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2-08-03 03:47:00

导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把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位一体”,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是:通过建立民主与法治的制度框架,实现公平正义这一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则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民权利。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一切活动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的愿望。人大的工作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逐步扩大立法、监督等项工作的民主化程度,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人大切实成为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实现。营造更加健康有序、公平公正的社会政治秩序,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人大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密切联系群众,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更加自觉地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全心全意做好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要在各种重大问题上,达成社会共识。这种共识不能建立在社会沉默的基础上,真正的共识从来都是通过公民辩论而形成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承担起组织公共政论性论坛的功能。这样的论坛是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和利益交换的公共平台,从这里产生理解、共识和规则。这种辩论与交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的信息。也只有使各种利益都得到表达,才能促成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羊城论坛》,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一、《羊城论坛》的源起

我国内地第一个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羊城论坛》诞生于1992年5月,截至2005年10月,已录制、播出了89期。它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电视台联合主办,它以“国事家事天下事,你谈我谈大家谈”的方式,倡导了沟通和讨论、民主和求实的风气,创造了人大宣传工作的崭新形式。13年多来,《羊城论坛》从选题到组织,从形式到内容,从主持人的风格到参与者的心态,都已日趋成熟。由于《羊城论坛》探讨的都是广州人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播出后反响很好,收视率不断提高,成为广州市的名牌电视节目,影响越来越大。每期《羊城论坛》都有数十家中央、省、市的新闻媒体报道举办的情况。今天的《羊城论坛》,市民喜爱,政府欢迎,人大重视。日臻成熟的《羊城论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已成为广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志。

每期《羊城论坛》都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在《广州民主政治空气日浓》一文中对《羊城论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种做法是提高群众参政议政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正有力地促进着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民主与法制》杂志在题为《赞<羊城论坛>》的文章中建议“联系群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愿各级领导能从《羊城论坛》中得到应有的启示”。港澳一些新闻机构如无线电视翡翠台、《东方日报》、《海峡时报》、《澳门日报》等,都到《羊城论坛》录制采访拍摄,报道《羊城论坛》的有关情况。《人民代表报》在题为《好一个<羊城论坛>!》的文章中,称赞《羊城论坛》“不愧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好途径”。

二、《羊城论坛》的特点

与国内众多的政论性电视论坛相比,《羊城论坛》除了举办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以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权威性。《羊城论坛》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作为主要举办单位之一,而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依法行使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重要权力,不仅对政府、法院、检察院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广大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实践证明,政论性电视论坛由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权力机关来举办,可以大大增加其权威性。

二是开放性。《羊城论坛》不是一台封闭式的论坛,而是在开放的公众场所举办,向社会公众开放。它举办的地点位于广州市政府门前的人民公园,市民均可以免费进入。论坛举办前,广州市电视台等媒体事先播出论坛举办的预告。论坛举办时,邀请的嘉宾、任何市民及其他人都可以举手发言,参加讨论。它不是一台自编自演的“政治秀”,而是广大市民群众自觉积极参加、踊跃发言的电视论坛。需要指出的是,开放并不意味着混乱,论坛总体而言可谓是既气氛热烈,又秩序井然,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有益实践。

三是平等和亲民性。一方面,参加论坛的人士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在论坛上,政府官员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与普通市民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都必须举手并经主持人同意才能发言,发言时间一般限制在3分钟之内,而且不念讲稿。另一方面,论坛的论题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群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论坛选择的论题。论坛的议题非常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如1992年5月成功推出的《羊城论坛》第1期,及时将当时刚刚公布并将于是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地方性法规《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提交给人大代表、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讨论,结果实施后效果显著,被《人民日报》誉为“广州的奇迹”。再如1997年10月举办的第35期《羊城论坛》——《房屋拆迁管理大家谈》,更是有400多人自发参加论坛,有的市民早上5点多钟从几十公里外赶赴论坛现场,市民参与热情之高,讨论之热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力地配合了刚刚制定的《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2003年12月举办的第71期《羊城论坛》——《完善社保体系,保障全民利益》,是人大代表、市民关注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热点问题,由于牵涉面广,遗留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应邀嘉宾及自发前来参加的市民多达300余人,其讨论场面极为“火爆”。论坛的贴近实际,包括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各种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实际,也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可及的实际;论坛的贴近群众,既包括群众的现实思想状况,也包括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包括群众的愿望、需求、意见、建议、理想、态度、观念、习俗等等;论坛的贴近生活,既包括现实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也包括现实的政治生活,包括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三贴近”方针在人大制度和民主法制宣传工作中应具体体现为:贴近实际,就是要贴近人大工作的实际,贴近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实际,贴近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贴近人民当家作主的实际;贴近群众,就是要在宣传内容、形式、手段上便于群众接受,要吸纳群众有序参与人大宣传工作,以群众的评价作为人大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贴近生活,就是要善于寻找人大宣传工作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实践证明,人大与电视台合作,将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与大众喜爱的电视媒体相结合,既符合“三贴近”的方针,又能发挥两者的优势,使人大宣传工作更加生动活泼。

