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9-28 08:49:00

导语: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同意召开的,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现X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目标,认真分析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三农”工作。

市委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议专门进行了研究,晓东书记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刚才,马国中同志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研究后制定的,《意见》中明确了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许多政策措施,是我们做好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下午,筑云同志还要对近期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事关我市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XX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在自然灾害较多和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一是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2.42亿元,同比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9元,同比增长11.9%,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6.3和5.1个百分点。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500公里县乡公路和1000公里贫困村公路改造;解决了农村7.9万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完成茅草房改造12600户,提前两年全面消灭农村茅草房,使15万贫困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茅草房的历史。三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9.65万吨,同比增长5.9%;油菜籽、蔬菜总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四是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97.91亿元,同比增长23.68%。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结果;是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战线的干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辛勤工作的结果;是全市各条战线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向各条战线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与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广泛而深刻,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而复杂,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实践丰富而生动。这一阶段,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阶段,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是农产品供给十分充裕的阶段,同时也是农民增收较为困难的阶段。要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首先必须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机遇与困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认识。

(一)充分认识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党历来对“三农”问题都是高度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他一再提醒不能因为抓工业、抓钢铁而丢掉了农业,并先后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等著名论断。改革开放以后,中央一再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市现有农业人口180万,占全市人口的53%,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较为突出。2001年全市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55%,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农村的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仅为85.1%,距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还差4.9个百分点。创造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8%,劳动生产率过低。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89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9元,城乡收入差距比例达3.2∶1。从历年来我市城乡收入差距的比例看,1990年我市城乡收入差距比例为1.61∶1,1995年为2.75∶1,2000年为3.06∶1,2003年为3.18∶1,城乡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城乡收入的增加额和实际增长速度看,XX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2.6%,增加1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1.9%,仅增加299元。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扭转。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4至5倍。此外,农民得到的教育、医疗、文化、水电、电信、交通等社会公用事业服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市居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市的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任务依然繁重。我看过一份资料,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乡差距也很大。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会创造数千亿元的需求,带来GDP1到2个百分点的增长。可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本身都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强市必先强农”,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必须首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充分认识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据测算,中国农村每年1000元的生活标准可以基本解决一个人的温饱问题。在“八七”扶贫期间,XX市的贫困人口为1.5万人〈当时标准是粮食300公斤,钱625元〉,1996年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农村贫困人口扩大到31.58万人。经过两年的努力,1998年我市提前两年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年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还有4.4万人,625—800元的有2万多人,801—1200元的有2.6万人,也就是说年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农村人口的5%,这部分贫困人口收入渠道狭窄,增收困难,其中还有一部分因为重残、重伤、重病等原因致贫或返贫。还有5.7万人左右饮水困难,60万人饮水不安全,50%左右的农户看不到电视。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443.63亿元和110.75亿元,二、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近93%,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前一阶段,市委、市政府在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问题,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预计今年全市投入农业农村的资金将近12.53亿元,其中投入农业基础设施11.14亿元,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亿元,投入农村各项事业2888万元。晓东书记在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上提出:要把城市的生产要素引入农村,把工业的生产方式引入农业,把小生产引入大市场,完全符合XX的实际。从XX来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我们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坚定不移地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农业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三)充分认识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历史性机遇。纵观全局,做好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是今年春节期间,同志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对如何解决好“三农”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这些指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今年中央、省委出台的两个1号文件以及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操作性强,含金量高,受益面广,必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措施解决“三农”问题。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3年,以“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共计56个,其中还不包括以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其他文件。如果包括十一届四中全会、十三届八中全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3个《决定》,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大的文件将近60个。也就是说,中国农村改革25年间,这样的文件平均每年达两个以上。尤其是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在时隔18年之后,XX年、2005年,中央又下发了两个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些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农村改革,支持了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逐步走向富裕。三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也必将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提出的“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充分认识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在肯定成绩、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业和农村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首先,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农业目前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有利条件很多,困难问题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1997—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人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1997—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年份只增长2.1%,年均增长4%,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XX年情况比较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14元,增幅是6.8%,创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就XX市而言,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落后在全国平均线以下,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0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9元;XX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0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7元。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着农村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限制。现实表明,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三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困难。目前,农民收入的构成为: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占1/3,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但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人已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由此可见,完全依靠纯农业增加收入非常难。四是“农民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XX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尚属首次。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员工有465%是农业户口,目前这个比重还在继续提高。即使使用2000年的数据,在服务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已占到52%,加工制造业中超过60%,建筑业尤其是建筑工人占79.8%。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其次,从我市的情况来看,除了上述共性的问题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耕地质量差,工程性缺水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未得到真正的提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较小,去年年末我市耕地面积146.57万亩,农村人口数为184.7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9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科技成果贮备不足,应用和转化不充分;基层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本领不强,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尚未真正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不充分,农村城镇化步伐不快;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正如总书记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在学习贯彻总书记在贵州工作期间对XX市提出的工作要求和这次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提出了“做表率,走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目标。我们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使我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因此,我们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关键措施,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根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总书记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围绕建设“大XX”和“生态经济市”的战略目标,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抓好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扶农助农的机制和体制,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确保比上年增长7%,力争8%;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以上。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必须全面落实总书记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指示以及晓东书记提出的“增强三个能力(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抓好两件大事(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启动农村低保工作)”这条主线来展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关键措施,集中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提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学理的报告,我认为,搞好农业农村工作,要“加、减、乘、除”法并用,“加法”是靠发展,“减法”是减轻农民负担,“乘法”是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除法”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增强三个能力、抓好两件大事”的要求,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一个企业来说,一项改革创新可以增加几百上千万的效益,而对广大农民来说,一项好的政策就意味着“真金白银”。

