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间:2022-08-03 03:28:00
导语: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学说和党自身的执政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的真理性、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与愿望,以及党执政治国的新的理念、方略和机制。
一、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追求。
中国历来有“和为贵”、“政通人和”、“和睦亲善”的民族传统。从孔子《礼记·礼运篇》,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无不反映了历代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在国外,从康帕尼拉的《太阳城》,到欧文、傅立叶创办“和谐公社”;从法国无产阶级1848年6月起义,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一些社会主义空想家和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和谐社会的艰辛探索。
马克思也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
尽管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和谐社会作为追求目标,也为此付出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但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政治基础。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功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关于稳定压倒一切、同志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与实践的升华。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阶段,和谐社会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现代和谐社会与前人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至少有以下区别:现代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这是它的经济特征;现代和谐社会是在民主与科学基础上有效管理的社会,这是它的政治特征;现代和谐社会存在复杂的社会分工,有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因此不能仅仅依靠道德伦理来维系人际关系,更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组织、调节社会关系和调整人的行为,现代和谐社会所铺垫着的是一种浓郁的充满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法治文化,这是它的文化特征。正因为如此,古代和谐社会仅仅是理想甚至是“空中楼阁”的幻想,而现代和谐社会才是真正能付诸实现的美好蓝图。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社会同经济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政治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它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表现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能够各尽其能地劳动,各得其所地生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在于人们之间有没有利益矛盾,而在于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在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实现社会和谐往往并不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容纳和化解这些矛盾与冲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它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包容和对矛盾以至冲突的化解本身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重组。随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动,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地产生;随着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场主体的集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社会阶层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他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
综上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教训
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有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验教训表明: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承认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性质的矛盾,怎样区别和处理矛盾,是极其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苏联早在斯大林时期就长期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错误观点:一是根本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还有矛盾;一是虽然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有矛盾,但却把矛盾扩大化,把一切矛盾都夸大为敌我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斯大林首先提出了苏联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的论点。这是违反对立统一规律的形而上学观点。理论上不承认苏联国内有矛盾,又怎样解释苏联大量的现实矛盾呢?斯大林在理论上不得不把苏联国内的各类矛盾都说成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敌我矛盾和阶级斗争。他的错误观点给苏联发展带来极其有害的影响:由于否认人民内部存在矛盾,严重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把阶级斗争扩大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和镇压活动,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这是最终造成苏联社会各类矛盾积累激化,直至解体的一个深层原因。
──处于社会发展风险期的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高度重视协调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从各国现代化进程来看,当一个国家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织在一起,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发展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一些人利益满足,一些人利益受损,矛盾加剧;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衍生一些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矛盾激化,再遇到经济滑坡、金融风险等突发情况,会发生社会动乱,影响政局稳定。被称之为“拉美陷阱”或“拉美病”的现象就是例证,其含义主要是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因贫困化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动荡的状况。
──我国的经验教训表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随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人民内部矛盾也就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全局性问题,特别是当时苏东发生的问题也促使我们党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研究和思考。1957年2月,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标志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我们在实践上逐渐背离了正确的理论。1957年犯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1959年错误地开展了所谓“反右倾”斗争,60年代在“左”的路线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十年“”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造成全国性内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恢复和发展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走上了稳定、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2005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报告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不能不看到,我国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仍十分严峻,例如农民失地和城市拆迁引起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局面依然面临长期困难,腐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等等。可以这样认为,我们目前在社会和谐方面也同时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严重挑战。如果这些问题拖延不决,势必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谋划,正视以上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吸取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政党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教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充分发挥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地方人大机构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一,履行好监督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净化权力运行环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要时刻关注法律体系本身的和谐,要加强调查研究,从当地实际出发,善于发现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实施中,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突出重点,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改进监督的方式,加大监督的力度,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进一步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文明执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民主法治保障。
第二,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中人才济济,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好,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好,对于实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要精心组织、不断改进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努力拓宽代表知政、知情的渠道,努力提高代表工作的水平。要采取措施,使政府机关更加重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努力把代表的意见和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使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得到有效维护与实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三,加强自身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人大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人大代表,在积极带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履职尽责地做到“四个当好”。
一是当好理论者,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首先强化理论素养,要强化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学习,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矫正思维、规范行为。其次坚持理论创新,要强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解决制约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再次加强理论宣传,要通过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让它深入人心,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二是当好组织者,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努力实现社会民意的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当好引导者。要把真诚团结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去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形势,正确认识大局,正确对待改革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确认识和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特出困难和问题,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是当好示范者。要按法律办事、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树立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公仆形象,在工作生活中,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一个诚信友爱的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依靠自身的先进性来影响、带动力,感召人民群众,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