四是互动性。论坛节目发挥了观众和嘉宾互动优势。在论坛上,人大和政府官员、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不同的观点,甚至就一些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通过论坛,让市民知道政府决策的目的以及决策将对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让群众有机会对之评头论足,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能够及时得到吸纳,作为修改完善决策的第—手资料。通过这样一个群众意见的反馈过程,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吸纳到决策中来,使任何决策都符合“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的条件,从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在决策中得以充分体现和保障。通过讨论,澄清了一些误会,达成了共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让市民感受到人大工作的民主性,从而使论坛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平台。它摒弃了说教式的政治宣传模式,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受众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近年来,《羊城论坛》的收视率不断提高。事实证明,如果我们不从实际出发,不从现实的生活和群众利益需求出发,宣传工作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就会变成为群众所厌烦、所排斥、所拒绝、所不愿接受的空洞说教。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所致,人大宣传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说教有余,可读(视)性不强。其实,只要正确把握人大宣传的严肃性、程序性与针对性、可读(视)性的关系,以“三贴近”方针指导人大宣传工作实践,人大宣传工作同样具有可读(视)性,并可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增强人大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羊城论坛》的作用

《羊城论坛》不是现场办公会,一般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笔者以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羊城论坛》为人大代表、市民群众、专家学者、新闻记者、人大和政府官员进行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架构了一个良好平台。市民群众多了一个向人大、政府反映自己意见的渠道;人大、政府也多了一个了解民情民意的渠道。两者沟通的渠道畅通了,就会减少一些社会矛盾,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为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次,成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一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政治现代化的检测标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程度与政治参与程度偏高的政治系统,必然更加成熟,更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现代化过程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13年多来,《羊城论坛》已成为广州市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场合。不少市民说:“《羊城论坛》讨论的话题,都是我们过去想说而又无处说的事。”市民乐于参加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羊城论坛》,选择这种依法有序表达意志和利益要求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可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来参与监督立法、行政、司法工作的运行。参加《羊城论坛》的政府官员也从刚开始有些紧张、拘束,到慢慢学会了处之泰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并主动回答群众的提问。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人们也不断使自己的政治行为趋向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为推动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在维护我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第三,可以提高人大和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在人大和政府官员与人大代表、市民群众、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问题中,可以考察人大和政府官员是否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否熟悉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可以锻炼其逻辑思维、综合概括和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可以培养政府官员的亲民意识和民主作风。

第四,树立和展示了人大的良好形象。使人民群众通过生动直观的电视媒体,进一步了解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从而关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并积极参与到人大宣传工作中来,成为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影响力的一份子。

四、《羊城论坛》长盛不衰的原因

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办一台政论性的电视论坛节目并不难,但要持续13年之久,举办几十期此类节目,难度确实不小,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能长期坚持不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得到市委主要领导、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电视台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没有广州市委主要领导、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电视台领导对《羊城论坛》的关心、支持与指导,就不会有《羊城论坛》的诞生、发展及壮大。从论坛的经费、场地到选题策划,以及宣传录播,近几届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都倾注了心血,*年初,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树森还对如何办好《羊城论坛》提出了六点重要指导意见。

其次,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社会文明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公民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造就现代参与型公民的良好公平竞争环境,同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也进一步激发了公民诉诸政治行为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参政冲动,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增加,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政府的行为。广州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居于前列,*年人均GDP达到6000多美元。广州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全面提高广州市民的整体素质,为培养市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市民政治上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等现代政治观念亦不断增强,因而也更加激发了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广州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开拓精神,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逐渐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些都促使在经济上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州人,更加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广州市民性格温和、理性,素质较高。广州人精神具有开放兼容、创新求变、敢为人先、诚实务实、和合和谐、达观淡定等特点。广州市民的社会政治心态较为平稳,社会政治心理较为成熟,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第四,具体承办部门精心策划、精诚合作。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和广州市电视台城市专题部作为论坛的具体承办单位,在每次论坛举办前,都事先到有关部门调查研究,撰写有关工作方案,召开筹备会议;在论坛录制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每次论坛举办后,精心制作并播出论坛节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长达13年的合作中,两家合办单位不计得失,不计名利,精诚团结,配合默契,殚精竭虑,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出色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