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的导向功能
时间:2022-08-14 10:07:00
导语:党的群众路线的导向功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就阐明了在加强党的建设中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我认为党的群众路线至少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导向功能。
1.权力导向
党的群众路线提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就不能胜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力以及建设自己文明、富裕、幸福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党又必须联系人民群众,党一旦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在党同群众的关系上,首先要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共产党人如何看待和行使好自己的权力。
从党的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待共产党人的权力,其中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二是共产党人的权力要替人民办事。既然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这种权力就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就要了解和集中人民群众的意愿。这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的认识路线。既然共产党人的权力要为人民服务,要替人民群众办实事,那么,每一个掌权的共产党员就必须树立“公仆意识”,一切对人民负责。现在有一些党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都忘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来自人民群众,应当服务于人民群众。具体说来,其思想和行为表现为:一是推崇“权力至上”,二是特权思想,三是滥用职权。克服这些思想和行为,既要靠教育,靠法制,靠深化改革,也要靠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按隶属关系进行,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非常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和官员的职能需要转换,由指令转向指导,由领导转向服务,由具体管理转向宏观调控。这样必然动摇人们在权力问题上的传统观念,包括“权力至上”、“特权思想”等等。竞争机制、市场运行、法制管理,使习惯于滥用职权者不能不感受到是一种制约和威胁。由于市场的主体是群众,市场的这些效应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的这些作用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矫正着过去权力与群众关系问题上的某些变形。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可以使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
2.利益导向
党的群众路线导引着共产党人的权力行为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处理好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党的一切言行、一切政策,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因此,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二者是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党员既要对上级负责,也要对下级负责,既要有组织观念,也要有群众观念。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违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的。
在利益调节问题上,共产党员尤其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党人的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为共产党员本身就是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逻辑地包含于党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之中,并且服从和服务于党的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然而,它们本身又具有矛盾性的一面。因此,当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利益追求的主体──共产党员,如何摆正不同利益的位置就面监一种严峻的考验,就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然,共产党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否定自身正当的个人利益。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本身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应有之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在贯彻社会主义的集体原则时,重视个人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等等,对于激发人们为现代化事业献身的开拓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共产党员正当的个人利益,不是个人任意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而是以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为前提,为法律和政策所规定,为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在任何情况下,共产党员都必须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共产党员要敢于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当前来说,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信奉“拜金主义”,必然会忘记党的宗旨,置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顾,这是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通过反对“拜金主义”,可以帮助共产党人遵循正确的利益调节原则,保障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底。
3.政策导向
党的政策是党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准则、完成的既定任务、实施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所以党的政策与党的群众路线也息息相关,而这种息息相关又首先体现在群众路线对党的政策的导向作用。从动态的过程看,党的政策有制定、实施和监督等主要环节,群众路线对这些环节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的职能导向上。
所谓职能导向,是指如何保证政策的服务方向,即党的政策的制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一切为了群众”;在具体操作上,必须“一切依靠群众”;在制定、实施、监督和完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了有效地发挥群众路线对党的政策职能的导向功能,在政策制定上,要贯彻群众参与原则。从领导的角度看,决策制定者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认识成果,由于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总表现出某些局限性,需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从群众的角度看,参与可以给决策者提供大量详实的情况,使决策者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真正利益和迫切要求。从党的政策本身看,它所反映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是由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提出来,又要依靠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不经过群众的思想参与和实践参与,就不能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更不能化作他们的行动,变政策主张为现实。因此,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归根到底取决于群众路线贯彻的程度。
