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生态之城活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22-05-30 09:04:00

导语:在创建生态之城活动会上的发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创建生态之城活动会上的发言

由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与我市联合主办的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马上就要结束了。3天来,7位国内著名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领导,给大家作了精彩的授课。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本来是要亲自授课的,因为临时有事,就委托他的助手王景福博士给我们宣读了他自己精心准备的讲稿。今天上午和下午,有12位学员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通过看简报和跟大家交流,我感到同志们对这个研讨班有三点共识:第一,很必要。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之后,很多干部包括领导干部都觉得,生态文明是一个新事物,对它的内涵、外延理解得还不那么透彻,对如何具体操作拿不准,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研讨班“充充电”,大家在一起讨论,听老师解疑释惑,加深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解,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很及时。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结束刚刚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举办了这次研讨班,而且中间还经历了近1个月的特大凝冻灾害。现在,市里“两会”刚刚结束,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举办这个研讨班,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市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观念,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体现在指导思想上,贯彻到具体工作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第三,很充实。大家都觉得,这次市四大班子和警备区的领导同志以及各区(市、县)、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集中在一起,务一务虚、开开“神仙会”,机会非常难得。各位专家围绕市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个主题,授课各有侧重,内容丰富、精彩。在座同志白天认真听课,笔记记得很详细,有的同志还写了很好的学习心得,前天晚上的讨论也非常热烈,简报都作了反映。昨天晚上,我们还观看了美国环境灾难片《后天》。在凝冻天气解除之后,我们拿出3天的时间在一起集中学习,大家在知识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在身心方面也得到放松。同志们刚才在发言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进一步搞好各级干部的培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市委组织部认真研究,把今后的干部培训工作搞得更好。总的来看,这次研讨班办得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我在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讲过,印度的班加罗尔地理与环境跟市区市很相似,我原来准备在春节前后到班加罗尔去考察,看看它是怎样成为一个世界有名的生态文明城市的,回来以后跟大家讲讲感受,题目就是《从班加罗尔的成功实践看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这个出国考察计划,省委已经批准了,中央外事办也批准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我市发生了一场特大凝冻灾害,我没有去成班加罗尔。凝冻灾害过后,这个研讨班搞不搞,我也思考过。有的同志讲,现在我市灾后重建工作很重,同志们都很忙,是不是推迟一下,或者改用其他的方式。我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如期举办。为什么?因为在凝冻天气过后,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凝冻灾害和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之间有没有关系?我翻阅了一些资料,跟有些同志作了交流,感觉到两者之间不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就以《从特大凝冻灾害看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题,谈点个人意见。

一、这次特大凝冻灾害天气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今年年初,我国部分省、市、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以及冰冻灾害,很多地方是50年不遇,有不少地方是百年不遇。这场灾害的特点。一是范围广。影响了包括贵州在内的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全国2/3的省份。二是强度大。很多省市的平均气温达到或低于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三是时间长。一般来讲,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年平均降雪不超过5天,但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了20多天。四是损失重。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全国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亿元。市区市受灾人口200多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10亿元,相当于去年GDP的15%左右。

大家公认这是一次极端天气,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次极端天气呢?据气象专家解释,直接原因有两条:一是大气环流异常。一方面,强大的冷空气从北方源源不断地入侵我国南方地区;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一带的暖湿气流不断北上,南北两股气流在我国南部、西南部交汇,形成了大面积冻雨。二是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厄尔尼诺是变热,而拉尼娜是变冷。这次拉尼娜现象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大的一次。为什么大气环流异常?为什么拉尼娜现象频繁出现?据专家分析,从根本上来说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的联系。具体来说,从全球大气平均状况来看,整体上是在升温,但不是平均升温。由于全球大气能量基本守恒,而大气在不断流动,有的时候一些地方温度特别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温度非常低,导致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现在整个地球都处于极端天气的频发期。在我国遭受这次历史罕见的凝冻低温天气的同时,北半球的很多国家同样也受到极端暴风雪和冰冻灾害的袭击。在中东,1月8日,伊朗遭到10多年来最大降雪侵袭,北部和中部积雪有55厘米厚,至少造成21人死亡;1月11日,伊拉克也降了10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1月中旬,阿富汗遭遇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并引发雪灾,一些地区积雪深达2米,60多人死于山区雪崩和交通事故;1月29日至31日,罕见的暴风雪天气袭击了素以气候温暖著称的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国家,像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界处积雪厚度超过1米。在欧洲,1月17日至18日,强风暴“西里尔”席卷了欧洲北部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多个国家遭受严重影响,至少有47人死亡,同时导致大面积断电和交通中断,灾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都是近年来所罕见的。在北美,2月22日,暴风雪袭击了美国东北部地区,1000多架次航班被延误,纽约市区积雪厚度达15厘米,而市郊的一些地区达到30厘米。

