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2-11 10:25:00

导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8)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干部勤政廉洁,农民群众满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8)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干部勤政廉洁,农民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