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时间:2022-03-23 04:11:00

导语: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县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素有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潜心钻研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网络健全,教育功能持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改革与创新迈出了重要步伐。教育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当前,我县进入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特色崛起的重要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县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均衡,网点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教育投入总体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实现教育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我县实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均衡发展;优化教育手段,提高办学效率。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特色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

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全县上下要深化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治校、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探索试验,增强教育活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发展、从注重硬件建设向硬件软件并重转变,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学环节,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三)战略目标。

到年,全县教育质量、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县行列。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让每一位公民在教育中获得幸福体验,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教育发展与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更加紧密。

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终身教育体系更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人民群众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更臻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成。

(四)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做到有机融合,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学校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积极开展安全、生命、国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发展目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到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2%以上。

主要举措:强化学前教育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幼儿园建设。

加大学前教育政府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县级政府财政的预算。制定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逐步增长机制。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积极改善办园条件,尤其是加快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困难、孤儿和残疾儿童。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结合农村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鼓励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教学资源举办幼儿园或在农村小学设学前教育班。新农村建设要把办好幼儿园纳入规划,各乡镇要重点办好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

加快推进幼儿园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县城幼儿园建设,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幼儿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严格办园审批程序,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指导和评估体系,强化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加强学前教育保教队伍建设,保障幼儿园教师编制,落实保教人员待遇,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渠道,鼓励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农村幼儿园培养、培训保教人员。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兴趣、身心健康、良好习惯诸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

主要举措: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按照“网点调建结合、生源流向合理、办学效益提升”的原则,采取“县城以扩、建为重点”,消除班额过大现象,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乡镇以调、并为重点”,提升办学效益的办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有效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完善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上学不便、学习困难等而失学,消除辍学现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探索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推动优质学校帮助扶持薄弱学校。加强校园校舍建设,提高学校装备水平,确保生均校园校舍面积及装备设施达到规定的指标。

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三)高中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发展目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

主要举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建立不同层次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机制。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积极扩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总结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和特色办学经验,打造在全省有影响力的重点高中,充分发挥“名校、名科、名师”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高中学校发挥传统文化和学科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探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四)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发展目标: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主要举措: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校企全面对接的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衔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完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学分制,分阶段学习等弹性学习制度,实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重点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及“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大力建设规范化、示范性的职业学校。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现代农业、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推动企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强化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力,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引导。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形成尊重劳动、重视技能、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五)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发展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发展需求,努力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主要举措: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积极开展各种与群众社会生活、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密切相关、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

鼓励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社会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职能,建立广覆盖、多形式、更便捷的社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将成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建立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成人教育制度。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

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对农民、失业人员等继续教育给予资助。

优化继续教育网络和资源。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组织开展学习型乡镇、社区的创建和评选工作,开展全民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活动月等活动,营造继续教育良好氛围。

(六)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

发展目标:努力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主要举措: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新建一所设施齐全,功能突出,教学一流的特教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随班就读。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制定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积极筹措社会资金,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职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三、体制改革

(一)教育教学改革

目标要求: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任务: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全面发展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特点和个性差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重视科学实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鼓励开发适合学生成长的校本教材和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优势潜能。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科学制定学校和学生评价标准,探索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参与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和就近入学,继续实施并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初中学校的政策和中职学校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招生制度。加强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逐步形成客观公正、规范有序、多项选择的招生考试制度。

(二)办学体制改革

目标要求: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目的,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有序竞争,共同发展。

主要任务: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为重点,选择部分非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组建教育集团或教育共同体等形式联合办学。

鼓励优质学校联合发展等方式扶持和改造薄弱学校,充分利用优质学校的师资、装备、管理等资源优势,发挥窗口辐射作用。

扶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发展,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对民办教育的功能、类型、层次、结构和比例进行科学合理定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原则,重点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教育培训服务。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民办学校管理与监督机制,提升民办学校社会信誉和办学效益。

(三)管理体制改革

目标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建立健全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主要任务: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对各类教育的规划和管理力度,按上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和经费保障,完善教育管理职责,依法履行相应的教育管理责任。

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乡镇政府要负责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防止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与乡镇村和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和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改变政府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运用规划、拨款、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行管理,减少行政干预。完善教育监测评价体系和决策机制、问责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界在教育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人事制度改革

目标要求:以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人才潜能发挥为目的,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主要任务:健全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加强公办学校编制管理,切实保障教师编制,合理设定一定比例的弹性编制,专项用于学校保安、生活老师等保障和服务岗位。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需求统筹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行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合理设定学校教学和行政岗位,健全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聘制度。

进一步推进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制定考评办法,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流动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校长任期制度和合理流动制度,通过交流任职,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的均衡。引导和规范教师在区域和学校间有序流动,有计划选派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目标要求: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主要任务: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管理制度。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推进校务公开,实行校务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四、重大政策

(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并逐年增长。严格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中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事业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依照国家的规定,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从年起,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足额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均衡城乡义务教育。依法落实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应足额划出10%至15%用于教育事业的规定。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渠道,土地出让纯收入的10%应用于教育。继续实施学历教育学校及幼儿园建设规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优惠政策。

(二)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或捐赠教育事业

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把民办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依法落实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制度,依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办学,并对为民办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表彰。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拨付相应教育经费。放宽对民间投资教育的价格和收费限制,允许投资者取得合理回报。制定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人事和职称等有关政策,积极探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相互流动机制和民办学校师资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捐赠激励机制,落实企业和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的规定。

