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局长在德育建设会讲话

时间:2022-04-14 06:47:00

导语:副局长在德育建设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副局长在德育建设会讲话

同志们:

2012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建设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在分享管城区德育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育的价值追求。多年来,管城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文化引领作用,始终将人文教育作为办学和育人的主线,并贯穿于学校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坚持“理念文化明方向,环境文化浓氛围,管理文化强内涵,课程文化铸特色,行为文化砺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方略,致力于创办有灵魂的学校,培养有思想的校长,成就有品位的教师,培育有生命活力的学生,努力铸造教育的灵魂,为全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升了全区教育的层次和品位,彰显了管城教育人正确的价值追求。令人敬佩,可喜可贺!管城区的经验,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管城教育人的这种孜孜追求的精神,值得学习,值得发扬!

新年伊始,毛杰局长提出“要做有灵魂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教育人深深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所写的那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

如何“做有灵魂的教育”,借鉴管城区的经验,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实施。

一、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明确教育的价值追求

什么是灵魂?我个人的理解是:灵魂,就是价值观。有灵魂的教育,应当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的正确的价值追求,我觉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每一所学校都要办成有灵魂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有灵魂的学校,需要有思想、有灵魂的校长。有思想、有灵魂的校长,就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校长,就是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活动具有理性的思考、认识和判断的校长,就是对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大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的校长,就是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孜孜追求的校长。因此,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校长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指向性的教育认识和理想的观念体系,同时也是学校历史积累和理性思维的结晶。

校长的思想,源于教育生活和实践,体现于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中,体现于校长自身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成为“一班人”的思想,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有灵魂的学校,就是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追求的学校,就是有文化的学校,就是能够充分彰显生命意义和价值并能给学生以“价值生命”的学校。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的学校。做人有人德,做官有官德!做有思想的校长,办有灵魂的学校,是校长之道,更是校长之德!是校长的办学之道,更是校长的办学之德!

二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做有灵魂的教师。有灵魂的教师,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就是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底线的教师,就是能够在功利侵蚀的大潮中保持一份从容和笃定的教师,就是能给学生以“价值生命”的教师。有灵魂的教师,始终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每个孩子的未来负责,让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是他们坚持不懈的追求。有灵魂的教师坚持“育人至上”,始终把孩子放在心中,把孩子当作发展中的人和能够发展好的人,在他们眼中:孩子有差异,但是没有层次。他们用宽广的胸怀包容孩子,用崇高的人格陶冶孩子,用丰富的学识涵养孩子,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孩子,解放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为孩子夯就坚实的心路历程,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只有包容,才能成就“百花齐放”;只有尊重,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只有倾心的爱,才能成就孩子美好人生。他们总是能在最让人闹心的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也能为最令人自豪的孩子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三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推进有灵魂的教学。学科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学科思想是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赋予学生“价值生命”的营养要素。有灵魂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即教师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指导和统领下,突破过去以“双基”教学为单一目的的浅层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并掌握相应的学科方法和能力、促进人格健全与发展的深入学科本质与核心的教学。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是推进有灵魂教学的前提条件。学科教学领域需要进行一场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认识运动,把长期颠倒了的学科教学重心重新颠倒过来,以学科的基本观念、方法论原理为核心,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来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把教学从浅表的知识教学和技巧训练的层面,推进到深入学科本质与核心的思想教学和方法教学的层面上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其次,要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有灵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置于学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课程教学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提升教师对学(教)材的理解与处理能力,进而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第三,要把握教学的基本维度,这是有灵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学习(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内容中挖掘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情境中蕴含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和领悟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学习(教学)方法上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在练习与作业中让学生应用和反思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第四,要改变教学方式,这是有灵魂教学的基本策略。基于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教学,需要改变过去“部分—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式,适宜推进单元教学法: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的教(学)材内容,并归纳和概括各册教(学)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学)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始终将本单元教(学)材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和灵魂,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对局部认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揣摩、领会和掌握本单元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知识结构。推进有灵魂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

推进有灵魂的教学,是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课堂改革与创新之道,更是课堂改革与创新之德!此谓:合乎道,至于德!

