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宣传部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09 09:19:00

导语:县委宣传部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委宣传部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找准定位开启民智凝聚民心

——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宣传部课题组

在工业化、城市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同步加强农民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在农村十余年连续抓集中性教育的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集纳成果,进一步延伸触角,拓展领域?在当前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探索农民这个特殊群体针对性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结合上述思考,前阶段,我们开展了农民教育专题调研活动,走访了柯岩、平水、齐贤、陶堰等镇(街),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万份问卷进农户”调查,形成以下报告。

一、当前我县农民的思想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健康向上、也有消极落后的,既有主流的、也有支流的,并且这些观念同时并存,互相碰撞,对比鲜明。总体上,当前农民思想现状表现为“五个求”:

1.求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据统计,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077元,比上年增长17.3%,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比上年降0.2个百分点,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365人,为19.61万农民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在解决了温饱、得到了实惠的情况下,农民又产生了新的利益诉求,坚定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在走访了解中,“增加家庭收入”成为当前农民最关注的问题,希望经济发展得更快一点,就业渠道更多一点,生活更富裕一点,这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

2.求知。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正日益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走访中,我们发现74.7%的人认为教育与一个人的发展前途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自觉地通过阅报看电视来掌握信息,了解技术。在一些特色种养或特色企业发展比较迅速的镇街,科技致富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很多农民不但积极参加纺织、养殖、花卉等技术培训,还报名学习计算机、英语知识,2004年全县参加各类教育培训1次以上的人占了51.8%。同时,在强自身的同时,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3/4的农民认为要让孩子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表示在子女教育上无论投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3.求美。营造一个优美、洁净的生活居住环境,也是富起来的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尽管我县从1999年起至今连续6年在农村实施“双字号”工程,许多行政村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使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显著的改观,但离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群众求美的愿望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美化上,而是向提高生活质量、优化人文环境等方面演变。

4.求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多组织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当前农民的生活方式更趋开放,业余休闲活动也较以前更丰富,现在随便到哪一个镇街,哪一个村,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阅报栏、宣传栏前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而且进城购书、投身社区文娱活动的也屡见不鲜。

5.求利。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农民群众主动进取的精神得到了激发,求利心理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动力,现在的农民较以前更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一个村,大到公益基础上的建设,小到招待费用的支出和一家一户优惠政策的出台,引起的关注和话题经久不息。在调查中,农民对公益基础上招投标、干部公正处事、养老保险、贫困户照顾、计划生育、就业培训、拥军优抚、私人建房、拆迁安置等问题十分关注,并且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当然,市场经济难免泥沙俱下,一分为二,当前农民思想观念也有一些消极、负面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信仰危机。受社会变革引发的利益格局多元化影响,目前在不少农民群众中存在“信仰危机”和“理想淡化”问题(表一)。从个人信仰问题上看,在发放的1万份问卷中,受调查的党员数占23.7%,而真正信仰马列主义的却不到这个比例,相差6个百分点。对加入党组织的态度,“积极要求入党”的只有32.4%,而认为“没有必要”和“看情况”的占了绝大部分(67.5%);对当地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状况“不大满意”和“不满意”共占34.2%;认为所在村居党组织战斗力“一般”的有52.4%,“弱”的占11.1%;认为所在村居党员平时“无所事事”的占21.5%,“参与赌博”的有6.8%。党员不像党员,甚至做“群众的尾巴”,客观上也起了负面作用。

表一:当前农民的信仰调查

马列主义

佛家思想

基督教思想

回教思想

民间宗教

无神论

21.6%

35%

4.7%

2.1%

15.2%

21%

2.价值多元。随着农村就业途径的多样化,纯务农的农民比例日趋减少(表二),农民收入水准的差异性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当前农民分化成了从业不同的多种利益群体。这些不同利益群体因各自活动空间、见识范围、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行为选择上的差异,导致了各自价值取向的不同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倾向。特别表现为不同年龄段的农民价值取向不同:老年农民普遍希望后辈和睦幸福,尽力为儿孙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只要能吃饱穿暖别无他求;中年农民大多数“上有老下有小”负担较重,发家致富是最迫切的要求;年轻农民普遍不够安分,多数男性希望闯荡世界,鼓起腰包,混出人样,女性希望见识世面,挣钱包装,嫁好儿郎。同时,有的农民讲权利不讲义务,有的农民讲索取不讲奉献,有的农民讲利己不讲利人,甚至极端发展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贪图享乐。