(三)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资金优先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事业。积极探索利用公共财政扶持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快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保障,通过政府出资、定向培养,提高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待遇等方式,吸引和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鼓励县城学校送教下乡、迎教进城、代培教师等形式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机制和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依法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益。

(四)实施推动教育民生工程政策

加强对教育民生工程的组织领导,将教育民生工程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各方力量,推动组织实施。加大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建立农村学校校舍维修和改造长效机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设。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做到应贷尽贷。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大中小学生、中职生助学政策,探索对经济困难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办法。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助学金、对口援助等形式,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机制,推动以多种形式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五)全面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把握舆论导向,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维护学校办学秩序,坚决制止向学校乱收费、乱检查及各种形式的摊派,改善学校发展外部环境。依法加强网络、音像、书刊等管理,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要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提供便利,并按规定减免费用。引领和鼓励社会各界转变教育观、成才观和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六)建立健全教育人才保障和创新政策

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支持和奖励制度,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对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对职业教育“双师型”专业人才实施更加灵活的聘用制度。进一步落实健全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激励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依法保证公办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设立长期在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特殊津贴,并在评优评先时予以倾斜。落实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和教师住房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生活条件,鼓励教师潜心钻研,服务教育。

(七)建立健全相关土地、税费支持政策

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高效便民的原则,将各类学校等教育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列入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改造,统筹安排基本建设用地。坚决制止侵占学校现有用地或建设预留用地的行为。各级各类学校在新建、改建教学科研用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用房及其附属建筑设施时,按规定减免相关收费。

(八)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学校网上安全台帐管理平台,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学校风险防范转移工作体系,妥善处置各种事端。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法制教育和防险避灾培训演练,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九)落实教育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认真贯彻教育督导条例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提供督导专项经费保障,切实加强专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督学选拔聘任、资格认定和培训等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监测和评价相结合。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素质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告制度、表彰奖励制度、问题处理与反馈制度、限期整改制度,严格落实问责制,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将教育发展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的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

(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执法责任,推进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协调处理机制,专门处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和其它重大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的权益。进一步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用法自觉性,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五、重大项目

围绕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实施十个重大项目。重大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组织推进,力求在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一)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集中改造与加固各类危房,实现城乡中小学安全达标。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组织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留守儿童寄宿的需要。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加大薄弱学校的升级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装备和体育活动设施,使全县中小学校基本达到学校建设标准,教育教学条件有明显改善。

(二)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统筹规划城乡幼儿园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要有1—2所公办幼儿园和一批规范的民办幼儿园,实现扩容增量。推进幼儿园达标建设,改善现有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落实编制、师资、经费等基础保障,大力扶持县幼儿园建设省级示范幼儿园。重点支持农村幼儿园发展,鼓励村小开办学前教育,鼓励多种形式利用闲置村小网点举办幼儿园。

(三)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拓展工程

完善现有普通高中的师资、场馆、设施、装备和器材,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鼓励特色办学、优质办学。重点实施一中,二中2所省重点高中新校区的后期工程建设,实施一中、二中初、高中剥离。鼓励省重点高中通过联办、设点、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带动和扶持一般普通高中,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化,让80%的学生享受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四)教育网点优化工程

制定并实施教育网点布局调整规划。通过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学校数量,扩大校均规模,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育投入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教育结构优化和用人机制健全、经费使用高效的目标。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使全县的中小学校生均在校学生数由现在的每所300人左右增加到每所700—800人,县城中小学平均班额由现在的80人降至50人左右。整体规划和有效利用村小网点资源,撤并一批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网点。县城新增或改扩建一批学校网点,推进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化解“大班额”现象。

(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办好一所1000人以上的职业教育学校,积极培育职业教育品牌学校、特色专业。实施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化校企一体化合作计划。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需求,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建设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师资配备较强、运行管理水平较高的示范性实训基地。鼓励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六)民办教育促进工程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民办教育和公共财政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探索“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向“事业单位法人”转变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监督检查,推行民办教育年检制度。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人事等制度。支持民办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优化民办学校层次、类型、布局结构。鼓励社会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七)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教师学习与培训中心。完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加强教育科研网络建设,加大教育科研投入,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综合应用校本培训、远程教育、选送进修等形式,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采取定向培养、集中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重点推进农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一批优秀的学校管理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

(八)素质教育推进工程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课程改革与开发,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打造一批德育示范校和素质教育示范校。推进素质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推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和乡镇少年宫建设,支持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活动场所。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便利,形成素质教育工作合力。

(九)学校文化培育与建设工程

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完善学校雕塑、智力园、文化长廊、专栏厨窗等文化设施,美化学校建筑、活动场所、生活设施,打造“一校一景”的特色校园文化景观。推进学校文化形态建设,鼓励宣传文化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制度文化,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品牌。加快学校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组织实施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活跃学生社团,多种形式推进学校文化发展。

(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化配备,重点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到年,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

加快教育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整合各级各类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库。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推进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六、组织实施

(一)明确实施责任

本规划纲要是我县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纲要性文件。

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规划纲要推进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特别是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密切合作,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确保各项目标实现。

(二)加强考核监督

完善评估制度,开展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问责机制,把对本纲要的实施作为主要领导干部任职考核指标,对执行不力人员要予以批评并追究责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

(三)广泛宣传动员

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