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郊区工作会议讲话

时间:2022-03-14 05:10:00

导语:农业局郊区工作会议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局郊区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市郊区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2*年*“三农”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年*“三农”工作,着重研究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全力推进“三个集中”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书记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汇报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委领导对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郊区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三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要让郊区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农民利益随着经济发展‘水涨船高’”,“要高度关注农民、高度关注土地”的指示精神得到认真贯彻,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郊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郊区全年实现增加值超过2417亿元,同比增长21.8%;工业总产值7233亿元,同比增长30.9%;财政收入超过646亿元,同比增长34%。

农民收入创新高。郊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337元,同比增长10.2%,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全郊区又新增了15万个非农就业岗位;有58万农民进入“镇保”;65周岁以上老年农民享受了最低养老标准每月不低于75元的政府托底补贴;农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费用人均达218元,比上年增长10.1%。

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认真贯彻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市财政(包括区县)用于对种粮农民“七项补贴”资金共2.82亿元,其中直接补贴到农户资金1.52亿元。由于政策到位、措施落实、面积保证,粮食总产达到了21.2亿斤。

农业循环型经济迈出了良好的步伐。以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为契机,对本市畜禽养殖业调整规划布局,控制养殖规模,郊区规模化畜禽场总数已从1998年的1620个减少至871个。各区县还关闭了一批小型养殖场。新建了一批有机肥生产处理中心,加大了有机肥推广力度,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个集中”的“瓶颈”破了题。经过深入调研,把农村宅基地置换作为推进“三个集中”的突破口。研究制定了宅基地置换的突破性政策,农民欢迎,区县有积极性。15个试点单位正相继进入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和启动阶段,试点工作正规范有序推进。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好形势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不相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削弱,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生产还存在差距,农业科技优势需要进一步整合。二是低收入群体增收矛盾比较突出。部分纯农户人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而且纯农户劳动力往往年龄偏大、缺乏技能或体能较弱,增加收入客观上存在较大难度,乡镇之间、区县之间不平衡性较大,与城市居民增幅有较大差距。三是郊区经济发展与主战场、发动机的目标定位有差距。去年市级工业园区增幅低于郊区平均增幅3.7个百分点,市、区两级工业区产业特色不明显,缺少举足轻重的产业板块,招商引资同比仅增3%,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自主创业的氛围不强,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四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郊区集聚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总的看来,农民增收难和经济主板块的张力依然是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因此,我们对当前农业的生产能力、工业的攀升潜力、农民的富裕程度,一定要有客观的评价。只有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对策想得周全一些,才能始终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要下更大的力气,用更多的精力,更加扎实地做好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勇于创新,务实开拓,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2*年,是郊区完成“*”计划,编制“*”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今年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势”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对今年郊区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破解难题,扎扎实实地把“三农”工作推向前进。

(一)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产出能力。重点是要提高*农业的装备化、设施化水平,用工业化手段来武装现代农业。要把正在推进的100万亩设施粮田、1000公顷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抓手,这是硬指标,一定要落到实处。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结构调整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只有不断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二要做大做响农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农业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抓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而这恰恰是*农业的一条“短腿”。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的指示,转变观念,强化品牌意识,用工业标准化的办法抓农业,用商业的理念抓农业品牌生产。要从源头抓起,一以贯之抓它10年,切实抓出成效来。特别是农工商集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依托集约生产的优势,下大力气抓品牌。今后,*农产品一定要树立品牌形象,不是品牌的就要逐步淘汰出局。

三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耕地是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田面积,一寸都不能少。要加快建设有机肥推广使用项目,加强对畜禽粪便、稻麦秸秆、蔬菜老叶根茎的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加工成有机颗粒肥。今后每三年要在基本农田上轮换普施一次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循环经济有恢复性发展。

(二)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科技强市

建设农业科技强市,既是科教兴市总战略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虽然不是农业大市,但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强市。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扎扎实实地把农业科技化水平提高到新的台阶。

为了推进农业科技强市,今年起,优质奶牛肉牛育种、花卉种质资源和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创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蔬菜瓜果选育和开发、优质粮油种质创新选育和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物制品开发、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发展、水产养殖和开发等十大项目开始实质性启动。通过项目实施和储备,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把产学研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从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到新品种推广、产业化的共同体;通过项目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一是推进农业工业化。要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科技创新,研发一批结构先进、经济实用、功能多样的农业装备。特别是在配套农机、冷链系统、农产品加工和自控温室等装备技术上有所突破。继续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公司加合作社的经营机制。要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资产结构多元化的农业企业集团,提高社会融资和产品市场扩张能力。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完善农业企业,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工厂化种植和养殖。

