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大会发言稿

时间:2022-06-07 04:01:00

导语:产学研合作大会发言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学研合作大会发言稿

年月日,全市产学研合作暨建设创新型大会召开,副市长总结安排了全市产学研合作及建设创新型工作。

一、坚持围绕中心,突出科技创新,全市产学研合作及建设创新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年以来,在推进城市转型这一中心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实施“科技推动”战略,在突出加快科技创新中注重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合作的意见》、《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思路,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城市转型的路子。市政府与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等科研单位联合成立课题组,完成了《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研究》、《市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创新型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编制了《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型规划纲要》。组织开展了“科技创新年”,“创新是城市转型的灵魂”体系建设研讨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市经济转型产学研项目(北京)对接会、第十届北京科技博览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介签约会、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产学研项目对接会等多次产学研合作活动,共签约合作项目39项,签约资金达36.8亿元,对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加快城市转型和建设创新型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8年,省政府69号文件明确将我市确定为“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截止目前,我市已与210家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实施合作项目260多项,其中已经有近百项完成合作,正在合作实施的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有70多个。合作的成效日益显现,建设创新型的局面已经打开。

创新基础日渐稳固,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完备。全市建成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拥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个。培育市级科技示范乡镇20个,科技示范村110个,科技示范户200家。组建各类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机构506个,科技服务中介机构258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5个。启动实施了“数字”建设工程,中国门户网站、科技信息网站和“神农通”农业信息网站等信息网络平台相继建成,9家企业被列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企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保障、以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科研开发推广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科技平台服务体系。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1082项,全社会投入科技研发资金48562.6万元,其中争取到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资金5250万元,是恢复建市后前十五年科技项目资金的5倍之多。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948”计划项目1项,“973”计划项目1项。同时,紧紧围绕多元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储备重大科技产业化招商项目25个。特别是在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多年的合作中,一批“中科院科技支甘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城市转型,而且双方在互动交流中建立了合作机制,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使我市企业引进、消化先进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全市共取得科技创新成果369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有18项、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216项,有410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科技项目建设催生了一批先进的专利技术,十年累计申请专利406件,授权155件。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依托重点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有色集团与中信集团开展合作以来,投入30多亿元用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中用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发的经费达1亿多元,对全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贵金属综合利用工程、铅锌厂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工建设。长通电缆科技股份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研发的高温超导电缆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被列入国家“双高一优”计划,获得多项国家专利。西部超导公司与长通电缆科技公司合作的核聚变磁体用电缆绞缆项目被列为国家“973”计划。银光公司通过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TDI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0万吨TDI技改扩建项目投产,12万吨PVC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银光聚银公司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聚碳酸酯(PC)研发项目已成功完成中试,打破了国外对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一步光气界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空白,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聚碳酸酯生产技术,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靖远煤业集团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的急-倾斜厚煤层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专利7项,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首、2004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十五”期间十大科技成果奖。华鹭铝业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的科技部西部专项和省省长基金项目——阳极焙烧先进技术开发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省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稀土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低成本AB5型稀土贮氢合金及高性能稀土贮氢合金技术,推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扎布耶锂资源开发产业化示范工程,年产精制碳酸锂5000吨,填补了我国盐湖提锂技术空白,使我市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锂盐生产基地。建成了年产300吨电池级氧化钴生产线,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等相关技术研发正在加紧进行,为开发锂资源下游产品、打造电池生产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新平台不断拓展,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较快。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是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积极为园区发展提供各种产学研合作服务,引进促成了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研究生实习基地和部分科研院所产业中试基地的建设。联合中科院兰州分院建成了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信息工作站,促进了园区重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及其与中科院相关院所之间的信息交流。2008年4月,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的省第一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落户,市委、市政府相继批准成立了市火炬产业基地服务中心、市产学研合作中心、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全力促进基地的建设。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产业园的快速发展,使产业园很快发展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驻。目前已引进项目83个,总投资68亿元,有46个项目建成投产,30多个产品投放市场。碳酸锂、在恩制药等项目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项目或重大产业化项目,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园的建设,开创了我市产学研科技合作的崭新局面,为我市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开发型向科技推动型的转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科院、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长期关心和支持,鼓舞和坚定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企业单位抓合作、促创新、抓科技、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市县两级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为创新型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全市产学研合作的领域、范围、方式不断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合作,向项目、技术、人才全方位合作转变。市政府从省内外专家学者中聘请了53名科技顾问和45名项目咨询专家,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技术人员4786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900多人,中级12462人,90多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列入省级“555创新人才工程”,3人列入省级“333科技人才工程”,44人入选我市“153”、“155”人才工程,18人被评为全市科技创新带头人,6人被评为“市科技功臣”。

基层创新势头强劲,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02年到2005年,市上重点协调解决了除区外的其他四个县区科技局机构职能的设置问题,由直属事业单位全部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为县区开展创新活动理顺了关系。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每两年对各县区的科技进步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形成了规范化的制度,促进了县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自2003年国家科技部命名我市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之后,全市三县两区先后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县区科技创新的势头日益强劲。各县区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和各类适用技术应用为主的产学研科技合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送科技下乡、科技富民培训、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等系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明确目标重点,进一步理清完善全市产学研合作和建设创新型的总体思路

我市坚持打科技牌、走科技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促进城市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做法,不仅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而且也得到了国家、省上和经济理论界、新闻媒体的广泛认可。为此,国务院将我市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省政府也将市列为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市,并积极协调争取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一方面说明我市的科技创新已经迈出了可喜一步,走在了全省前列,建设创新型迎来了大好形势;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后在“如何建设”、“怎样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客观分析,认真总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市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创新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低水平重复、松散型结构的块状经济特征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高,缺乏品牌创造竞争优势。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孵化能力不强,缺乏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缓慢,产业化程度低。三是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紧缺,引才引智面临巨大压力。四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层次单一,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有的县区重宣传轻投入,缺乏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县区之间相互差距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努力建设创新型。