表二:当前农民从事职业分布

务农

企业职工

外出打工

个体经商

个体办厂

无固定职业

32.7%

29.9%

13.4%

10.3%

4.2%

6.5%

3.公德缺失。部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突出表现在国家、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对集体公益事业态度冷漠,有的连该交的合理税费也不交,艰苦创业精神不强,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出现了“老年人在家种田,年轻人游手好闲”的反常现象,极个别地方歪风邪气有蔓延势头,封建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调查中27.7%的人认为当前农村赌博现象十分普遍,对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评价较低,“不好”和“很差”占了22.2%。

4.心理失衡。随着农村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户盲目追求高消费,斗富摆阔,肆意挥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求神拜佛,造成攀比风气蔓延,使一部分农民群众产生不公平感并对社会不满,因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比较明显。调查中,31.2%的人认为当前对农村最不满意的问题是“财富两极分化”。求富、求利的心理欲求导致农民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个人利益明显重于前二者。对改革进程中政府出台的政策采取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的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干扰。如“对当地政府、村(居)在依法过程中,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你的态度”这一问题,选择“服从”的只有24.3%,13.9%的人选择“对自己有利就服从,对自己不利就反对”,17.3%的人选择“无所谓”。

5.是非模糊。随着农村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法律知识的普及,当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他们经常对法律一知半解,对政策断章取义,导致是非标准时有模糊。他们相信科学治病的同时又烧香拜佛;他们憎恨赌博,但有时又参与其中。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看,绝大部分农民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83.3%;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有点了解”的为52.4%,“不了解”的占29.1%。对法律和政策的一知半解导致一些农民从个人利益出发,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当前农村集体上访事件中,有相当数量便是由于是非模糊而引发,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人轻信为首者,无理纠缠,扰乱机关秩序,引发闹剧。

二、我县农民教育工作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县在开展农民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1.集中性教育以虚促实,常抓不懈。从1988年开始到1998年,我县在全县农村连续十年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99年、2000年又在农村开展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近年来还在农村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等集中性教育活动。每年的集中性教育主要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选择一、二个带有全局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落脚点,集中一段时间,确定一个主题,突出几个重点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思想教育,使教育的主题年年有深化,教育的重点年年有新意,教育的落脚点年年有效果。通过集中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我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了了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共同进步。

2.经常性教育重点突出,常抓常新。按照“人改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的工作思路,我县每年确定一、二个重点,开展“双字号”工程建设。从1999年开始,通过连续五年的“双改”(改坟、改厕)、“双清”(清理河道、清理垃圾)、“双治”(整治生活环境、整治社会风气)、“双建”(建卫生村镇、建文化村镇)等,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以文化大县建设为抓手,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投资1.65亿的“三馆一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落成使用,文化村镇创建扎实推进,科技文化卫生做到常下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品文化不断涌现。如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百场演出进广场,千场戏曲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启动后,仅2004年已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演出20余场,观众达6万余人次;戏曲进社区演出46场,观众达12.9万人次;电影进农村放映50部、600余场,观众达5万人次。以“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三有一化”改革,把技能培训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点,以镇(街道)成校为载体,以“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学校出单”的培训模式,全面启动“农民培训工程”。至今为止,全县共为被征地农民开设各类培训班150多期,技能培训达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70%,使大批农民得到培训,掌握了就业技能并再次走上工作岗位。

3.教育阵地建设扎实推进,常抓常成。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基层党校规范化建设这一重点,加大了扩面提质工作的力度,共创建省级示范基层党校3所,市级示范基层党校9所,并在系统、社区、学校、农村建设了一批基层党校示范点,农民教育队伍阵地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目前,全县基层党校(包括下设教育点)达146个,专兼职教师278名,已形成设施齐全、培训经常、制度健全的基层党校教育网络。仅2004年一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50多期,培训人数达5.3万余人次。

虽然近年来我县的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问题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个别镇街党委、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中心,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农民只要不上访闹事就行了。镇(街)党务工作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农民教育这一课题,忽略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对当前农民的思想变化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对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缺乏系统研究,对农民思想中形成的障碍缺乏适时的疏导,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对农民的思想意识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农民失之以放,致使一些正面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弘扬,错误观念泛滥。由此导致一些消极情绪和行为。

