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讲话提纲
时间:2022-06-08 09:38:00
导语:劳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讲话提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参观学习和总结交流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经验,对这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进行再安排、再部署。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劳务输出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发展劳务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无论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上。劳务输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36元,在全省的排位是倒数第一位。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人均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农产品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空间有限,农产品商品价值实现困难;三是农民就业不充分,非农就业机会少,增加收入的渠道窄。全市绝大多数地方人均占有生产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少,质量差。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耕地将呈不可逆转的减少趋势,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将进一步降低,人均占有资源将进一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打破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因此,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拓展农业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据统计,2004年全市输出劳务36.5万人,创劳务收入5.6亿元,农民人均从劳务收入所得228.5元,比上年增收46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输出劳务37.3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7.1%;创劳务收入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6%。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快最多的领域。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占有量大大增加,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是“两头开花”,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快又好,最为现实的一个办法。
第二,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搞劳务,有效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第三,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无论是农业问题还是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把农业和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域来考察,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只有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才有可能建立起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发展。应当看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我市受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限制,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宽视野,跳出农村解决农民问题,跳出谋划就业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当前劳务输出面临的难得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分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另外,劳务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可以筹集更大的财力和物力,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他们逐步摒弃了“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有的通过打工,受到输入地的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其技术素质,工作能力大大增强,逐步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大部分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也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许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礼县盐官镇妇女桑喜鹊,在北京务工3年,返乡后利用务工积累的资金,于2003年7月引进小鸡5000只,办起了养鸡场,如今已发展到鸡存栏12000只,日产鲜蛋4000多个,日收入近千元,固定资产达到20万元的企业。草坝乡阳坡村桑海峰,在兰州建筑行业务工多年,返乡后办起了“礼县宏达预制厂”,固定资产已达80多万元,吸纳就业农村劳动力36名。正是他们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广大农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和农村的面貌。由此可见,劳务输出的自身意义和社会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对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突出工作重点,下功夫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全面部署,整体推进,更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总的要求是,要把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按照城乡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思路,下功夫把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力争从今年起到年全市劳务输出累计达到125万人(次),累计培训30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有组织输出30万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强宣传发动,不断增强农民外出创业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实现了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认识到劳务输出是增加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广大农民才能够自觉自愿地走出家门、走出土地、走出农村。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大约是45万人,转移输出的规模不大,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思想观念落后是重要的一个原因。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等故土难离的意识,在许多农民群众中根深蒂固。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充分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常年过着“一个月过年,五个月种田,半年游手好闲”的懒散生活。因此,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引导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宣传媒体和办板报、专栏等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加快劳务输出的经验和做法,宣传外出务工致富和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要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和教育群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劳务输出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鼓励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发展潮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就业创业,寻求发展。
第二,要强化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本领。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的多少。在劳务市场既定的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找到工作,获得较高的报酬,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应当看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产业发展,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劳务需求的增量大多是需要一定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工种。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与工作待遇、劳务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系。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越高,转移输出的成功率和收入也就越高,就业岗位也就越稳定。现在所谓的“民工荒”实质上就是劳动力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民工荒”缺少的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缺少高级技工和复合型人才。如果我们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就不可能扩大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有份额。
目前我市的情况是,低素质劳动力比重过大,2004年底,全部农村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上程度的12万人,仅占7.36%;初中程度的35万人,占21.9%;小学程度的70万人,占43.5%;还有约34万人为文盲半文盲,占21.17%,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也严重滞后,许多农民缺乏劳动技能和求职本领。这样的劳动力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今年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年增强农民素质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今后三年的输出目标、培训计划和措施,各县(区)党委、政府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要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由市、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教育、科技、卫生、农牧、财政、扶贫等部门和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培训工作。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稳固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走先培训后输出的路子。