实际上,这次北半球遭受的暴风雪灾害,不过是由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极端灾害天气的一个例子。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带来强降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联合国赞助的比利时灾难流行病学研究中心(CRED)今年1月18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因全球暖化带来的洪水、旱灾、暴风雨和热浪等极端气候变化的天灾,去年曾影响全球近2亿人口。英国伦敦智库机构国际战略研究所去年9月12日发表报告称,气候变暖会导致重大自然灾害增加,进而引发粮食减产、疾病流行、水资源匮乏、人口被迫迁移及国家间争斗等问题,危及人类安全,如果不加以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那么,气候为什么会变暖?专家研究表明,最主要的因素是两个。第一,由于人类活动、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一些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功能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大量存在,阻挡了地面上散发的热量,使它们不能散发到太空中去。就像一个“暖房”、一个“罩子”、一个“大棚”,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第二,森林资源大幅度锐减。昨天上午,国家林业局新闻办主任曹清尧同志专门讲了森林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多了。由于大量砍伐,全球森林面积迅速减少。目前全球森林总面积只有40亿公顷,恰巧是50年前的一半,而且每年仍以7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特别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东南亚、非洲大陆三大世界热带雨林集中地区,森林在以每分钟40公顷的速度急剧消失。一方面是增加,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大幅减少,这一增一减,就造成了地球变暖。

那么,二氧化碳是谁排放的呢?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森林是谁砍伐的呢?还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所以,这种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所造成的恶果。发生凝冻灾害怪谁啊?怪我们人类自己。大家都知道恩格斯讲的一句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次肆虐北半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极端性灾害气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肆无忌惮破坏生态行为的无情报复。所以,我们平常讲,要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这还是一句空话吗?

去年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后,全市上下是普遍高度认同,没有提出不同意见。如果当时有同志认为生态文明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属于标新立异的话,那么这次凝冻灾害就是老天爷给我们上的一堂活生生的生态文明课。老天爷不是我能请来的。如果有同志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离市区是不是远了一点,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增长问题的话,那么,去年12月29日全会结束之后仅仅15天,就发生了特大凝冻灾害天气,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难道还不紧迫吗?我看了影片《后天》之后,与大家一样感到非常震撼:第一,影片中描绘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在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从而成为一场大灾难,这与我们这个冬天的经历是何其相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记得非常清楚,1月11日,市里几位领导与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同志在一起座谈,那天阳光灿烂,到1月12号,气温骤降了近20度,然后就是凝冻期,这是很罕见的。我问气象部门的同志预报了没有,气象部门的同志说,预报是预报了,但是没有预报降温这么快、幅度这么大。第二,影片中讲的冰灾成因,和这次凝冻灾害的原因如出一辙,都是拉尼娜现象引起的。特大凝冻灾害的事实逼迫我们承认,市区不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子真是不行,而且不抓紧推进也不行。

也许有同志要说,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预防极端灾害天气的发生,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市区一个地方的力量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我们在这里保护,别人却在那里排放,我们的保护有什么用呢?同志们,如果地球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这么想,都没有“环境觉醒”、“气候觉醒”的意识,那“公地悲剧”就真的要在全球上演了。我在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讲过“公地悲剧”这个生态学上有名的例证,有的同志可能忘了,我这里再给大家讲一遍。有一片公共牧场,向牧民开放,假设有10个牧民,每个牧民可以养10只羊,这个公共牧场能够承受100只羊。但其中有一个牧民为了生活好一点,想养20只羊,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都养20只羊,就会有200只羊,最后的结果就是草地不堪承受,草被吃光了,羊没了,牧民也都因为没有羊而破产。遏制全球变暖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如果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都像牧羊人那样,不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那人类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因此,在遭受特大凝冻灾害袭击后,全市上下痛定思痛之时,我们一定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使生态文明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把生态文明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重要参照系,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极端灾害天气出现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这既是为了我们自己,同时也是为了整个人类。

