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农业两区建设推进会发言
时间:2022-05-07 10:42:00
导语:书记在农业两区建设推进会发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各地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主平台,按照“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的要求,加强整合,创新机制,真抓实干,农业“两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业“两区”建设初具规模。到2011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7.16万亩,其中通过省级验收的粮食生产功能区6个、面积2.20万亩,通过市级验收的30个、面积6.00万亩;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2个、特色精品园76个,其中通过省级验收的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特色精品园4个,通过市级验收的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精品园24个。二是农业“两区”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农业“两区”建设,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全面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9.98亿元,增长4.2%;农业增加值75.96亿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35元,增长16.5%,突出体现在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为3606元,同比增长21.7%,比重为37.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最直接的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达2603元,同比增长22.1%),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0.2万亩、总产量79.31万吨,市和衢江区、开化县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县);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在农业“两区”内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健全质量监管和检测体系,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率达到100%,新增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25个,常山胡柚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认定百强农业龙头企业23家、百强专业合作社、百强家庭农场各20家。三是农业“两区”建设初具特色。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过程中,各地依托地方特色,注重规划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两区”建设模式。衢江区建立实体化的现代农业综合区管委会,强势推进莲花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建立了可看的样板、培养了可推的典范、树立了可学的榜样;龙游县建立富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公司化主体运作,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农业“东南西北中”产业布局框架;开化县主打生态品牌,充分利用特扶项目,助推农业“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柯城区依托区域优势,创新废弃园地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江山市把农业“两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并尝试创意农业,用彩色水稻把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种”到稻田里,打造了全省第一道美丽的稻田艺术风景线;常山县紧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建设胡柚文化博览园、油茶文化博览园、食用菌科技示范园“三大主题公园”,提升了主导产业发展层次。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两区”建设的覆盖面不广,还是停留在点上,与省里的要求还有距离,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距离,特别是在规模上、效益上的差距还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两区”建设不平衡,存在“重现代农业园区、轻粮食生产功能区”问题;二是农业“两区”建设总的投入偏少,基础设施水平偏低,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三是农业“两区”规模化水平低,推进土地流转的难度越来越大;四是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还不够,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经营主体偏少,普通农民难以平等参与和分享现代农业建设成果的边缘化倾向问题更加突出;五是农业“两区”的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六是农业“两区”的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覆盖率不高。为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要看到问题,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新的成效。
二、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
今年是农业“两区”建设的深化年,重点是要“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狠下功夫,加快推进,全面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
(一)要在整合资源要素上下功夫,着力夯实农业“两区”建设基础。投入大、周期长、融资难是农业“两区”最明显的特点,也是推进难度大的直接原因。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土地、政策、资金等资源要素,整合到农业“两区”这个大平台,实现资源要素投入从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转变。一是要整合土地资源。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既是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农业“两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为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发动,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鼓励园区内农民通过转包、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工作;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储备交易平台、园区土地储备制度,筹措园区土地流转专项周转资金,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和集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结合低丘缓坡开发、低效园地开发和柑桔“减量提质”工程,不断拓展农业“两区”建设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整合政策资金。加强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省级农口项目资金存量部分的70%要统筹用于农业“两区”,增量资金要全部用于农业“两区”;同时要发挥好小型农田水利、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着力完善农业“两区”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两区”装备水平。三是要整合社会资源。以项目为抓手,有计划、有重点地包装、储备一批项目,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策激励、项目带动,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参与到农业“两区”建设中来,从而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投资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二)要在主体培育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农业“两区”建设活力。农业“两区”建设关键在于主体,活力也在主体。今年要继续深化实施新型农业主体“三个百强”培育工程,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农业“两区”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和农业种养大户,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园区创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在主体培育上,要正确把握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粮食生产功能区与现代农业园区的主体关系。要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做到各有侧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因种粮比较效益差,主体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对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关系。在工商企业投入农业优势日益显现的同时,也带来农民被边缘化的问题。为此,各地要围绕激发农民积极性,积极探索培育扶持一批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以土地为纽带,通过入股、出租、反租倒包等方式,让农民参与到农业“两区”建设中来,让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钱”,“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年终拿股金”,共享农业“两区”建设成果。
(三)要在产业提升上下功夫,着力做好农业园区“接二连三”文章。农业本身是“接二连三”的产业,一头接着二产、一头连着三产,既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又需要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发展。我市农业产业特色明显,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抓农业,突破长期以来局限于种养殖低端环节的传统束缚,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着力建设一批农产品种养、加工、贮藏保鲜、物流、休闲观光等多功能有机融合的农业“两区”,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一是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生产发展,做强一产。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二是着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做大二产。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弱质性,切忌简单以“亩产论英雄”,围绕柑桔、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解决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市里已组织调研,以市区共建的形式,选择合适区域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接二连三”打造平台。三是要拓展农业功能,做活三产。依托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优势以及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做好与旅游业的结合文章,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努力构建农业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要在健全体系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农业“两区”支撑能力。一是要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各地要在现有“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服务条件及能力建设、组织和链接各类社会化服务资源等途径,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做到“功能多元、场所固定、社会配套、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今年,全市计划建设29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建设8个示范性中心。各地要因地制宜,规划引导,加大投入,重点推进。结合农业“两区”建设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鼓励其与农业“两区”管委会合署,具体负责农业“两区”的规划实施、项目建设、日常管理等,为农业“两区”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同时,也要结合产业特色,建设仓储冷藏、物流等各具特色的单体服务中心,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二是要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农业“两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市里将制定出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意见,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两区”内的转化应用,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的农业新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新技术,“千斤粮万元钱”、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高效农业模式,推动农业“两区”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行区;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两区”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借助外部优势科研力量突破我市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并积极整合现有农业科研资源,加强对农业“两区”建设的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保护体系。对农业“两区”要采取编号、分类管理和电子化管理,并上图入库,防止各类建设侵占,不断提高农业“两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办法,有效解决“重建轻管”和建成后的正常运行与保护问题,探索建立农业“两区”管理运行保护的长效机制。
