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局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12-22 05:06:00

导语:畜牧局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畜牧局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会议的要求,我就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认识作一简要发言。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重要实现途径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工作取向,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就畜牧业而言,主要任务是建设全国畜牧资源开发基地和畜产品深加工基地,主动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是重要实现途径。近年来,全省畜牧业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共同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272.69万吨,同比增长5.2%,禽蛋产量39.3万吨,同比增长9.03%,奶类产量10.15万吨,同比增长5.37%。畜牧业产值446.2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40.55元,同比增长27.45%。

客观分析我省畜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政策有力、市场有利和主要畜产品供求趋紧的形势下,省内二、三产业大量社会资本向畜牧业规模养殖和加工业转移;省外发达地区畜牧业受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发展受到限制,不断把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重大机遇,要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创造和发挥我省畜牧业比较优势、资源优势,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信息沟通和畜牧业项目规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畜牧业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引入四川,把我省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饲料、兽药为一体的全国畜牧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积极引导省内部分实力雄厚的二、三产业企业向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环节转移,构建畜牧业多梯度、多层次承接转移新格局,是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最佳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我省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

畜牧产业转移中,我省畜牧业的承接条件在中、西部地区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一是明确发展思路。提出了“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在资阳、遂宁、眉山三市进行现代畜牧业建设试点,营造了加快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规划引导。制定了生猪、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资阳、遂宁和眉山三个丘陵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三是强化政策激励。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育肥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和生猪贷款担保风险补助制度试点工作,为我省加快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去年,省财政投入38850万元支持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同比增长2.5倍以上。市县也加大了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如去年成都市对2007年投资新建常年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场),按投资总额10%予以补助,共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00个。同时,金融系统加大了畜牧业信贷投入。去年1至10月,省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投放生猪养殖、收购和加工贷款225.7亿元。五是创新融资投入方式。成都、资阳、遂宁等许多市(州)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通过担保、投资等方式,粘合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生猪等畜牧产业,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二)产业发展基础好。我省是传统畜牧业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生猪和水禽存出栏、肉兔出栏、蜜蜂存栏及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畜牧业是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生猪产业是我省畜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生猪年出栏占全国1/8,世界的1/20,其中省内需求近70%,30%的猪肉产品外销和出口。2007年,外调猪肉117万吨,出口5万吨以上,占全国猪肉外销出口总量的1/3以上。良好的产业基础,悠久的生产发展历史,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以来在京、沪、粤、港、澳等省外市场和俄罗斯、新加坡和中亚、东南亚、欧盟等国际市场形成的影响力,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优势条件。

(三)后发优势突出。一是自然禀赋优越。我省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带,有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适宜畜禽生产发展,有利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降低养殖自然风险。二是生产增量空间大。散养仍是我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生猪的家庭零星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70%,生猪的规模饲养面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比河南、江苏、湖北分别低23、13、11个百分点。通过科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的增量空间大。三是加工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只有内蒙的68%;畜产品综合加工率不到30%,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低内蒙、山东省35个百分点;精深加工率不到5%,总量不及河南双汇集团的一半。稳定、优质、丰富的畜产品加工资源和流通加工的发展滞后,为精深加工业强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总结推广了“六方合作+保险”运行机制和“寄养、托养”等生产模式,探索建立了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利益分享机制、多方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产业互动、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产业发展框架体系,为承接畜牧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应避免两个误区坚持四个结合

承接产业转移中,我们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要避免两个误区,坚持四个结合。

(一)承接产业转移,就是承接别人的落后项目。有的同志担心我们承接的是别人淘汰的、落后的、对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产业转移。实际上,这种担忧大可不必。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业在地域间的空间转移,都不会是原物原样原水准原机制的复制,所转移的项目,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竞争新的要求,总会自觉站在新的平台上去建设发展。同时,先进与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凡是市场认同、接受或者欢迎的项目,就不是落后的产业。成都“十五”期间实施的东郊工业企业调迁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准确地说,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产业快速升级,为欠发达地区留出的成熟产业空白和发展机遇。

(二)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承接工业项目转移,与农牧业关系不大。毫无疑问,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应当以工业为主导,但这并等于其他行业没有产业可以“承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工业,也决不仅仅是抓工业项目的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应当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在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业中和第三产业的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领域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广东温氏集团、河南双汇集团、南京雨润集团、蒙牛等龙头企业纷纷进入四川,就是畜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浙商、浦发等地方性银行进入四川,就是金融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

(三)坚持承接产业显性转移和产业隐性转移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发达国家或地区需要更迭的产业抢抓、吸引过来,这是我们一般认识的显性产业转移。隐形产业转移则是指发达地区已经不断弱化或者退出的、但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产业,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扶持,做大做强,去填补发达地区留下的产业空白。比如生猪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近几年产业规模明显缩小,有的省市甚至明确表示限养生猪。而四川则应抓住这一机遇,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品种——养殖——加工”整个产业链做强做大,填补沿海退出的产业空间,这也是一种产业转移的承接。

(四)坚持承接国外、省外的产业转移与省内市州间的产业转移相结合。决定产业转移的因素包括区域位置、资源要素状况、基础设施、政策软环境、产业聚集配套状况、消费市场等因素,各个市州情况不同,各具优势和制约,因此应当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抓承接。同时省内成都经济相对发达,在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主阵地的同时,不在市州间争夺项目,而应该主动担负起“成都责任”,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接件窗口”和“会客厅”,并促进成都经济区向省内市州的产业转移。

(五)坚持承接产业在地区间转移与在层次间转移相结合。我们不仅要抓好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承接,而且要注重承接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流动、转移。近年来我省一些在房地产、建设施工、矿产开发等行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企业,我们注重引导他们抓住主要畜禽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机遇,将资金投向规模化养殖,既增加了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又实现了企业资本的合理转移。

(六)坚持承接“引进来”与输出“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注重把知名企业、重大项目、急需行业门类引进来,壮大全省产业规模和实力,又要鼓励省内大企业走出去发展连锁经营,组建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外向度。我省农牧业界的新希望、通威等企业集团已在这方面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