二、这次特大凝冻灾害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教训

凝冻灾害天气已经过去,“抓重建、保民生”的各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但是一个多月的抗灾救灾,经常还会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一幕一幕重现,有些场景真是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凝冻灾害过后,我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同时我们也多次要求开展总结反思。这一段时间,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同不少专家、老领导、老同志进行交流,也搜集了包括网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大家对市区的抗灾救灾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希望我们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总结经验教训呢?第一,这是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的需要。中央对总结这次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视的。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专门讲,在认真抓好抗灾救灾斗争的同时,要认真总结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教训,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作一些深入的思考。比如,如何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产力布局,等等。要在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使我们今后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更好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第二,这是不断进步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就必须及时经常地检讨自己,总结经验。现实中有很多人,年龄差不多、经历差不多、天赋差不多、干劲也差不多,但是进步快慢却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有的人善于总结,打一仗进一步,而有的人经历了一件事以后,完了就完了,不善于进行总结。就曾经说过,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他说:“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都要来一次总结,吸取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继续前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这是未雨绸缪,从容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需要。年,我国遭遇非典之后,吸取教训,建立了一套应急机制,包括新闻制度、信息公开透明等,都是在那之后逐步推行的,去年还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2月11日,我在市委常委会上讲过,对暴风雪灾难,有的国家应对得好,有的国家应对得不好,在总结经验方面也是有差别的。年1月,瑞典遭受暴风雪袭击,有5家核电站关闭,全国铁路停运,北方的40万户居民断电,17人死亡,使瑞典经济遭受重创。瑞典很快进行总结,认为主要教训有两条,第一,有的地方没有将有关暴风雪的信息准确地告知企业和民众,特别是没有强调这次暴风雪的严重程度,使一些企业和民众没有能做好像启用备用发电设备之类的准备。第二,各地区之间缺乏及时的信息沟通。因为及时总结了经验,两年之后,暴风雪再一次袭击瑞典,政府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台、手机向全国了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暴风雪到来的时间、可能影响的地区等,还涉及到严重的程度,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具体提示。这样,大众心理准备充分,各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减少了损失,而且对政府的抱怨也少了很多。对我们来讲,现在,各种各样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像台风、沙尘暴、高温干旱、低温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大大提高,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是对我们的新考验。如果我们在取得这次抗凝冻灾害胜利之后,就刀枪入库、高枕无忧,那下一次灾害来临,会是什么结果就很难说了。所以,对这次“抗凝冻、保民生”工作,我们做得好的地方,要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成为宝贵的财富,指导今后的实践,这在2月23日的表彰大会上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对做得不够的地方,要认真反思总结,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第四,这是顺应民意的需要。今年初我国发生的这场灾难,引发了全国大反思。从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从专业人士到普通百姓,从公共场合到街头巷尾,从报纸杂志到电视网络,议论纷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什么的都有。今年我市召开“两会”时,这就是个议论的热点,我相信全国和很多地方的“两会”,这也是议论的热点。对议论这次灾情的言论,我们要分析。某些言论是不怀好意、歪曲事实的,我们要坚决地、毫不客气地地顶回去,因为他就是站在党委和政府的对立面来指责、来夸张、来歪曲事实的。比如,我省有人弄了个流浪的小女孩(据后来了解,其实是一男孩)在冰雪天用火柴烤火的照片在网上发了,配了很凄惨的音乐,这个帖子在网上影响很大啊!流浪者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没有?他这样做就是不怀好意。比如,家在开阳县的一个大学生也在网上发帖子,说救灾物资没有发到老百姓手里,煤没有、柴油也没有、蜡烛也没有,夸大其辞。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毫不客气的给他顶回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相当多的意见、建议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把工作搞得更好。对这样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吸纳。

那么,这场灾害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反思的呢?我经过几天反复思考,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首先要申明,第一,我这里讲教训,决不是否定市区这次抗灾救灾的成绩。成绩绝对是第一位的,成绩和问题是9个指头和1个指头的关系,是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第二,我这里讲我们市区,实际上,市区发生的问题往往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市区自己的原因,也有整个体制的原因。第三,我这里讲的是现象,不是针对市区的某个单位某个人,对事不对人。我想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从主观上看,第一,对凝冻灾害的严重性预见不够。对这次特大凝冻灾害,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各方面都感到始料未及。开始的时候大家没有警觉,有的人还把雪景当成美景来欣赏。一个摄影爱好者到黔灵公园,高兴得要命,他说自己在市区长这么大,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多冰挂,作为一个摄影人,简直太有意义了,好一派北国风光啊。灾害预见不够,首先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不完善。最近,气象部门也在反思,我们国家由于现在技术水平的原因,对5天、7天以后的气候变化很难做到精确预测,更难预测今年会发生一场五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未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向公众提示爆发特大灾情的可能性及危害性。还有,现在老百姓对气象预报信任度不高,预报说第二天要下雨,结果出太阳;预报说第二天出太阳,结果下雨了。老百姓说,天气预报老说“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一直没来,大家放松了警惕,这次“狼”真的来了,猝不及防。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气象预报水平至少比我们先进10年以上。比如,2005年12月12日,一场暴风雪袭击了美国东北部。早在12月3日,提前了差不多10天时间,美国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的警告。在纽约市,各大报纸和广播电视提醒市民:“今晚可能要下15厘米厚的大雪,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等体质较弱者做好防寒准备。”当年11月,德国也普降大雪,虽然受灾范围很广,但损失却不大。究其原因,应先归功于德国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以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我们这次对灾害的严重性确实预见不够,包括对气象灾害发生后可能发生的大面积停电、停水,以及高速公路、机场、车站结冰等各方面的影响究竟怎么样,都缺乏必要的、正确的预警,造成非常被动。我想,灾难虽然是件坏事,但借这次机会提高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能力,也是件好事。