二是教育内容不够贴近。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开展农民教育很难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形式主义严重。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时调子太高,讲道理太空,不切实际,农民不入耳;有的上下一般粗,对干部和农民要求一个样,农民接受不了。所宣传的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的相去甚远,因而收效甚微。在调查中,农民群众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不浓,近一半的人认为“无所谓”、“没有必要”甚至“反对”。说明对农民开展思想教育既是我们的薄弱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教育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呈逐级弱化的趋势,贯彻上级精神、党的政策路线,往往是“市县作报告、乡镇听摘要、村里喊口号、群众不知道”。客观原因是由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农民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导致“各自为战”,很难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传播渠道断流,思想工作断层,使上级的声音很难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农民中去。

四是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教育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育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一些基层干部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也陷入困境,感到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只能照搬照套上级文件,不会区分对象和层次,不肯花心思动脑筋;有的不深入群众,不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切实际“空对空”,导致教育针对性不强,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应有的渗透力和说服力。调查中,在“选择你认为对农民开展教育活动较欢迎的形式”一栏,有38.9%的人选择“发放学习资料读本”,34.8%选择“看电影”,34%选择“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因此要选择让农民群众接受并且感兴趣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寓教于乐是我们提高农民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五是教育资源有待整合。我县19个镇(街)的宣传文化教育阵地经过多年的建设,硬件上基本上达到健全规范的标准。但宣传、文化、教育队伍阵地分线多头管理,难以充分发挥这些宣传文化教育阵地的最大化优势。探索将基层党校、成人学校、镇(街)文化站、广电站、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图书馆等教育资源整合成多功能、综合化的社区教育中心,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快速、便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环境,将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针对性的一个新课题。

三、关于加强农民教育的几点建议

开展农民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政治政绩观和牢固群众观的客观需要,也是构筑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更是围绕“保强争优、统筹发展”主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县着眼全局,审时度势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是关键因素,当前应着力推进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首要任务是拓宽农民教育的工作思路,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方法途径。我们认为,现阶段开展农民教育应把握好“六个要”:

1.把握方向,目标要明。

开展农民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把教育的着力点集中到开启民智、激励民力、凝聚民心上来,把教育的着重点集中到文明育农、科技富农上来,以镇街为依托,以队伍阵地为抓手,以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奉献型的现代新型农民,这既是农民教育的主导方向,也是农民教育的目的所在。

2.适应形势,定位要准。

当前,我县正面临一道高起点发展中的“坎子”,农民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过坎”的问题,这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农民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一是抓住时代特征,因势利导。围绕我县跨越新“坎子”的目标,要注重引导,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到我县“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来。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要加强指导,开展思想道德、计算机、外语等素质和技能教育,增强农民自立自助自强的意识和能力。针对农村四个多样化新形势下,农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的提升,要加强服务,开展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的培训,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二是体现农村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教育,既要考虑共性的问题,更要考虑个性的问题,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如在山区镇村应多组织农业种养实用知识的培训;在经济较发达的镇街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纠纷上访不断的村居要多组织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等。三是把握农民特点,因人而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纯务农、个体经商、外出务工、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对于不同的群体,教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有所侧重、分类教育。如对先富起来的阶层,要开展奉献与义务教育;在中间阶层的群体中要加强法制、公德教育;对贫困、弱势群体中要开展就业技能和岗位培训。同时,由于农民的文化不平参差不齐、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培训的内容形式上要通俗易懂。针对不少农民失地不失岗的情况,在培训时间安排上要短期集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贴近实际,内容要实。

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四项教育: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层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逐步引导农民解决信仰危机的问题;广泛深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铲除愚昧迷信在农村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基础;努力繁荣农村文化,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逐步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向上和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二是开展四情(国情、县情、镇情、村情)教育。帮助农民了解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和本地的实情,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农民摆脱小农意识,树立大局意识。三是普及民主法制教育。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懂法与守法的关系,提高维护农村稳定的自觉性,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帮助农民了解与自己生活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充实科技实用技能教育。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收能力;要继续加大“三有一化”对农民转岗技能培训,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特殊工种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信息服务网,为农民的转岗就业提供信息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要探索网上远程教育新途径,针对农民失地不失岗的情况,推行灵活和办学模式和教育制度,为农民半工半学,分阶段接受教育创造条件,解决工学矛盾,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4.围绕中心,结合要紧。

一是教育群众要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工作目标,把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工作重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是农民。因此,开展农民教育要围绕这一目标和重点来确定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在教育目标和工作重点上适应形势的要求,自觉融入到我县“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大局,使农民在正确引导中接受教育,在规范教育中得到启发,在有效启发中形成共识。

