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动员暨农村干部培训会的讲话
时间:2022-09-03 09:02:00
导语:新农村建设动员暨农村干部培训会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根据县委的安排,今天下午,我们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动员会和培训会,以会代训,通过培训的形式,把从党中央到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指导思路和发展构想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大家作一交流和探讨。
下面,结合平时工作中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结合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结合前段时间我在中央党校培训的一些体会,我讲四方面内容: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长期性;二是国外以及全国各地是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三是我县怎样开展新农村建设;四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长期性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或传统知识分子,就推动了乡村建设和农村复兴运动。晏阳初1928年在河北定县启动的乡村改造试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农民开展“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计生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对旧中国乡村建设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梁漱溟,1931年在山东邹平县进行的乡村建设试验也是以教育为主要内容,对整个县级行政体系实行教育机关化,以教育代替行政力量。建国初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党提出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实验,全国涌现出了大寨陈永贵、“江南大寨”吴仁宝等一批先进典型。如陈永贵带领大寨群众以“愚公移山”的气概,先治坡、后治窝,取得了显著成效;华西村上世纪60年代建村之初,就确立了“十五年将华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970年代前期就实现了“亩产超吨粮”,全体村民就都搬进了集体建的设施齐全的新瓦房。去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目标,它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战略工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大家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样,具体到我们泽州县,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争先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加快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全力实施好“153”发展战略,奋力建设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国内发展历史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如拉美国家等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明显倒退。比较典型的国家比如巴西,这个国家的城市一方面是高楼林立,像现代化的都市,一方面有大量的贫民窟,大量的贫民阶层存在,反差很大。还有印度,工农城乡差别也很大。在这些工农城乡差别很大的国家,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变化,就是从农村先开始的,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拉大。集中表现为“六大反差”: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2∶1,绝对额相差7328元,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购买了不到1/3的消费品,30%的城市居民却购买了2/3以上的消费品,大量的消费品流入到了城市。而且这是绝对额的差距,实际上,城市居民带上福利等的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比例达5:1,也就是说,五个农民的收入才抵得上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有专家称,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
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一方面是城市高楼林立,大学校、大医院到处都是,一方面是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相当突出。2004年,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农村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2004年,就全国来讲,有46%的村没有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相当多的村没有卫生厕所、没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
四是城乡财政支出存在巨大反差。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加较多,但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与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0-2004年的1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0-1994年在9%至10%之间,1995-1997年下降至8%左右,2000-2003年继续下降至7%左右。
五是城乡信贷存在巨大反差。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05年底,农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8%,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4%,均远低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六是城乡投资存在的巨大反差。近些年,城市建设资金增加,城乡投资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后劲不足。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0.30∶1下降到2005年0.18∶1;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23.3%下降到2005年15.2%。
拿我们泽州来看,也是如此,尽管这几年我县农村取得长足进步,走在全省前列,走在中西部省市前列,但城乡差距还是显而益见的。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18元,城镇居民收入为8975元;医疗条件方面,农村每千人有病床1.15张,医生2人,城镇每千人有病床3.53张,医生5人;通讯实施方面,农村每百户有电话20部,互联网普及率为10%,城镇每百户有电话80部,互联网普及率为95%。再从全县从业人员和产业结构来看,2005年全县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一产12.6万人,占60%,二产4.4万人,占21%,三产4万人,占30%;2005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64:30。这也就是说,全县60%的一产从业人员创造了6%的总产值,40%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了94%的总产值,而且一产从业人员全部分散在乡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再从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来看,18至60周岁的劳动力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11.22万人,占27.03%;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21.28万人,占51.27%;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01万人,占21.7%。