第二,应急体系不够周密。市区市建立了应急办,也制定和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事后很多同志跟我讲,应急办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急预案是抄来的,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应急体系不够周密体现在:

一是信息不够畅通。在应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信息就像战场上的情报一样,一个情报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如果在信息方面出了问题,就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这次灾害中,应急信息的传递暴露出比较大的问题,我的感受是,从纵向来讲,不能实现信息上下通畅,有梗阻。灾害信息是自下而上的,我们的决策又是自上而下的,上面不发话,下面就动不了,这就是我们的体制。在凝冻期间,我感觉到信息严重不对称。下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上报,上面的决策信息也没能得到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就像振东同志所讲,是“双向递减”。我作为市区市的主要负责人,起初我跟市民享受的信息待遇是一样的,没有得到多少灾情信息,也是从报纸上得知信息,比如国务院1月24日下发的有关应对低温雨雪天气的一份明传电报,我就一直没有得到。振东同志敏感性很强,1月24日全省宣布进入大面积二级停电事件应急状态后,当天晚上就给市委报告,25日早上他又当面跟我讲,并在市政府紧急会上传达了我的几点意见。但是,1月29日晚上9:00全省宣布进入大面积一级停电事件应急状态,我是在第二天早上8:00以后看我手机上面的短信才知道的。同志们想一想,一个战场上的片区最高指挥官,居然在战场情况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以后,十几个小时没有得到报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这个仗还打得赢吗?幸亏我们面临的不是敌人。我想如果当天晚上9:00以后就掌握这个信息,我就会及时采取措施,省委机关停电的事故可能就会用另外一种方式解决了。我现在想起了“鸡毛信”的故事,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没有得到鸡毛信。从横向上来讲,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各类信息往往各自,缺乏联动性,不能有效实现共享。照理说,气象部门的信息,对交通、电力等部门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致使信息在效用上大打折扣。从时效性上讲,灾情信息不够及时、不够主动。首先应该肯定,这次我市灾情信息工作做得是不错的,各方面反映是比较好的。但是,我还是要讲,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市里1月18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后,就应该按照规定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信息,确保公众提前采取防灾措施;并播报抗灾进展情况。我们的信息为什么没有及时、主动地呢?预案里规定,由市广电局来指导媒体信息,在现实中,市广电局能承担这样的责任吗?它承担不了,没有办法操作。当然,对处理这样的事情,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领导同志有“内紧外松”的思维惯性,生怕引起大范围的恐慌,现在看来,我自己也要反思。直到1月30日,少数老百姓出现恐慌情绪苗头后,我跟蒋星恒同志说,必须从今天开始,电视台、电台、网络马上滚动播出灾情信息及救灾情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1月31日起,我市才启动新闻会制度,每天定时定点相关信息。

二是应急效率不高。凝冻灾害初期,市政府启动了应急预案,但是很多部门反应的灵敏度不高,没有从常规状态及时转到应急状态,按部就班。这好比已经宣布打仗吹响冲锋号了,但是枪还在套子里,没拉开栓,这种情况都是后来我夜查的时候印证了的。有的部门应该由领导值班的、带岗的,领导并没当班、没在岗。有的部门应急电话平常是多少部,出现紧急情况时照样还是多少部。那你说,宣布应急状态有什么用呢?不是一纸空文吗?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国外,反应最快的是日本,日本的首相可以让所有的岗位所有的人半个小时到位。我们不要说半个小时了,半天也不行啊,两天也不行啊,3天、4天也没有啊。从1月18日至25日,已经多少天了?一个星期了。我们有的部门进入应急状态了吗?根本没有。

三是应急机制不够完善。面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需要进行大量的综合协调。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只有各级党委才能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最终的协调力量一定是来自党委这个领导核心。但是,我们没有迅速地、完全地建立起与此相应的分层次的应急指挥系统。比如说,发生一个交通事故,堵塞了车辆,哪种程度是交警支队可以解决的,哪种程度是需要市公安局解决的,哪种程度是要提到市政府解决的,哪种程度必须提到市委这个层面,都应该明确。但我们现在没有,是凭感觉去打这场仗。这场特大凝冻灾害后,我们要思考在紧急情况下怎么整合全社会资源,加强指挥协调的问题。如果有同志认为,应付这场凝冻灾害,政府已经启动了应急方案,党委介入是多余的,还有必要吗?这只能说明,或者他有别的用心,或者他对我国的领导体制认识很肤浅。难道能说国务院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开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研究是多余的吗,是没有必要的吗?中国的领导核心就是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任务只有党才能承担。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应对大的灾难是没办法的。这不是因为我作为市委书记才在这里强调党的作用,我丝毫不否认政府的作用,包括在“抗凝冻、保民生”总结表彰大会上,我特别强调了各级政府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从国情出发,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应急体系,否则应急的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

