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市构建和谐城市

时间:2022-09-17 04:27:00

导语:依法治市构建和谐城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依法治市构建和谐城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面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所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这对全国各地深入推进法治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终为人民服务,这才符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市是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全面推进城市的民主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来管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生活等各项公共事务,最终实现社会活动的法治化,它必将对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维持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生存与良性发展,从而推进社会法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东莞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依托毗邻港澳台地缘优势,凭借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迅速由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崛起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第十二、生活质量排名第二的城市,国际制造业名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依法治市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较滞后于经济城市发展步伐,需要下大力气地推进法治化进程,才能更好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具体来讲,要在五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理论探索上下功夫

理论成熟是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了理论上的坚定,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也才可能有依法治市实践活动中的清醒和坚定。东莞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大量丰富的经济社会实践为依法治市理论研究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应在依法治市理论研究探索上多出成果,也能更好地指导依法治市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广泛发挥各社科团体、市委党校、理工学院等积极作用,围绕东莞在依法治市的热点、难点问题,组成若干理论研究团队,开展专题调研,为东莞推进法治化探索理论成果,指导东莞依法治市的实践。同时,也要学会“借脑”和充分调动社会民间的力量,主动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把脉、建言献策,通过积极开展征文活动,城市论坛、法治论坛等形式挖掘民智开展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二、要在普法宣传上下功夫

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传统,使人们已经习惯于依靠长老和领导来解决纠纷和冲突,法律意识淡薄。当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21世纪,国民综合素质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法律素质是国是整体素质的重要内涵之一。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极大地增强广大干部和市民的法律素质是实施依法治市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法律素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核心是具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法目的就是把法律宣传教育到广大干部和市民群众之中,这对于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民主观念、权益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有法不知法,知法不守法,法律素质低下,依法治市就会成为坐而论道的空谈,就会因为缺乏思想基础和群众而流入形式。

因此,全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治市才能真正实施得好。一是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及任前法律知识考核考试制度。二是坚持司法、行政执法人员学历教育制度,大力推行法人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培训制度。三是要结合我国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城市统一的法制宣传日。四是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从小抓起,让法律意识在市民头脑中生根,从而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依法行为。通过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努力实现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转变,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为整体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要在加强立法上下功夫

我国宪法已在广泛的范围内原则性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要将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变为详细的、明确的、可以操作的具体法规,尚需完善和充实各个层次的立法。诚然,超前立法的难度很大,立法者不可能高明得可以预见到若干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将会产生的问题。这就需要立法者不断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宪法精神的原则,或修正或完善或充实已有的法律,使城市在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方面走上法制的轨道。特别是当出现纠纷、矛盾和利益冲突时,使市民有法可依,有法可行,而不是无法可依,各说其理,各行其是。

加强立法,不仅需要科学的立法程序和决策制度,也需要打破传统权威、单位权威,与时俱进地健全法制建设,使立法能真正及时地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并形成适应地方使用、具有一定地方特色,一个地域内人民能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需要建立一套能让市民充分参政议政的制度。市民不仅是依法治市的客体,也是依法治市的主体,任何一个市民都有依法治市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城市社区的规划和管理通常是工程技术人员提方案,有关市政领导决策,社区居民基本上无法参与,结果导致有关居民与市政机关和施工单位的纠纷大量出现。由于城市社区的规划或某项拟建的重大工程可能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这就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如听证会制度,让有关各方派代表陈述各自的立场和理由,通过辩论,比较和分析,寻找最佳方案。没有经过诸如听证会形式的公开陈述和辩论的过程,城市规划方案充其量只不过是几个人头脑的产物而已。建立听证会制度,既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惯例,也是鼓励和保证市民依法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社区规划和拟建工程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有助于推进城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此外,征求群众意见制度,人大、政协制度也是让市民参政议政的好形式。

四、要在规范执法上下功夫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市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尽管我市在完善民主法制,规范执法行为上下了很多功夫,但现实中,办案不力,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欺压群众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执法部门之间职责不清、重复交叉、互相扯皮等问题仍时有表现,群众对少数执法人员司法不公、执法犯法的腐败现象反映强烈。这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社会的稳定与法律的尊严,损害了依法治市。为此,要着力规范执法行为,重点是抓好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制度建设。要把公正执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严密地制定执法工作规范,把每一项执法行为都纳入制度规范的轨道;要突出重点,着重规范执法程序制度、监督制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创新,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新制度。每出台一项新的法律法规,每健全一项新的规范制度,都要及时组织培训考核,使培训考核成为增强广大干警法制意识、提高业务素质、掌握规章制度的有效途径。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实践依法治市,必须要在一支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廉洁奉公、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执法与司法队伍。首先,要突出抓好执法和司法队伍中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加强教育培训。引导执法与司法队伍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过好名誉关、权力关、金钱关和人情关,不断提高其文明素养。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培训,加强执法队伍的岗位培训,促进执法水平提高。再次,要落实目标管理机制、选贤用人机制、竞争激励制约机制,有效约束执法人员行为,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五、要在完善监督上下功夫

对权力加强监督是严格执法,实施依法治市的重要保证。现实中,我市已形成了各种监督的基本框架,如有党组织的纪律检查监督,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这些监督都在推进依法治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监督难、监督不力,仍然是依法治市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也是吏制和司法腐败现象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监督,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是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是市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是党和国家的决策与要求。

一是要健全监督制度。要学习借鉴新加坡、香港等法治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依法治市监督制度;要细化监督执行制度,改变监督制度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应有操作性的弊病,避免监督走过场、图形式;要及时根据情况变化加以充实完善相关监督制度,力戒监督不到位、钻监督空子现象发生。

二是要改进监督方式。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高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各种事物变化的频率也在加快,各种违法违纪的行为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一些需要重点监督的对象往往也是监督行动确定者和执行者,难以实现有效监督。因此,要不断改进更新监督方式,积极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和通过党政机关之外的第三方组织实行有效监督,切实提高依法治市的监督实效。

三是整合监督力量。一方面,要强化现有纪检、人大、政协、团体、媒体等监督机构的作用,并积极通过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和提升人民群众监督意识,更好对党政机关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建立各种监督机构的协调机制。尽管各种监督机构的分工不同、角度不同、手段不同、程序不同,但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指导、沟通信息、互通情报、互相结合,形成协调效应和监督合力,实现监督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