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坚持一条把政策交给群众的原则。因为政策的制定,尽管有群众的参与,但毕竟又经过决策者和专家们的提炼和升华。由于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代表群众自己利益的政策,就不一定能很快被群众所理解、认识和接受。因此,需要领导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让群众懂得,党的政策代表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自觉地执行政策,维护政策的贯彻。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政策的制定既要稳妥、谨慎,又要快步到位,这需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切不可离开群众的利益和群众的认识去闭门造车或削足适履,更不可穿新鞋走老路,制定的是市场经济的政策,实施起来却又跳不出计划经济的窠臼。怎样克服和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切不可低估群众监督的作用。通过群众监督,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形成更为科学、更为完善的政策。
4.作风导向
关于党的作风,曾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建国前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思想。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功能,引导好党风建设,显然有着它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尤其要注意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党内的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
官僚主义是一种脱离群众,不顾群众利益,只知发号施令的坏作风。有官僚主义作风的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滥用权力,不负责任,不讲效率;官气十足,动辄训人,压制民主,打击报复;循私行贿,贪赃枉法;养尊处优,不关心群众疾苦和痛痒;凭想当然和个人主观意志办事,以感情代替政策;迷信自己,独断专行;习惯于听报告,看材料,不愿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
反对腐败,搞好廉政建设,是当前搞好党的建设的一项中心内容。搞腐败实质上是对党的宗旨的背叛,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背叛。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也有其现实条件;有其客观因素,也有其主观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党员或党的干部群众观念淡薄,无视群众利益,其最终的结果便是侵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关系。
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来看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本质上是如何理顺党群关系。理顺党群关系,关键在党内,党内又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这里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问题,二是制度问题。教育问题就是要教育党的干部树立群众路线的观点,端正领导对群众的态度,沟通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制度问题的重点是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这种监督制度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权对党员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凡是搞特权、搞特殊化,经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群众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人民群众作用的更广泛的发挥,依靠群众监督、群众舆论的力量,将会进一步建设好我们的党。
5.方法导向
群众路线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来说,群众路线主要是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的导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的主体是群众,群众的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所以,共产党人必须依靠群众来认识世界,并依靠群众来改造世界。
认识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群众的经验和知识往往是自发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因此,领导者必须深入群众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和方案。只要领导者的认识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和智慧,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那么,领导者的认识同群众认识就会达到一致。“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也是认识发展中更为重要的阶段。集中群众的意见,形成路线、方针、计划和方案等,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于群众的实践,指导群众的行动。用理性认识的成果指导群众的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群众实践,使精神变为物质,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群众实践检验已有的认识正确与否,从而补充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群众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领导者的认识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必须不断发展和提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改造了客观世界,又改造了领导者的主观世界;既丰富了群众的认识,又丰富了领导者的认识,这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对人们认识方法的导向功能。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过程,具体对领导者来说,也是领导工作的实施过程。领导工作的好坏,除了理论指导、思想作风之外,还取决于领导方法。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也是一种基本的领导方法,由这一基本的领导方法又可以导引出一些一般的领导方法和具体的领导方法,这里以所总结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为例,说明群众路线对领导方法的导引作用。认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去组织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检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为了防止一般号召落空,领导者除了从过程上要采取用一般指导个别,再由个别概括出一般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群众路线指导下,正确处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的辩证关系。因为,有些工作,仅仅有一般号召,一时还不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许多人习惯于从亲自看到、亲自体验到的感性经验上去理解问题,而不容易从一般号召上去理解问题。领导者可以在工作中采取突破一点,做出样板,取得成绩,让群众亲自看到,给群众以典型示范,这有利于群众理解和接受一般号召,有利于鼓舞他们的信心,使人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为完成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而奋斗。如果离开群众路线来讲一般号召,那么其“一般号召”,只能停留在“个别”的认识上,反映的是长官的主观意志乃至狭隘的偏见。其“个别指导”,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概括出“一般”,更不能指导面上的工作。因此,把群众路线化为我们党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以科学方法总结群众经验,以正确的领导方法组织群众,领导群众,是我们党值得永远去坚持、去实践、去总结、去发展的重要课题。
- 上一篇:把党的群众路线化为自觉行动
- 下一篇:外汇投资或可走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