实现农民增收,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因此,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力度,加大对农民的支持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市及各区(市、县)两级财政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支农资金投入,确保农业支出增长幅度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加强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抓紧做好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和降低不良贷款工作,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要采取财政贴息、建立风险金等积极措施,扩大农村信贷规模,促进农村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部免除农业税,这是惠及全市180多万农民的一件大事,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抓紧、抓实、抓好。

(二)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加强生态经济示范村建设。建设生态经济示范村是建设生态经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据我了解,各区市县对这个问题很关心,有的还把生态经济村建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说明重视“三农”工作。但大家期望值很高,希望市里多拿钱。建设生态经济示范村是一项需要统筹方方面面参与的系统工程,确实需要一定的投入,比如如何整合项目、如何整合资金等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生态经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渠道投入的原则,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人居环境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等为重点,搞好规划,尽快制定出生态经济示范村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高标准完成今年109个生态经济示范村的建设任务,使这些示范村各具特色,有成效、有亮点、有看头,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在2010年把全市1171个村全部建成生态经济示范村开好局、起好步。二是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消灭了茅草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要继续坚持“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采取多项目覆盖、多渠道投入的办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建设生态经济市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生态的安全,就没有农业生产的安全。要坚持提高综合效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三是要抓好几件实事。今年,完成农村5.7万人畜饮水及万户小水池工程、500公里县乡公路改造工程、1000公里贫困村建设改造工程,是我市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件大事,已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十件实事”,要突出抓好。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一年完成行政村电视“模改数”,三年全面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今年把完成447个行政村“模改数”工程、80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也列入了“十件实事”,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抓好,确保完成,为实现“三年全面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根本原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农业的区域布局、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仍然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大发展,就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转变;二是由主要追求产量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转变;三是由自给自足、自求平衡向适应国内外市场,更加注重提高竞争能力转变。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用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有的专家指出,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三个层面同时入手。从农业内部,就是集中力量支持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从农村内部,就是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从农村外部,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各种严厉措施,坚决查处损害“三农”的行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各区(市、县)要从省会城市的优势、需要和本地实际出发,加快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区域和产业带,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比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培育区域特色化支柱产业,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着力在地方资源优势上做文章,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各具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要围绕公路经济带的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重点抓好生态畜牧业、蔬菜、果品、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建设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果树带、牧草带、畜禽带、蔬菜产业带、中药材GAP种植带、鲜花种植带、优质竹材种植带。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大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注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发展了,就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之所以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龙头企业不多,且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和营销网络,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对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在支持其研制开发系列产品、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上下功夫,帮助企业尽快做强做大。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需求,通过经济联系把分散的生产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在这方面,四川省推行的“支部+协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支部+协会”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目前,四川省乡村两级共建立各类专业协会26877个,覆盖了全省49%的行政村;协会会员达到125万人,带动了289万多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1.5%。2003年,全省参加协会的农户人均增收达到228元,比全省农民人均增收水平高出100元。德阳市农村专业协会会员家庭人均年纯收入3764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803元。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实现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取得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我市开阳县白安营等地积极发展“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去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的意见》,今年要继续抓好落实,有关部门要在广泛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推广白安营等地的经验,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对这个问题,国家有关部委今年决定做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力度。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二是加大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力度。继续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三是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力度。四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纵深部署的力度。科技对于农业的促进是非常大的,比如超级稻,中国的农业科技人员首先在百亩连片上突破了亩产800公斤,在国际上是很领先的水平;还有由于中国的农业科技人员解决了苹果精深加工技术的防腐褐变和二次沉淀的控制技术,使全国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倍增,由2001年的10万吨增加到XX年的55万吨。因此,我们要增强科技兴农意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把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继续抓好乌当、白云、花溪三个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技培训。建好10个“三农”科技专家服务中心和8所“农村星火学校”,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大力扶持科技示范户,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要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三是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要重点推广一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通过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沃土工程、粮食高产示范工程,加快集成技术的配套推广,促进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四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支持。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农业科研和推广资金,加大对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

