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发言范文

时间:2022-05-29 03:59:00

导语: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发言范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发言范文

同志们: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意见》,对农村工作又进行了年度安排。中省市相继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对《决定》和《意见》,分别进行了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去年,市委、县委全委会,比中央早一步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综合这些重大部署和重大决策,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有些意见,在以往的会议上已多次讲过,今天再集中整理,作以强调。

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三农问题的严峻性

解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的三农工作同全国一样,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这是事实,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尽管如此,为什么说三农问题仍然还十分严峻呢?到底严峻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严峻。

严峻之首,就是农民收入问题严峻。收入低,收入少,且不稳定、不持续。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4元,洛南2402元,相差2362元,占50.4%。全省3136元,低734元,占76.6%。1978年,洛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5元(全国134元)。30年来,咱们每年平均净增76.23元,将2362之差,除以76.23,得数为30.98。也就是说,截至到去年,我们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相差30.98年。我们忙了30年,反而相差近31年。假设我县今后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净增400元,到2020年,与全国平均水平静态相差12年,动态相差20年以上。与全省还差至10年。同志们,问题严峻不严峻?

严峻之二,就是三农自身问题严峻。集中体现在: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弱,即脆弱。全世界的农业本质特征都是一样的,都是弱质产业。弱就弱在,其天生就脆弱。病不得旺不得,旱不得涝不得,热不得冷不得。农产品多了也挣不了多少钱,少了自己还要吃又不能换钱。加之,我们的农业基本上还处于原始的靠天吃饭阶段,产业化还未形成,水利、农机、防病等外部条件,还远远不够。农村穷,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与生产、生活、生态之需差距很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管理和服务虽有较大改善,但与农村之所需差距很大。“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随处是厕所,常年不洗澡”,“农村象非洲”,就是穷的生动写照。农民苦,苦就苦在,油、盐、酱、醋、肉、蛋、奶等基本生活条件,在“凑合”的档次上摇摆。衣、食、住、行、教、医、保等基本生存条件,在“将就”的标准上徘徊。今天能够温饱,明天不一定能够小康,甚至还返贫。从早到晚,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日子仍然难过。三农自身的这些问题,不仅严峻,而且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严峻之三,就是城乡差距问题严峻。二元结构的鸿沟,无论是单项鸿沟、各项鸿沟,还是综合鸿沟,比改革开放之前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拉大了。仅以城和乡居民收入为例。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5元,收入绝对差为228元,相对差为2.98∶1。而年全国为15781元,我县为2402元,绝对差13379元,相对差6.57∶1。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帐面”上的差距,如果要把城里人明的、暗的各种福利、保险、津帖等再算上,实际差距,专家估计在10左右。而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指数警界线为4∶1。可见,城乡差距形势,应当说异常严峻。

严峻之四,就是制约和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农村是大头,农民是大头,农村不小康,农民不小康,何谈洛南小康。小康社会是“比较殷实”和“安然度日”的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小康的国家主要标准是:“人均GDP2.5万元”,我们还差18336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60%以上”,咱们还差11.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比重)“城镇应在30%以下,农村应在40%以下”,而去年,洛南城镇居民为40.6%,农村高居46.9%。“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我们还差5598元。“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100%”,而咱们刚刚起步,标准还低,并且还有很多就没保险,是空白。“人均受教育年限应达10年”,而咱们才6年多,等等。可见,细帐不敢算,差距不敢量,小康社会建设路漫长。

严峻之五,就是危害和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城乡差距越大,区别越大,社会仇富心态就会越浓,社会不公平因素就会越多。作为经济问题的三农问题,就完全可能漫延、升级,甚至恶化为政治问题,诱发重大不安、不稳、不祥事件,那将彻底动摇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以上这五个严峻,足以充分说明当前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其中,农民收入低、收入少,是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是所有严峻性之根源,之命穴,之总钥匙。必须从着力解决农民收入入手,破解三农之困,破解三农之难,破解三农之急。对此,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严峻性、现实性和突出性,必须深刻认识党中央、国务院将三农工作定性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针对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深刻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向、根本出路和根本举措。否则,我们将对不起农民,对不起历史,对不起组织。

