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工业信息化部署会讲话
时间:2022-04-10 03:49:00
导语:书记在工业信息化部署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这次全市工业经济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会议,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1年、部署2012年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等下市领导刘琮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我们工信系统和工业战线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相互学习和借鉴各地的发展经验,把这次会议作为新一年的新起点和总动员。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工信委向大会通报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和信息化工作情况,并就2012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11年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情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保企业、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以“五个十百亿工程”为总抓手,突出抓好工业经济运行、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培植和产业结构优化,全力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冲击,工业经济逐步扭转年初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最为困难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显著增加,利润大幅下滑,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回落。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的困难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县(市、区)采取了一系列攻坚克难的工作举措,进入5月份以后,全市工业企业与全国同步开始企业稳回升,生产加快增长,效益状况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全省工业第3位。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三个逆势增长”、“三个重要突破”的良好态势。
三个逆势增长:
一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全市工业从5月份开始逐月回升,全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335.39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0.49亿元,同比增长20.2%以上;主营业务收入864.14亿元,同比增长13.88%以上;利税总额79.5亿元,同比增长3.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06户,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二是除有色行业之外其他五大主导产业逆势增长。全市电子电器工业、机械制造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非金属矿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81.14亿元、38.9亿元、131.75亿元、108.77亿元和6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5%、46.89%、32.74%、32.95%和22.25%,五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去年的41%提高到49.05%。
三是工业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逆势增长。全市工业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5.59亿元,同比增长32.3%;全年100个工业投资重点调度项目中,目前已开工在建52项,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36项,全年完成投资60.1亿元,比去年增加9.1亿元。年内新增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个,全市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达到15个。
三个重要突破:
一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取得重要突破。三大优势产业整合取得实质性成效,一批深加工和应用产品项目如中瑞新材、金力磁材、五矿稀土、东磁稀土、保利钨业等进展顺利;孚能科技锰酸锂电池项目已开工建设,奇瑞新能源汽车组件、德昌电机、高飞数码面板模组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二是企业资本运作取得重要突破。引进高能资本设立了我市首家创业投资基金,前期募资5亿元;平安财智基金也在审批之中,2012年上半年即可设立;崇义章源钨业上市的首发申请已获得通过,打破了全省2年来无企业上市的局面;虔东实业、晨光稀土、中瑞钨业等一批企业正在做上市准备。
三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年来,全市工业结构加速调整优化,一批非资源型的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一批电子、食品、机械类项目开工建设。有色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从43.35%下降为33.77%,电子电器工业、机械制造业、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4个产业发展迅速,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从去年的34%上升为41%,有色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善。
一年来,全市工信系统和工业战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年初的工作部署,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进展。主要是:
1、“五个十百亿工程”扎实推进
“五个十百亿工程”是全市工业工作的总抓手,一年来,大力推进和落实强化“五个十百亿工程”的监测调度,做到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调度、每年一考评,推动了“五个十百亿工程”的顺利实施。
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我们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实施“五个十百亿工程”的重中之重,制定了重点产业招商“六个一”制度,在编制八大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又编制了中心城区有色、电子、机械产业招商资料,并对市直机关招商队员进行产业招商培训;策划了一批延伸产业链条的重大项目,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积极展开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如:横店东磁投资15亿元的稀土永磁材料及其电机系列产品项目,通诚磁材投资6亿元的中高档永磁材料及中小风力发电机系列产品项目;保利集团投资25亿元的钨深加工及应用产品项目,江钨拉法格投资600万美元的铁路用铜与合金及其他铜基合金材料项目等。同时精心调度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市工业重点项目,特别是投资10亿元以上的续建和开工项目,金力永磁一期年产2000吨高性能磁钢、江钨新材一期12万吨/年铜材加工、中瑞一期年产700吨硬质合金圆棒等36个项目先后投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建设和扶持一批大企业。重点扶持100户重点企业,突出对六大主导产业中有做大做强前景和对产业发展起到带动领跑作用的35户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落实市领导挂点帮扶和部门负责制,开辟绿色通道,在资源配置、项目用地、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减轻企业负担,及时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地保障了企业平稳运行,一批龙头企业逆势壮大。百户重点企业中有四成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青峰药业、谱赛科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增速均达1倍以上,格特拉克公司、金环磁选设备、瑞金新都食品、龙南黛丽丝、华兴钨制品、江钨友泰和华亿木业等7户企业的利税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00%;格特拉克公司、高飞数码科技、云泰硬质合金、龙钇重稀土、天坤太阳能、南山锡业、华亿木业、东磁稀土等8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截止12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296户,比上年全年增加57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或利税过亿元的企业达15户。
