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时间:2022-02-12 10:13:00

导语: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锡文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年会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使我国过去五年的GDP年均增长了7.7%,其主要的动因是在于国内投资需求增长和对外贸易量增长这两个方面,而人们所期盼的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使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失去了多数人的支撑。也就是说,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对于扩大内需已经构成了实际上的严重制约。

作为农业问题专家,陈锡文对农业和农村的“数字”简直是“信手拈来”。陈锡文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持续了6年,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是1267.69元钱,而2001年则仅为1165.17元钱,减少了8.1%,而我国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总量,2001年与1996年相比,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约200万人。从收入的角度去看,2001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比1997年人均增加了2020元钱,5年之内,用于食品的开支,2001年人均只比1997年增加109元钱,显然非常不成比例,仅粮、油、肉、菜这四个大的方面,城镇居民2001年比1997年减少了131.2元钱,统计去年年底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5亿人,如果人均减少130元钱的开支的话,就相当于整个开支减少了650亿。毫无疑问,城镇居民用于农产品的开支减少,就必然导致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出现如此严重的农产品过剩、价格下跌,最主要的是中国的城镇化明显的滞后,城乡之间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合理,购买商品农产品的城镇消费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过低,所以才导致了农产品市场比较早的出现了这种严重的过剩局面。可以说,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是当前农民增收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目前的约8亿农村人口当中,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约6000万人没能稳定地超越温饱水平,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还占农户总数的10.71%,而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15.07%。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860元,增长率是8.5%,而农民的人均收入是2366元,增长率是4.2%,两者的差距为2.9:1。2002年更为明显,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703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746元,他们之间的比值扩大到了3.1:1。2002年农民的收入增长率是4.8%,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是13.4%。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只有2.57:1,但是去年已经达到了3.1:1,可能今后两三年当中,这个差距仍将扩大。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上的明显差距,既表明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反映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之所在。不难看出,如果我国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达到目前城镇居民的水平,我国的国内市场至少将再扩大数倍,但眼前的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农民购买力水平低、提高慢,致使国内市场的扩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陈锡文说,在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入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后,主要依靠农产品增产和提价的办法已经不足以使农民增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期,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在必须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社会要求下,乡镇企业已经不可能再靠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实际上,自1997年以来,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就始终未能达到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出现了大规模自发向城镇流动的趋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来源。这表明,中国加速推进城镇化的阶段已经到来,自觉顺应这个潮流,就可以降低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摩擦,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较顺利地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容量,同时也使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得以扩大耕地的经营规模,在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初级农产品转化和深加工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必须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舞台,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真正形成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