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新学年教学工作会讲话

时间:2022-05-21 03:36:00

导语:市教育局新学年教学工作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教育局新学年教学工作会讲话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掀起全民创业、建设和谐平安新*的热潮中,在我市基础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的形势下召开的,是继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对我市上一学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大回顾、大总结,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学年和下半年教学工作的全面部署和激情展望。教学工作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质量是全面、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撑点,是学校得以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科学性、务实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与学的相互协调与努力,需要教学管理的规范与促进,需要教学环境来提供保障。在这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学校教学的管理。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教学管理是一所学校质量得以提升,师生得以良好发展的关键。下面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结合我平时调研情况,谈谈教学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育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和使命,古人就讲“传道、授业、解惑”,当然,这里教师所传授的不只是学识,还有做人之道。也就是说,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变得功利了,越来越“实际”了,他们以分数论学生,以分数安教室,以分数排座位,在少数学生“荣耀”的背后,伤害了多数学生。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意味着他在德育、智育、体育以及身心等方面都能得以和谐发展,而不只是学科成绩得高分。十几岁,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潜能是很难估量的,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引导,去关爱,去鼓励,而不是动辄打击他们,伤害他们。即使希望一个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也常受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推出了不少师德标兵、学科名师,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和神圣使命。所以,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科教学,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的学习“尖子”,而应该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去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领域发展,去创造适应人的发展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至今已有十几年了,我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绩。但反思起来,我们的工作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素质教育和应试行为成了两张皮,这就是所谓的“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被写入文章中,放在口头上,就是不能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我认为,这里至少有两个误区,一是将素质教育浅表化、形式化。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从小养成并终身起作用的做人要素,即人格要素。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人格,这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共同之处。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普遍性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它包括这四种素质:科学素质、艺术素质、信仰素质和人文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应该叫人求真、叫人向善、叫人趋美、叫人有爱,而不是走形式,做花样,疏于打实基础,忙于盖华丽的房顶。另一个误区就是将素质教育与应试行为完全割裂,完全对立起来。很多年前,我们就在全市提出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以上所说的四种素质无不体现在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只是我们常常过于关注升学率,关注考分,而疏于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这些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中考命题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其试题“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也日趋明显,这些都表明,升学考试也逐步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导航。因此,我们的复习考试也必须与学生的素质提升统一起来。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推理的学习品质,怎么去应对高考,又怎么去应对未来的社会?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摒弃功利,促进发展。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扎扎实实提高素质,成长成才。

三、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有一个现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每年开学前后,我们一些学校的领导特别忙,不仅要忙学校的工作,还要应付各种条子、电话等等,“择校”现象正越来越“热”。老百姓为什么要择校?他们希望享受优质教育。这些年来,尽管我市的基础教育发展有目共睹,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教育网点布局和教育教学条件也都得到极大的优化。但是,不难看到,我们的教育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校与校之间管理水平、教学水平都有着差异。于是,一些学校从校长到老师对教学情况强调最多的就是“生源差”。那么,差生就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原因吗?江苏有个洋思学校,建校初期是一个三流硬件、三流师资、三流学生的村联办初级中学,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都是一个典型的薄弱初中,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学校成为了名扬全国的模范学校,热点学校。他们坚持以“不择生而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办学理念,招收了许多被称为“不可能教好的差生”的学生,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模式,对这些所谓“差生”精心施教,耐心引导,热心扶持,他们不分快慢班,教学从学习最困难的学生教起,给他们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他们利用团队的力量,教育的智慧,把一个个“差生”教育成了''合格学生"“优生”,把一个薄弱学校变成了享誉全国的名校。洋思的经验告诉我们,优质教育不是取决于豪华气派的校园和优越的办学条件,而是取决于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取决于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取决于团队的爱心与奉献。教师职业最本质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就是引导人从懵懂走向睿智,由幼稚走向成熟,由狭隘走向宽阔。所以提升教育品位,拓展优质教育,我们就应该用全新的理念去创优,用高效的管理去创优,用教育的爱心和责任去创优,去培养优秀的学生,去完善学校的教育。从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从平凡走向卓越。

四、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改,随着我们对课程功能的认识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现在正在我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进的就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与过去七次相比,这次课改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也最深远。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顺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顺应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人的发展的需要。基于此,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把传统的考试学科纳入了必修课程,而那些非考试科目如体艺、思品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同样纳入了必修课程。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每门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门课程也都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程之间只有协同与合作才能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当然由于课程特点不同,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轻重之分,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之分,在不同学段承担的任务也有所不同,我们在教学管理上可能会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并不是学科歧视,而是依据其内容、特点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对学生而言,不可能每门学科平均用力,应该让他们有个性地和谐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管理者、我们的教师则应认识到,每门课程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我们事业的支撑点。学科课程虽然有些是相对独立,但有时看似一门所谓“副课”,常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一项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从课程安排到课程实施都必须科学规范,决不允许为了眼前的小利益,为了分数,让一些考试学科去挤占非考试学科的时间,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折损学生奋飞的翅膀。新课程提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意义也正在于此。所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出发,我们应该真诚地善待每一个学科,应该有教育的大视野、大眼光、大胸襟,海纳百川才会心怀天下,情系学生。