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建设创新型,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项目载体、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推动作用,以企业为基、以人为本,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校的技术和人才,密切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产业化规模和效益,为促进城市转型和构建“市经济圈”提供持久强大的内动力。重点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突出做强产业、做大基地,全力抓好“一园”(即: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一带,“五基地”(即: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能源及新能源、新型陶瓷五大产业基地),“六联盟”(即: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能源及新能源、电线电缆、新型陶瓷六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创新型建设有序开展。

三、坚持区域联动,加快组团发展,推进全市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型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突出园区带动抓合作促创新,加快建设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优势,立足我市现有的省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尽早争取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吸引和促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整合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高科技项目,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向太阳能技术、生态环保技术、航天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延伸,向产业的高端延伸,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集聚,辐射带动刘川工业集中区、平川中区、上沙沃和会宁鸡儿川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极和核心区,力争到到2015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5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80-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使产业园发展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承载区,成为辐射带动以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西部优势资源集约利用区,成为西部乃至全国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示范开发区,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示范开发区,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科学发展的示范开发区。

第二、立足特色农业抓合作促创新,加快建设兰白沿区星火产业带。充分利用沿区的优厚条件,按照《区星火产业带建设合作协议》的规划布局,以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技术集成配套水平,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畜牧、林果业、反季节蔬菜、中药材、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等重大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着力发展以高新技术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争取到年将“区星火产业带”纳入全国农业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孵化转化推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农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向沿黄灌区集中聚集,形成产业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形成贸工农的外向型商品农业,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较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兰白沿黄灌区建设成为高效特色农业区和生态观光农业区,成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区,辐射带动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周边旱作农业区。

第三、着眼产业集群抓合作促创新,加快建设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一是加强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和产业基础,多渠道组织资源,大力提升冶炼技术和装备水平,突出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大有色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和功能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高温超导电缆、核聚变磁体用电缆绞缆、高水固化充填材料等高科技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形成以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产业链,以铝材加工为基础的铝合金系列材料产业链,以铅材加工为基础的电池产业链,以锌材加工为基础的超细氧化锌粉体产业链,以黄金、等贵金属制品深加工为基础的首饰新材料产业及光电产品产业链,同时加强对废铜、废铝、铅锌产品等有色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力争到2020年,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以上。二是建设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展稀土加工分离、稀土抛光粉、稀土研磨、稀土金属、稀土贮氢合金粉等技术创新,逐步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生产的技术转变,形成氧化铷-金属铷-铷铁硼-稀土永磁电机-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产业链;混合稀土金属-稀土贮氢合金粉-镍氢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产业链;铈的化合物-稀土抛光粉-尾气净化剂、液晶显示器专用蚀刻剂产业链;稀土化合物-稀土新型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应用器件产业链。争取建设汽车尾气净化器、液晶显示器、电玻璃等高新技术领域用高纯铈系列产品及硫化铈红色颜料、稀土永磁电机生产项目。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三是建设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光气化产品、聚氨酯、氯碱、煤化工、氟化工、有机硅、硼化工和石油化工等八条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打造中国西部大型化工基地。重点依托大型化学工业企业在聚氨酯原材料和含能材料方面的产能优势,围绕已经形成的含能材料、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和特种化工核心产业链和以TDI、硝基二甲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精细化工产业链,以TDI产业为龙头,开发建设DNT、HDI、MDI、PC(聚碳酸酯)、PVC、硝基二甲苯和氯碱等一批高科技化工项目。力争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四是建设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基地。坚持适度超前、优化结构、多能并举的原则,以稳定煤炭、扩大火电、发展水电、开发风电和光伏发电、争取核电为重点,做大传统主导能源,大力开发清洁能源,积极发展电池产业,努力壮大能源基础工业,增强能源产业保障支撑力,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把我市建设成为兰白核心经济区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以上。基本形成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并举的能源及新能源产业体系。五是建设新型陶瓷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石英石、烧胀粘土、花岗岩等多种陶土资源,发挥其种类齐全、储量巨大、品质优良的优势,严格遵循国际标准,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链,发展以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精细陶瓷、氧化铝工业陶瓷等系列新型陶瓷产业,建设西北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打造西北“陶都”。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

第四、依靠组团发展抓合作促创新,加快建设六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产学研组织化程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团创新发展模式。要紧跟国家、省上产业政策指向,紧密结合我市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组建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能源及新能源、电线电缆、新型陶瓷六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支持,引导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联盟与有关企业联合开展有针对性的转化开发和储备开发研究,对业绩突出的实行以奖代补,促使联盟从产业化研究向实体化企业发展,带动其它产业组建相应的技术联盟。

第五、注重全面发展抓合作促创新,全方位推进创新型建设。国家科技部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指导意见,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科技惠民和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了监测评价指标。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转型“六大保障体系”要求,把创新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灵魂,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道路,全方位抓合作促创新,整体推进创新型建设。各县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一定要着眼全面发展,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开展自我创新、协作创新,全面促进发展战略创新、新兴产业创新、资本运作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工艺创新、文化环境创新、载体建设创新,提高政府领导发展和项目运作的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能力,使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新精神、创新力量在全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展现,创造各行各业的“品牌”,全面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

同志们,建设创新型是一条艰辛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只要我们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拿出当年艰苦创业的劲头,拿出今天城市转型的锐气,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走产学研科技合作之路,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新一轮发展的光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