二是要统筹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要形成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的培训格局,必须要破解培训资金紧缺的瓶颈制约问题,政府资助资金除各级财政要拿出一部分外,扶贫和农牧、劳动保障和教育部门都要按渠道筹集,市上通过协调,已从扶贫、农牧、劳动保障等部门筹集了180多万元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各部门要确保足额到位。同时,市县农牧局要积极争取立项把全市9县(区)全部纳入“农民职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要做到专户管理,集中使用,采取补贴、报帐制等方式,专款专用,真正用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上。
三是要因需施教,注重培训实效。要根据劳务市场的需求,以专业技术培训和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培训为重点,灵活设置培训专业,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做到培训有特点,输出创品牌。当前要重点抓好家政服务、餐饮、美容、美发、服装加工、保健护理、保安、建筑装潢、电子装配、家电维修、汽车驾驶和维修等行业的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使经过培训的农民都能实现转移就业。
四是要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和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坚决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乱收费。要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各类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人数、结业就业率进行考评,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进行整顿,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第三,要拓宽输出渠道,进一步扩大输出规模。目前,我市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周边省区和等省市,大部分从事的是粗、重、脏、险等工种,如建筑、装潢、采矿、清洁及餐厅、营销服务等,总体上呈现“三多三少”的状况,即:自发分散性输出的多,有组织成规模输出的少;季节性、临时性的多,常年性、稳定性就业的少;从事体力型低收入的工种多,技能型收入高的工种少。无论是输出的领域还是空间都显得不够广阔。主要原因是信息不畅,输出渠道不宽,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要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就必须在广开就业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事务。各行各业、各界各方面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劳务市场,开拓劳务市场,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
一是要广泛联系,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都要亲自了解市场,研究市场,直接与用工单位联系沟通。市、县(区)政府劳务输出管理部门,要主动走出去考察联系劳务市场,寻找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要把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作为劳务输出的主攻方向,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转。劳务输出重点乡村要把联系劳务市场作为主要任务,组织专门力量,常年累月在外收集用工信息,多方开辟劳务市场,组织劳务输出。
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驻外机构的职能作用。市政府各驻外机构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劳务输出提供服务。要利用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和招商活动,推广劳务、输出劳务,真正发挥收集劳务信息、拓宽劳务渠道、建立劳务基地的主力军作用。
三是要充分发挥民间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民间劳务中介组织在我市劳务输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县(区)乡政府要加强对民间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管理,支持和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劳务中介服务,允许他们收取合理的报酬,充分发挥他们连接劳动力和劳务市场的桥梁作用,不断开辟新的输出渠道,促进劳务输出。
衡量发展劳务经济的基本标准就是要看培训搞得实不实,订单抓得多不多,输转数量大不大。各县(区)政府要对劳务输出做一番回头看,看有多少是经过培训输出的,有多少是统一组织输出的,有多少长期在外打工,有多少在外面定居了下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真正推动自发分散的劳务输出向经过培训的有组织大规模劳务输出转变,争创劳务品牌,努力实现劳务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第四,强化服务功能,切实维护农民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针对目前劳务输出中存在的盲目性、分散性和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等问题,尽力搞好各项服务,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把劳务信息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各级劳务机构要健全信息网络,为培训、输出和外出人员管理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各级劳务机构要在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劳务服务站,确定专人广泛收集、及时劳务信息,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各级劳动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严厉打击欺诈行为,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三是要着力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要督促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引导和教育务工人员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对一些典型案件要从快从严公开处理,对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建立司法监督、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和救助体系,为农民工伸张正义。在当前劳务市场不健全、劳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要搞好跟踪服务,及时处理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的纠纷,切实维护用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五,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一是要着力培养农村种养大户,鼓励支持其进行规模扩张,使农村有限的土地能够依法合理流动,适度规模集中,使一部分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解除后顾之忧,从土地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寻求新的就业渠道;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面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新型市场,促进农民群体的分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农民的身份和职业,为劳务人员永久性输出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劳务输出工作健康发展
加快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真正把加强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举措,拿出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功夫,抓好劳务输出,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农牧、扶贫、教育、财政等部门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市、县(区)劳务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落实。县(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要建立自己的联系点,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工作发展。乡镇党委、政府转变职能,第一位的就是要转到抓劳务输出上,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培训、抓订单,搞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的档次和水平。
二要健全工作机构,加强工作力量。我市各县(区)劳务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有些县(区)工作力量不足,有些县(区)隶属关系尚未理顺,不适应劳务输出的需要,对这个问题务必引起重视,人员缺乏的要尽快充实,机构不顺的要尽快理顺,使其真正发挥职能作用。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全市的劳务主管部门,肩负着重大责任,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既要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又要做好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强乡镇劳务站的建设,加强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经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加强劳务输出的统计工作,建立村级劳务统计报表制度和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制度,切实改变底子不清、数字不实的被动局面。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工作运转。投入不足,经费缺乏,是制约劳务输出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培育劳务产业,就必须增加投入。各级政府要协调解决好资金投入,确保劳务输出和职业技能培训所需的经费。扶贫、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要向劳务培训工作倾斜,优先予以安排,已经协调筹措到的培训经费各资金主管部门要确保足额到位,各级财政也要挤出一些资金,逐步将劳务输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四要加强目标考核,狠抓工作落实。近年来,各县(区)各部门在抓劳务输出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在一些方面也还存在工作落实不够的问题。如果落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好的机遇也会丧失,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因此,我们一定要狠抓落实工作。从今年起,市政府要把发展劳务经济纳入经济责任书综合考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县(区)政府也要把劳务输出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相关考核办法,认真进行考核。要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促检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促进劳务输出工作全面发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我市劳务输出工作上一个新的水平。
- 上一篇:食药监督局年度总结和思路
- 下一篇:价格改革与企业上市工作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