第三,应对凝冻灾害的经验不足。在灾害发生初期,由于经验不足,一些应对措施或者简单化,或者有些滞后。比如,在冰雪初临时,出于安全考虑,高速公路执行了紧急封闭的管制措施,但由此也带来了“雪积冰封”难以短时间内彻底清除的新问题,“越冻越封,越封越冻”,造成大量旅客滞留。实践证明,后来省里采取“高速低行”的办法是好的,车辆的不断碾压大大减轻了雪积和冰冻程度,也缓解了清除压力。比如,对于凝冻灾害期间出现的一些不和谐、不利于抗灾救灾的现象,我们事先没有建立处置制度。扫雪铲冰,开始的时候没人管,后来反复发动,才层层动员起来,路面结冰现象很快有了改观。在美国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的第二天中午前把门前雪清扫干净,否则初犯者将被罚100美元,如果一个冬季被罚3次,还将面临90天的监禁。1月25日我夜查的时候,看到一辆大货车就停在花果园立交桥上,造成交通拥堵,我叫市委办公厅的同志通知交警赶紧拖走。别人是怎么做的呢?为防“雪后大堵车”,德国法律规定,如果大雪后车主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两旁阻碍交通的,就将面临数百欧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小学就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以2005年美国东北部暴雪为例,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居民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并嘱咐家人不要随便外出,这样一来,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我们国家对老百姓预防灾害的教育明显不够。

从客观上看,第一,基础设施薄弱。这次大家都有深刻体会。我们的电网、供水管道、电信、交通和农业基础设施损坏最严重,抗灾能力是很差的。供电方面。市区电网累计受到冰害破坏的电力线路达622条,累计倒杆(塔)7384基;全市停电乡(镇、街道办事处)一度达80个,占总数的近70%。造成电力设施损毁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初在建设的时候,标准不高,没有考虑到应对特大冰凝给电线、电塔造成的压力。我们的邻居重庆市,在这次冰雪灾害中没有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事故。为什么?2005年除夕,重庆市220千伏黔秀线发生覆冰灾害,导致秀山县孤网运行1个月,全县仅靠3.5万千伏线路和小水电支撑基本照明。这次灾害给重庆电力以警示:电网建设不能再遵循30年一遇灾害的设计标准,而应提高标准。灾后,重庆市电力公司立即对黔秀线进行改造,原设计标准是覆冰10毫米,改造后改为40毫米。此次冰雪灾害中,黔秀线虽然覆冰严重,却没倒塔断线。据重庆市电力公司负责人介绍,不管从哪个角度算,提高标准的收益都大于投入。线路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改造费用高昂,一般是先原样恢复,一年之内还要拆掉并进行新的改造。排除物价上涨和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恢复线路和改造线路的成本至少是原来的2倍以上。另外,在一些灾区,本世纪初农网改造时期新建的110千伏线路的电杆大量倒伏,而之前所建的电杆依然挺立。我在现场看到,这些倒伏的电杆内使用的是8号铁丝,而原来的电杆则使用的是正规钢丝。交通方面。这次凝冻灾害一度造成市区交通严重受阻,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一是路网不合理,不能循环。很多地方往往只有一条公路通行,比如开阳县,贵开路路面一冻,与外界的联系就很难了。灾害期间,全市有23个乡(镇)交通中断,成为“孤岛”,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据省高开司的耿黔生同志跟我讲,如果不是去年年底扎南路通车,这么大的凝冻灾害,还不知道市区交通会拥堵成什么样子。二是公路等级低。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公路修建标准比较低,在平时还能应付使用,但是灾害一来,路就出了问题,这场灾害导致我市482公里农村公路路面受损。三是有些地方没有公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村寨就是一条羊肠山路,通不了汽车,全靠人们步行,凝冻灾害一来,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救灾物资运送十分困难。供水方面。我市的供水管道几乎没有考虑到零度以下的天气,都是裸露在外的。在城区,除了停电影响居民用水外,因水表、水管损坏,就影响了12万户居民的正常用水。在农村,受停电、凝冻因素影响,停水乡(镇)超过70%。总之,这场凝冻灾害加深了我们对交通、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落后的认识。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在平时可能不会这么急迫,但是在危难关头、危机时刻,它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一大软肋。有人讲,幸亏这次来的是冰雪,不是炮火;要运送的是回家过年的旅客,不是蹈赴国难的军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设备和物资不足。比如,冰雪凝冻灾害发生后,要除冰、扫雪,但是扫雪机、除冰机基本上没有,幸亏政府有关部门到詹阳重工紧急改装了几辆,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发电机,单位基本上没有预备,除沃尔玛超市外,其他超市都没有安装。比如防滑链,市公交总公司的李涌泉同志给我讲,一个是少,不够用;一个是质量不行,用半小时就坏了。比如成品油,市里是没有问题,储备很充分,但有的县储备不足,听说开阳县所储备的成品油只够三五天,但是路被封了7天,就显得很紧张了。比如电煤,多数火电厂都以10至12天作为正常电煤库存量,5天作为警戒线,而在美国,火电厂的电煤库存量都保持在40天左右,一般的灾害性天气不会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

