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12-20 03:47:00
导语: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这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能动性,并起着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至今,城乡相互分割严重,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县域经济薄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近几年来,在重视“三农”工作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的关注。××年月,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年月,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年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年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年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从中央的系列决策表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搞好县域民生经济,能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县域层面上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以科学发展观来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来说扩大内需是关键。县域经济属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是充满着活力和蕴涵着潜力的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点,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三高二低”(即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问题更为突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要实现这个目标,难点和重点都在县域。从全国来讲,县级行政区划有个,人口达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达万亿元,占全国的。可以说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没有县域的小康,全国的小康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揽,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权基点、文明保证。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要把握的原则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一要从单纯注重向注重(绿色)转变。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因此,我们必须抛弃单纯以为考核指标的办法,应当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化,从重增长向重发展转变。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进一步做好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等重要工作,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要从线性经济发展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即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要坚持工业主导,“三化”互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城镇化为支撑,使之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从而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闽北的县域经济十分脆弱,存在着总量小、质量低、财税少的问题。有关数据表明,××年,全省个县(市)县域经济排位中,邵武⒍武夷⒊建阳⒐顺昌⒉浦城⒉光泽⒋松溪⒍政和,建瓯,刚好处在中间位置。从年到年十年间,闽北的县域经济实力大步后退,建瓯更是如此。主要原因有:一是我省非均衡性发展的结果。沿海地区享受的优惠政策,山区没有享受到;二是财税体制影响的结果。前几年,国税(主要是增值税)中,县(市)地方所得仅为,因此,县(市)特别是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大,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三是建瓯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工业严重“短腿”,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从建瓯市的实际出发,就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目标,突出工业,突出民营,以工业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走“一特三化两突出”的路子。
⒈以规模工业为主导,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把培育壮大规模工业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来抓,从政策落实、资金扶持、服务优化上下力气,做大做强规模工业,重点培育食品加工、机械化工、竹木加工三个产值均超过亿元的支柱产业,水电、日用轻工、医药与医疗器械、碳化硅、高新技术等五个产值均超过亿元的产业群体,迅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引导企业进行强强联合,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力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围绕品种、质量、效益,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改进生产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提高品质,争创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着力发展一批新兴产业。跳出资源的束缚,努力发展两头在外型的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进一步提升工业的发展档次;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工业效益,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
⒉以绿色特色农业为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以绿色特色为依托,重点围绕建瓯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的优势,努力培育畜牧、笋竹、茶果、水电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锥栗、毛竹、茶叶、牧草等十三个重点产品,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突破,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在龙头企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一批产供销联系密切,上、下游产品关联度大的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⒊以城镇化为支撑,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城区和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继续坚持“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的原则,大力实施“西扩东进,开发南片”战略,逐步形成沿江布局三组团和显文露水出绿的园林城市景观,把城市形象做美、品位做高、功能做优、实力做强。大力发展小城镇,重点抓好徐墩、南雅、东游三个中心镇建设,搞好徐墩、小桥、东游、小松四个镇的村镇住宅示范小区建设试点。把推进城镇化与繁荣城镇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入镇务工经商,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特别是要重视商贸、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深化现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加快各专业市场的建设与培育,积极打造“中国笋都”和“中国根艺之乡”,形成区域特色经济。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拓展城市服务业。按照构建“大武夷”旅游体系的要求,抓好我市的历史、文化、山水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徐墩—城关—房道”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繁荣活跃的城市经济。
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把民营经济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服务,认真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实行政府挂牌保护、领导挂点联系、银行挂钩支持,全力培育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开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注重引导民营经济参与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让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及风景名胜区等方面的建设和经营,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新的产业。引导民营经济进行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变革与制度创新,加快民营经济产权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由家族式管理向建立完善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由传统的小生产向现代化大生产转变,提高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自主创新,从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⒌以开放开发为翅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主动对接全省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接受江浙沪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密切同友好城市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内联接和山海协作的水平。集中精力筹划和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尤其是事关建瓯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农村电气化县项目的实施,加快北津电站、红湖电站、溪屯溪流域梯级电站等一批水电站的建设,抓紧做好南雅电站、松溪河流域梯级电站的立项、招商引资和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浦南高速公路、丽南高速公路建瓯段前期工作和建设任务,以及省道线和线城南环城路桥建设和建瓯段前期工作,加大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我市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开发”的要求,创新项目开发机制,强化项目开发目标责任制,认真抓好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大中小项目的策划、筛选、储备、论证、立项和建设,力争多上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⒍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增创发展优势。一是建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抓住县(市)扩权的契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着力在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努力营造敬商亲商富商的服务环境。二是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信用镇、村、户建设,全力打造“诚信建瓯”。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建立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加强工商联、侨台、民族宗教工作,支持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按照各自章程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政务、企务、校务、院务、村务公开,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加大依法治市力度,严格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四是建立和谐共进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创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不断增创环境新优势。
- 上一篇:用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
- 下一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