二是教育群众要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来开展农民教育活动。一要通过整合资源来培训农民。利用文化村创建形成的设施和场所,在一些中心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建立农民培训教育点,开展培训,提高农民思想素质。二要通过创建评比活动来提高农民。通过文明村、卫生村、文化村的创建和各类文明家庭的评比活动来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三要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来提升农民。针对当前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等不良文化的挑战,农村文化要担负起以文“化”人的使命,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以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三是教育群众与教育党员相结合。农民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好坏的评价是影响其思想状况的重要因素。开展农民教育要充分考虑党员教育对其的影响和作用。今年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年,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来带动农民教育的开展。首先要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意识。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民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党员的教育要在农民教育中先行一步,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好表率。其次要克服党员教育与农民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大部分农民党员本身就是农民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要克服“井水不犯河水”、“各管各”的思想,善于找准党员教育与农民教育的结合点,把握先进性教育第三批在农村党员开展的有利时机,适时推开农民教育活动。第三要把握“抓重点、重点抓”的教育方法,开展农民教育,农民党员是教育重点,要牢牢抓住农民党员这个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点带面,带动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拓展思路,载体要新。

开展农民教育,离不开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只有丰富教育载体,保持活动的经常性,农民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一要读书活动推动。要编写面向全县农民家庭的《公民读本》,通过介绍兴县情概况、历史文化、发展成就,为农民提供政府服务、法律援助、教育培训、日常生活等资讯服务,并开展系列有奖读书活动,采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二要文化活动互动。要加强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农村文化阵地,精心组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实农民社会活动内容。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农村的生活生产提供咨询信息服务。要挖掘村落文化,通过举办文化节会活动、建立文化研究基地等形式来发展农村文化。如安昌古镇的腊月风情节、王坛镇的舜越文化节、漓渚镇的花卉节以及富盛镇的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在弘扬农村文化、提升农民文化品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借鉴。三要培训教育促动。要拓展培训内涵,突出农教重点,创新办学形式,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教学内容,编写适合不同层面、不同需要的培训教材,探索符合农民教育规律和农村实际的办学管理模式。四要示范典型带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开展农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手段。要从两个方面抓好示范引导:一是镇街(村居)试点示范,选择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文化活动经常、教育培训有特色的镇街(村居)作为农民教育的试点,加以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带动全县面上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教育中心户示范。培育推介一批学习型、创业型、科技致富型等多层面的农民家庭,开展评选活动。

6.注重长效,机制要活

加强农民教育,机制尤为重要,它是出成果见实效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五项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农民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要树立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农教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建立起专门的农民教育领导小组,肩负起农民教育有组织领导工作,对全县的农民教育制定近期和长远规划,出台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和协调。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领域、总结新经验。二是责任机制。当前农民教育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管理无序,各部门条线自成体系,相互沟通不够,以致不能有效整合利用现有农村培训教育资源,在师资、资金、场所、设施等方面无法统筹安排、共享利用。要在农民教育领导小组的牵头和协调下,实行目标管理,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做好分工合作,承担相应的教育任务,着力解决农教工作“齐抓共管,不抓不管”的问题,做到有人办事,有责办事,形成教育的合力。三是投入机制。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民教育投入机制,县镇两级要每年拨出农教工作的专项资金,既要对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失地农民转岗就业培训进行补贴,也要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学历教育等提供必要的扶持。对承担农民教育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四是运作机制。主要是要加强“一套制度、二个阵地、三支队伍”建设。要探索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制度;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二大阵地网络建设,扩大以镇村宣传长廊、宣传窗、黑板报为主的宣传阵地覆盖面,实施村村新建阅报信息栏工程。规范以基层党校、成人培训中心为主的教育阵地建设,实施“十所百点”工程(十所县级示范基层党校,百个农村教育点)。要健全县镇两级党的报告员队伍、农民讲师团、农村文艺宣传骨干队伍,抓好这三支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经常性地开展宣讲活动。五是激励机制。要加强考核,把农民教育工作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对重视农民教育工作并有明显成效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在基层党校教务工作者、党的报告员、农村宣传员和文艺骨干中开展“十佳”评选活动,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通过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的管理工作,以机制促教育,以管理强机制,从而保证农民教育工作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效化的健康轨道。

