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保局效能建设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12-08 09:29:00
导语:劳保局效能建设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在春节长假后召开的第一个大会,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效能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加强效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关键举措,动员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全体机关干部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落实效率,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行政效能最高、办事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建设,特别是20*年,全市深入开展了“亲民务实”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机关部门无论是精神风貌、工作节奏,还是服务意识、内部管理都有了可喜的变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主要表现在:
一是加快发展的主题进一步突出。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机关各部门和广大机关干部着眼全市大局,坚定信心抢机遇,攻坚克难促发展,全市上下呈现出负重奋进、争创一流的浓烈氛围。据统计,去年全市各级机关共获得国家级荣誉13项,省级荣誉5项。
二是服务基层的风气进一步形成。广大机关干部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效能,“三级便民服务网建设”等一批创新成果得到上级肯定。积极参与第三轮驻村入户调研活动,共走访群众、私营业主7235户,参与化解矛盾纠纷359起,解答政策咨询3198件,走访慰问困难群众491户,送出慰问金5.41万元,进一步树立了机关干部的亲民形象。
三是爱岗敬业的氛围进一步浓厚。许多同志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扑在事业上。有的长期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上,顾大局,识大体,任劳任怨,忘我工作,从不计个人得失。有的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展示了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有的脚踏实地,勇挑重担,求实效不搞形式,克难题不避矛盾,一心为党分忧、为民办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是责任追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年,市作风办向有关单位发出提示函、交办单55份,对1起行政乱作为和1起违规招投标行为进行了通报,6名责任人受到问责处理。
五是行政执法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促进了依法行政和规范行政。市级机关职能部门认真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加大依法行政力度,维护了发展秩序,营造了良好环境。去年,社会各界对机关部门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55%。
从总体上看,我市机关作风建设抓得紧、抓得牢、抓得实,成效是明显的。但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衡量,用基层和群众的期望来对照,我市机关作风建设尤其是效能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业务不精。少数机关干部忽视学习,时间紧不愿挤时间学习,有时间坐不住、静不下、学不进。有的学习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对上级政策掌握不透、解释不清,对于用地、审批等发展瓶颈,束手无策,贻误时机,阻碍基层发展。
二是节奏不快。有的部门缺乏立说立行、急事急办的劲头,服务承诺、首问负责等制度流于形式,贴在墙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只受理不办理,办事程序繁杂,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工作迟迟没有进展。有的会上发言态度坚决,回去落实草草了事。少数部门对协调办理、联合处理的事项相互扯皮,左右推诿,甚至上交矛盾。群众戏称部分机关办事是:“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问题哪里来哪里去。”
三是服务不周。少数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公仆意识不浓,对群众感情不深,有的甚至存在“两面”现象:对上对下两种面孔,对上毕恭毕敬,服务周到;对下装腔作势,摆足架子。上边交代的,再小也是大事;群众要求的,再大也是小事。熟与不熟两种面孔,熟人、朋友来办事,笑脸相迎;一般群众来办事就“公事公办”。有利没利两种面孔,与自己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就办得好、办得快,否则就“照章办事”。少数单位死抠条文,只会说“不能办”,不会说“怎么办”,宁肯让基层跑冤枉路,也不愿主动服务。有群众尖锐地指出:“脸变了,心没变,一百个‘您好’,不如把一件实事办好;一千个微笑,不如办成一件实事有效”。
四是作风不实。少数机关干部缺乏工作热情和激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标准低,质量不够高。有的做事只图形式,不求实效,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安排部署多,检查督促少,往往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缺乏抓落实的真功夫。极少数机关干部只有唱功,没有做功,遇事喜欢挑显眼的、轻巧的干,不愿意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有的甚至急功近利,做数字游戏,欺上瞒下,群众意见大,社会形象差。
五是有章不依。有的部门对我市近年来出台的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置若罔闻,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合口味的就执行,不合口味的就拖着不办。有的部门利益至上,以收费代管理,以罚款抵收入,把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
六是行为不检。少数机关干部功利思想重,攀比心理浓,不是论贡献、比业绩,而是讲排场、比阔气。有的热衷于迎来送往,相互吃请,编织关系网,搞“小圈子”。极个别干部办事不讲程序,不讲规范,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去年,全市有14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尽管这些问题是发生在极少数单位、极少数干部身上,但已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挫伤了基层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整改。
下面,我就推进全市效能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效能建设,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着力提升三大理念
效能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是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有利于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机关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廉洁从政,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执法水平,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地、各部门和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坚持在工作实践中深化认识,在深化认识中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要牢固树立围绕中心、发展至上的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扣发展主题,紧贴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对机关来说,树立围绕中心、发展至上的理念,最根本地体现在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上,反映在为基层、群众和企业快办事、办成事上。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以服务发展为先,以促进发展为要,凡事多从发展大局着想,多设路标,少设路障,积极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宽松环境。