这就意味着新农村建设是由以初中生为主体的农民来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差别巨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成果由亿万农民共享。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全国也还有6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为此,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统筹抓好城乡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靠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但支持我国经济发展却只有投资和出口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国内投资还是外部投资,连年增长,特别是在“十五”期间达到23-24%,过高的投资带来的投资热,比如房地产热、钢材热、电解铝热、水泥热等,这些投资过热会带来产能过剩,如果国家一直靠投资拉动,势必会造成通货膨胀,势必会造成经济危机。还有我们的经济外向度已经达到50%,有的统计数据达到70%,“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世界各地。但我们经济发展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根本上最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崛起,所以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抑制、制约我们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贸易磨擦将越来越多,对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讲,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决定必须启动内需。内需在哪儿?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农村是个大市场。目前农村的消费市场跟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可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民。而8亿多农民中有5亿多是富余劳动力。解决5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8亿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解决好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难题,也是最大的任务。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过去的农村催粮、计生、要款“老三难”问题,转变成了土地征占失地农民安置、农村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障“新三难”矛盾,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因素;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在现阶段,单纯依靠支出财力,不可能马上解决,在短时期内也不会有所缓和。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的奋斗目标,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要求。换句话讲,由于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党中央作出了我们国家总体上处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我们有能力把农村的事情做好,也应该做好。所以讲,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到新的阶层理论,是科学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国外以及全国各地是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的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是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各国和我国部分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历程,大多走过了大相径庭的路子。
从国外的情况看,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它们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国家投资为主导,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国外几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欧盟的促进农村发展经验。欧盟从1962年开始实行统一的农村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价格,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具体政策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市场支持措施。具体做法是:政府对于各种主要农产品制定出一个保护价格;保护价格每年确定一次;同一产品在欧盟内部各个国家的保护价格水平相同;政府出资按保护价格买断产品,并退出国内市场流通;政府付费委托储藏;保护收购总量无上限,有下限。第二,政府公益服务措施。西欧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农业的公益性服务,包括农业研究、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等。第三,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扶持政策。西欧在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方面,通过提供购买补贴和贷款优惠,长期以来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第四,政府的直接补贴政策。由于农业是低效产业。从1992以后,欧盟为减少农民因供大于求而造成的损失,引入了直接补贴政策。欧盟的农业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在生产总量、贸易额、单产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二)韩国的新乡村运动。上世纪7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1970年4月,韩国政府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乡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分为五个阶段:(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2)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农民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上;(4)国民自发运动阶(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在不同阶段,政府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其主要做法体现在改善农村公路、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电气化、让农民用上自来水、推广高产水稻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协组织和兴建村民会馆等八个方面。2004年6月,韩国又发起了“一社一村”运动,就是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三星、现代、韩国电力、韩国通讯、浦项钢铁等大型企业带头,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相对于欧美诸国,日本有着与中国国内更为相像的地方,表现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建设历程(战后起步)等方方面面,而且日本在资源贫乏基础上的经济振兴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半个世纪多的时间里,日本农村从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示了日本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进程。日本开展新农村建设,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1-1998年):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二战后,因经营规模狭小、技术进步缓慢,严重阻碍了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户收入的增长。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于是,为了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基本思路就是从产业振兴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工农产业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从农业角度涉及了农村发展问题,但并没有系统、专门的内容关注农村建设问题。
