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工业工作讲话
时间:2022-05-15 05:10:00
导语:粮食局工业工作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这次全省粮食工业会议,是省局党组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和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分析全省粮食工业形势,总结交流经验,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粮食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发展粮食工业,是省局党组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省”建设的要求,面对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这一新形势,重新认识粮食工业的地位、作用,审时度势,全面分析,反复研究提出来的,全省粮食部门广大干部职工都要深刻认识发展粮食工业的重要性。
(一)发展粮食工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和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党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精神,省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加快“工业省”建设,要在努力促进我省汽车、石化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足鼎立”的格局。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完全符合吉林省省情。对于粮食主产区的吉林省来说,相对于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一些。它可以在农村、城镇,从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的各个层次开花结果,产生的效益将惠及全省。而全省粮食部门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大量可供加工转化的粮食资源;有相当规模的场地、厂房、生产设备和水电管网等较好的粮食工业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技术骨干力量;有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办好粮食工业,历来是我们粮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省粮食工业也曾有过辉煌。在吉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工业省”的过程中,全省粮食部门首当其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从这一战略高度来看待发展粮食工业的重大意义。
(二)发展粮食工业,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同志明确指出:“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本届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形势看,粮食购销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了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座谈会,就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征求意见,改革方案很快就要出台。基本思路是直接补贴农民,放开收购市场,转换企业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市场化经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幻想继续维持现行体制,靠吃国家补贴生存的路子很难再走下去,唯有改革才是根本出路,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改革必然涉及到企业的历史包袱,涉及到“三老”问题,特别是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据测算,按人均年经营量1000吨计算,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需要分流10.7万人。这些人下岗分流后干什么?如何实现再就业?是粮改的难点,也是我们省局党组十分关注的问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粮食部门必须善待企业职工。可是,如何善待呢?下岗没事干,收入没来源,生活没保障,能算善待吗?如果我们把粮食工业发展起来,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粮食职工增加再就业机会。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粮食工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三)发展粮食工业,是粮食部门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粮食短缺,吉林省的粮食对国家是作出了较大贡献的,我们省包括粮食部门在国家也是有位置的。近几年,由于粮食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我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且保护价定得偏高,顺价销不出去,造成积压;超储库存需要大量费用和利息补贴,粮食风险基金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活,但是,粮食加工转化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大力发展粮食工业,从粮食的初加工到深加工、精加工、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转化增值能力,变原粮输出为产品输出,才能提高粮食企业的综合效益,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积压和亏损问题。产粮大省山东,突出抓工业带动,以加工增值、以加工促销,20*年,粮食工业实现产值82亿元、销售收入136亿元、利润2.26亿元,工商统算盈利1.5亿多元。松原市乾安县的条件比较差,但是,由于领导重视发展粮食工业,利用原乾安淀粉厂,招商引资3亿多元,新上一个年处理玉米50万吨的酒精项目,达产达效后所创造的产值利税,相当于再造三个乾安地方工业。由此可见,发展粮食工业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包袱为财富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四)发展粮食工业,必须在全省粮食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共识。应该说,对发展粮食工业的重要性,上面讲的这些道理,大家在认识上没有什么争议。目前的不同看法主要来自各级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有人说,发展粮食工业太难了,历史包袱问题、项目问题、资金问题、人才问题、技术问题、市场问题、企业管理不善和外部环境不宽松问题等等,发展粮食工业谈何容易;也有人说,要想发展粮食工业,需要上边给政策、给资金,否则,发展不了;甚至有人说,现在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搞活这台戏就够唱了,九八年粮改好不容易把粮食工业推出去了,没必要再找这个麻烦,犯不上捅这个马蜂窝等等。这些思想认识不解决,粮食工业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发展粮食工业,必须解决好认识问题,主要是解决好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粮食部门发展粮食工业势在必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内,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还可以多少享受一些政策补贴的话,那么,在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就不能再靠政策补贴、吃补贴饭了,需要搞活粮食经营,做好粮食买卖,吃市场饭。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单纯靠“买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方式,发展粮食经济是很难的,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必须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发展粮食工业,这是大势所趋。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提出问题并为之努力,若干年后就会发现,我们犯了个历史性错误,会受到后人的谴责。
其次,必须破除“等、靠、要”思想,立足于自力更生加快发展。现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粮食工业,是市场行为。省局对下只能是行业指导、提供服务,想给多少政策不现实。要说政策,只能是享受国家和省里的大政策,享受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粮食部门要借助国家扶持粮食主产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建设和省委省政府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工业省”、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实施“工业立市”、“工业立县”的东风,积极主动地找当地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坐上当地发展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班车,力争把发展粮食工业的规划,挤进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事实上,只要各级粮食部门有个积极态度,主动寻求发展,当地党委政府也是求之不得、会大力支持的。
