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表彰大会讲话

时间:2022-09-03 10:49:00

导语:农村工作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表彰大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工作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表彰大会讲话

同志们: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在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怀憧憬的时候,市委决定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表彰大会,学习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表彰全市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研究部署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底,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春节以后,中央举办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接着省委也举办了专题研讨班并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定决心。在今天的会上,市委将对三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进行隆重表彰,晓亭、为加同志还将就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安排。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立足基本国情、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更快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认真贯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了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不断强化“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论断,进一步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央立足于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适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形成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更完整、更清晰、更科学的思路和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发展和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注重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仅注重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注重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不仅注重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注重谋划长远,建立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标志着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从更多地立足于农业和农村本身向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转变,工作部署从更多地注重单项突破向总体推进的重大转变,发展目标从更多地注重农民收入增加向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转变,必将给广大农村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重大变革,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首先,从我市实际情况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我市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在全市总人口中占75%,人均耕地不足1亩。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5.6个百分点,农村整体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小康。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更为滞后。因此,我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更低、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其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与全国、全省一样,我市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520元,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2.3:1(全国为3.2:1,全省为3:1),但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7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66元,反映出我市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我们同时面临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艰巨任务。我市区域发展同样不平衡,发展较好的峨眉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43元,而最低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只有1956元,差距达到2倍。农村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同一县域、同一乡镇,人均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之外,区域差别和农村内部的差别也比较明显。只有加大统筹发展力度,全面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才能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当前,影响我市农村发展稳定的矛盾大量存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不断增多,协调处理涉农利益关系的任务十分繁重。比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既影响稳定,又制约发展。此外,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失地无业农民、移民等特殊群体数量比较庞大,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繁荣我市农村经济,加快实现发展新跨越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总体思路,提出并实施了推进产业化、实行标准化、提高组织化和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三化一转移”工作举措,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我市农业产业化对农户增收的带动面达到55%,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9元。我们经过多年经济结构调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18.3%,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52.4%,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总体而言,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但是,从经济工作的全局来看,发展不够和后劲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较大等矛盾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为农村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特别是随着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必将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奋斗,我们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树立长期奋战的思想。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做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坚持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努力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抓住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关键,农民增收是核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要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一要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化一转移”。农业产业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要继续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增特色、创品牌的思路,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新突破。要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建设,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要大力提升现有国家、省和市重点龙头企业,特别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打造知名品牌,增强竞争优势。在“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打造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要立足资源优势,依托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的产业化加工项目,努力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面,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要努力达到50%以上。要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扎实搞好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力争全市8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到纯收入的70%以上。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抓手,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增长15.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要重点抓好技能培训,提高针对性,扩大培训面,着力解决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外出务工困难,务工收入低的问题,使劳务输出成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二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扩大农民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剩余时间多的问题。农业本身的就业容量非常有限,扩大农民就业,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扩大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最大程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事实表明,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就比较高,增长也较快。比如我市县域经济相对较好的市中区、峨眉山、沙湾、五通桥和夹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一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最为现实和重要的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强县,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要加快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切实增强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要坚持三次产业互动和城乡经济相融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三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去年我市第一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52%,依靠种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当前的现实选择。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种粮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要紧紧依托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围绕林竹、畜牧、茶业、蔬菜、中药材五大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的比重,特别要进一步突出林竹、畜牧、茶叶产业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集中,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提高比较效益。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改善生态环境。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能力弱是城乡差别的突出表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这一落后面貌。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不仅要缩小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要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事业上的差距。要树立抓农村基础设施就是抓农村生产力、就是抓农村发展的观念,集中财力、物力和精力,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明显改观。一要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和能源建设。目前我市已经实现乡乡通公路,通公路的村达到95%,但硬化率不到10%,还有108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因此,乡村公路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从今年开始,市上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区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全市要新建、改建1000公里,其中硬化300公里,各地要引导农民加大投入,力争多建多改,尽快改善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和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要大力实施红层找水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进一步完善农网改造,特别要立足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促进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科学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衔接好新村建设用地问题,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要注意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愿意,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不能一刀切,搞成千村一面,更不能一哄而上,盲目铺摊子。要积极引导农民加大投入,大力推行“户办工程”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环境。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小流域治理,切实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三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治理和三江流域堤防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土,扩大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标准良田面积,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拓展发展空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既要靠政府投入,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全面免除农业税的新形势下,要按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新型农民,既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还要追求进步、遵纪守法、团结群众、乐于助人,热心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外,还要全方位地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一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切实保证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努力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要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抓好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新建,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以县为龙头、乡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同时要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下力气抓好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供硬件支撑。二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做好文明村镇、文明农户创建工作,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大力挖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本地乡土人才,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积极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和群众性艺术演出,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文明新风。三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新形势,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方式,动员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切实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促使农民增强法治观念,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稳定和谐,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环境。

