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农业结构调整讲话
时间:2022-03-29 11:32:00
导语:市长在农业结构调整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提振信心,充分肯定20*年取得的成绩
20*年,全市围绕“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总体思路,择优发展种植业,快速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加工业,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上发生了明显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产业更“强”。抓典型、促带动,以点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形成了一批专业乡镇和特色村,先后建成生猪、家禽、水产、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等26个特色专业重点村,全市特色专业村已达到116个。其中,目前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主要有:市中区靖民镇的海椒、龚家乡的肉鸡、交通乡的水果,东兴区三烈乡和富溪乡的蚕桑、富溪乡和胜利镇的肉鸡、同福乡的水果、田家镇的蔬菜,资中甘露镇的枇杷、鱼溪镇的鲶鱼,威远向义镇和新店镇的蔬菜、小河镇的茶叶,隆昌胡家镇的蚕桑、山川镇的水禽、普润乡的水产。20*年,全市预计出栏生猪397万头,增加35万头,增幅列全省第二位;全市水产品产量8.6万吨,增加0.97万吨,增长12%,人均拥有水产品产量20.2公斤,高于全省人均水平。
二是结构更“优”。通过实施优质粮油工程、粮经作物协调发展工程、畜禽良种繁育工程,全市农林牧渔结构调整为43:1.4:55.6:4.6,种养业结构调整为38.8:60.2,养殖业比重大大提高。全市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62万亩,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淀粉高产量脱毒红苕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0万亩、50万亩、8万亩,比2007年分别增加10万亩、15万亩、3万亩。全市新建存栏50头以上的二杂母猪制种场40个,二杂母猪比率达到65%以上;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化种鸡种鸭场7个,存栏优质种鸡种鸭21.36万只。
三是产品更“好”。制定国家级、省级、地方农业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85项,“周萝卜”、“球溪鲢鱼”成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94.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9个,绿色食品5个,其中“塔罗科血橙”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威远新店七星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资中冬尖、隆昌夏布、球溪鲢鱼等一大批具有*深厚历史与人文特色的农产品正积极申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四是基地更“大”。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具备成渝两地“菜篮子”、“果盘子”的生产条件。全市已建成规模在500亩或1000头(只)以上集中成片的规模基地65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50个、98万亩。全市水果面积达50万亩,柠檬基地1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其中大棚蔬菜基地1.8万亩;蚕桑基地12万亩;茶叶基地3.4万亩;核桃基地0.5万亩;稻田养鱼基地45万亩。以成渝、太大、邓隆、内威、资威等公路为代表的优势水稻和玉米产业带,以资中、威远为基地的柠檬产业带,以资中、隆昌、威远、东兴区为主的柑橘原料产业带,以资中、威远、东兴区为主的蔬菜原料产业带,以隆昌、资中、威远为主的蚕桑基地等一批带状、块状产业带已经形成,其示范带动作用正在显现。
五是机制更“活”。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大搞农业招商,引进业主,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土地流转办法,促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民的有机结合;整合政策、打捆项目,加大财政扶持,推进银行、担保、保险助农、支农、扶农新机制、新办法,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全市共投入农业结构调整的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完成担保贷款2.8亿元;农村信用社完成小额贷款5.3亿元;农业银行涉农贷款新增额7849万元,余额达25.15亿元。同时,加强疫病防控,畜牧防疫体系已延伸到每个村,做到了设备药品、工作室、管理制度、经费补助四落实;完善科技研发体系,加大农业品种引进、更新,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创业,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
六是效益更“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争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新增数量及总数均居全省前列,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上年的60家增加到70家;专合组织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年规范了20个实体化的专合组织,全市农民专合组织达到988个,带动农户24.6万户。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80亿元,带动农户面达到68.6%,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5%,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有一个或多个龙头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23%,为工业强市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5%,增速名列全省第二;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15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加500元以上。
20*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计划观念和种植习惯还根深蒂固,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意识不够强烈。二是农产品加工率低下,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四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比较缓慢,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五是服务力度还需加强,信息、良种、销售等各种服务还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仍需完善。因此,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不足,主动找准症结,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努力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
20*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市“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刚刚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要求,20*年全市经济工作必须围绕巩固上行、加快发展,力争速度快于、成效好于、项目多于20*年的发展水平,全市初步确定明年GDP增长的工作目标为10%、考核目标为13%、奋斗目标为14%。为此,全市农业战线的同志要坚定信心,自加压力,努力为“实现新跨越,建设新*”贡献力量。20*年,全市一定要坚持“一路二水三产四增收”的总体思路,围绕打造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这个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标准化的生产、市场化的手段,加快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
做好2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基地规模化上下功夫,建设成渝绿色农产品基地
基地是载体,规模是市场。抓农业,必须抓好基地建设;建基地,必须突出规模。要围绕特色建基地、围绕基地建园区、围绕园区上档次,在基地规模化、园区化现代化上见成效。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规模基地样板。农业示范园区既是现代农业的综合组装平台,又是现代农业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切实抓好这个标准化、现代化的“第一生产车间”。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市中区、东兴区步子很快,基础配套、业主入驻、产业培育发展等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今年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园区的管理和运作上,争取使园区早日发挥示范效益;其余三县一定要高度重视,搞好规划,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加快进度,取得实效;市县相关部门一定要落实专人,明确职责,提供技术,搞好服务,确保园区顺利推进。建设畜牧示范园区。全市5个现代畜牧示范园区要在去年完成规划、启动的基础上,今年全面展开建设。当前要抓紧入驻现代畜禽养殖园区相关优惠奖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进业主入驻园区,吸收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建设林业科技园区。市上将在市中区永安镇建设一个500亩左右的林业科技园区,将国内适生的优质苗木花卉和本地的优良乡土树种引进园区进行试验示范,选育出优质的苗木花卉品种,为大面积造林和城市居民家庭美化绿化提供优质美观的物种资源。
2、加快“八大产业”发展,夯实规模基地基础。要围绕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抓好22个特色专业村建设;要立足*、瞄准成渝、走向全国,抢滩国际市场,将我市打造成为成渝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生猪产业。落实扶持政策,抓品改、抓防疫、抓补栏、抓规模养殖户,力争新增生猪出栏30万头。大力发展小家禽产业。全力支持规模养殖户发展,做大做强隆昌水禽基地,力争全年新增出栏小家禽1000万只。大力发展粮油产业。引进推广优质粮油品种,扩大生产种植面积,加快粮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水产产业。集中发展泥鳅、小龙虾、生态甲鱼等特种水产和稻田养鱼,新增水产品产量6000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采取科学规划、政策补偿、技术支持、引进业主、带动农户的方式,大面积发展设施蔬菜,提高*蔬菜在成渝两地的市场份额。大力发展水果产业。适时更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使*优势水果挤进城市超市。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推广应用养蚕技术,提高发种数量,稳定蚕茧价格,充分调动农民养蚕积极性。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复立、高山云雾、山佛等公司为重点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不断扩大优良茶树种植规模。
