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动员会讲话
时间:2022-02-02 09:46:00
导语: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动员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
2月12日至13日在*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是我省旅游业应对金融危机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规格高、规模大。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省委常委、副省长黄康生先后讲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主持会议,副省长谢庆生出席会议。全省各市州地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副州长、副专员)以及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新闻媒体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市(州、地)作了交流发言,省旅游局与各市(州、地)旅游局签订了旅游发展综合考核目标责任书,举行了贵州旅游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办了旅游发展专题讲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次大会,市委副书记李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蒋星恒和我,以及市旅游局、各区市县旅游、文化、体育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有关旅游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代表*市作了交流发言。
此次大会围绕“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回顾总结了20*年全省旅游工作,研究部署2009年工作。
王富玉副书记的讲话包括了五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充分肯定成绩。去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8190.23万人次,同比增长30.8%;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同比增长27.5%,排名列全国第17位,超过了广西,接近云南的发展水平。我省的旅游品牌、接待条件、服务质量、客源市场、旅游商品等都有新的成果和成效。第二部分是认真分析形势。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剖析了当前我省旅游工作的挑战和机遇。第三部分是坚持“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强调加强旅游与宣传、文化、体育的结合,构建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立推动工作协调发展的联系会议制度。旅游部门要在联席会议中积极主动,宣传、文化、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组织有序、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第四部分是突出五个坚定不移的工作重点。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精品建设。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体育健身及高尔夫等健康旅游产品,开发温泉、文化体验等度假旅游产品。围绕交通集聚旅游要素,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之机,结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民生工程,提出能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大项目。二是坚定不移地开拓旅游市场。加强市场研究,把国内省外旅游作为2009年市场开发的主体,把媒体、文化、旅游、体育、企业、景区、航空公司、机场各方面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强化“多彩贵州”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手段创新,调动企业积极性,共同参与市场开发。三是坚定不移地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规划打基础,加快形成衔接有效、集散顺畅的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加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四是坚定不移地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在“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下,进一步理顺旅游行政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在管理体制上、在市场主体培育上、在资金筹措上有新的突破。五是坚定不移地治理旅游环境。继续把“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和“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引向深入。第五部分是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二要加强规划谋划,处理好规划中的各种关系。三要抓典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四要加强人才培训。
黄康生副省长对抓好旅游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部分是关于旅游发展目标问题。一是到2012年,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大省的转变,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二是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旅游总收入力争进入全国排名前10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三是再用五年时间,旅游业实现全面升级换代,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我省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人均旅游消费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第二部分是关于旅游产业集群问题。全省将重点打造五个旅游产业集群,即生态观光度假产业集群、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涉及*市两个方面:一是依托气候资源、地热资源以及环境优势,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休闲度假和以乌当、剑河等县市的温泉资源为代表的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中心城镇、核心景区和交通通道,打造*市以观光旅游、农家旅游、青岩历史文化古镇、镇山村生态博物馆等为重点,以及遵义市避暑休闲为重点,黔东南州等少数民族文化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第三部分是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强调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原则,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突出重点,加强规划引导、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促销、加强机制创新、加强领导,努力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第四部分是关于旅发大会筹备问题。希望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抓好落实,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为第四届旅发大会在遵义成功召开创造条件。
会上,省旅游局傅迎春同志总结回顾去年以来旅游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今年工作。提出今年的具体目标是: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8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800亿元,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
二、20*年全市旅游工作情况
20*年来,*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努力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和“爽爽的*”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取得一定成效。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继续加快公路主干道建设,实施县乡公路建设和通村道路工程,景区道路和旅游联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二是景区景点打造有了新的突破。投入巨资,重点打造了南江大峡谷、开阳十里画廊等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加快现有景点的改造升级,天河潭、*野生动物园、保利温泉、南江大峡谷于去年进入国家4A级景区行列。去年,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南江大峡谷“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称号。三是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经济型品牌酒店入驻,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范围和领域得到拓展,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四是旅游形象和品质明显提升。通过全方位、高频度的城市整体促销推介,“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旅游品牌在海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富特色。以“*避暑季”为总抓手,按照“气候——避暑——产业”的发展思路,陆续推出一系列多彩缤纷的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六是旅游产业的效应初步显现。2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625.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9%;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同比上升50.97%,已经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据统计显示,2007年我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5.1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7.75%,旅游业已经成为*市的支柱产业。
