

面对去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各级农业财政部门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工作中,经受住了艰巨的考验,为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1、积极支持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一是争取中央支持。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与财政部沟通联系,专题汇报,共争取到中央雨雪冰冻灾害救灾资金1.75亿元。二是及时调度拨付资金。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省财政打破常规,根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建立了“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的应急保障模式,根据各地受灾程度先行调度资金,共及时拨付资金2.07亿元,较好的解决了灾区的燃眉之急,有力地支持了灾区恢复农业生产。

2、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工作。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级农业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主动作为,全力以赴保障应急之需。一是筹集抢险资金2亿元,为堰塞湖抢险治理提供了及时的资金保障。二是筹集应急资金0.37亿元,支持灾区死亡牲畜无害化处理工作开展,确保了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三是筹集农业生产救灾资金0.27亿元,支持灾区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改种补种、抢种抢收,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基础。四是积极协调省级农口部门,调整支出结构,安排地震灾后农业恢复重建资金2.46亿元,支持了6个重灾地区灾后农业恢复重建。

(五)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创新机制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措施。2008年,省财政通过开展农业信贷担保、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支农资金整合等工作,带动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支农资金的放大积聚效应。

1、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农业担保试点。以担保为切入点,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是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重要创新。2008年,省财政筹集资金5000万元,支持资阳、遂宁、眉山、内江等市开展试点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试点地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对试点地区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且生猪(奶牛)贷款担保责任发生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给予贷款担保风险财政资金补助,支持建立了担保风险财政补偿机制,做大做强了农业担保融资平台,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据统计,当年四个试点市生猪(奶牛)贷款担保发生额达11亿元,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平均达到6.8倍。

2、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积极支持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针对我省农村贫困面宽量大,贫困人口占较大比例的实际,各级财政部门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探索发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新模式。2008年,共筹集资金0.65亿元,支持了585个贫困村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据统计,全省参加互助社农户7.85万户,其中贫困农户1.73万户。通过试点,初步走出了一条持续放大财政扶贫开发资金的新路子,较好解决了贫困村群众无法筹集发展资金的难题。

3、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支农资金整合,是近年来财政支农工作创新的一大重点和亮点。启动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来,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筹兼顾、良性互动”的思路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县为单位、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为平台、以统筹为核心、以创新为根本的资金整合运行新机制。2008年,省财政共筹集引导性资金5900万元,按照“既积极、又稳妥;既整合、又管理”的原则,将整合项目县范围扩大到了27个县。通过整合试点,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县三个不同级次的支农资金整合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

4、创新新农村建设投入方式,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2008年,省财政安排资金0.5亿元在全省选择了100个基础条件好、有产业支撑、带动能力强的试点示范村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整合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有力的支持了重点推进村建设。据统计,通过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100个重点推进村共计投入建设资金6.5亿元,推动了项目村村社道路修建、沟渠山坪塘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果蔬、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较大幅度的增加了项目村农民收入。

(六)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升支农工作质量。

2008年,各级农业财政部门按照“抓规范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规范管理就是抓资金效益,抓规范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理财观念,优化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调整和优化农业支出结构。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尤其是省级财政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努力增加农业资金总量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支出结构,进一步突出了农业投入的支持重点,保证了政府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的投入,较好地解决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越位”与“缺位”问题。

二是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2008年,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实施细则》、《四川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努力提高财政支农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监管。各级财政坚持推行专家评审、资金报帐、招标投标、集中采购、公告公示等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资金监管,使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2008年取得的上述成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全省各级农业财政部门的辛勤工作。在此,我代表财政厅党组,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省农业财政战线的广大干部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但是,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省财政支农投入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撑的格局仍未得到明显改变,一些市、县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落实对农业的投入。二是支农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分支农资金支出进度偏慢的问题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三是支农工作管理还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收集、信息交流和宣传工作不力,部分地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报送材料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财政支农工作,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职能,是政府扶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在今年进一步做好这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业务要求高的工作,首先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特别是要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对农业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