第三,要克服畏难情绪,把精神振作起来。实事求是讲,发展粮食工业,的确很难。但是,同样的外部环境、同样的基础条件,为什么有的地方粮食工业发展很快,而有的地方却没发展起来呢?还是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辽源市粮食局意识超前,工作主动,九八年粮改后,他们一直坚持不懈抓工业。局长谷宝山同志经常深入企业指导改革,帮助企业跑项目、跑市场、跑资金,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使辽源裕龙油脂公司新上项目成为当地骨干项目。舒兰市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从改制入手,强化管理,多业并举,连续六年利润超百万。原榆树市变性淀粉厂,在困境中不等不靠,想方设法寻求合作,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终于建成了吉林曙光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抓就比不抓强,干就比不干好,坐等观望,终将一事无成。粮食购销市场化后,肯定会有诸多挑战与困难,但是,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国家正在出台有关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省里和各市州、县(市、区)也在筹划落实之中;一些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探索,加快发展粮食工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如果下一步改革到位,搞市场化经营,企业随行就市收购的粮食,有了经营自主权,干什么,完全可以自主决策,既可以搞经营,也可以发展养殖业和搞加工,非常有利于发展粮食工业。总之,只要我们把思想路线搞对头,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无论如何我们不能错过这次机遇。官不能总当,事业长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粮食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有短期行为,必须从长计议,为发展粮食事业着想,对子孙后代负责。事实上,省局党组提出重新启动粮食工业后,从省局到各市州、县(市、区)各级粮食部门,发展粮食工业的劲头在不断增加,一些地方的发展势头很猛。如果哪里仍然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发展粮食工业无动于衷,将会与先进地区拉开距离,那样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切实增强发展粮食工业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着力解决好发展粮食工业的主要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粮食工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和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产品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存量资产,突出项目拉动,推进产业化经营,举全系统之力,着力培植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起点较高、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全面振兴吉林粮食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展粮食工业,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求真务实,注重效益的原则。这是发展粮食工业最根本的指导思想。省局提出发展粮食工业,不是赶时髦、图虚名,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抓好这件事。看一个地方粮食工业发展的怎么样,不是看启动了多少户企业,上了多少个项目,实现了多少产值,而是看企业经济效益如何。要以效益论政绩,以效益论英雄。二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发展粮食工业,既要立足于本地基础条件,从实际出发,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家。三是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启动粮食工业,决不是一哄而起,把现有的工业企业都扶起来。而是有“抓”有“放”,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多业并举、重点突破的原则。既要立足粮食求生存,又要跳出粮食谋发展,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安排职工就业,可以种、养、加、商,多种经营,有什么条件就发展什么,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粮食资源,集中做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这篇大文章,并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条块结合、稳步推进的原则。发挥各级粮食部门和当地政府两个积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分类启动,积极稳妥,逐步发展。
根据上述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七个问题:
(一)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粮食工业发展。实践证明,现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化经营,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必须下决心改革。要紧紧抓住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契机,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国有民营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对发展无望的企业,要下决心破产一批、卖掉一批,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要解放一点。要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尽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成份多元化的粮食工业新体制。要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按效分配、按股分红的分配机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约束机制。
(二)推进科技进步,强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粮食工业企业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的科技含量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后,无论是上项目,还是开发新产品,都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管理是企业立身资本,管理出质量、出效益、出速度。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除政策、市场因素外,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管理上出了问题。因此,要全面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加强购销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向企业的全面管理延伸。通过对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市场、信息、管理进行整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要健全决策机制,重视和强调决策管理,上项目、搞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以及招商引资等重大决策,必须做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防止决策失误、劳民伤财。
(三)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竞争靠产品,更要靠名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名牌产品就无法占领市场。我省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小杂粮质量很好,可是以这些粮食为原料加工出的成品粮油,却很少有叫得响的品牌。今后,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吉林特色、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名、优、新、特和绿色食品,打造吉林粮食名牌,以新产品、名牌产品开发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要组织强有力的营销人员,或发动职工全方位搞推销,积极开拓市场,形成市场效应。