(五)要在农村改革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农业“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要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不断创新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提高土地流转率,有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同时,要稳妥开展农户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激活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资金、资源流向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二是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总结推广粮食订单质押贷款、专业合作社抱团贷款、行业协会互助基金联保贷款、各类农村创业贷款等信贷支农模式,逐步破解农民融资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两区”建设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加大力度,扩大范围,保障农业“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加强领导,强化保障,确保完成全年农业“两区”建设任务
今年,我市农业“两区”建设任务是建设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各20个,争取完成省级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8.31万亩,力争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精品园通过省级创建验收。与去年比,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保障,确保完成全年农业“两区”建设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两区”建设成效如何,关键是看政府怎么抓、领导是否真正重视。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两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现有力量,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合力推进。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两区”建设,亲自牵头协调解决农业“两区”建设的规划、资金和政策问题;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切实担负起农业“两区”建设的领导责任,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任务。市、县(市、区)农业“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担当起农业“两区”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善于谋划项目、善于政策引导、善于创新机制、善于解决难题,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二)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农业“两区”建设牵涉面广,工程量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全力支持和配合。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确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转变作风,多跑田头、多走山路、多进农家,深入农村、农户,摸清实情,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农业“两区”建设中来。农业、林业、渔业等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支持,并加强农业“两区”建设的业务指导;水利部门要把农业“两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业水利设施的重点,优先立项、优先扶持;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农业“两区”道路建设上给予指导和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满足农业“两区”用地指标需求;其他各部门要从部门职能出发,主动支持与服务农业“两区”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考核督查。今年,市里将继续加大对农业“两区”建设的考核力度,同时,把农业“两区”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考核的内容。各县(市、区)也要把农业“两区”建设纳入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考核的内容。为全面掌握全市面上情况,市政府决定建立农业“两区”建设进度季报制度,各县(市、区)要定期上报建设进度,对工作不力、建设进度慢的地方,市里将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市里还将组织部分成员单位,定期不定期赴各地开展督促检查,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四、立足当前,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打好春耕生产这场硬战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春耕生产落实好了,今年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就有好的开头,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就有了好的基础。春耕农情急、农时紧、农事多,特别是在今年“老天不帮忙”的情况下(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把春耕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春耕生产“五送”服务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全力以赴打好春耕生产这场硬战。
(一)要强化早稻生产。我市早稻生产有传统、有基础、有潜力,是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早稻生产,宣传好、落实好各级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研究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早稻生产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种植早稻的积极性,做好春耕备耕服务,尽早落实早稻种植面积,力争今年早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万亩以上。市政府已制定出台粮食生产的政策意见,在全面执行国家、省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对市本级(柯城区、衢江区)通过市级验收合格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给予一次性以奖代补,对市本级(柯城区、衢江区)早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给予奖励,等等。要积极创新早稻生产经营模式,总结推广龙游“献军种粮”模式、衢江“东湖模式”,挖掘早稻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早稻生产效益。要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设好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示范户,加快良种、良法、良机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民多种早稻、种好早稻。
(二)要强化为农服务。目前,各项支农政策基本上已明确,各项工作任务要求也已明确,关键是抓好宣传和落实。各地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农民信箱等媒体宣传以及发放“政策明白卡”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使支农政策家喻户晓,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既定的一些扶持政策资金,能早拨付的要尽量尽早拨付,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同时,针对春耕生产特点,各地要结合“进村入户”大走访,深入开展深化春耕生产“五送”服务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全面组织农口党员干部、农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到园区、到基地、到企业、到合作社,广泛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培训、送信息、送服务等活动,切实帮助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促增收。同时,要强化政策扶持。农业部门要组织好种子供应,指导农民搞好春季粮油田间管理,加强育苗、施肥、栽培、病虫防治等环节的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农业行政执法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要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指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机具,指导农机手保养、调试、检修好农机具,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做到春耕不误农时。供销部门要抓好农资供应和调剂,优化农资销售网点布局,开展“送放心农资下乡”等活动,方便农民购买农资。粮食部门要引导粮食企业与农户签订粮食订单,提前发放粮食预购定金。财政部门要做好财政资金分解落实工作,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水利、电力等部门要抓紧组织修复农田灾损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用水用电。国土部门要落实粮食烘干机、农机仓库等农业生产性用地。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保障种粮大户购买农机具、农资所需的资金。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强化为农服务意识,积极支持春耕生产。
(三)要强化面上工作。春耕生产不仅仅是粮食生产,还有许多重要工作需要我们去落实。一是要切实抓好春花作物的后期田间管理。元旦过后,我市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大田作物长势普遍较弱,55万亩油菜开花比往年推迟10多天。各级要抓住近期天气好转的有利时机,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重视后期培育,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力争油菜等春花作物有个好收成,为全年农民增收工作打好基础。二是要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当前,春季动物疫情形势比较复杂,要从防疫、监管、责任三个环节入手,切实抓好春季集中免疫行动,加强疫情监测和监督执法,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三是要切实抓好清明节期间的森林消防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责任和措施,确保森林消防安全。四是要及早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立足于防大汛、防大灾,组织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为今年的防汛安全打好基础。并抓紧抓好春修水利工作,防止汛期后出现大旱。
- 上一篇:市长在全市发改系统学习会讲话
- 下一篇:全县危化品企业设备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