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及现代化建设干部发言

时间:2022-05-23 05:20:00

导语:科技奖励及现代化建设干部发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奖励及现代化建设干部发言

同志们

全市人民共克时艰、破浪前行的一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过去的一年。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完成重大科技效果转化项目48项,新增产值31.2亿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今天受到惩处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希望全市各条战线特别是科技战线,认真学习和弘扬他追求真理、献身事业、勇于进取的珍贵精神,更好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

要实现宏伟的发展蓝图,2010年是市完成“十一五”规划、奠基“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效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切实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为此。

一、突出创新与转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需做大做强酿酒、化工、机械、能源等激进优势产业,要实现加快发展。确保做大经济总量这个“蛋糕”要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则需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撑。这是市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肯定选择。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使产业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急需我解决好激进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速改造和提升激进产业,提升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坚持科技创新,掌握和开发核心技术,形成适应国内外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先进生产能力。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激进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围绕“四大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确定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支持生物技术、低碳技术、高性能液压件等的产业化开发。要围绕酒业集中发展区打造“百亿园区”围绕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努力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打造凸显特色优势的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要以产品为核心加强科技攻关,抓好技术引进、集成与转化,加快科研效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形成产品装备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形成支撑继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强化人才保证。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市有各类科技人才29.5万人,目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3人,省优专家48人。尽管我市科技人才队伍不时增加,素质不时提升,但人才总量仍不足、结构仍不优、质量仍不高,尤其缺乏尖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酒业、化工、机械、能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合理使用科技人才,使人才强市战略真正落到实处。要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产业科研基地,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要尊重科技人才生长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律,打破论资排辈的激进观念,培养一大批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技术骨干。要注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群体,发挥优秀科技人才的团队效应。要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容纳的气氛,创新和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奖励、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效果大量涌现,为推进我市“四个四”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部、省、市属科研院所5所,市拥有高等院校5所。建立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和博士后工作站2个,具有一定的科技资源优势。要牢固树立技术就是经济的观念,下大气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要积极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效果转化的主体。要注重发挥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等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向创新主体流动。要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加强统筹整合,使科技基础能力发生倍增效应。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效果产业化的法制保证、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要探索军民融合新体制,加大民用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证。

四、强化组织保证。努力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发明的良好氛围

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各项要求,良好的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科技队伍建设,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财政的科技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增大科技投入,鼓励风险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科技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益的科技投入格局。要广泛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充分运用好各种媒体,宣传创新政策、宣传创新典型、宣传创新效果。要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加大科技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全民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