3、配套“六大基础”建设,强化规模基地保障。要围绕结构调整,围绕基地建设,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力求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结构就调整到哪里,基地就建到哪里。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利用“金土地”、“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提高水果、蔬菜等优质种植业品质。实施通乡通村道路工程,修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改变农产品运输困难的问题。实施水利建设工程,集中搞好小微水工程建设,新建硬化田坎囤水田3万亩、新建改造山平塘1250口,新增蓄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整治69个病险水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水源。实施沼气建设工程,为畜牧业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大户配套沼气,建设生态畜牧业。实施城周绿化工程,建设条、块、带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格局,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实施新农村建设,启动30个新农村建设,集中抓好7个市级重点新村,建设新产业、新农民、新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加快劳务经济开发,增强结构调整后劲。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对农业结构调整有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要搞好返乡农民工工作。当前,受经济危机的波动和影响,我市部分外出农民工提前返乡。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培训,使其掌握2门以上致富本领;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抱负的返乡农民工投资兴业,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走上致富道路。要建设*劳务品牌。重点建设*职业培训学院、*保安培训学校、高石职业中学、资中农民工培训学院、乾亨外派劳务培训中心五所劳务培训名校,打造“甜城厨师”、“甜城保安”、“甜城电子工”、“甜城缝纫工”、“甜城建工”五大劳务品牌。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劳务输出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在经营产业化上下功夫,提高结构调整质量效益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要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发展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是调整农业结构的核心。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壮大工程。要通过财政、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企业,使福元公司成为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龙头企业,都英羽绒、佳美公司成为销售收入上5亿元的龙头企业,福润公司、银山鸿展等15户企业成为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梦海公司、菜源食品成为销售收入上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户。
2、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现代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高效的生产组织和先进的管理运用于农业生产,能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的竞争能力,改变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抓培训。要加大“绿色证书”、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实施,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抓引进。要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集合全市农业科技力量,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引导种养科学生产,安全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性能,提高农产品价值,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抓推广。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加快品种、技术、知识升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人员到带头到农村去,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大胆探索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新路子,通过“干给农民看”,起到“带动农民干”的效果。抓协作。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与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升。
3、规范专合组织,完善利益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具有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等特点。专合组织一头带农户,一头连市场,使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和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等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益尝试。目前,我们的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基地的带动作用不强,症结在于相互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各级各部门要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出主意,尽快解决好这一突出问题。要按照“政府引导、抓点示范、能人牵头、自愿参与”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总原则,加大扶持工作力度。重点扶持30个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经济体制股份化、经营管理企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市场营销一体化的原则,组建实体化的专合组织。依托现有的生猪、家禽、蔬菜、水果、蚕桑优势特色产业,创办一批有影响的全市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各级科协和科研机构加强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结合,引导农民群众以多种形式,自发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在产品商品化上下功夫,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是农民留足自需后“多余”的市场,其市场的调节弹性小、稳定性差,丰年“多余”量大,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一旦歉收,马上就会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这也是我们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小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1、围绕市场,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找准市场,就是找准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现代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原则规范运作。市场是检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的“晴雨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仅有“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是不够的,还要切记“逢贵莫赶,逢贱莫砍”的农训,深入研究潜在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始终站在市场的制高点,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搞好市场,完善信息流通体系。尊重市场、依托信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围绕基地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继续支持农村经纪人、流通大户开展农产品营销。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整顿规范农资、农产品市场秩序。进一步抓好隆昌禽苗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完善流通设施、仓储条件。继续发挥四川农经网、农业科技110的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提供快捷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3、开拓市场,发展效益农业。发展超市农业。要坚持高起点,树立瞄准超市经济、瞄准高消费群体的理念和意识。根据超市经营的要求进行包装,以品牌的方式进入超市连锁销售。搞好农业主管部门与超市的对接,搞好基地与超市的对接,搞好龙头企业与超市的对接,力争全年新增10个以上农产品及加工品进入各类超市。发展创汇农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尽管当前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出口创汇产业一度受挫,但不能否认出口创汇农业的巨大利润空间。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苦练内功,瞄准出口市场,在巩固现有蔬菜、特种水产、家禽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出口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稳定、资信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发展旅游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新路,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通过非农产业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成都龙泉驿已探索出成功的路子。作为旅游资源缺乏的*,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值得旅游部门深思和积极探索。旅游局和农口各部门要携手抓好近郊区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继续鼓励支持十里休闲走廊、大自然生态休闲园、森泰农业观光园等一批集旅游、观赏、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型多功能农业。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活动的宣传推介,引导农民广泛参与。