第二阶段(1999年以后):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农业面临食物自给率明显下降,生产成本高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农户经营规模小,兼业农户占主体地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山区农村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于是,在旧《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日本又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及《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支持山区半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对山区农民的粮食生产给予财政补贴,此外,还对山区农民发放直接收入补贴,以免农民荒废农业生产。
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和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
三是制定地域性的产业重振计划,推进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振兴。充分发挥各地特色,通过自主性及独创性经营理念,以农林水产业为突破口,发挥在地区经济振兴及就业机会创造上的积极作用,建立《农村、山村及渔村重振计划》。通过有关省厅大臣等的实地考察、交换意见,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四是设立“农村建设专项费”,支持农村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按新颁布的《景观法》,对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予以重点扶持。通过地区居民、土地改良区及非营利组织等的共同参与,形成自然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田园自然景观,创建“田园学校”等环境教育基地。
五是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日本政府制定《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以及《地区中心小城镇建设及产业设施重新布局促进法》,吸引城市工商产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日本大分县从1979年开始推行的“一村一品”运动就是成功的实例。
六是建立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创建绿色观光事业及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增强城乡国民间双向交流。
国外的经验表明,新农村建设将主要依赖于三方面力量:一是政府的扶持。二是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三是“三农”自身的发展。尽管欧洲国家及韩国、日本等采取的是政府或企业对农村发展的单方面支持行动,但其启示意义非常重要。它说明,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和先进的组织形式,在“三农”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新农村情况来看,虽然还没有一个地方创造出成功的经验,没有一个地方确立一个固定模式用来指导新农村建设,但是,目前江西、浙江、北京、河北、甘肃、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地区,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已经先行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相似、名称各异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其中一些做法和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赣州提出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4年江西省赣州市拥有845万人,城市化率只有20%,是中部省份的中等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欠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中部崛起的任务繁重。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闯出一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来,2004年9月正式发起了“五新一好”的新农村建设行动。主要内容是:以抓好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力争到2010年,使赣州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二)浙江绍兴开展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行动。浙江绍兴是个比较发达的地区,他们的新农村建设比较典型的是,绍兴县2003年下半年开展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行动。该行动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城乡统筹、互促共进、集聚集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特色;整合资源、节约用地、持续发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愿。采用的模式分三种:一是拆迁新建式,就是“破旧立新”;二是整理改造式,就是“推陈出新”;三是保留治理式,就是“洗新革面”。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政策:一是用地优惠。县政府提供新农村建设专项土地指标;鼓励开展拆旧建新工程;规划一部分土地用于村民建房。二是税费减免。新农村建设的测绘、规划费用,按村庄人口规模给予补助;对新农村建设中所涉及的规费,全免、减半或只收工本费;免费提供新农村建设户型通用图集。三是考核奖励。新农村建设的村中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的费用,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奖励给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对各镇街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三)山东青州开展了“巴伐利亚试验”。该实验项目的官方称谓是“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这是15年前,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在德国一家基金会的帮助下,开始进行的一场旨在证明“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试验。二战后的德国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农村土地甚至出现荒芜现象。50年前德国在巴伐利亚州开始实施“巴伐利亚试验”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在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德国希望把在其本土成功运行的“巴伐利亚”农村发展模式运用到中国来。因为山东当时的农村特征与巴伐利亚州比较相似,而且还建立了省州之间的长期友好联系。在该项目落户之前,南张楼村在青州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而德国人看中的正是南张楼村当时作为中国北方农村代表所具有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企业、不靠近交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等。项目实施15年来,应当肯定地说,南张楼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提高,目前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兴建了80多个企业;成功地留住了人,项目实施前该村居民4000人,目前还是4000人;居民生活方式改善,用村里年轻人的话说就是:他们不想去城里,是因为城里有的,南张楼都有。目前这一试验是否成功了?中德方面专家的共同认知是:“巴伐利亚经验”部分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当然,目前这是一项还没有终结的试验,改造农村是几代人的努力。