(五)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快农村脱贫进程。总书记春节期间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就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我市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农民的增收渠道狭窄。晓东书记经常讲: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要高度重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注重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善于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扶贫开发中的突出问题,着眼于引导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率先在全省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一个大方向。

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城市化率达到总人口的75%以上,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才会减速并趋于稳定。但从后来的发展看,这个比例远远不够。目前,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的发达国家,农村人口都在5%以下。韩国2003年3月公布的数字,全国共有农村人口359.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5%,比2002年减少了8.2%,比1992年减少了37.1%。韩国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已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这些数字却说明,韩国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到现在不仅没有停止,而且速度还很快。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农业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农民“连年增产不增收”,另一个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者叫做农民再就业问题。我看了一个资料,说1994年全国大约有4000万农民外出打工,而到XX年,这个数字已达到1.3亿,差不多是日本全国人口的总和,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部分被第三、四产业吸纳,但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文化水平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加上城市就业岗位有限,有相当多的农民工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城市带动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我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后,形成了“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城镇化率偏低。全市目前有农村劳动力102.37万人,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出去的有30.31万人,在本土从事农业生产的有72.06万人。按劳动力人均负担2.5亩耕地计算,目前尚有富余劳动力13.44万人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如果众多的农民不能从有限的土地中转移出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就不可能实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考虑,千方百计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做好这项工作好处很多:一是有利于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有利于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般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二是农村当地的非农就业;三是自营企业或工商业。与此相关的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如何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我市各区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相当部分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主要依托血缘、地缘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流动。因此,要加大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转移途径,鼓励和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定向转移,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和历史性跨越。要坚持“三轮驱动”战略,在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现有的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小城镇建设要与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规划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功能,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以业带镇、以业兴镇。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户籍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七)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科技、低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这方面,我市今年要在全省率先抓好两件大事:一是按照“积极稳妥、搞好试点、巩固提高、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今年要在巩固息烽县、白云区和开阳县冯三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市里拿出400多万元,分别在各区(市、县)选定一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以后逐步推开。根据卫生部的统计,中国农村至今有一半农民因为经济原因看不起病。特别是在部分中、西部贫困地区,仍有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003年非典疫情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宏伟计划,即用8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10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补10元,作为合作医疗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针对包括需要住院和大额费用治疗的大病、兼顾小病,它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共济制度。同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较,新的制度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资金统筹层次由过去的乡、村一级提高到县级,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在1003个县开始实施农村医疗救助,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人,实际参合农民6899万人,参合率为72.6%。全国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11.8亿,救助农村贫困群众548.9万人。我市白云区和息烽县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业人口人270130人,实际参合农民182613人,筹资总额465.6万元,平均参保率为6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试点的情况看,农民就医状况有所改善、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有所缓解。但试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试点工作的有关政策理解不透,未能很好贯彻落实,管理粗放;有些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认识不足,存有疑虑;试点方案还不够科学、合理,农村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偏高,影响了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如何建立合理、简便、有效的农民缴费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等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开展试点工作时,要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充分运用现有试点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以科学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新开展试点的工作,不断总结、完善、推广试点经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患大病的贫困农民提供一定医药费用补助,对患特种传染病的农民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要注意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扶贫和医疗救助等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和开展。这里有一个问题我再说一下。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居民大多能参加定期体检,预防各种疾病。但广大农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但病看不起,更没有钱去做体检。去年3月,天津市历时4个月耗资5000多万元为全市374万农民做了免费体检,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努力探索解决农民防病治病的途径,积极开展农民的免费体检,统筹农民与市民待遇。二是按照“积极稳妥、分级负担、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启动农村低保工作。今年市里安排了1100万元,启动农村贫困人口中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4.4万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争取3年内解决年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这项工作,将结束我市农村没有低保的历史。我市从去年底开始建立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有的区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相对而言,在当前社会各阶层中,应当说农民生活最苦,生存环境最差,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体恤、照顾,在各种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农村开展低保工作,就是对收入过低的农村贫困者进行救济,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有关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各区市县要保证有一定的投入,共同把这件好事办好。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市委、市政府最近制定的《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就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幼儿教育等作出了政策规定,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抓好落实。同时,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常下乡”活动,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多形式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深入开展创建生态经济示范村、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克服陋习。切实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