(四)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项目是发展粮食工业的重要载体,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发展。新上项目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需要什么上什么,能上什么上什么。当前,要抓住国家向老工业基地倾斜政策、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时机,组织专门人员,舍得投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集中研究开发一些符合国家发展政策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大项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一个地区上一个能够拉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大项目。省局也要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大项目,发挥示范作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上什么项目都要进行充分的考察论证,把项目选准,防止盲目铺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决不能让新上的项目成为新包袱,那样还不如不上。
(五)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招商引资。发展粮食工业,资金是关键。从粮食工业企业现状看,大多数企业债务负担过重,企业自有资金很少,省局也没有能力解决资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按市场化进行运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振兴粮食工业的重头戏,多渠道融资,借船出海,借力发展。要克服小农经济思想,肯于让利,不怕肥水外流,充分利用粮食资源优势和厂房、设备、场地等存量资产进行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吸引民间资本。要靠项目招商、靠关系招商、靠优惠政策招商、靠优质服务招商、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要主动攀高结贵,走出去、请进来,挂靠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对于那些只要注入流动资金就能运转的企业,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问题。
(六)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要打破区域界线,打破行业界限,打破所有制界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好结构调整。要调整区域布局,按照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要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在碾米、油脂、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上多做点文章。把粮食加工向食品方向延伸,油脂加工向油脂化工和植物蛋白方向延伸,饲料加工向饲养、屠宰、精深加工一条龙方向延伸。要把发展玉米深加工产品,作为粮食工业的主攻方向,争取在玉米产业上有新的突破。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采取厂库联营、主附营联合、强强联合等方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延长产业链,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强化带动功能,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向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
(七)依靠人才兴业,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人才是兴业之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兴衰,关键在人。实践证明,选准一个人,就能办好一个企业,相反,用错一个人,就可能搞垮一个企业。现在,企业间的竞争,表面看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人才问题,可见人才问题的重要性。目前,粮食工业企业人才馈乏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企业发展。要把人才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创新用人机制,广纳人才、留住人才,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配强企业领导班子,着力选好一把手。把那些具有开拓进取精神、领导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能人,选拔到企业的领导班子中来。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打破行业、部门、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面向社会,不拘一格,广招能人,谁能把企业办好就用谁。要对现在的企业厂长、经理搞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粮食企业家队伍。
三、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对发展粮食工业的组织领导
当前,发展粮食工业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繁重。各级粮食部门一定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各级粮食部门要把发展粮食工业纳入重要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以赴抓。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本着对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一手抓经营、一手抓工业,在搞好粮食购销经营的同时,抓好多种经营和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省局成立了发展粮食工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场处,并调整了市场处职能,抽调精干人员,充实了市场处力量。各级粮食主管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要层层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具体措施,加强宏观指导,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要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及时调度粮食工业运行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把粮食工业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各级粮食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省局每年都要把各地粮食工业的发展情况上报省政府,并通报给各市州党委、政府。
二要注意培养典型。各级粮食部门都要建立联系点制度。省局党组成员、工业办公室和部分直属单位,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业办公室,都要联系一户工业企业。要选拔部分后备干部,下派到联系点锻炼。联系点不能流于形式,要解决问题,真正起作用。要抓出一批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的联系点。这次会后,要抓紧把各级干部的联系点定下来,登记造册。各级工业办要不断探索联系的具体方式和考核办法,及时了解掌握干部联系企业情况,定期进行通报,每年搞一次经验交流,相互起促进作用。要坚持抓点带面,层层抓典型、培养典型,注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引导示范作用,争取点上开花,面上结果。
三要搞好协调服务。发展粮食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各级粮食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使之把发展粮食工业摆上位置,纳入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程。要搞好部门协调,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要紧紧围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多做文章,切实把国家、省、市、县出台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活。要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沟通信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跑项目、跑市场、协调资金,帮助企业改善外部环境,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同志们,发展粮食工业任重道远,当前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让我们以党的“*”和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奋力拚搏,为使粮食工业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发言
- 下一篇:合作教师教育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