以上这三种模式对我们泽州新农村建设都很有作用,比如南部山区乡村可以学习江苏赣州经验,主要解决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和浙江绍兴市学习,建设全面小康型新农村;纯农业地区要向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学习。总体上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我倾向于浙江绍兴模式,下一步,我们要组织人员到浙江绍兴学习,同时我们还要组织一部分人到山东省南张楼村学习。
(四)四川成都新农村建设经验。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让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使城乡共生共荣共发展。其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三个集中”、“三大工程”和“六句话”。“三个集中”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农民向集镇集中。“三大工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六句话”是: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公务员之家:
应当讲,从国外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部分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来看,每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经济水平、人文历史、发展机遇等多种要素。我县的县情和外地的情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只能借鉴学习外地的经验,更多的是要从我县的县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我县怎样开展新农村建设
中央提出的“5句话、20个字”,具体到我们泽州县,就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新产业、新风尚、新村镇、新农民、新机制这样的“五新”农村。再具体点,就是到2010年,要把全县10%的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50%的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农村,40%的村建成小康或者宽裕型小康的新农村。具体到今年,我们就是要突出抓好“一镇一乡百村”新农村建设。即突出抓好巴公镇、南岭乡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和刘轩窑、东常村等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现在半年多过去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进展如何,应当肯定地讲,我们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尤其是我们在座的40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和表率作用。比如巴公镇东四义村,在现有的经济等各方面较好的基础上,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正在向现代化型新农村的目标迈进。巴公镇山耳东村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北义城镇西张村在去年实现全村集中供暖供气的基础上,今年在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在向全面小康型新农村的目标迈进。北义城镇河底村立足本村土地宽广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土豆、白菜、西红柿为主的大田蔬菜,到去年底,全村共发展蔬菜近2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同时该村拆旧建新,没有空心村;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中学,对农民进行培训,成为远近闻名的宽裕型小康村。犁川镇崔河村大力实施八大工程,积极发展富民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成为了南部山区新农村样板示范村,正在向宽裕型新农村的目标迈进,等等。
在这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下,一些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下村中村、东沟峪南、金村霍秀、周村苇町等村一幢一幢居民楼已经建成或正在开工建设,金村木栏栅、川底马坪头万头猪厂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正在做强做大,下村晋宏、北义城刘轩窑等一批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池已经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之中,等等。
应当讲,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就像赛跑一样,不会一起到达终点,肯定会有先有后,因为全县632个村的基础条件不尽相同,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同时全部建设成为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在座的40个村,在今后新农村建设中,要走的更快一些,特别是像巴公这样一些条件较好的村,要在2-3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剩下的时间,要向现代化迈进,在新农村建设上领跑。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上领跑,我认为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1、规划是先导。我们县里已经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初步制定了一个总体规划,即将出台。在规划里面,既制定有村镇建设的规划,也制定有产业发展的规划,社会事业的规划,党的建设的规划。希望我们的乡镇和村,要根据县里的规划,结合本乡镇和本村的实际,尽快制定各自切实可行的详细规划,并认真实施。今年,17个乡镇和100个试点村要率先制定好规划。其他行政村,也要力争在明年底前完成规划的制定工作。规划不仅仅要有村镇建设的规划,而且要有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规划。首先是产业规划。就是要紧密结合各乡镇和村的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育新产业,真正带动农民增收。其次是社会事业规划,就是说社会保障如何抓,农民受教育如何抓,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如何抓,卫生、体育、农民素质如何提高等等,都要制定好规划。第三是村镇建设的规划。村庄建设必须要有个规划,而且规划要先行。我们这几年在村镇建设中,之所以出现“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的现象,或者一些村庄周围看上去不错,中间却很破烂;房子建设得不错,但道路、绿化、美化等差得很远,就是规划没有搞好。所以一定要规划先行。第四是党的建设的规划。比如乡村治理机制如何完善,农村党的建设如何进一步创新等等。
2、发展是核心。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没有新的产业做保证,农民的收入就没有保障,新农村建设也就没有保障。在这个方面,我们要着重抓好“两头”:经济条件好的村要“富而思进”。依靠煤炭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如何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尤其是东四义、山耳东、巴公三村、刘轩窑、霍秀,以及原来在小康建设上带了头的村,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保持领先,继续带头,带哪些头?这就要求我们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继续下大功夫,在发展地面企业,引进发展项目上做大文章,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在全县保持领先位置。为什么今天下午我们要组织大家去参观阳城皇城村呢?就是去向人家学习。皇城村过去也是靠挖煤炼铁的,他们把积累起来的资金搞起了旅游,整个村庄建设得越来越好,树立了品牌,成为中国最美的村镇之一。我们的东四义村、山耳东村、巴公四村等经济强村要放下架子,虚心向皇城村学习。对南部山区村、贫困乡村来讲,要重点解决“穷则思变”的问题。不能说人家好村基础好,好发展,我们条件差,就坐在这里,不发展。我们要转变观念,看到自己的条件和优势,在发展新的产业上下功夫。