1、农产品价格出现下滑趋势。去年9月份以来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均由前期的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10月份全国31种主要农产品中有30种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跌,11月份又有27种进一步下跌。国际农产品价格跌幅比国内更大。据分析预测,今年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更大,这必然会引起农业比较效益的下滑,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60%来自非农产业,纯收入增量的74%来自非农产业。但受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给企业带来严重冲击的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减少导致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据预测,今年农民就业供求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农民工务工收入难以提高甚至还会下降。

3、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更大。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绝对数量大、比例高,而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到1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这些都对粮食和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年,还要面对农产品价格拉力下降、政策效应减弱和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困难,继续保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4、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幅度加大了“三农”投入,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持续扩大、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仍然明显。特别是在二元体制作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利益驱使下,耕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粮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一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产业“非农化”、耕地“非粮化”、农民“兼业化”等现象。在此环境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在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村改革发展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根据“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对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上台阶进行了部署。《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三农”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为今后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三、2009年农业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年,也是我省灾后重建、加快发展进入攻坚提速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农业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2009年全省农业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农业财政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切实抓好支农重大项目建设;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平台,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创新机制为抓手,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全面推进绩效考评和奖励制度为重点,强化财政支农工作责任落实;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水平。根据上述总体工作思路,2009年主要围绕八个方面的目标开展财政支农工作。

(一)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切实增加财政支农投入。

各级财政要按照“一个高于、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1、大力增加预算内支农投入。在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省财政仍努力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确保支农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今年,省级财政新增支农预算4.88亿元,支农预算总量达到34.02亿元。市县财政也要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切实加大支农投入,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2、着力引导各方面增加支农投入。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继续利用财政贴息、信贷担保、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手段,调动金融、工商、民间资本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二)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出栏1000万头生猪”的目标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出栏1000万头生猪”目标的重要抓手。我们必须把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1、着力打造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2009年,中央和省财政将强化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资金投向,重点支持2008年项目实施带动力强、主导产业发展成效突出、整合资金成效大的地区。二是建立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为平台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机制。按照省领导的批示精神,更加突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项目、聚合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整体推进。三是严格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各地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必须突出支农资金整合的内容,对整合渠道、整合专项名称和资金规模等要详细报告,省财政将据此进行考评。四是建立绩效考评和奖励制度。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财政的有关规定,对2008年项目实施和管理情况认真进行考评。省财政将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2009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3月上旬,省财政厅将会同省农业、畜牧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08年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绩效考评,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工作。五是做好总结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总结2008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向省财政报送相关信息。

2、切实抓好农业补贴政策落实。一是落实好良种补贴政策。按照中央有关要求,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良种覆盖率,完善补贴办法和操作程序,确保农民真正受益。二是继续抓好能繁母猪补贴工作,增强能繁母猪生产能力,进一步保护农民养殖母猪积极性,巩固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的成果。三是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09年,中央补助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达到了5亿元,确定的补贴种类,由目前的9大类18小类50个品目扩大到12大类38小类128个品目,对地震重灾区县补贴比例提高到50%。各地要认真研究细化保证措施,确保各项补贴政策落实不打折扣。

3、认真落实各项增产增收措施。要按照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认真实施好增粮增收“三百”工程、民族地区增粮增收工程、发展优质马铃薯和柑桔产业,发展晚秋生产和种子工程建设等增产增收项目,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4、注重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我省是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管好用好抗灾救灾资金。要加大农业防灾救灾保障机制创新力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救灾资金分配办法;在灾情发生时,要按照“调度资金保急需,灾后核实算细账”的原则,抓好资金调度工作,确保抗灾抢险应急保障资金落实到位。

5、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支持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和功能,加大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财政支农的投入重点之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增1000万亩灌溉面积,并在现有灌溉面积中增加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的目标,重点抓好粮食产区已成中型灌区的渠道配套项目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产区灌溉保证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特别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管理新机制。

(四)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运用财政贴息、贷款担保和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围绕优势特色种植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一是加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工作。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采用担保风险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缓解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的冲击。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的带动效应,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企业和农户探索多种有效形式的利益联结。