要做到公心在先,换位思考,把基层的事、群众的事、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尽一切可能,想一切办法把政策用足用好,把办法想尽想全,把工作做实做好。今年要大力开展“三树一创”主题活动,“三树”即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新三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树立牢固的群众观,“一创”即创务实、高效、清廉的好班子,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牢固树立进位争先、埋头苦干的理念。*要真正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中实现持续跨越,就必须在环境建设上争先,在推动落实上苦干。推进效能建设,各级机关要增强领先意识,继续按照“南通争第一、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要求,既要有争先进位的意识,更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主动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范围去比较、去谋划、去奋争,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勇当加快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要大力倡导立说立行、速决速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拼字当头抢字当先”的精神,以“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效率,努力使各项工作尽早前推、各项目标尽快实现。要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做到转变职能步子更快、开拓创新思路更宽、破解难题办法更多、推进工作力度更大,努力为跨越发展营造最佳环境,提供强大动力。
三要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冒的精神,遇事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到头来只能是空感慨。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全市各级机关干部决不能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以创新的思维拓展空间,以创新的服务破除障碍,以创新的机制构筑优势。只要是利于发展的事,群众欢迎的事,符合规律的事,都要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做到少说多干、不说也干、干了再说,努力做好做足“畅通”、“沟通”、“疏通”、“变通”文章,把不利变成有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没有变成有,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二、推进效能建设,必须进一步围绕发展大局,着力抓好三大关键
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抓效能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效能的思想,真正把效能建设与项目建设、民生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要把握一个标准。群众满意、企业满意、基层满意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机关效能建设成效的惟一标准。
让群众满意,就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感情最为朴实,他们评价党员干部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看文件口号,而是看实际行动。当前,群众对机关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树立为民意识,强化为民责任,提高为民本领,落实为民承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经常做到扪心“三问”:问宗旨,想为群众做什么;问能力,能为群众做什么;问效果,为群众做了什么,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让企业满意,就是要始终坚持尊重企业、关爱企业、服务企业,将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转化为部门行动,转化为企业效益,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当前,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关于优化工商企业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引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上级出台的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努力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要牢固树立“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的意识,倡导“投资者永远是对的”理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贴心式服务,做到企业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急需解决就优先解决什么问题,让企业在接受服务中受益,在受益中发展。
让基层满意,就是要始终坚持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导向,切实做到“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情”入基层,急基层之所急,想基层之所想,解基层之所难。让基层满意,当前要重点解决对基层的感情问题、态度问题和为基层办事的效率问题。市直各部门对基层要多理解、少批评,多支持、少拆台,多鼓励、少责备,为基层发展创造最大空间,提供最大便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减政放权,特别是涉及到基层项目建设、民生建设等重点工作时,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帮助基层办好事、办成事。
二要遵循两个原则。依法行政是效能建设的基本前提,效率为先是效能建设的题中之义,开展效能建设必须遵循依法行政、效能为先这两个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根据建设法治*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广大机关干部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以法定的程序公正、合理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坚决遏制执法标准的随意性、人情性甚至违法性行为,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所谓效率为先,就是要把高效作为立足点,对群众、企业、基层反映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效快捷“立即办”;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迎难而上“主动办”;对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或带有普遍性问题,深入实际“上门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但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创新思维“变通办”;对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不遮不掩“公开办”,努力以工作的高效率推动发展的高速度,以工作的高质量带动发展的高水平。
三要突出三大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不作为、中梗阻、乱作为”是机关效能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亟需解决的三大顽症。不作为是最大的失职,中梗阻是最大的弊端,乱作为是最大的腐败。广大机关干部要争做“三在”干部,即在岗、在状态、在行,努力克服三大顽症。
一是优化工作流程,解决不作为的问题。全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通过优化行政权力流程,明确工作岗位和责任人,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各相关部门要以“公众需求”为核心,认真查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机关服务工作行为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决策、管理、执法、督办等环节,重点查摆落实不到位、程序不清晰、标准不明确、监督不到位、追究不得力等问题。党群部门要抓紧编制相关工作流程图,排查廉政风险点,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防止不作为问题的发生。
