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12-08 10:02:00

导语: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加快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分析当前水土保持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次会议之所以在重庆召开,是因为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围绕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的目标,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着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大、投入多、成效好,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刚才王鸿举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介绍了重庆的市情和水情,勾画了重庆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蓝图,听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下面,我就水土保持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回顾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之路,为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城乡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水土保持法深入实施,监督执法不断强化。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继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等方面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规章,与环保、铁路、交通、国土、电力、有色金属、煤炭等部门联合制定和出台了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全国共出台县级以上水土保持配套法规3000多个。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深入贯彻落实。2000年以来,全国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其中国家大中型项目1800多个,特别是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在执行"三同时"制度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全国1.5万公里新建公路、1.2万公里新建铁路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先后完成1000多个项目的水土保持验收,其中国家重点项目上百个;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450多亿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17亿吨,大规模生产建设活动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2400多个县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共有专兼职监督执法人员7.4万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第二,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规模和范围扩大,2000年以来,启动实施了黄土高原淤地坝、京津风沙源、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云贵鄂渝世行贷款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综合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大示范区62个,走上了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大流域为骨干,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发展轨道。水土保持工程惠及山丘区广大群众,近10年全国累计治理小流域1.6万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近1.5亿人从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测算,我国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吨以上,其中长江上中游年均减少约1.5亿吨,黄河流域年均减少3亿多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北京、江苏、浙江、四川和重庆等地的81条流域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防治面源污染、开展水源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防治战略实现重大转变,生态自然修复积极推进。生态自然修复理念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山西6省、自治区、直辖市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现了封育保护,全国共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平方公里,其中39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修复。生态自然修复技术路线逐步成熟,各地总结出以草定畜、以建促修、以改促修、以移促修和能源替代等许多做法,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果,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生态自然修复效果日益显现,在加快植被恢复、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当地干部群众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起到了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四,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先后印发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科技发展纲要、监测纲要、信息化发展纲要和从业人员培训纲要,编制完成黄土高原淤地坝、南方崩岗防治、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治理专项规划,初步构建了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监测评价与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7个流域中心站、29个省级总站和151个分站,水土流失监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从2003年起连续七年全国及部分省区水土保持公报,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水土保持科研与技术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站、国家级水土保持试验区和土壤侵蚀国家重点试验室,成立了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草地水土保持生态研究中心和水土保持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一批水土保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施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和"948"科技引进项目,大力推广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利用为主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五,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逐步增强。与全国人大环资委、、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和部门联合举办了"保护长江生命河"、"保护母亲河"、"中华环保世纪行"、"水土保持法周年纪念"等重大宣传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工矿企业、面向治理区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中财办等单位联合开展黑土地、珠江石漠化区、淮河和长江上游、革命老区等水土保持大型专题调研活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推动了东北黑土地、珠江上游石灰岩等重点治理工程的立项和实施。与全国人大环资委开展水土保持法修订前期调研活动,促进了修订工作进程。把水土保持教育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乡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材进课堂活动,全国接受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已达上百万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热情。全国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近百个,科技示范园已逐步成为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有力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保护了珍贵的水土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存发展状况,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在防治理念上,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二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三是在防治方针上,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更加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做到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两手抓、两手硬"。四是在投入机制上,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和多元化投入,更加注重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水保的局面。五是在组织领导上,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发挥政府主导和部门协作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和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常年奋战在水土保持工作一线的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二、切实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水土保持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对水土流失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初步探索出??土流失防治路线,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发挥了显著效益,水土保持工作思路、方略和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水土保持工程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治理水土流失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水土保持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与国家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180多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左右,有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抢救的任务十分迫切。二是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造成严重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地区干部群众的水土资源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不少地方仍然存在陡坡开垦、顺坡耕作、超载过牧等现象,导致生态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三是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情况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执行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仍然偏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同时,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和执法水平也不能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四是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建设与加快防治步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必须加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目前,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还不够,不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护水土资源既是保护现实生产力,也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子孙后代的长远福祉。我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的突出水情和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决定了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第一,加强水土保持是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的迫切需要。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河道1950-1999年淤积泥沙92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段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导致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洞庭湖年均淤积泥沙0.98亿方。同时,水土流失还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速暴雨径流的汇集过程。因此,搞好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搞好江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第二,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山丘区民生、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我国经济最贫困地区往往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全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少水土流失地区由于长期掠夺式生产经营,土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到了光山秃岭、山穷水尽的地步,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没有水土流失区农民的小康,也不可能实现全国农民的小康。水土保持以解决群众生计问题为前提,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切入点,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山区实现粮食自给提供重要保障,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促进水土流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

第三,加强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前提。我国人多水少,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达1厘米以上,东北黑土区一些地方耕作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1米左右降到现在的不足20厘米,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北方土石山区土层厚度不足30厘米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7%,西南岩溶区、长江上中游和西南诸河区分别达到42.1%和18.8%。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水土保持,有助于涵养水源和培育地力,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是保护水土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水土流失不仅使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也是造成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国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江河湖泊普遍存在面源污染,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已超出其承载能力。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估算,每年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25%左右,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难以估算。水土保持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改善生态与环境,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措施。

总之,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还是从水土流失地区发展的局部看;无论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看,水土保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水土流失问题的复杂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毫不动摇地坚持水土保持基本国策,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开创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关键时期。我国人口众多,山丘区面积比重大,人均土地资源有限,有相当数量的人口需要依靠土地生存和发展,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最大实际;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代价高,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是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成因复杂、危害严重,解决历史欠账,不添发展新账,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道路,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这不仅是我国长期水土保持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保护水源和改善环境等重点任务,把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力争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现有坡耕地全部采取坡改梯、陡坡退耕、等高耕作、保土种植等水土保持措施;严重流失区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50%;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民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显著增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