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努力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

(一)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总书记在贵州、XX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到领导决策、战略规划、政府投入、工作部署和政绩考核之中,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当前,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全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做表率,走前列”。对这个问题,我看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如何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二是如何继续贯彻落实“十字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保持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增长;四是如何顺应“两个趋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五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制定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农业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对农业和农村给予支持和保护。我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更需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多予”,就是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支撑体系。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状况。“少取”,就是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综合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等方面的职责,形成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强大合力。

(二)要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困难和新任务,对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示范和引导,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良好环境。要认真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提高驾驭市场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带领群众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今年我市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基层干部所面临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考核机制等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做什么?有的乡镇干部反映自己工作中70%的时间和精力在抓农业税,在剩下的30%的工作时间里,主要帮助农民抓结构调整、跑市场。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干部70%的工作对象没有了。面对这样的变革,乡镇干部做什么成了大家要思考的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我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想一想如何进一步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多想一想如何腾出更多的精力帮助农民抓结构调整、跑市场,多想一想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新路子,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

(三)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强大带动力。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推行“支部+协会”做法,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以“双带致富”工程为载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和落实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方法。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市各区(市、县)正在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总的来看,这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换届选举指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法开展选举,进展比较顺利,成绩是主要的。但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依法办事,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选举成功,确保社会稳定。在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中,基层党组织绝不能放弃领导权。选举工作要始终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村党支部要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进行选举,广大党员要带头宣传贯彻选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把那些素质好、作风正、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进村委会领导班子,为实现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现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就是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在求实效上见成效。晓东书记在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上提出要“戒空谈,抓落实,干成事,不出事”。3月8日我市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贵州、XX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会上,晓东书记又强调指出,“要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围绕大局,狠抓落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抓落实,就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就是要杜绝空谈,反对形式主义。看一个干部是否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不仅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干成了什么。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非常具体繁重,涉及的是最基层的老百姓,各级干部特别是涉及“三农”工作的干部,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对待“三农”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带着感情干工作,带着感情抓落实,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各级干部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了解民心、掌握真情,切实做好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要密切关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善于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并运用典型来指导面上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大力倡导注重实践之风,注重实干之风,真正做到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实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包括乡镇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点多面广、条件艰苦,各级党委、政府在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多关心他们,多了解他们的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为他们解决好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同志们,做好“三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