二、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们中国的三农问题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级难题。因为,除了农业都是弱质产业,农村都穷,农民都苦,与国外基本相同之外,咱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国情,即总体上“僧多粥少”,不少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样的特殊困难,给本来就难以解决的三农之难,难上加难。从历史的角度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忙活了四五代人近百年,实际忙活的都是同一件事——农民问题。其区别是:1949年之前解决的是农民“政治翻身”问题,而1949年之后解决的又是农民“经济翻身”问题。难怪洋洋几万字的《决定》,提出了“三个之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缓慢,最需要加快。纵观世界各国,总结60年特别是30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概括起来无非就这三条:第一,农业,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村,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农民,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第二,就三农抓三农不行,必须跳出“悟空圈”,跳出三农抓三农,只有这样才能有质的突破。第三,任何片面地、单打一地解决农业,或者单打一地解决农村,或者单打一地解决农民问题,也不行,还要组装搭配,必须打组合拳,打套路拳。形象地说,解决我们的三农问题,不能演“独角戏”,不能跳“独角舞”,要唱“大合唱”,要跳“集体舞”。

产业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因为,农业不仅天生就脆弱,而且利润很薄,甚至无利、亏本。道理很简单,不加工不升值,不包装不值钱,不销售变不了钱。即便是包装了、加工了,由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也难以形成竞争优势。“黑毛猪家家有”,“你有我有他也有”,都是大路货,难以形成独家优势。什么叫产业化,通俗地讲就是:产品、加工、销售、商品一条龙。没有卖出去的农产品都叫产品,不叫商品。只有卖出去的产品才叫商品。只有嫁出去的女儿,才叫媳妇。没有嫁出去,就不叫媳妇。之所以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改造与提升,其真谛、其窍门、其“祖传秘方”在于:只有进行产业化,才能把“产品”变成“商品”,把“贱的”变成“贵的”,把“小生产”变成“大产业”。对于我们,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只有产业化才能够把“绺绺田”的千千万万个“小农户”接到、联到、推到“大市场”。只有进行产业化,才能通过“链条”由“园子”延伸到“贩子”,延伸到“厂子”,延伸到“盘子”。另外,由于农产品还有“工业原料”、“生物质”、“生物基”的功能,同样的,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由“园子”延伸到“厂子”、延伸到“罐子”(化工生产)、延伸到“盒子”(医药)、延伸到“车子”(燃料),等等。唯有“产业化”,唯有动“大手术”(推广良种、调整种养业结构、标准化种养等也有效,但仍然是小处方,是小利),才能从根本上将剪刀差之差尽量减小。才能将农业变成可以在市场中立得住、活得旺的,会游泳、经风浪的成熟产业。退一步讲,既就是农业产品实现了产业化,仍有不少还是薄利,并不是暴利。我们好几个农业龙头企业,一年一年又一年,迟迟不能投产,表面上看是没有钱投入,实质是有钱的大老板不愿投入,银行也不想凑这个热闹。如果说,农业龙头企业利大利厚,那为什么解放60年了,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农业龙业企业仍很少、很小。而钼矿、金矿等,为什么还要托关系,走门子,挤破头地要开矿,要办厂。为什么一说就建,一建就起,投多少钱都能拿得来。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抓农业、抓农业产业化,真难。

城镇化,是农村的根本出路。城镇化,实质上是加速推进和完成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城乡居民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合理地向城镇转移。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城镇经济实力的增长,帮助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按照经济学家研究的规律,城镇化过程可分为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城镇化率低于30%为初期阶段:处于前工业化社会阶段,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城镇数量少,农村散居占主导地位,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城镇化率高于30%为加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镇集聚,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地域大幅度拓展,进入工业化社会,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60-70%以后,进入城乡一体化和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逐步占主导地位。去年,咱们的城镇化率达到33%,三产结构为32.6∶38.3∶29.1。说明我们刚刚步入城镇化的加速阶段。现阶段,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二三产业的产业拉动效应和就业拉动效应,力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板洛高速今年上马,洛南融入西安经济圈、融入华山旅游圈的外部条件即将成熟,加之洛南拥有“粮仓金山”、“背靠华山”和独特的避暑资源等优势资源,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决心,把二三产业拉起来,促上去,大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大拓展“农村人”的生存空间,大大提高“城里人”的比重,大大地反推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纽带,以重点村为支点的城镇化体系。