四是,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灵魂的学生。有灵魂的学生,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学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学生,就是有爱心、有善心、有责任心的学生,就是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生,就是能够担当大任的学生。

二、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让教育“回家”

教育是什么?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顾明远先生认为,现在的教育,忘记了培养健全人格这个最根本的目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现在大家都是只顾着眼前的利益,不去考虑孩子将来的幸福。“我们今天仍然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把孩子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当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幸福地生活。”

一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当前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回归到教育的本质,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从卢梭到杜威都通过“教育即生长”这个论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长,而并非其他。我们应当研究和解决的是“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让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到“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这条“回家”的路上!

二是,要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心灵。甲骨文中的“教”,右边的“文”中有一颗“心”,几经演变,那颗“心”不见了。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心灵”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三是,要让教育回归道德。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道德标准。如果我们学校的任何一项活动或者影响都符合了这一教育的道德标准的话,才能称其为教育。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规律)的途径,才能至于德之目标。我们应该做的是:构建有道德的校园,让高尚的道德引领师生的生活;构建有道德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孕育道德的光辉,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非常赞同中国教育学会朱永新副会长“用文化为学校立魂”的观点。学校是个文化浸润的地方,是塑造灵魂的殿堂。学校育人,实质上就是用文化育人,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育人。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目前,我们的一些学校所缺失的正是学校文化、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传奇的聚合体,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物质载体之中。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和特征,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学校文化的力量。当学生选择了某一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当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一是物表化,只有富丽堂皇的建筑,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活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记忆意蕴;二是文本化,规章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没有真正成为引领和规范学校成员行为的动力;三是标语化,标语口号只停留在墙上和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文化不仅是将师生凝聚在一起的价值观、信仰、规范,而且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物质载体之中,比如校园文化、管理文化、课堂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教研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该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的生活,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里得到舒展、成长,让普通人的潜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如果学校教育缺失了文化,就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根底的“怪物”。

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内容在于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学校的责任,即学校为什么而存在;愿景是学校的蓝图,即学校未来的目标和样子;价值观则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基本信仰和评价标准,即哪些东西要坚守,哪些东西要摒弃,有些高压线绝对不能碰,教育应该有所取舍。总的来说,使命、愿景、价值观决定了学校文化的根本。校训、校风,可以称为学校文化的精神之窗,是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诗意化的表达。校训是一种理想,校风是历史积淀下的现实状态。好的校训、校风,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还能反映出学校的价值追求,是我们打开一所学校历史文化之门的钥匙,是我们眺望一所学校精神家园的窗户。

学校文化,依据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我的理解是,应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应该包括课堂文化、教师文化、活动文化等。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应该体现出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以物质文化作基础,也应该以制度文化作支撑,更应该以精神文化作底蕴。2008年,市教育局把“书香校园活动、师生的心理调适、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三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要求大家常抓不懈。实质上,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和基本策略。读书,是心的工程,是我们专业生活方式。师生的心理调适,也是养心的工程,校长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把师生的心理调适到最适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态。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专业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文化。

学校应该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一个美好事物的集散地,一个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方。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原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脚下这片大地的特色,都应该能在学校体现出来。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一个文化的不断生成、提升和内涵丰富的过程。所以,站在文化变革、文化重构的高度来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该是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引领者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是校长自己,还是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体悟文化的所在,感受文化的力量。作为校长,有责任让文化浸润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让文化从高高的神坛走向粗糙的地面,从形式上的虚化走向具体而细微的日常教学生活。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循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断的探寻和把握学校发展的文化脉络,从认识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不断实现新的跨越,铸就学校的灵魂,彰显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做有灵魂的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的进一步提升,使我们明确了教育人的价值追求。只要我们像管城区那样:以理念文化明方向、塑造办学灵魂,以环境文化浓氛围、体现办学灵魂,管理文化强内涵、践行办学灵魂,课程文化铸特色、浸润办学灵魂,行为文化砺品行、彰显办学灵魂,就能够凸显教育的区域文化特色,铸就教育的灵魂,就能够办好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个班级,提升每一个课堂,发展好每一个学生,为我们这个民族造就有思想、有追求、有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