水土保持工作的战略举措是:

第一,实施保护优先战略,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根本性转变。水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很大,有些甚至不可逆转。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管理,依法严格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严格保护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充分做好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第二,实施综合治理战略,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要改变仅凭单项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统筹考虑各种水土流失因素,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保护、监督、治理和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当前,要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力度,科学配置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因地制宜推进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工作。东部地区要把提供良好人居环境和保护水源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部地区要加大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力度,对严重水土流失区进行综合治理,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态保护的同时,要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作为主要任务,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搞好特色产业开发,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第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点带面实现水土保持新发展。项目带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继续加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等重点治理的基础上,今后要重点抓好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南方崩岗综合治理、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以及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面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第五,实施生态修复战略,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战略调整。生态修复不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也是可行的;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而且能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修复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快好省,费省效宏。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封育保护与生态自然修复,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要搞好基本农田、灌溉草场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等工程,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

第六,实施科技支撑战略,切实把水土保持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当前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水土保持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缓慢,科技含量较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为依托,以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重大问题为重点,以科技示范和推广为手段,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体系、重大科研攻关体系、示范和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和水土流失防治水平。

四、统筹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抓好预防监督工作,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抓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近期要重点抓好"三江"源区、首都水源区、丹江口水源区等重要区域的预防保护工作,加强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各地要按照"三区"划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管理区及确定的重点监督工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和其他生态极度脆弱区、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要深入研究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慎重对待,切实为国家把好生态保护关。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搞好城镇周边和开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要以监督执法为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监督管理,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对集中连片、动土量大的治理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第二,着力抓好综合治理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加大中央和地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投入,优先对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近期要继续把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水土流失地区作为重点,抓好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以及首都水源区、珠江上游和东北黑土区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尽快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以坡改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力争用10年时间,优先在山区建设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逐步启动南方崩岗治理和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工程。各地在实施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对重点水土流失区进行治理。

第三,着力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要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理念,把生态修复摆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要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继续推动地方出台封山禁牧政策,力争5年内全国80%以上的山丘区县市出台封禁政策。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生态修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生态修复成果。所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都要全面实施封禁。要搞好基本农田、水源、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推广沼气、节柴灶,推行舍饲养畜和轮封轮牧,控制载畜量,实施生态移民,切实解决好群众在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问题,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要加强对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摸清生态修复的规律,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第四,着力抓好监测评价工作,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同时积极谋划三期工程建设,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健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运行经费,争取将监测网络运行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5年内,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年度水土保持监测公报。要定期向社会公告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监测结果。建成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监测数据库,完成第四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学科的协作配合,特别是要与水文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相关行业成果。加强同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协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扩大监测成果的运用范围,更好地满足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

第五,着力抓好水源保护工作,维护饮水安全。根据全国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做好水源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搞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水土流失防治,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大东江源、万家寨、小浪底库区及周边水土流失防治力度。省市县都要开展本级的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改善生态,保障饮水安全。大力推广北京"三道防线"建设经验,治山、治水、治污相结合,多措并举,控制面源污染,净化水质,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加强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基础工作。

第六,着力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更好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在农村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工作要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一并进行规划和整治。在城镇、各类开发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要加大对水系和生活区周边综合整治的力度,提高绿化指数和雨洪调蓄能力,恢复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力争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个国家级、200个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城市,1000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镇。

五、认真落实各项水土保持保障措施

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搞好水土保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要建立和强化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纳入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水土流失防治。要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领导协调机构的作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以及各地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有关会议,研究解决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流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与流域内各地区的联系,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二,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公益性事业,要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当前要把水土保持作为扩大内需水利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尽快启动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等工程。要督促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重点治理,地方投入多的,国家也将加大支持力度。要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为基础,把水土保持与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小水电建设、移民安置等结合起来,与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整合项目和资金,形成水土保持工作的合力。要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相关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大户参与"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在坚持"一事一议"的框架下,切实搞好受益区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发挥好群众作为水土流失治理主体、受益主体的能动作用。要加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能源富集区要按照"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建设地上生态环境"的思路,从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水土保持;重要水源区要继续落实从已经发挥效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的政策;各地还??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坡改梯建设。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工程建设资金。

第三,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强化水土保持社会管理与服务是法律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水土保持法修订进程,争取尽快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加快地方配套法规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要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严格限批、缓批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生产建设项目;在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敏感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严重破坏或有较大影响的项目要果断叫停;对建设项目未履行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的,要责令其停建或者停产,补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要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在推动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提高水土保持"三率"上下工夫,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有关程序和要求,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进一步夯实水土保持工作基础。要组织修订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着手编制全国"十二五"水土保持规划,制定分流域、分区域、分层次水土保持规划,完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要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项目审查审批,为大规模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创造条件。要加快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标准体系,为加强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认真落实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纲要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水土保持科研项目,建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部门提供交流平台。要建立健全各级水土保持学会,充分发挥学会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五,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要以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国策教育活动,使全社会深入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和危害,了解水土保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营造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自觉防治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要向全社会宣传水土保持科学考察成果,特别要向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科学考察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水土保持。要加快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教育基地、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试验实习基地等户外教育基地建设。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组织编制好水土保持科普教材、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等系列读物,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内外各种媒介作用,形成报道强势,提升宣传效果,以新闻舆论宣传更好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干部队伍建设。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干部队伍建设。机构不健全的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力量配备不足的要尽快充实人员。要力争在5年内对从事水土保持的工作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当前特别要加强水保执法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努力造就一支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的队伍。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要求和意见,研究解决基层水保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同志们,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