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牙克石地区三农问题初探

时间:2022-02-11 11:12:00

导语:内蒙古牙克石地区三农问题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蒙古牙克石地区三农问题初探

内蒙古牙克石地区“三农”问题初探

内蒙古牙克石位于北纬47度39分,东经120度28分,是祖国北疆的“金鸡之冠”,她坐落在驰名中外的大兴安岭之颠,茫茫林海深处,东面连接美丽富饶的嫩江流域,西接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草原,南与号称“塞外苏杭”的扎兰屯相连,北接天骄故地额尔古纳,牙克石全市总面积27.5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85,000平方公里,草场面积86万公顷,耕地面积8万公顷。近几年来,牙克石市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稳定,经济总量自98年以来增长势头强劲,农牧业发展速度有所提高,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市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政策,逐步推进“有农转牧、退耕还林”的战略方针,对现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使牙克石地区的农牧业逐渐呈现“减粮、增经、扩饲”趋势,

虽然牙克石农牧业势头发展良好,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也在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根据近一个月的调查,对较为突出的“三农”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结合牙克石地区的农牧业状况,谈一下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三农”反映在牙克石地区其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农民问题,由于本地区的农业大部分属于承包责任制,农户承包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耕作,由于近几年受自然环境和市场行情的影响,导致农牧业发展较为吃力,针对这种状况对近两年农牧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拿本地区1户农户2004年的生产状况来看,今年播种小麦、油菜共计5,000亩,总产量145万斤,总收入达119.6万元,总成本约79.6万元,总毛收入约40万元(油菜产量每亩200斤,2,500亩油菜产量50万斤,按照每斤1.1元,产值可达55万元;小麦产量每亩380斤,2,500亩小麦产量95万斤,按照每斤0.68元,产值可达64.6万元);按照本地区的市场价格油菜、小麦每亩收入总计480元,去掉成本320元(包括种子65元,各种费用200元左右、农业税17元,利息支出约10元,折旧费用等28元),毛收入160万元,剩余可以直接用于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收入就微乎其微了,其主要的原因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资源配置,广大农户没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本地区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导致本地区的农业不能得以快速发展,没有形成产业一体化。另外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使本地区的粮油保护价退出历史舞台,使我们本身就很脆弱的农业进入了市场竞争,发展缓慢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粮食质量的问题,导致粮食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农户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呈阶段性下降趋势,困扰农业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农产品能不能生产出来,而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不能及时卖掉,以及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否则,就会导致农业增产农户不增收,甚至歉收。这是长期以来农户依靠农业增收越来越困难的直接原因。农户收入问题是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问题。如果农户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

二、主要对策、建议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引导农户改进农业种养结构来增加收入。

目前,应大力扶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是区别情况,对龙头企业实行不同的准入门坎,适当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起步晚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认定标准。适当降低其注册资本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二是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调整结构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企业(项目),三是深化农村基层供销社改革步伐,增强其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加快基层供销社布点调整,使农户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逐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提高其在组建龙头企业中的参与能力。

(二)逐步增加政府对农户、农业的直接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存和发展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户收入。

1、逐步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直接投入。将政府对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直接投入纳入公共财政体制范围,确保对农业农村的直接投入总体上与自治区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在现行分税财政体制下,以省级财政为主承担,逐年提高省级财政预算内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基本建设总投资、农业技改资金占全省技改资金的比重。

2、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通乡、通村公路,逐步实现公路硬化,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市场化运作进程,改革现行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险基金、特大防汛基金的使用办法,允许集中部分三项基金作为注册资本,组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投资主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在各级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专门设立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栏目,构建农村信息平台。

3、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经费支持力度,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按参加人数和补助定额给予资助。

(三)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通过减少农民不合理支出来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通过调查,建议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内蒙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县乡精简机构和人员等措施消化部分财力缺口。尽早全面推开税费改革,以增强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乱摊派的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农民分配关系,防止出现对农民“明减暗加”的做法,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创新支农服务体系,促进农民通过拓展二三产业经营来增加收入。

1、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从目前牙克石地区农村三大金融机构的支农情况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已成为为农服务的一支重要主力军。为此,一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经营和管理体制改革鼓励信用社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增资扩股,壮大经营规模,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对于具备条件的,可以实行县一级(或几个乡镇)信用社统一法人结构管理,探索建立起符合金融机构业务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的操作办法,对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地区的单笔小额贷款的限额可实行不同标准;实行灵活的利率手段,对按期归还贷款的守信农户,允许给予利率优惠。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在资金来源、业务开展、网点建设、税费负担等方面为信用社的发展和业务经营提供优惠和便利。四是加快建立农村信用管理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推动“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建设,提升农户信用评定的层次和效果。五是加快信用社系统资金清算、汇兑等硬件技术设施建设。

2、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要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一是通过政府提倡,推动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和传授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以资金、技术入股,通过与农民、农业专业大户结成紧密的利益纽带,建立一批示范点,引导农民走上经营体制创新之路。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增加农业科研、技术培训与推广、病害防治、良种繁育、产品检测体系,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补贴,扩大农业生产的贴息贷款范围。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好“食品放心”工程。

4、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组建一批农业专业化协会,提高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主动性。二是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市场。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和乡镇企业密集区、省际边界地区,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在中心城市开辟专门的农产品直销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搞活农产品流通。

5、为农产品加工项目提供综合配套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全省支持和鼓励兴办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用电、信贷、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优惠,形成一批集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大宗农产品体系,使农民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增加收入。

(五)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和促进体系,引导农民通过扩大务工来增加收入。

从长远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