前几天到柳口镇东下村下乡,他们的做法就非常好。虽然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但他们穷则思变,立足山大坡广的优势,中药材、果树、养羊、养蜂“四轮驱动”,并成立了协会,按照协会加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他们的做法就很有推广意义。对于全县其他乡镇来讲,怎样加快发展呢?我认为,第一就是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比如小地变大地,三类田变二类田、一类田,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第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种粮食不挣钱,我们就种果树,发展畜牧业,养羊、养牛、搞养殖业。第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现在农民都想致富,但很松散,因此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市场就很关键。比如有的农民会种菜,但不可能从研究品种到种菜到最后卖菜,都由他一家一户来单独完成。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必须靠农业产业化,靠发展龙头企业。像我们的晋园集团,如果龙头企业发展好了,产量达到2万吨、20万吨,就不愁农民群众红果种了卖不出去。同时短时间内让农民群众学技术、进市场不现实,如果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了,让他种果树,年底就能拿到钱。在这方面,希望我们巴公的大葱加工、金村的木栏栅、北义城的朝阳饲料、川底的晋大奶业等龙头企业,要切实加快发展步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第四就是构筑我们泽州的“四产八业”。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八大产业四大基地的形成,从而进一步转移农民,带动农民增收。第五是就是要全民创业,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动力机制活,市场化程度高,吸纳社会就业大,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这次中央党校学习时,在讲到全民创业史,讲了一句话“富县先富民,富民靠民营”,这句话很有道理。比如温州,既无区位优势,也无资源条件,其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创市场,到2005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51.8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14.25万人,民营企业共为社会提供了166.05万个就业岗位。全市财政收入总额中来自民营经济的达到184.96亿元,占总额的35.5%,增长速度达到25.3%,比财政总收入增幅高出7.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当年财政的贡献度已经达到47.8%。我们泽州历史上也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处是一派全民创业的景象。尽管这些条件现在不存在了,但我们还需要“二次创业”。同样,名列四川省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的四川省双流县,全力实施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的“全民创业行动计划”,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泽州都能按照这样的情况实施,形成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的生动景象,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为期不远了。下一步,我们就是要进一步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启动民间资金,让全县52万人民个个都来创业,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千军万马创大业、百舸争流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全力加快民营经济充分发展。
3、村镇是突破。建设新农村,比较直观的就是要改变村容村貌。过去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村庄”。如果一个村到处是污水横流,四堆八乱,乱写乱画,这样一个环境,能叫新农村吗?当然不是说一下子都修成新房子,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村。但修不起新房子,能不能先把卫生搞干净,能不能把下水污水处理好,能不能把烧火做饭等方式改造一下,然后再去考虑建设新房子、搞暖气、煤气等。在这方面,一些城郊村、城中村,象南村的杨洼、裴疙瘩,金村的霍秀、郝匠等,地皮很值钱,要结合城市发展来建设新村。象南岭、李寨这样的小水电地方,就要搞电气化。
4、农民素质是关键。新农村新在哪?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现在为什么农村比较落后,农业比较落后,农民素质很关键。中国和欧洲的差别,第一差别可能就是人口基数大,低素质的人太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生产素质等很多方面。如果一个农民什么都不会,怎么出去闯市场?据统计,在农村75%左右的党员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样一个党员素质,如何去带领群众致富,怎么去面对现在的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法律社会?所以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培训,需要大量的实用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
5、社会事业是基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是新农村的基础,这也是农民和市民、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个方面来抓。应该肯定地讲,我县近几年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像东四义每年拿几十万来投入文化教育,这都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6、党建是保证。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基础。过去,我们搞小康建设时,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支部看支书,好的带头人非常关键。如田真炉、阎炉、芦保国、崔晓满、杨西川、姚年富、姬永富等一批村支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同样,今天我们建设新农村,关键也要有一个好支部、一名好支书。我们开展了一年多的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结束了,并不意味着整个先进性教育结束了。今后我们要在探索建立农村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切实加大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好五项制度,加强“两推一选”,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定期组织农村“两委”干部进行培训,特别是解决好支书主任实行“一肩挑”之后,农村的支部和村委会如何结合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发展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路子、不断积累经验。当前,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问题。