加强农民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开展农民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迫切需要拓宽农民教育的工作思路,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方法途径,着力推进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从而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1、注重实际,科学制定完善农民教育的工作思路。一是围绕目标开展工作。着眼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将教育着力点集中到开启民智、激励民力、凝聚民心上来,把教育着重点集中到文明育农、科技富农上来,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奉献型的现代新型农民。二是因势利导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中来,增强农民自立自助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根据各地不同实际,兼顾共性与个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如在山区镇村应多组织开展农业种养实用知识的培训;在经济较发达的镇、街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纠纷上访不断的村居多组织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等。四是因人而异开展工作。针对纯务农、个体经商、外出务工、企业职工等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分类教育。如对先富起来的阶层,开展奉献与义务教育;对中间阶层的群体,加强法制、公德教育;对贫困、弱势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和岗位培训。针对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程度有所不同的情况,培训内容上要通俗易懂;针对不少农民失地不失岗的情况,培训时间上要短期集中。

2、注重实用,不断强化充实农民教育的活动内容。近期应扎实开展“四项教育”。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农村政策教育,逐步引导农民解决信仰危机问题;广泛深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铲除愚昧迷信在农村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基础;努力繁荣农村文化,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逐步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二是“四情教育”。开展国情、县情、镇情、村情教育,帮助农民了解本地的实情,自觉融入到当地的工作大局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农民在规范教育中得到启发。三是民主法制教育。切实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懂法与守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科技实用技能教育。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收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转岗技能的培训,探索网上远程教育新途径,为农民半工半学、分阶段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扩大农民教育覆盖面。

3、注重实效,大力丰富创新农民教育活动载体。可编写面向农民家庭的《公民读本》,为农民提供政府服务、法律援助、教育培训、日常生活等资讯服务。并开展系列有奖读书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依托农村文化阵地,精心组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探索符合农民教育规律和农村实际的办学管理模式。做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工作,选择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文化活动经常、教育培训有特色的镇街(村居),作为农民教育试点,加以总结推广。树立中心户典型示范,培育推介一批学习型、创业型、科技致富型等多层面的农民家庭,开展评选活动。

4、注重长效,积极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领导小组,着力解决当前农民教育“齐抓共管,不抓不管”问题,做到有人办事、有责办事,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民教育投入机制,对承担农民教育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着力强化运作机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制度,加强宣传和教育两大阵地以及县镇两级报告员队伍、农民讲师团、农村文艺宣传骨干队伍的建设,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对重视农民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强农民教育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县区党委必须始终把农民教育放在与发展并重的位置,坚持两手一起抓,切实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抓住龙头,强化村两委班子教育。村支部和村委会是广大农民的主心骨,是党在农村各种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不高,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牢不牢、农村社会大局稳不稳的大问题。必须始终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的教育。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教育。要教育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树立全局观念,高起点地看问题,高风格地办事情,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既授理解惑,也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村两委班子的分工与协作。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建设,坚持党对村级干部的领导,掌握村委会的政治建设方向,防止被宗族派别操纵和架空。进一步深化村两委班子的职能。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在组织体制上要分开。要杜绝支部包揽一切的做法。放手让村委会大胆工作。村支部要积极支持村委会的工作,为村委会的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要教育村两委班子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严于律己,开诚布公,坦诚相待,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合力。

突破难点,加强农民党员教育。农民党员教育是当前党的建设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一部分农民党员入党宣誓后就很少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思想逐步落后,甚至成了群众的尾巴。加强农民党员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在内容上要结合农村实际。针对农民党员的特点,不断充实党课内容,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材料进行辅导,用农民党员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例来帮助理解,把农民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上来。其次,在方式上要灵活多变。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什么方法有效就用什么方法。对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建立临时支部,办流动党校。再次,在时间上要坚持常抓不懈。要把农民党员教育当作一项工程,制定措施,完善机制,有计划地进行。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富有战斗力的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立足长远,抓好农民综合素质教育。要教育农民增强国家意识,既要顾小家也要顾大家,积极尽自己的一份义务。要在广大农民中开展深入持久的法制教育,让广大农民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要积极抓好和完善乡规民约和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乡规民约和村规民约是法律法规在农村的延伸,对涉及全乡、全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事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准则,要充分用好用活这一准则,使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有章可循。教育农民树立大农业观念,摒弃小农经济思想,冲破传统的狭隘的农村视野,树立起整体性、战略性的农业观念,以大农业大市场的观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性飞跃。技能技术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坚持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和科教兴农战略,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使更多的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增强农民竞岗就业和转岗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作者系中共道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