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方面由政府推动,制定完善各类农业标准,推进种质创新,促进种源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和跟踪制度,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另一方面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从推行标准化中得益。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放心菜”,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三是推进农业规模化。重点是建立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推进粮田向规模经营集中。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政策,重点向连片集中规模经营单位和农户倾斜。对连片集中规模种植水稻面积2公顷以上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适当提高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标准,发放农机作业和植保服务券,并给予施用有机肥补贴,以降低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积极探索承包地换保障的机制,鼓励老年农民和兼业农户转让承包地经营权,老年农民转让经营权的,除按规定基准价格获取流转费外,还可获得政府给予的合作医疗投保补贴。同时,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管理,完善流转基准价格和补偿机制,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发动机”为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郊区工业跨越式发展

2*年,郊区工业总体上有了很大发展,总产值、增加值、利润等均有较快的增长。但是与郊区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发动机的功能定位,与“两个优先”战略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仅从招商引资来看,去年,合同利用外资64.9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但与苏州、昆山等周边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是郊区经济发展的主板块,在GDP中占六成,在全市工业中是“半壁江山”,是“擎天柱”。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感,切实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务必抓出成效。

一要加快盘活存量。按照“三个集中”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步伐。要逐步削减镇、村工业点。对村级零星工业点和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工业区、点要加大整合力度。鼓励乡镇和村以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临近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实行股份制。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对已经批准但2年以上仍未开工建设的工业开发区,要坚决收回土地。对新增项目,一律要进规划批准的工业园区。

二要加快扩大增量。要通过招商引资,扩大重点工业园区的项目落户数,提高工业园区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招商引资是郊区工业的重中之重,千万不能放松,不能由于土地问题或其他问题而束缚手脚。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抓大项目,要抓高新技术,要抓对全市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主板块项目,注重“一业特强”,积极培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现在招商引资竞争很激烈,为降低商务成本,我们已经付出了代价。郊区无论如何要高举招商引资大旗,要把发展提高到执政兴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以外引外、产业链延伸等招商途径,多管齐下,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我赞成招商引资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按实绩论英雄。当然招商引资工作不能一味地用减税让利等简单办法,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服务水平等赢得外商的信赖,引进更多的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和研发中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要以农村城镇化为契机,合理布局产业园区,互为依托,提升城镇产业增量,与节点城镇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合力,提高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完善规划,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把经济小区提高到一个新的能级水平。

三要加快提升质量。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工业园区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是继续发挥市级工业园区“领头羊”作用。加快市级工业园区建设,重点突破基础设施、运行体制和大项目、大企业的投资落地,做到边建设边出效益;二是提高园区间的产业关联度。明确郊区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实行垂直分工、错位竞争、差别发展;三是提高工业园区的承接、配套功能。特别是要加强为四大产业基地和大企业、大项目的配套服务能力。

(四)以提高农村困难群体收入为重点,坚定不移地促进完善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去年,市委、市政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支农惠农政策,直接给农民以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今年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总的原则是,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并且还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七争八”的增长目标。

一是继续大力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收入

目前,郊区已有186万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可支配收入80%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从现在起,每年要以新增10万个岗位的速度转移农村劳动力。积极探索从体制机制上拓展转移渠道。要以推进大型产业基地、大项目与新城和中心城镇联动发展为契机,为进入城镇的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积极扶持“农家乐”、桃花节等农村休闲旅游、农业旅游项目,加快郊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开辟更多的农村保洁、保安等就业渠道。

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纯农户等弱势群体的增收。目前郊区纯农户还有20万户。促进纯农户增收,对解决群体收入之间的不平衡性,提升郊区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具有导向性作用。南汇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要根据纯农户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差别政策。对不同年龄段的纯农户,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争取用3—5年的时间,保证纯农户家家有一人进入非农就业。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大力加强对郊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请市教委牵头,市经委、市农委、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配合,根据产业布局要求,抓紧编制郊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向郊区转移,探索建立郊区普及义务教育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新机制。今年要重点实施“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计划培训“专业农民”一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水平,提高农民就业本领。