我刚才已经讲了,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贯穿于“十一五”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要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它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党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新农村建设和我们多年小康建设一脉相承,都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三农”工作制定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多年小康建设探索的路子,积累的经验,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投入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确保加大投入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的要求,积极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今年以来,中央安排支农资金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422亿元;省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16.3亿元,比上年增加6.3亿元;市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近两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我们要用足用活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同时,要不断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今年县财政安排了5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综合安排了4000万元惠农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以后每年都要有一定的增长。二是以煤补农。要结合我县产煤大县的实际,制定出台政策,每年从煤炭生产中抽取一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补助。同时,我们还要探索实施“百矿百村”工程,积极引导全县100多个煤炭企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实施“一矿一业”工程,就是要求全县所有15万吨规模以上矿井,都要发展一项新产业。在这方面,我们的国有二轻煤矿已经为我们带了好头,下一步,我们的乡村煤矿也要抓好新上项目工作,从产业上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加大资源价款补偿,这些价款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部分价款要参与入股,把入股得来的利润从新反哺农业;建立农村发展基金,着力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三是部门帮扶。就是实行县直各部门结对帮扶新农村建设,要求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帮扶。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部门已经为我们带了好头,如管理局对东下村的帮扶,计划局对崔河村的帮扶,建设局对葛万村的帮扶,等等。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切实搞好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四是启动集体。经过多年发展,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如东四义、山耳东、巴公三村、孟匠等经济强村,积累了雄厚的集体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切实用好这笔资金,不断加大投入,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五是激活民营。民间闲散资金多,据统计,银行存贷差达50亿元以上。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制定优惠政策,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营大户参与新农村建设。六是动员群众。在前几年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中,我县群众无偿捐款达1500万元。新农村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德政工程,我们也要进一步动员好群众,为新农村建设投入更多资金。七是社会捐助。泽州在外工作人员多,有本事的人多,有影响的人多。多年来,他们情系桑梓,为加快家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著名台商郭台铭先生近年来无偿捐助家乡建设达2000万元以上,一次性投资1亿美元建设龙门影视城;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理事长郭台强先生回乡省亲时捐助家乡100万元;民营企业家车继宏利用多年挖煤积累的资金,投资3000余万元,新上了华北最大的沼气项目;大阳镇靳沟村的晁国智先后为加快家乡发展捐资300余万元;南岭乡老党员成济武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无偿捐助近300万元。下一步,我们要积极鼓励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新农村建设。
3、主体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要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五句话要求的逐步实现,哪一句也离不开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显而易见,“生产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活富裕”,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乡风文明”,要靠农民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村容整洁”,要靠农民整洁人居环境,养成健康卫生习惯,自觉建设并管理好自己的家园;“管理民主”,要靠农民强化主人翁意识,自己的事自己作主,把村民自治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把科学决策建立在农民热切愿意的基础上,把政府的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把每项决策、每一个举措都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让农民说了算,从而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4、模式问题。由于受资源、交通等的影响,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方法上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就全县当前来看,632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的有237个村,2000--4000元的390个村,1000-2000元5个村。这样的一个总体情况,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条件、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不同的镇、村,实行一镇一策、一村一策。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产业实际、区位情况、交通位置等,确定了“城市拉动型、村矿结合型、产业带动型、生态文明型、文化旅游型、移民新村型和城乡统筹型”等7种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在全县培塑了“现代化型、全面小康型、宽裕型、小康型”四种不同的新农村建设类型。具体讲,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村庄,要努力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建设现代化型新农村,力争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这方面培塑了东四义村、山耳东这两个典型。标准是以经济健康发展、群众生活富裕、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秩序稳定为目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走文明和谐发展之路。达宽裕型的村庄,应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突破,建设全面小康型新农村。这方面培塑了西张村这个典型。该村在去年实现全村集中供暖供气的基础上,今年把绿化美化村庄作为切入点,在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上取得突破。基本小康的村庄,要积极加大产业的培育,奋力建设宽裕型新农村。这方面培塑了崔河村这个典型,标准是要建成南部山区新农村样板示范村,重点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相对贫困地区,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艰苦奋斗努力治穷,全面建设小康型新农村。