(五)围绕民生工程落实强农惠农项目。

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民生工程的要求,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涉农民生工程的资金保障工作,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不断提升劳务经济质效。提升劳务经济质效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最直接的措施之一。2009年,省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开展省级劳务品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着力打造“川妹子”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注重做好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

2、大力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一是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各地要按照“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的要求,较大幅度地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二是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并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三是进一步抓好扶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村道扶贫、沼气扶贫等扶贫工程建设;继续开展阿坝州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四是完善和创新财政扶贫机制。要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突出资金使用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尤其要注重引入竞争机制,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扶贫成效,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今年,省财政将在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扶贫资金整合连片开发试点上加大探索创新力度。

3、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要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支持发展农村沼气。

(六)围绕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支持财政支农工作机制创新。

财政支农资金是非常有限的“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对财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与增加投入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今年,省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着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1、加大农业担保机制创新力度。今年,省财政将按照川委发[2008]26号文件要求,积极推广资阳市“六方合作+保险”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全省农业担保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完善贷款担保风险财政补助制度。扩大试点市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逐步扩大贷款担保风险补助范围,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发展。二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逐步推广”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优扶强,在全省符合条件的市(州)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并对资本金达到1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农业担保公司给予扶持。

2、完善贫困村村级互助金工作机制。省财政将按照“分类设档、适度集中,产业发展、竞争定村”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全省再选择500个基础条件好、有产业支撑、带动能力强的贫困村,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金工作。同时,为支持引导已建互助社健康规范发展,探索设立省级扶贫互助金风险补助机制,确保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金工作扎实推进。

3、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一是继续抓好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进一步扩大整合范围,适当增加整合项目县。建立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机制,根据2008年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考评的结果,对成效突出的整合县给予适当奖励。二是启动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按照“政府引导、连片开发、捆绑使用、效益优先”的原则,选择领导班子强、基础工作好的部分县,探索开展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连片开发试点,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4、开展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示范。2009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逐步探索省级新农村建设资金与其他支农专项资金结合使用的方式,进一步形成合力,打造亮点。承担试点任务的地区,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增添措施,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把这项任务抓好抓落实。对在试点过程中形成的好点子、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总结上报,并认真做好项目完工后的考核验收工作。

(七)围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完善资金分配监管体系。

1、强化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以“项目指南、因素分配、客观计算”为核心内容的支农资金分配程序和制度,继续推行因素法、公式法等科学分配方法。制定出台四川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奖补资金、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资金、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资金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支农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继续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示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有效管理手段。三是加强资金运行监管。继续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帐等有效管理措施。

2、建立财政支农绩效考评制度。推进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支农工作的客观要求。省财政将把支农资金绩效考评作为今年财政支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探索和建立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一是出台办法。省财政将按照简便、可操作、反映成效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制度办法,出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旱山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建设等项目绩效考评办法,选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农资金整合、财政扶贫资金、粮食产区已成中型灌区渠道配套资金、旱山村集雨节灌、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和农村沼气等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考评。二是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在坚持按照因素法分配资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将绩效考评结果与专项资金分配挂钩。

3、进一步下放支农资金管理权限。为加大地方防治责任,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疫苗采购有序、发放及时,杜绝不必要的损失浪费,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省财政将依据相关规定,及时出台《四川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中央和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疫苗购置经费下放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改革工作,主动会同畜牧主管部门,搞好这项工作,特别是要及时落实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在年初早谋划,早安排。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对暂行办法将充分征求与会同志的意见,请大家认真讨论。

(八)围绕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水平加强财政支农能力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着力加强财政支农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整体水平,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我们一要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省情,积极探索财政支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创新财政支农理念,切切实实地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逐步形成重视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努力使财政支农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三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注重宣传工作,拓展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四要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筑牢反腐防变的道德防线,正确对待手中的理财权力,严格执行财政系统业务工作纪律。

同志们,今年的财政支农工作艰巨而光荣。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开创财政支农工作的新局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