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这次凝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工业经济方面的损失。为什么损失这么大?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资源型产业、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很大,对资源、能源、运力的依赖程度高。为了保民生,我们不得不对高耗能的生产性工业企业实行了拉闸限电措施。而很多支撑全市经济的企业都是高投入、高耗能企业,对电的依赖性很强。比如,中铝贵州分公司一家平时就要消耗全市三分之一的电量。由于这次灾害导致停电,842台电解槽全面停产,电解铝每天净减产值2500万元,修复费用需2.2亿元。因此,全市工业经济损失惨烈。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496户工业企业中,陆续停产420户,仅1月份就减少工业产值39.74亿元,减少税收4.4亿元,对我市今年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大。与工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一些服务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生意更好,比如温泉业、餐饮业。服务业即使受到一定影响,但恢复起来较快,损失也小。比如现代物流业,只要天气一变好,交通一通,马上可以恢复。所以,这次灾害之所以损失惨重,深层次问题是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第二产业依赖过大,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投入的产业比重又太高,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型产业所占比例太低。我想,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

同志们,上述总结反思是把我自己包括进去的,我一再讲,我没有批评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思,是为了着眼于更好地应对今后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希望大家体谅我的用心。

三、如何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我认为,这次凝冻灾害只是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实际上,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还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因为通过这场灾难,我相信,大家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会更加一致,决心会更加坚定,把我们不愿遭遇的灾难转变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大机遇。我在很多场合讲到“借机成事”这个问题。这段时间,市里各个部门都是按照这个精神在思考、在谋划、在行动,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得迅速。在灾后重建中,总的要求是要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眼光放长远些,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贯穿到恢复重建的方方面面,绝不能搞“两张皮”。

第一,要把制定恢复重建的规划与制定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前几天,国务院已经批准同意《低温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方案》。我们要根据《指导方案》的精神,结合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编制,抓紧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这次很多区(市、县)和部门提出规划先行,我非常赞成。市政府现在正在起草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性意见,非常好。我建议在起草这个规划时不要简单地把各个部门要上哪些项目、要做哪些事进行归堆,而是要贯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划理念。比如,要特别重视在灾害中受损绿地、湿地、公园、森林、湖泊等的恢复重建工作,特别重视恢复重建受损的城市绿轴带,确保市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不因为这场灾害而被弱化。比如,要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来部署恢复重建工作,针对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采取不同的方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恢复重建。我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规划局参与,制定恢复重建规划,规划出来以后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照执行。这件事请振东同志牵头。

第二,要把提高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与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总的来讲,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要着眼于提高抗灾能力,这与完善市区城市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要提高设计标准,既要考虑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抗拒灾害的因素,有条件的要快速建设,没有条件的,施工可以逐步进行,但是设计标准不能降低。20年一遇的要争取提高到30年、50年一遇,50年一遇的要争取提高到100年一遇。另一方面,要提高施工质量,从进料到施工,再到最后的验收都要严格要求。对那些行贿受贿的,截留、挪用、贪污工程款,偷工减料、搞“豆腐渣”工程的,要罪加一等,从重、从快处理。开展灾后重建后,据说有的人兴奋得眼睛都在发绿,兴奋得手都在发抖,认为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到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到了。我讲过,这些钱都不容易,是财政的钱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捐物,是救命的,救急的,是摸不得的“高压线”。市“抓重建、保民生”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预防和查处腐败、打击违法工作组,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一定要抓紧公开,接受社会举报,坚决斩断这些黑手。

根据这次凝冻灾害中基础设施受损的情况,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这次恢复重建中,要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加快形成“三环十六射”的路网结构,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此外,这次凝冻灾害也凸显了公路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比如我们市区,只知道市管公路能不能通行,而不知道省管公路能不能通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车辆滞留在路上,进不去、退不出。这次凝冻灾害之初,一些车辆被困在高速公路上好几天,就与交通管理体制不顺有关系。我们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去年9月29日第148次省长办公会议的指示,尽快争取省有关部门将市区境内的高速公路下放给市区市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交通部门和交警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确保统一高效、配合有力。

在重点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的恢复建设。要积极配合供电部门,切实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设施的抗风险等级,搞好电力基础设施的修复和改造升级工作。在城市公用设施修复和重建中,要特别注意管网入地的问题。很多专家说,这次凝冻灾害,供气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一些新建的居民小区供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就是因为供气管道、新铺设的供水管网都是入地的,而输电设施裸露在外面,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修复设施时,水、电、气管网要尽量入地,新建设施时,水、电、气管网一律要入地。这次南方电网损失惨重,但是我们跟南方电网公司已经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希望原定的关于中心城区电网入地合作计划不变。请王方同志抓一下这件事。

