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时间:2022-02-11 11:20:00

导语: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稳定、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河北省农民收入扭转连续七年徘徊局面,呈现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但从“十五”以来总体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河北省制定的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7000元,年均递增5%以上。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建设和谐河北,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规律,加强统筹,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农民增收制约的多重性,要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农民全面发展

从河北情况看,当前农民数量多、资源占有率低、受教育程度低、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农民增收的直接制约。深层次的因素在于“三个不协调”和“三个不同步”。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业占GDP比重与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不同步。2004年河北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为15.5%,而农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仍高达45.9%,导致农民参与GDP分配系数由五十年代的0.6降至0.3。二是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不协调,工业比重提高与城镇人口增长不同步。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比重为53.2%,而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仅占34.5%,城镇化滞后直接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三是生产要素与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城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制约着农民全面发展。河北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9%,常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5亩;农村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6.4%。

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综合考虑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立足于充分发挥农民的人力资源优势,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根本,统筹治理,重点突破。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在重视经济增长、重视效率、重视物质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注重公平、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把人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为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知识和市场意识。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较快提高文化科技素质、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那么,农民增收的领域就很难拓宽、增收的波动性就难以避免、增收的步伐就难以加快。只有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加快农村由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增强农民开拓增收新领域的能力,构建农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近年来,河北省在农村工作中坚持把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满足农民生存、安全、健康、民主和全面发展需要作为目标,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要载体,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改善和农民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农村经济增长、精神文明、环境优美协调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增收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广大农民积极走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效益农业增收的路子,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壮大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广农业良种和增产增效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市场意识增强,以发展民营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加快了农民劳务输出步伐,使农民收入呈现出多年来没有的农业内部增收势头强劲、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局面。

农民增收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要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为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积累,农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也延缓了社会转型进程,导致了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1997—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消费水平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调整城乡关系的关键时期。纵观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在现阶段,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仅是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妥善解决新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重大方针。当前,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应切实做到在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中促进农业发展,在整个社会进步中促进农村繁荣,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谋求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讲是建立起促进城乡之间产业密切关联、经济互补互促、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互动发展机制。途径是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优化组合;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升级。近年来,河北省重新审视农业和农村发展优势,立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分工,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以民营经济带动为城市配套服务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了全省县域经济优势产业的培育建设。建成了京广、京山铁路沿线两大优质高产粮食主产区,京津周围和坝上等六大优质特色蔬菜生产与加工基地,黑龙港地区和冀中、冀东肉羊、奶牛养殖与加工基地,冀中、冀南、冀东蛋肉鸡养殖与加工基地,太行山和燕山区优质干鲜果品生产加工基地,沿渤海优质水产养殖加工基地,并开始形成以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优势产业集群,有效扩大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十五”以来,全省以民营经济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7%,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农民增收因素的多元性,要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民收入构成和增收来源会发生不断变化。要立足全局,综合施治,敢于突破,在动态中把握重点,促进农民多元增收。

(一)近几年河北省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减少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改善了农民创业务工环境,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2004年底,全省到城镇就业定居农民达到39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4.2%。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要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落实农民工各种保障措施。土地制度改革,应针对征地补偿严重不足、失地农民就业无保障等问题,尽快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多渠道就业,把失地农民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范围。

(二)结合河北实际,我们要通过“三化一劳务”————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增加农业附加值和农民就业岗位;用先进技术对农村经济进行根本改造,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强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发挥城镇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效应,带动城乡人口布局调整;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强组织和信息服务,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规模。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拓宽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就业达1170多万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缓。

(三)据专家测算,文盲、小学、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43∶2.08。提高农民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应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行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尽快扭转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状况,多措并举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加强农民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多形式发展农民夜校,开展文化补习,提高农民运用科技的能力;结合实施“金农工程”和“电波入户”,完善农业信息体系,提高农民获取和运用市场信息的本领,增强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逐步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主体。同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提高农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生存、发展成本。应通过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增加财政对农村的支出份额,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户保障等基础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路、通讯与电力设施、自来水、卫生防疫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特别要积极推进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提高广大农民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五)近年来,河北省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每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都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带动了农民增收。当前,重要的是加强督导检查,把中央制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还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补贴机制、投入增长机制、稳定农资价格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六)近年来,河北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依法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各类农业企业发展;狠抓了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六大农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经营中诸如品种改良、采用先进种养技术、防治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等各种困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带动了农户生产经营节本增效,促进了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目前,全省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达65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近50%;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投资1.5亿元于2003年底建成了全省农业信息网络,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经营收到良好成效。

农民增收的艰巨性,要求在做好农民增收工作中必须用实招、求实效

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农民增收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需要广大农民坚决克服“等靠要”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思想,勇敢地闯市场,开拓生产门路,增加收入;需要社会各界加大支农扶农力度,为巩固农业基础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更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城乡二元体制转变。农民增收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要求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勇于实践;要深化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放农村生产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城乡统筹、破除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总之,我们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各项支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抓紧做实,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