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立法在构建和谐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8-03 03:39:00

导语:浅谈地方立法在构建和谐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地方立法在构建和谐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意识的普及,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构建和谐*就无从谈起。而法制的健全和法治的实现,都以立法为基础。因此,在构建和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地方立法重要作用

一、法制保障作用

现代和谐社会是个利益严重分化的社会,构建和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不同社会关系主体的各种利益要求不断提出又不断协调,必须由一种可以主导和控制利益对立关系的力量来推动、维系与保障和谐,这就是法律,且只能是法律。*市地方立法在法制保障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的有效实施。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来的适用全国的法律、行政法规不可能很具体,只能是比较原则,比较抽象。因此,*市地方立法可以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和精神,结合*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使法律、行政法规得以具体化,并能在*得以有效推行。如《*市妇女权益保障若干规定》自1996年3月8日实施后,《中国妇女报》于1996年3月22日在头版头条新闻中报道:“这部地方性法规的一些条款,尚属全国之先”,“长期困扰*妇女的一些不平等现象,将得到突破性的解决”,全国人大常委会妇女法执法检查组到*市检查听了汇报后,专门索要了这个法规文本,并说:“‘外嫁女’权益保障问题,我们去过很多城市了解,都认为国家法的规定太原则,无法执行。*能执行,与这个法规定得好有很大关系。”

2.具有“试验田”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在这种特殊时期,对于一些新事物,中央立法尚未制定而留有“空白”。对此让一些改革开放走在前面的地方在法制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为国家统一立法积累经验。*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市地方立法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敢于创新,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制保障,也为国家及兄弟城市的立法提供了经验。如《*市食品商贩和城乡集市食品经营者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公布施行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一位官员看了此项法规,称赞这个《规定》很好,认为发展中国家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市把《规定》翻译成英文本送给他。1988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小商贩食品卫生交流会时,还邀请*市食品卫生检验所派人到会上介绍这个《规定》,并印成小册子发给参加会议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

3.自主地解决应当由地方立法解决的各种问题。有些事项,是纯属地方性事物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一般来说不需要或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需要由全国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来作出统一规定。如禁放烟花爆竹,在某些城市中被认为是必要的,制定了禁放烟花爆竹的地方性法规,而在其他城市则认为燃放烟花爆竹不应当受到限制。*于1992年实施《*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受了当年中秋、重阳、冬至等民间节日的考验后,于第二年头的春节,取得了被喻为“*奇迹”的效果,在全国引起了普遍的注意,连越南驻*的领事馆也曾派人来了解情况。十多年来,该规定在防止环境污染、减少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汇集和沟通作用

社会主义立法的本质,是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把人民的利益诉求和意志主张在民主和法治的框架下充分表达出来,有效汇集起来,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如果民众通过法律制度和程序使自己的意志在立法上表达得越充分、汇集得越完整,立法就越能够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价值,那么,民众也越愿意选择通过法律制度和程序的方式来表达意志、追求利益。由于现代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公众需求的差异性、人们认识的多样性等原因,地方立法必然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或矛盾,面对公众多种意见和不同利益寻求立法机关承认和保护的立法诉求。这就不仅需要立法机关与立法涉及的利害关系人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公众的需求,解释立法机关的考虑,而且需要让立法涉及的各方面利害关系人进行沟通,让大家充分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表明对立法的意见和要求。在充分发扬民主、彼此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寻求相互妥协的方案。*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地方立法的汇集和沟通作用,在二十多年的立法过程中形成了多形式、多方位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渠道的成套方法,主要有:在报纸或网上刊登法规草案,组织人大代表或人民群众座谈,召开“三国四方”会议即省市相关单位协商讨论,邀请常委会立法顾问、专家、学者论证,举办“羊城论坛”电视专题节目,委托民意中心组织民意调查,举行立法听证会以及发出函件征询意见等。如《*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在制定时,除将法规草案全文登报外,还印刷了30多万份征询意见信发到居民家中,召开了多个居民群众和中小学生的座谈会,通过“羊城论坛”电视专题节目组织“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大家谈”活动,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珠江第一线”开通热线电话,在*日报的“职工之家”开辟讨论专栏。通过上述方式,共收集到300多的来信与意见,并据此对法规草案的10多处作出修改,改变一些不合实际的条款,并使内容得到了充实。

三、导向和宣传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地方立法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变迁的需要,而且还要主动地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自觉引导公众对于立法的合理期待,影响公众和社会对于法律的认识和信仰,使立法过程成为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过程,成为公众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精神、接受法律观念、认可法律规范的过程,成为各个法律关系主体明确其具体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自觉接受法律约束的过程。在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地方立法的导向作用,不断更新立法理念。一是树立人性尊严的理念。人民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本源,国家公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权利、利益和幸福。充分保障人们在民主的基础上有参与的机会,保证国家公权力行使的公开性与透明性。二是树立权利本位的理念。逐步摆脱我国传统义务本位观念的影响,改变过去地方立法的出发点是如何使国家权力得到实现,如何实现管理,而不是更好地提供服务的理念,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相互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提供最好的服务。三是树立国家责任的理念。有权力就应该有责任,没有责任羁绊的权力就会失去行使的界限,结果往往只能导致权力拥有者的滥用。责任的功能既是惩戒,又是预防,可以表明国家、社会对于违法或不合理行使权力者的否定性评价,从而遏制权力拥有者滥用权力的冲动。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十分注重地方立法的宣传作用,在这方面的主要作法有:在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生效之前举行新闻会,举办法规讲座,编写法规释义,举行本届五年立法工作总结大会等。如*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年3月28日通过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条例》,为了让代表更好地执行职务,掌握条例的内容,*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全体代表学习该条例,由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力同志作辅导。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编著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条例〉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