二是简化办事环节,解决中梗阻的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中间环节,多开绿色通道,保证政令畅通,着力解决因办事层次过多、环节繁琐容易产生中梗阻的弊病,真正把机关职能从过去微观管理为主转到宏观管理上来。抓紧清理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该取消的要取消,能下放的要下放,可简化的要简化,切实把审核减到位、环节压到位。提升行政审批中心功能,推行“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做到“不让领导布置的任务在我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文件在我这里积压,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真正实现办事提速增效,服务提质创优。
三是强化行政监管,解决乱作为的问题。根据基层和企业的反映,我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行政检查要规范。对诚信度好的企业,要免于日常检查。对其他企业,要严格控制各类行政检查和各类达标活动。除涉嫌经济、刑事案件及发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等事故方面的调查外,行政机关对监测点企业的检查以“网上询查”方式进行,确需到企业现场检查的,要通过行政效能与软环境监测综合监察平台报市效能办备案后实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执行“处罚预报制”,以教育为主,严禁以罚代管。对于企业不知情、非故意且未造成重大后果的首次违法行为,一般不予处罚,其它行政处罚应在自由裁量权限内按下限标准执行。二是行政收费要严控。现在的收费,给基层总的感觉是,名目仍多、总额偏大。尤其是有的部门只收费不服务或者服务不到位甚至违规收费,企业叫苦不迭。要抓紧制定《*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今后,凡《目录》以外的项目,任何单位都不得收取费用;《目录》以内的项目,可收可不收的坚决取消,可高可低的一律按下限收费;依法新开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提高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必须经市委、市政府同意。
三、推进效能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着力落实三大保证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把机关效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当作永恒主题,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要完善组织网络。为加强对效能建设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效能建设工作推进组。各地、各部门要在2月上旬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坚持领导带动。效能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市四套班子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开展深入有效的调查研究,带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带头减少文山会海和繁杂应酬,带头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为全市各级机关和各级干部作出榜样,树好表率。各地、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履行第一责任人意识,积极主动地抓、认真负责地抓、以身作则地抓,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一般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首先要做到,力求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来影响和带动机关效能建设的整体提升。要提高工作实效。市效能建设工作推进组要担负起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职能,认真抓好效能建设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根据《效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干部,并向下属单位、基层站所延伸,确保机关效能建设富有成效。
二要加强督查,强化问责。要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效能建设督促检查工作,尽快形成一套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督查机制。要健全领导督办检查制度、重点工作跟踪督查制度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检查要查实据、查实物、查实事、查实效。对督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加大问责力度,决不姑息迁就,彻底改变会上说得凶、会后抓得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状况。要拓展督查、问责渠道。扩大社会监督范围,综合运用行政监督、法制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形式,对效能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实施全方位监督。发挥电子监察平台作用,扩容“行政效能监察系统”,纳入规模企业,并将其作为发展环境监测点。充分发挥“政风行风热线”、投诉电话、举报箱和电子信箱的作用,认真做好投诉的查处工作,做到有报必查,查必有果。对领导不力、工作不力的,要扩大问责范围,提高问责质量,保证问责效果。要突出督查、问责重点。加强对各级干部执行政策和制度情况的督查、问责,下决心治理消极抵触、政出多门以及行政不作为、中梗阻、乱作为的状况。加强对各级干部工作效率和遵守纪律的督查、问责,下决心治理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态度生硬,办事超越时限,干部违法乱纪等问题。对重点工作要盯住不放,工作不落实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以真督实查促进工作推进、效能提升。
三要加强管理,强化考核。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是效能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全面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和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申告查实待岗制、限时办结制、轮岗制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失职追究、末位警示、诫勉等奖惩制度,约束行为,治理弊病,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不断丰富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更好地推动机关日常工作有章可循,高效运转,使各级干部做到摆正自我,服务发展“无小事”;提高自我,知行统一“能干事”;把握自我,廉洁自律“不出事”。另一方面,要健全考核机制。把机关效能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速度指标考核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考核。在具体工作中,重点考评市级机关各部门效能建设情况、廉洁高效和优质服务情况以及市委、市政府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在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能力、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保持清正廉洁等方面,增加对重点服务发展的机关和热点科室的测评次数,把各级干部的创造力和注意力引导到抓落实、干实事、促发展上来。进一步创新考评办法,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测评相结合,坚持领导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坚持督促整改与考核测评相结合,真正把考核结果作为机关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评价机关效能建设的主体由领导转为人民群众,把请人民评判作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动力,促进全市各级机关干部“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创效能”,真正让群众满意、企业满意、基层满意。
同志们,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一场不断促进各级各部门工作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运行程序更畅,干部素质更好,群众更满意的“自我革命”。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升我市机关效能建设的水平,为建设幸福美好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住房地震保险体系研究论文
- 下一篇: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