5、标准问题。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没有具体标准,就是20字方针。但我想作为一个县来讲,应该有标准。九十年代,我们抓小康时,制定了5个方面、16项指标的考核体系。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后,也制定出台了6个方面、18项考核评价指标。我感到,我们建设新农村也必须将建设标准进一步量化,和小康建设相结合,建立一套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各项保障指标等内容的具体量化指标体系。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很可能出现“行动无方向、建设无目标”的情况。为此,在省市未定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探索,为省市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县委、县政府的初步打算是,按照刚才我讲到的“现代化型、全面小康型、宽裕型或小康型”三种不同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来确定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小康、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新的一些指标要求,逐步建立一套量化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县委、县政府也希望我们大家在工作中结合各自的实际对此作进一步完善。
6、时间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时间上应该怎样确定,我想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基础较为雄厚的实际,大致应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具体又可分三个时间段,一是试点示范阶段(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重点抓好一镇一乡百村示范,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带好头;二是全力推进阶段(2007年至2009年),2007年铺开100个村,2008年和2009年每年铺开60个村的建设。三是攻坚扫尾阶段(2010年),已经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村,要进一步巩固提高;没有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要全部完成。力争到2010年底,全县10%的村基本达到现代化型新农村,60%的村基本达到全面小康型新农村,30%的村达到宽裕型或小康型新农村。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起到2020年,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阶段。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县60%的村建成现代化型新农村,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7、方法问题。建设新农村,一定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进工作方法。要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克服急于求成、贪大求洋、盲目攀比等不切实际的做法,绝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特别防止举债搞建设,增加新的债务。要适应群众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少用强制、指令、摊派的办法,多用协商、示范、服务的办法,遇事同群众商量。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学会用法制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政策引导的办法完成工作任务。要注意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开始行动,自觉自愿地投身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既要为农民释疑解惑,又要帮农民排忧解难。要善于采用办点示范、典型带动等办法,探索路子,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完善决策,指导工作。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五要五不要”,即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搞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说教方式,五是把农村与城镇对立起来。
8、农村改革问题。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认真研究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教育改革,完善各项政策,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替。同时,要克服以下几种错误倾向,一是冒进思想,二是消极思想,三是等靠要思想,四是措施,确保农村教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逐步把信用社办成社区性金融服务组织。三是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市场档次,完善信息、质量监测等服务功能,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批发市场。大力培育各类市场营销主体,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四是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9、资源共享问题。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明确,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口各部门的责任,各行各业都有义不容辞的帮助支持责任。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农业农村部门要搞好规划,发挥具体组织指导作用。发改委、财政、国土、交通、金融、劳动、卫生、教育、文化、建设等部门,要主动把推动新农村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内容,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对于全县广大农村来讲,要牢固树立“开放”的理念,破除“村自为战”的落后观念,在水利、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公园、环境绿化等公共服务事业方面,推进集中连片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比如西张村修建了沼气池,建成了公园,东张村就不要再搞重复建设,要与之共享;车继宏搞了3000户的沼气建设,临近村庄直接铺管接气即可。特别是通过加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人口、土地、资源与资金的优化整合,使小城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10、领导班子问题。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因此,要坚持把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点,把那些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能人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选好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通过强化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上面是我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感受,主要也是想借助这次培训会的机会来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进行探讨和交流。同时这次会议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员会,明天崔县长还要就新农村建设讲一些意见,李健县长就新农村建设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今年我们在巴公专门召开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支部书记座谈会,还召开了沼气池建设小型推动会,今年10月份,我们还要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来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样板要进行表彰,让大家相互学习,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项工作认真抓紧抓好。今天的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 上一篇:街道社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材料
- 下一篇:高等教育的艺术普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