非农化,是农民的根本出路。种地只能解决温饱,守在农村最多只能解决宽裕。想要富裕,要想小康,甚至将来过上“大康”殷实富足的生活,农村实在是资源有限,“装不下”,承载不下。只有非农化才是彻底解决过剩、过多的农村人口的根本措施。我县有40万农民,如果囿于、闭于、锁于现在的地里、沟里、村里,无论你怎么折腾,断然不可能使我们的农民兄弟全面、彻底走上小康,走上富裕之路。因为,“生我养我”的资源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持之以恒地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非农化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大力兴办工业。吸纳农民,变农业工人为工业工人。二是大力建设城镇。在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镇“外壳”、“瓜皮儿”的同时,还要研究解决“瓜瓤儿”的问题。出重拳,逐步拆除城与乡之间的篱笆,冲破“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的“围墙”,实现城乡之间来去畅通,政策平等。积极吸纳农民进城入镇,从事第三产业,主要是经商作买卖,还有当各种各样的三产服务员、技术员、保洁员、修理员、信息员、咨询员、美发员、经纪人、广告人、文化人等等。三是走出去,打江山。包括考学在内,走出洛南,闯荡江湖,换脑子,挣票子。不想回来,定居在外,想回来,就不要受“故土难移”的束缚,定居县城,搞二产,搞三产。四是离土不离乡。就近从事非农产业,如办乡村游、跑运输等等,就近从事各种社会化服务。一句话,就近从事非农业的“360行”。通过这四条路子,一批又一批地转移,一年又一年地积累,对农村人口“消肿”,对高边远的甚至“腾空”。把有限的土地和山水林木等资源让渡出来,让少数人大规模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从根子上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只有“人少多种地”、“种好地”,靠种地才有可能实现小康,走向“大康”。这,就是非农化原因之原因。

三、必须进一步明确增加农民收入的“洛牌”骨干产业

要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项目在哪儿?财源在哪儿?要逐级、逐村算细帐、算清帐,订规划、下任务。不能打忽悠,不能嘴对嘴空喊。要丁是丁,卯是卯,往实里砸。农民挣钱点、收入点很多。有“芝麻”,也有“西瓜”。县、乡党委政府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党委、政府上手抓的增收项目,必须是覆盖面大、拉动力强、增收稳快的骨干财源。好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切合我县实际的畜、桑、果、烟、药、劳务六大“洛牌”特色产业。条件是具备的,项目是成熟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捣腾,如何去落实。要把农民增收六大骨干项目抓好,要有分有合,分上下两头抓。县乡联手,以乡镇为主,抓产业基地的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抓龙头企业建设。

到2012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2402元,增加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500元,部分乡村要力争达到5000元,平均每年增加524.5元以上,为2020年赶上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创造条件。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形势所迫,全省、全国大局在此,咱们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要完成这一繁重的历史使命,要按照上下两头抓的思路狠狠地抓。

在乡镇这一头,主要是集中火力抓基地。抓基地,就是抓“第一车间”,就是抓农村的工业原料基地。一是生猪。由去年的两个65万头,发展到两个100万头。即饲养量抓到100万头,仔猪出栏抓到100万头。人均饲养生猪2.5头,人均出栏生猪1.5头,每头收入300元,小计450元。人均出栏仔猪2.5头,每头收入300元,小计750元,人均从生猪项目中收入1200元。二是蚕桑。由年的6.9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人均3分桑,每分桑收入200元,3分收入600元。三是核桃。2007年全县核桃420万株,人均10株,届时都能挂果,一株核桃平均产4斤,1斤卖10元,10株400元。同时,再发展180万株,达到600万株。四是烤烟。发展到10万亩,1亩收入1000元,人均250元。五是药材(或薯芋)。发展到10万亩,一亩收入1000元,人均250元。六是劳务。稳定输出10万人,每人年收入6000元,一家4口平均一人1500元。这六大产业总收入合计为4200元,占4500元目标任的93.3%。这还没有算粮食、大豆,鸡、牛、羊,瓜瓜菜菜,以及转移性收入,等等。简单的老婆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紧紧地、狠狠地抓住六大产业,抓住骨干财源,就完全可以实现4500元目标。如果不算细帐,靠想象、凭感觉,老是觉得可望而不可及,总是觉得不可能。正象“十一五”初,即2005年提出到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2亿元一样,当时大家都觉得难度太大,不敢想象,结果2007年提前三年就实现了。

从县上这一头抓,主要是集中火力抓龙头企业。为了给家家户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筑一道“防震墙”、“防火墙”,防止出现卖难、难卖问题,最大限度地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县上要狠狠地抓“4+2”“六条龙”,即生猪屠宰财安公司一条龙,缫丝加工九州公司一条龙,核桃加工飞鹏公司一条龙,洋芋加工成华公司一条龙,以及烟草收购准龙头公司,秸秆造纸(分类是轻工业,但原料来自农业)准龙头公司。如果成华公司投产,可将药材退下来,将薯芋纳入六大产业,这样在六大特色产业中除劳务外,就有“五条龙”舞着撑着拉着猪、桑、果、烟、薯五大产业。再加上造纸公司这条龙,还能将麦秆、烟秆、玉米秆,杨树、柳树、杂木树,草草秆秆都挣钱,我就不信,基地建不起来,产业拉不起来,钱袋子鼓不起来,4500元拿不下来!