(四)在品牌标准化上下功夫,提升结构调整功能水平
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的优质、卫生、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关键和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安全优质为目标,以规范化全程管理为关键,以品牌带动为核心,将我市打造成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创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首先,要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把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创造优质名牌农产品。其次,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率先实行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建立可追溯制度。再次,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绿色食品。市、县(区)要对申报成功,获得农业部认证的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贴,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2、强品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毒大米到毒奶粉,农产品质量安全警钟时时敲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我们每一位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围绕农产品安全生产,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新格局。坚持政府推动,就是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业、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大各级财政对标准化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坚持企业带动,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坚持市场拉动,就是要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积极建设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设立标准化农产品专销区、专卖摊点,体现优质优价。坚持农民主动,就是要不断增强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动性,形成积极学标准、用标准,不断提高科学生产水平的新氛围。
(五)在机制健全化下功夫,增强结构调整发展活力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通过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按照“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外面的钱;加强沟通衔接,贷出银行的钱;把握政策动态,争取上面的钱;启动民间投资,激活老百姓口袋里的钱;科学调度安排,用好已有的钱”的工作思路,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工作的资金瓶颈。采取集中优惠政策、打捆各类项目、整合财政资金的办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扶持大基地、大园区、大龙头、大协会,切忌撒胡椒面。今年,市农业专项资金要设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并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打捆投入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工作中去。农业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也要将扶持重点放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上来。同时,要做好项目包装,大力推行农业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金,为我所用、促我发展。
2、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可以采取技术承包、防疫承包、小分队服务和防疫特派员等方式,使科技服务做到扎实、有力、有效。农业部门要加强病虫害防治,畜牧部门要搞好春、秋季动物防疫攻坚战,落实好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全市不出现大的疫情。
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胆探索土地流转办法,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扩大规模基地面积,提高经营效益。
4、完善金融保险机制。支持农业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手续,解决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难问题。积极发展“三农”保险,采取政府补助、保险公司优惠、农民适当出资购买的办法,抓好以生猪、粮油等为重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尽量较小自然灾害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
三、加强领导,不断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关键是领导;做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关键还靠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继续抓紧抓好各项行之有效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要围绕总体目标加强领导。推动今年“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和“巩固上行、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村安定稳定这一具体任务,把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置于整个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把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攻坚克难、强力推进。要按照市委提出的今年各项工作目标高于、速度快于、质量好于20*年的要求,早打算、早着手,将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小项,打好提前量。要创新观念、方法、手段,做到工作思路更宽,工作要求更严,工作责任更强,工作合力更大,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围绕落实责任加强领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尽的重要职责。县(区)党政一把手都是“三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三农”工作上,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县(区)班子领导成员不论分工如何,都要关心和研究“三农”工作,挂乡包村,经常深入基层和农业农村工作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与基层干部共同研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办法和途径。乡镇书记、乡镇长要切实担负起抓好“三农”工作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抓好“三农”工作,并督促班子成员做好挂村包组工作,切实履行抓“三农”工作的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的农林水利、土地矿管、金融保险、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职能机构,要加强指导、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优质服务,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共促共为的合力。特别是把服务延伸到农村,做好传技术、授经验,解难题、释民惑,递信息、拓市场等方面的工作,搞好良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的储备、调运和供应,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整体合力。
(三)要围绕夯实基础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更多地理解基层和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做好工作,对基层干部政治上要爱护、工作上要支持、生活上要关心,切实为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难题、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基层干部贯彻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的本领,科学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志们,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发展的具体方向。当前,如何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是我们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局面,为实现我市农业新跨越,建设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