第三,要把恢复生产与做大做强生态产业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现在我们要借着恢复重建的机会,采取强力措施,尽可能缩短产业调整的时间周期。要把恢复工业、农业、服务业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朝着生态文明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大的方向来讲,就是要加快服务业发展,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在去年年底的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我讲到发展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的问题,最近,我又作了一些思考。我想,我们的政府最关心两件事:一个是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是增加税收,税收是国计之源。这两件事都离不开第三产业。从就业来说。服务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从一般情况看,单位服务业产值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工业的5倍。世界上多数国家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已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2006年我市服务业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5.3%,就业人口则占到了50%以上。因此,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税收来说。目前我市税收最大的两个税种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增值税的75%要上缴为国税,比如一个年产值100万元的小水泥厂,增值税率为17%,每年要上缴17万元的增值税,而在这17万元中,留给地方的只占25%,只有4万多元。而营业税除去铁路、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外,都留归地税。2007年,我市国税收入在110亿元左右,其中增值税近60亿元,占50%以上;在增值税中,来自工业的占70%。全市地税收入64.8亿元,其中营业税28.3亿元,占45.85%,基本来自第三产业;加上第三产业提供的其它地税收入,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地税总收入的67.03%,而第二产业提供的地税收入仅为20.34亿元,占总数的32.97%。第二、第三产业对地税收入的贡献率之比为33:67。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才是提供地税的主力军。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国家还将更多地从节约环保、改善民生、扩大就业等方面评价地方的发展,并把服务业创造的税收更多地留给地方。足见大力发展以营业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壮大地方税财源的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道理想透彻,千万不能犹豫,真正在发展第三产业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从产业内部来讲,三次产业都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在各自内部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型产业。对那些耗费资源、污染环境,而又提供不了多少税收的“三高”企业,比如,随着电力供应的恢复,要安排用电顺序,借这个机会,让那些小造纸厂、小铁合金厂、小水泥厂停产、歇火。这次搞重建,水泥、建材需求很大,有的地方可能又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让小水泥厂“复燃”,这个不行,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手软,长痛不如短痛,翟彦同志和市经贸委的同志一定要严格把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第三产业也不是全面开花,搞低水平重复,而是要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第一产业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那些抵抗灾害能力差,经济效益低的农作物要积极进行调整。

第四,要把恢复森林、防治次生灾害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保护森林资源,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凝冻灾害中,我们的森林资源遭到了重大损失,受灾226.63万亩,一环林带、二环林带林木损毁严重。如果不把林业损失补回来,“林城”将名不副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现在省直机关有个别同志觉得市区市灾情不重,今天在座的都是市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区(市、县)、各部门的负责人,今后凡是跟省里部门讨论市区灾情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讲清市区灾情的隐蔽性,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工业这一块损失很大,全省数第一。另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中心城区好像没什么影响,树没有折断,似乎遭灾不严重,但是到周边、到郊区去看一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我到开阳调研时,看到一棵棵长了几十年、电线杆那么粗的大树拦腰坠断,工人们正在用电锯进行清理,听到电锯的声音,真是令人揪心。我们要想办法减轻林业损失。一方面要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坚决打击破坏森林的行为,这一点绝对不能手软,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尽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恢复生态。3月5日,市几大班子要在老城区至金阳新区的公路两边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林业部门的同志要规划好,栽什么树种,栽上后是什么局面,设计上要讲究一点,别花了那么多钱,搞了半天实效很差,那就没什么意义了。包括环城高速公路两旁的绿化规划,也要根据这次凝冻灾害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不能用以前的规划就简单拿出来给专家去审。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昨天,小河区就发生了火灾。现在如果发生森林火灾的话,抢救很难,因为有些折断的树木没有清理好。为什么清理进展得这么慢呢?光靠林业部门不行,要赶紧想点办法,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另外,随着气温的回升,各种致病细菌和病源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有潜在发生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要加强疫情分析,加大防控力度。