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集群。继续做优做强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稀土资源整合工作的意见》(赣市发[2008]13号)和《关于对全市钨业开展进一步整合工作的意见》(赣市发[2008]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钨、稀土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建设了一批延伸产业链的深加工项目,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正朝着精深加工方向加速升级。同时,围绕电子电器、轻纺、机械、食品等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引进建设了一批配套协作企业,这四大产业危中求进,增长速度均达到20%以上,正加速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龙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基地获省级认定,一批大项目正在引进;赣县有色产业基地即将获得省级认定,项目平台的优势更加显现。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得到省里的大力支持,成为南康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等等。同时,县域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赣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信丰、兴国、赣县、石城等7个县同比增速在20%以上;园区实力迅速壮大,开发区、赣县工业园、会昌县工业园、于都县工业园等8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超过20%。
2、工业运行调度成效显著
加大政策分析的深度。认真组织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时把握国家、省一系列扶持企业、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利用信息交换和运行调度平台,及时向企业宣传通报,推动增值税转型、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成长型就业型困难企业税费负担等国家、省一系列保企业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同时根据我市企业实际,提出扶持企业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年初我委认真调查研究,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定》、《市开展钨稀土产品储备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经市政府审定下发,从政策层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保持平稳运行。
加大监测调度的广度。针对国内外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以更有力的措施强化运行监测调度。及时制定了百户重点调度企业、百个重点调度项目的运行调度方案,分解下达了各县(市、区)工业目标任务,对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落实了市领导、委领导挂点责任。坚持每3天对10种主要产品价格、每周对全市百户重点企业用电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每半月对35户重点龙头企业、每个月对百个重点项目进行逐个调度,召开了一系列分行业的现场会、运行分析会和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密切关注工业运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化解。如针对钨矿和稀土矿价格严重下跌的局面,钨、稀土行业协会申请市政府批准全市钨矿和稀土矿全面停产的要求,在价格低迷时,钨矿停产近2个月,稀土矿停产1年时间,对支撑钨、稀土矿及加产品价格起到了关键作用。
加大协调服务的力度。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协调服务水平。开通了工业信息服务站,向全市工业企业100余条工业相关信息;创立了“政企网络直通车”,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及时处理14起企业网上诉求,并为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立项、资金、资源配置等问题100多项次;及时掌握煤、电、油、运、资金、土地、用工等生产要素的供应和需求情况,发挥调控职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制约生产经营的要素瓶颈;制定公布了《市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建立了35户重点工业龙头企业负担样本联系监督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开展净化市场营销环境助推企业拓展市场专项整治,加快“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项目建设,组织企业参加食品暨“四个一”展销洽谈会、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等各种展销会、订货会,积极配合做好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帮助企业抢订单、扩销售。
3、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
推动企业战略重组。大力支持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利用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实施上下游企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这是全年工业工作的一大亮点。尤其是钨、稀土等资源导向型产业,把资源整合与产业整合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对矿产资源和加工企业进行有效整合,如:中国五矿集团与红金稀土、定南大华,广晟集团与龙南和利、龙南和泰,中国保利与地调大队,中国建材集团与宝华山水泥等一系列联合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对电子电器、机械、轻纺、食品等市场导向型产业,着力扶持华劲纸业、华坚鞋业、高飞数码、谱赛科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抓好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协作配套项目的引进,使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集聚平台的功能正在显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合作联盟,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冶金研究所技术中心和虔东集团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了省级认定。