总结2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下方面:第一,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性的因素。我市提出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在全市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李军书记、袁周市长亲自抓旅游,先后带队赴武汉、长沙、北京、重庆、上海、广州等主要客源城市宣传促销,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上下合力抓旅游、促发展蔚然成风。第二,政策措施配套是保障性的条件。我们一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制定了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的地方旅游促进法规——《*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办法》。另一方面,先后出台了六个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通过资金支持、补助和奖励,促进旅游项目建设,鼓励旅游企业拓展市场。第三,行业规范发展是基础性的前提。我市不断完善和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倡导诚信经营和规范服务,制定了七个地方性标准。去年,围绕“满意在贵州”深入开展诚信活动,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和净化旅游环境行动,在宾馆酒店、旅行社、旅游客运和旅游景区(点)广泛开展服务质量达标活动,景区景点旅游接待服务、旅游交通、餐饮服务、宾馆酒店设施服务、导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第四,宣传推介促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去年,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尤其是主流媒体,多管齐下,开展了领导带队宣传、小分队上门促销、邀请旅行社和媒体考察推介、制作旅游专辑、设立旅游形象店、投放宣传广告、设立假期旅游咨询服务点等一系列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
三、2009年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
2009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的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应挑战、保增长、重民生、推改革、促开放、善领导”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优势,加快旅游创新步伐,扩大旅游消费需求,围绕宜游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推进旅游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目标是: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280亿元,增长50%以上。
今年的工作,我们力争在八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在创新旅游发展机制上有新突破。一是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位一体”要求,围绕宜居、宜业、宜旅游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探索建立宣传、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组成的旅游工作协调发展联系会议制度。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要依据该办法尽快制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三是充分发挥旅发大会机制和市旅游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领导作用,落实市第二届旅发大会决定,办好第三届旅发大会。通过举办旅发大会和避暑季活动,推动旅游精品建设。
(二)在扩内需保增长上有新举措。一是充分运用好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组织一批能够完善提升旅游接待条件、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积极向国家申报,抓好项目的准备、申报和落地工作。同时,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的力度,争取在景区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等方面有新的进展。二是启动《*旅游促内需、保增长行动计划》。整合旅游资源,重点组织实施好“*市民城乡和谐旅游计划”、“多彩贵州互动旅游计划”和“核心客源市场振兴计划”三大客源市场开发计划,着力刺激旅游消费、扩内需、保增长。
(三)在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上有大手笔。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组建*市旅游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全市旅游、文化等服务业的投融资职能。将历来投入宣传、旅游、文化、体育设施形成的存量资产作为资本金注入,新增财政专项资金作为增量注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整合,形成融资、投资、建设及营运管理有机结合,高效运作的现资机制,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在旅游精品建设上有新提升。一是做好《*市旅游发展规划》、《*市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和《*市环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修订和编制工作。二是在继续抓好青岩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区和开阳十里画廊喀斯特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修文阳明文化休闲度假区和乌当温泉休闲度假区实施“板块式”集约开发。力争把“罗湾国际温泉城”纳入省重点旅游项目。三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加快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完善文化、餐饮、娱乐等设施,实施旅商结合、旅文结合,整合公交、宾馆酒店、商场等资源,策划组织精品线路,促进都市旅游。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产业规模。以生态旅游主题年为契机,今年集中帮助开阳、息烽、修文、白云等地发展乡村旅游,以改善农户住宿接待条件为重点,重视资源的深度开发,创新管理机制,走“富裕农民,师法自然,保护环境”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五)在拓展客源市场和营销模式上有大举动。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方式,面向客源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重点是以“避暑季”为载体,将旅游与文化、商贸、会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丰富避暑季活动的内容和内涵。针对重要客源市场,创新促销方式,策划组织活动进行整体推广。近期要认真做好赴台湾和韩国等地的宣传促销工作。在宣传促销方面,还要邀请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实地考察,加强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合作,多渠道宣传*旅游业,提升*的知名度。二是组织开展好“百元悠游*”为主打产品的“*市民城乡和谐游、多彩贵州互动游”系列活动。三是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合作,跨区域整合旅游产品和线路,重点推出“*避暑季”1—7天各类精品线路。四是大力实施旅游广告宣传全覆盖工程,利用媒体、户外广告、网站等开展大范围、高密度的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旅游资讯的覆盖率,并重点在车站、机场、高速公路上取得新进展。
(六)在完善城市旅游服务支撑体系上有新思路。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为目标,推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推动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畅通我市与主要客源地的快速通道,积极争取开通我市与韩国、日本等定期国际航线,形成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研发、旅游购物场所建设、旅游车队发展、旅游美食和旅游娱乐项目,加快凯宾斯基、希尔顿、世纪金源大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建设并力争开业。
(七)在行业管理方面要上新台阶。一是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结合“争创文明市、喜迎民运会”等活动的要求,加强旅游市场检查和对旅游企业的动态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树立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二是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管理。今年重点探索制定《*市避暑酒店设施与服务质量》标准,开展面向全行业的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我市旅游业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旅游投诉处理,力争把全市旅游投诉降到全行业最低。四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为海内外广大游客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旅游资讯服务。
(八)在人才管理和培训上有新机制。一是抓紧编制《*市旅游业人才建设五年规划》,站在新的高度谋划我市五年旅游人才发展战略。二是推进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三是完成3000人岗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四是抓好市、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整治发展软环境,建设服务型机关”活动工作。
同志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坚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把握机遇,才能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 上一篇:民事诉讼法修改研讨论文
- 下一篇:民法强行性规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