二是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收益“水涨船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石和物质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很重要一条,还是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深化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创新集体资产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长期享有土地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在经济发展中“水涨船高”,得到实惠。这是实践“*”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今年要重点抓好两件事:

第一,推行征地留用地制度。也就是在规划征地面积中留有一定比例的农民集体用地,用于二、三产业开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土地股份化、股份资本化,让农民享有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收益回报。就象闵行区虹桥镇、七宝镇那样,让农民一有薪金,二有租金,三有股金,四有养老金。今年,各区县都要抓一个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第二,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试点。把农民的一部分集体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和集体积累集中起来,让农民入股,形成不动产,使农民真正成为股东,形成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机制。要在总结前几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机制,以点带面,加快推进速度。再也不能一征就撤,一撤就分,一分就光,恶性循环。

三是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要大力推进镇保。今年要着力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各类特殊群体的参保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个人出资和政府资助相结合,按照相关规定缴费纳入镇保。二是落实被用地人员的参保。分两类解决:一类是补办土地征用手续,按政策参保;另一类是没有条件实施土地“使用改征用”的,通过被用地人员自愿交回土地承包权,由集体经济组织为其一次性缴费参加镇保。市、区县两级政府在财力上给予支持;三是研究镇保同其他保障政策的衔接。主要是完善镇保的医保政策,合理确定住院统筹基金的报销比例,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但是,有一条必须明确,没有征、使用失地的农民不能进“镇保”,这是底线,不能逾越。

第二,完善农村低保政策。要参照城镇“低保”标准,同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同时适当调整郊区与城镇、海岛与城镇的低保标准比例差,逐步缩小差距。

第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坚持农民个人缴费、集体经济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合作医疗基金发生缺口的,原则上由区县自求平衡,市财政对困难区县给予适当扶持。二是进一步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今年实现合作医疗参与率要达到95%以上,提高统筹能力,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五)以“三个集中”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当前,*郊区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通过推进“三个集中”,逐步实现郊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郊区的经济结构和功能布局,为郊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合力和活力。

要以规划为先导,加快郊区新一轮城镇建设。加快郊区城镇建设,是实现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与郊区6000平方公里统筹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农民市民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年是推进郊区城镇建设的重要年头。要按照“三个集中”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以规划为先导,实施城镇建设与农民宅基地置换联动,努力实现“四个加快”,即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特色产业体系构筑、加快城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建设、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构筑梯度幅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组团式的*现代都市城镇格局。

积极稳妥推进“三个集中”,首先要提高郊区城镇建设水平。在市对“一城九镇”建设实行政策倾斜的基础上,各区县对重点镇和中心镇也应实行政策倾斜,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通过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和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网架,促进重点城镇发展。城镇建设必须注重功能集成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社区化,积极引入市区人口落户,导入非农人口转移,加速城镇人口的有序集聚,为支撑产业发展、人口集中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郊区的产业布局,一定要有现代化的城镇体系配套。今年中央1号文件有一个刚性指标,就是新增的社会事业经费70%要用到农村。市委领导指出,这个钱要和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结合起来用,用到刀刃上。我们要统筹安排,加大对小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要有产业支撑,郊区新一轮城镇建设要特别重视城镇产业布局,真正把产业特色做足、强势产业做大,以提高各自发展的竞争力。实施必要的分区优势产业引入导向政策,增强城镇强势产业的聚集度和辐射力。要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发展郊区二、三产业和完善郊区市场体系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统盘考虑,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对发展区县经济的战略拉动作用。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同时,还要适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未来的郊区,一片片农田,麦浪滚滚稻花香,一幢幢新居,错落有致绿成荫,农田的“湿地”效应,集镇的社会效应,工业的经济效应都会得到充分的集聚和凸显。