五、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这是一个教学实施渠道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学科课程和经验性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这就使课程在设置上形成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尽管都有共同的功能,但有些侧重知识的获得,有些侧重于能力的形成。前面提到课程的综合性,就是说,每门课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角度不同,其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是彼此关联和相互补充的。所以,一方面,我们强调体验,这种学习体验,有的可能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的必须投身实践。牛顿没有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就没有万有引力的发明,袁隆平没有亲历农田的实验,也就没有“水稻之父”之美称。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外部世界,使他们在感受课堂以外的精彩的同时,也能深深感受现实世界的缺憾。这几年我们*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了,但作为省会城市,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外地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过于封闭,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今天讲教学开放,首先就要开放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懂得升学和应试,更能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拥有面向未来的眼光并勇敢地承担社会人生的责任。

六、教学时间与教学效率的关系。时间和效率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我们不能不直面的问题,我曾作过一些了解,我们的中学生,每天上课加做作业的学习时间平均都在1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在12小时以上。花了如此多的学习时间,我们的学生却不能欣然面对考场的一份试卷,缺少基本的应用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效率出了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定位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以此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少是有效学习的过程呢?不可否认,我们的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每天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勤勤恳恳。但我们辛辛苦苦的工作多是定位在自己“教”了多少,而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了多少。这里抛开师德的因素,至少是我们对“有效教学”还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研究。对有针对性的教学还缺乏必要的探索。于是平时加课,周末假期补课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和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又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客观上也造成了一批差生。教学是一门值得永远探索的艺术,它需要爱心奠基,更需要智慧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师任重道远。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展开,高中阶段课改也即将进入。课程改革对我市来说,首先就要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入手,使学生走出沉闷、枯燥的学习氛围,去体验学习过程,参与社会和生活实践,陶冶情操,生长智慧,从而使他们真正走向乐学、好学、会学,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七、教学评价与教学期待的关系。教学评价从来就与教育观念联系在一起。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比如高考,过去人们是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如今高校扩招,名校升学率又成为衡量优质学校的标志了。这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衍生出的传统评价标准:甄别、选拔,差中挑好、优中选优,不重整体效果,只想尖子出头,于是,按照这样的评价理念,我们的学校用分数把学生编入了重点班和普通班,我们的老师用分数把学生分成了好学生与差学生,而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分数更是成了表扬与批评的依据。很多事实表明,一个长期被歧视、被冷落的学生是很难萌生出积极上进的愿望的。于是,优生自然更优,而差生自然也更差了。所以,反思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评价造就了差生,是我们的教学行为造就了差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唤醒,是开发,是促进。真诚期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期待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有所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而评价则应该成为这种期待成长和发展的助力器,而不应该成为摧残和扼杀学生热情和智慧的棍棒。所以,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必须更新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模式,以对国家、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情怀探索和建立起多渠道多角度的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全新的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促进我们学生的发展,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繁荣。

八、教学竞争与教学合作的关系。“竞争”是当今社会一个比较热点的词汇,国际竞争、区域竞争、行业竞争,甚至于我们的校际竞争、教学竞争。的确,竞争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一味拼杀毕竟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文化也正走向一个新的起点,这就是和平与发展同步,竞争与合作共存。于是,我们接受了地球村的理念,区域竞争走向协作共赢,人与自然也从对立走向和谐。只是在我们教育界,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封闭、保守的竞争仍然存在,于是,生源大战、师资抢夺、同行隔膜、信息封闭.这种无序的竞争,不仅形成了我们行业内的怪圈,对竞争者自身也带来了伤害。这些年来,我们在招生制度、人事制度方面推出了一些举措,目的就是要规范我们学校的办学行为,使我们校际之间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和发展。但我们在根本上还是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和共赢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怎样才能发展?从现念来看,就是合作。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以至师生之间,都必须强调合作。因为个体的能量和资源总是有限的,个体之间只有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才会产生最充分的价值,只有在相互碰撞,相互激励中才会点亮最璀灿的智慧火花。我们常常看到,最骄人的成绩往往产生于团队的力量、合作的力量。现在高中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学科不仅要求我们的老师共同制卷,还要共同备课。因为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共同提高。当前课程改革的综合性学习也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合作的条件和机遇。当然,提倡合作不是不要竞争,但这是开放合作氛围中的良性竞争,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发展的竞争.所以,我们的校际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一定要打破封闭和隔膜,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合作中提升我们的办学品位,在合作中丰富我们的教育文化。

同志们,新的学年即将到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看到了发展和成就,更感到了一种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每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拥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真诚的爱心与耐心,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实干,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创新精神,少一点守旧意识。我们要坚定信心,直面不足,除旧布新,开拓前进,用科学的发展观,全新的人文情怀去投身我们的事业,拓展我们的优质教育,提升我们的教学品位,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育再谱新篇,为和谐社会再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