四、必须进一步明确增加农民收入基本方法和抓好农村工作基本要领

增加农民收入基本方法:就是“加减乘除法”,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都会的“四则混合运算法”。俗话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农业的出路是产业化,农村的出路是城镇化,农民的出路是非农化。“四则混合运算法”,就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牛鼻子”,为“抓手”,为“拳路”,拉动产业化、城镇化、非农化“三化”并举。抓起“三化”缆绳,将其打包成捆,捆在一起。按照拳路打组合拳,打套路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就是依托六大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就是执行好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乘”,就是奋力舞起、舞好、舞活“六条龙”,千方百计向农业产业化要增加值、高附加值,要“乘积”效应、“乘方”效应。“除”,就是八方出击向城镇化、工业化、劳务产业、知识经济和一切非农产业,要就业岗位,要生存空间,要发展空间,把农民变成市民,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民变成商人,甚至把农民变成大知识分子,变成“白领”,千方百计“除”去、减去、转移过剩、过多的农村人口,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向农民的“非农化”。

做好农村工作基本要领:就是“一二三四法”。大家都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县直各部门,在身处下面直接抓农村工作时,在身处上面指导农村工作时,怎么抓好,怎么指导好,都不能哑巴吃饺子——心中无数。根据中央近四五年以来涉农重大决策精神和现阶段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做好农村工作的基本要领,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茄子辣子统筹法”。即一个中心、两类生产、三项管理、四种服务,共十大项。

“一”个中心: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前些年,我们是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而现在,2002年以十六大为标志,我们已经踏上了奔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以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标志,农村工作的“总纲”就是新农村建设。从起点、内容、标准、质量等诸方面衡量,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都高于、优于、全于、进于之前的“扶贫开发”之标准。简单地说,“扶贫开发”主要解决的是“温饱”,而“新农村建设”主要解决的是“小康”。复杂地说,新农村建设的标准适合于科学发展观的标准,适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适合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农村工作,必须牢牢地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总纲,这个中心。这个中心的内容,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这个中心的核心。

“两类生产”:即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品生产。就我们的农村来讲,工业生产很少。大多数乡村现在还不具备办工业的实力、能力和条件。就拿县政府和县级部门来说,县上办一个厂子往往一办几年,困难重重,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乡镇乎?而农业生产,也不是瓜菜带什么都抓,乡镇重点抓畜、桑、果、烟、药五大基地,“一村一品”,以及三大战线造林。把这些抓好了,就是最大的“第一车间”,最好的工业原料。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乡镇办工业,既不提倡、也不反对,不予强求。而劳务,重点是抓组织、抓协调、抓培训、抓服务,实际上用不了多少精力。

精神产品生产,主要是对各类法律、法规、文化、技术、科技、信息等精神产品,引进好,消化好,吸收好,转化好,传播好,培训好。用法律、用文化、用科技,把“笨人”培训成“能人”,把“粗人”培训成“匠人”,把“懒汉”培训成“勤汉”,把“泥腿子”变换成“阔佬大亨”,最终把“农村人”变魔术、变戏法地变成“城里人”。一句话,把传统的农民,培养成“知识型”、“技能型”、“专业型”、“科学型”新型农民和新型市民。

“三项管理”:即社会治安管理、信访秩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

“四种服务”:即政策法律服务、生产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和社保社救服务。

以上这十个方面,构成了现阶段农村工作主体框架。茄子一行,辣子一行,很明朗。这十个方面,有主、有次,有主角、有配角,“十个指头不一样长”。其中“一个中心”、“两类生产”,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中之重,就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做饭时调味的“盐为主”,其他都是酱、油、醋,就是一丛鲜花的“红花”,其他都是陪衬的“绿叶”,都是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的,都是“敲边鼓”的。

同志们,三十年辉煌一页已经翻过去,六十年辉煌一页即将翻过去。大江东去不复还,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等待我们去完成,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急待我们去落实。虽然,目前正处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但是我们深信,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英明决断,有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起来的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有“天下重农”的良好大环境、大气候,只要我们能够牢牢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只要我们能够紧紧地团结起来,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就一定能够夺取农村工作新的更大的胜利,新的更加灿烂的崭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