(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障,也是落实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坚如磐石,与基层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是主体,干部是关键,没有全市广大基层干部的真抓实干和艰苦奋斗,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我市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能够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发挥作用的,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继前年表彰19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之后,今天市委将表彰3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他们都是我市基层干部的先进代表。但是毋庸讳言,我市相当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在关键时刻缺乏应有的坚定性和战斗力。有的同志面对利益关系,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问题时,不能正确把握,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失去群众的信任,无法正常推进工作;有的同志为了一己私利甚至站到党委、政府的对立面,关键时刻不能为我所用,起了很坏的作用。因此,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要在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上狠下功夫。区市县委要切实抓好乡村组三级干部队伍建设,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实际状况,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和基层工作的关键,岗位非常重要。乡镇党委书记不强,工作不仅抓不上去,关键时候还可能出大问题。在乡镇党委书记的选配上必须强调三条。一是政治上要强。乡镇党委书记必须有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立场,任何时候都要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同时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形象,做到与党同心、与群众贴心,真正成为党在农村的执政骨干。二是抓发展的能力要强。乡镇党委书记缺乏领导发展的能力,工作就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很难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真诚拥护。建设新农村,对农村基层干部抓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乡镇党委书记一定要努力做到懂农业、懂农民、懂农村、懂市场,抓农村经济发展要有思路和办法。三是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要强。基层面临着大量的问题和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乡镇党委书记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乡镇党委书记要配强,村支部书记也要选好,对其他村组干部的选任,在尊重和保障群众民主选举权利的前提下,也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确保组织资源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大力发展青年党员,注意培养吸收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青年农民入党,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乡镇干部长年奋战在第一线,工作任务繁重,面临矛盾繁多,工作条件艰苦,我们一定要更加关心爱护他们,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待遇,积极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激励他们立足基层,扎实工作,奋发进取,努力干出一番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公务员之家:

三、加强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当前,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党委、政府加强指导、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增强紧迫感,结合地方和部门的实际,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

(一)健全工作机制,科学制定规划。

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头绪较多,必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服务者,要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搞好组织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具有深入、持久的生命力。要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尊重规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抓好试点示范,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规划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应该各所侧重,经济上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基础设施特别是村庄建设不能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坚决防止增加农民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二)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和省委对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要求积极推进,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税费改革后,乡镇的职能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要通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乡镇的职能定位,严格控制乡镇编制,提高运转效率,切实增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中央和省委要求乡镇机构编制五年内只减不增,各地一定要执行到位。要高度重视乡镇债务问题,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要严格控制乡镇债务,坚决禁止乡镇举债搞建设,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要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确保乡镇运转的基本经费保障。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移民和农村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要进一步改革农村户籍制度等限制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相融。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中央明确提出,今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省委在加大投入上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我们也要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相应地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将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区县也要增加支农资金。政府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等公益性建设项目,而农业生产、农民建房等事情,应该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要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尽可能地把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渠道,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建设新农村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工作艰巨、涉及面广,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部门特点和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推动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要切实抓好宣传发动,促使干部群众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特别要注意宣传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增强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市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