第五,要把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与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结合起来。这次灾害中,我们通过救急的措施,解决了一些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但是,要考虑建立长效机制,与去年年底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六有”民生行动计划结合起来,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不要搞成“两张皮”。比如,这次因灾损毁的大量民房,不少就是破旧的棚屋,有些已成危房,摇摇欲坠。这次修复倒塌损坏的群众住房,就要按照实施“住有所居”的要求,与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与生态文明村(寨)建设结合起来,既要确保按时建成,也要保证质量。还有,一些弱势群体应对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像很多打零工的“背兜”,平时他们晚上往往露天而宿,这次凝冻灾害,我们的24小时救助巡逻仅仅是应急措施,是临时抱佛脚,如果稍有闪失,就可能有人冻伤,甚至冻死。现在,我们就要研究建立长效机制,与实施“劳有所得”、“老有所养”行动计划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对特殊时期的一些救助措施,要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我市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六,要把弘扬“08市区抗凝精神”与培育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软实力。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金融遭受重大影响,该国国民主动为国分忧,很多人捐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为帮助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出一分力。这种精神成为韩国的骄傲。在这次“抗凝冻、保民生”战斗中,我们市区锤炼出了“情系人民、忠于职守,万众一心、共赴艰难,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08市区抗凝精神”,具体展现并深化、丰富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市区精神。广大党员干部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灾救灾中,涌现出了抗凝英雄李彬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空前团结、同舟共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利于抗灾救灾,就毫不迟疑地去做;广大市民互信、互助、互爱,无灾帮有灾、轻灾帮重灾,组织“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和“抗凝冻、保民生,欢迎你到我家来过年”爱心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是市区非常宝贵的软实力。在恢复重建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要大力弘扬这些好的精神,不能昙花一现,不是在灾难时候才有,而要真正成为市区精神的有机部分,成为一种常态,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正准备搞一个“绿丝带”公益日,我看不仅要搞公益日,还要把“绿丝带”所体现的互信、互助、互爱这种精神实质,推广到全体市民当中,推广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成为一种风气。不能只在凝冻灾害期间我们才发扬这种风格,要把抗凝精神和市区精神、和我们平时倡导的各种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以此来丰富和发展有市区特色的生态文化,真正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使市区成为魅力独特、令人向往的城市。

第七,要把完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与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机制结合起来。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中,我们提出了五大机制,但是没有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内容。说实话,我要检讨这个问题,我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强、减灾防灾的意识不强,有备无患的意识不强,总之,忧患意识不强。这次凝冻灾害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各种各样的灾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了。《后天》这部电影中,气象专家预测,这种冰冻灾害可能是一百年甚至是一千年以后才能发生,是我们子子孙孙的事,但很不幸的是,才过几天就发生了。客观现实是无情的。跃南同志跟我说,2004年他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印象很深,但是真没有想到我们市区2008年会发生这么一场凝冻灾害,很多场面跟电影里类似。这真的是猝不及防的事。所以,市委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进行修改。在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机制里面要加上一条,就是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我想,主动的应对和被动的应付,结果是非常不一样的,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我希望,我们经历过这次凝冻灾害后,通过反思、总结,完善机制,不足的地方赶紧完善。也许我们在任期间不会经历这样的灾难了,但是经验教训可以留给我们的子孙,留给我们的后人。

第八,要把完善市区特点的抗灾救灾指挥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体系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我们提出要建立严密、严格的责任体系,党政强力推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落实问责制度。在这次抗凝冻中,充分体现了上述精神。各级党委切实加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解决重大问题,成为抗灾救灾的坚强领导核心。各级政府坚决组织实施,体现出很强的执行力。各级人大、政协也都按照各自的职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社会各界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全市共有29名党员、干部因消极怠工、敷衍塞责、擅离职守、抗命不从等原因,受到责任追究。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有力地保障了“抗凝冻、保民生”的重大胜利。要把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进行提升,贯彻下去。一方面,在今后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立责任体系的要求,完善市区特点的抗灾救灾指挥体系,党政形成合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开展抗灾救灾;另一方面,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也要把这次抗灾救灾中好的作风发扬下去,各级党委、政府要果断决策,科学部署,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各级领导干部要雷厉风行、靠前指挥,帮助基层和部门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各项工作高效运转、有效落实;要发挥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作用,真正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合力。

同志们,我们这个研讨班是在凝冻天气结束后阳光灿烂的时候举办的。看了《后天》这部影片,我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影片里冰灾过去以后,是晴空万里。市区这几天也是晴空万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这是我们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好兆头,也是我们市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好兆头。我在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讲过,如果我们市区有50至100个真正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弄清楚、搞明白了的领导干部,有50至100个真正扑下身子,去探索、去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干部,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从这次研讨班上大家表现出来的良好风貌和精神状态,我看到了希望;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各位教授,从给我们授课的各位专家,特别是从姜春云同志对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种鼓励、支持当中,我看到了希望。另外,我还要跟大家讲一下,习到市区视察工作的时候,我向他汇报了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情况,他给予了肯定,说记住了,留下了印象。省委的文件里面也提出要支持市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我们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此时此刻,我真的感到非常高兴,我愿意与各位领导同志分享这份喜悦、这份激动,我完全相信,市区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推进,一定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今天我的讲话,我知道冒了很大的风险,肯定有不妥的地方,希望大家原谅。既然是反思,就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客观,我再次希望大家对我所表达的一些观点、所用的一些词语给予包容,请大家相信,我的用心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