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村镇体系规划落地。市委领导把城镇布局体系比作一座塔,“塔尖”、“塔腰”、“塔基”。要求我们科学规划村镇体系,把村镇体系布局规划真正落地。马克思主义不是“算命先生”,但我们应该对未来村镇体系的构筑提出科学的规划理念和依据:一是人口规模,《规划纲要》明确,2020年末,*郊区人口规模1050万人,城市化率85%,农业人口为158万;二是耕地面积,根据《土地修编规划》框架,至2020年末,本市耕地面积为2611平方公里,392万亩耕地;三是农业人口配置,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约36万户,120万人;四是村民集中居住点布局,按合理耕作半径0.8—1公里(约3平方公里)为布点下限,应布点800个为宜,每个点是500户,人口1500人,既与规划农业人口吻合,又与耕地人口配置吻合。由此可见,市规划局、市房土局、市农委提出的“19685”(1个中心城区、9个新城、60个新市镇、800个居住点,每个点500户)村镇体系基本是科学合理的,反映了未来农村城市化的基本走向和趋势。村镇体系不仅是一个规划问题,也是一个区划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加以完善。

为了保证这一规划的推进,有几件事情必须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加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梯度转移。现有农村人口115万户(360万人),根据规划设想减少到36万户,尚需转移80万户(260万人)。二是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目前外环线以外还有92个乡镇,要调减到60个左右,1721个行政村调减到800个左右。三是加快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外环线以外4.1万个自然村落,宅基地面积60多万亩,有80多万户,每年置换5—6万户,争取2020年底基本完成,可节余土地30万亩以上。但我估计,真正上了轨道,工作机制顺了,农民迫切要求,目标可能会提前实现。

要进一步创新宅基地置换中的后续政策机制。宅基地置换,是“三个集中”的突破口,是郊区重振山河的一篇大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去年,宅基地置换破了题,是一个亮点,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奉贤庄行、青村,金山廊下,松江佘山等几个点可望今年国庆前后封顶建成。今年要继续下大力气推进试点工作,找准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政策机制。

一是允许城镇化、工业化地区运用宅基地置换政策加快发展。宅基地置换政策出台后,城镇化、工业化地区纷纷要求沿用这一政策。现在,市政府明确这一政策可以向城镇化、工业化地区延伸,但是一定要规范有序,不能一哄而上。凡申报宅基地置换的项目,由区县人民政府按相关要求编制宅基地置换工作方案后,报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核准,由市“三个集中”推进办公室评审批准后实施。经核准后的宅基地置换节余土地开发,参照试点单位规定办法运作,原项目开发商不得进入“第二次分配”。总之,程序要走,手续要齐,评审要实事求是。该给农民的,一定要给。

二是妥善处理宅基地节余土地异地开发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这里有两点要明确:一是宅基地置换节余土地异地开发经营,属经营性土地,按国家规定上缴的市、区县两级土地出让金,一律先征后返;返还部分纳入区一级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不得挪作他用。二是宅基地节余土地异地开发,由区、镇统一经营,封闭运作,独立核算,盈余部分纳入集体经济收益,统筹用于推进“三个集中”和增加农业投入、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等。这是一次新的创业机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

(六)以全市“一盘棋”为大局,坚定不移地创新“三农”工作的“合力”和“活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市各行各业,都要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从全市工作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努力实现全市发展的大计。全市上下,方方面面,要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把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现在,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落到实处,切实抓出成效。这里,我就贯彻市委领导关于今年郊区工作三项重点工作,明确一下分工和责任制。关于“三个集中”,由建国同志牵头,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房地局为责任部门;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由市农委牵头,市经委、市工商局、市药品食品监督局为责任部门;关于农民增收,由市农委、市发改委牵头,市科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劳动保障局为责任部门。每一项政策的落实,牵头部门要到位,职能部门职责要明确,该谁做的事就一定要抓紧去做。要建立和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健全牵头、协调、推进、督办的工作流程和反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市里职能部门,都要把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具体部署,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全市各行各业、各有关部门都要把支持和做好郊区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支持力度。“三农”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全市各条线、各部门既要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要树立全局观念,形成整体合力,使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七)以构筑五大服务平台为载体,坚定不移地融入服务全国“三农”大市场,更好地为全国农民兄弟搭建市场、会展、科技、信息和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发挥*农业服务全国“三农”的能力,共建*与全国“三农”发展的新桥梁,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自身发展,主动服务全国”的要求,突出重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把*农业服务全国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突出从“输血”型逐步转向“造血”型,注重增强对口单位的“造血”功能,扶持发展生产,改善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充分依托*工业和服务业的强大优势,不断拓宽为全国农业服务的领域,不断创新为全国农业服务的手段,不断提高为全国农业服务的水平,实现*农业与全国农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