开展了8个省重点新产品的试产、33个省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章源钨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钨基高性能硬面材料产业化等4个项目申报国家重大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争取资金扶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金力科技、华劲纸业、五环机器、东磁等7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省技改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累计3115万元。谱赛科公司甜菊糖甙二期技改项目、悦安超细羰基铁粉二期技改项目、瑞金万年青二期干法水泥项目、燕京啤酒公司退城进园扩能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大力抓好新兴产业,召开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国内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推介科研成果;同时正在策划全国性的永磁电机高峰论坛;今年我市在永磁电机、动力电池、LED、硬质合金刀钻具等项目洽谈和引进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
4、资本运作取得实效
密切政银企协调合作。充分发挥政银企联席会议的协调职能,加强政银企之间的联系协调,采取专题协调会、项目对接会等形式,向各商业银行推荐了400多家企业近200多亿融资需求寻求合作,努力扩大工业信贷额度。举办了两期“企业信贷资质培育暨信贷新知识培训班”,培训300余户工业企业的财务主管,使企业信贷资质水平得到提高。
推进企业资本运作。支持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和发行债券,建立联系制度,对改制上市和发行债券相关审批事项特事特办,提供全方位服务,章源钨业的上市首发申请已获批准;虔东稀土、世瑞钨业运作上市的工作稳步推进;晨光稀土、金力永磁、耀升工贸、群星机械等一批企业也在积极筹备上市。市国资公司与高能资本合作,设立了我市首家创业投资基金,即高能产业基金,募资5亿元,有5户企业已经与基金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钨、稀土产品储备方案,正式启动了钨、稀土产品收储工作,先后向银行推荐41家企业申请储备贷款,推荐贷款总额7.04亿元,全年已有27家承储企业获得储备贷款,贷款总额6.738亿元。钨、稀土产品储备推动钨、稀土产品价格上行,对帮助钨、稀土企业缓解资金紧缺,渡过难关,稳定和提升我市钨、稀土产业的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业界产生很大影响。
5、公共服务平台加紧建设
推进企业人才培训。为100户重点企业开通“工业网络大学堂”,企业全员培训取得进展,全市累计网上学习时间近80万分钟;组织了“厦门大学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知识培训班”,77名企业高管和市、县工业管理干部参加培训,一批企业对引进产业基金和筹备上市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举办了“应对金融危机知识”、“应对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多个专题讲座,100多家企业的300多名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培训,为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企业送上温暖。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市工业基金支持市有色金属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第一批9个科研项目结题,5项成果拟申报国家专利;2012年又提出了75个科研课题,将有一批项目得到市工业基金的支持;钨技术工程中心的博士后工作站已开展研究并获得6项专利;国家钨、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正式运行,为我市钨、稀土的产品监测和行业研究奠定了装备基础。政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市与北京有色研究总院、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所的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理工大学专家博士团42人对我市29家重点企业开展现场技术咨询,一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
强化产业发展研究。依托理工大学的技术力量,联合全国行业顶尖专家,建立我市钨、稀土、氟盐化工、铜、LED、永磁电机、新型动力电池、太阳能等八大产业智库,对我市重点产业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找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节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持续高效的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目前,八大产业已完成研究报告初稿。
6、节能减排抓好抓实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分解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加强市节能中心建设,完善节能检测设备,制定节能评估标准,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考核和节能监察。组织7家省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10家市重点耗能企业编制节能规划;进一步完善百户市重点企业的能源利用电子档案,实行网上申报,加强全市工业节能情况的动态监测。
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继续推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年内有7家企业通过了省经贸委、环保厅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全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省专家组评估的企业达16家,在全省设区市中名列第一。抓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龙南、南康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取得进展。
抓好能源和资源节约利用。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节能工作,进一步推进节能项目建设,国兴集团公司、圣塔集团的余热余压发电项目等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已竣工投产;6个节能改造项目列入国家2011年财政奖励项目实施计划,争取国家、省支持资金4282.5万元。组织推荐瑞金万年青水泥等12家企业申请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预计可减免税收8000万元;大力淘汰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的工艺和设备,年内淘汰高能耗工业锅炉(窑炉)78台。
7、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强化工作协调调度。制定了《市2011年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并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多次召开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调度会,推进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深入开展“三进”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园区、市场和社区的信息化服务环境。电信在所有工业园区实现了光纤接入;移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动力100业务,目前已在全市3000多家中小企业中广泛应用;联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香港工业园新增通信基站7座,保障园区通信需要。市工信委、电信、章贡区信息中心、赣江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建了赣江街道信息网络服务中心示范点,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
积极服务“三保”工作。配合市委、市政府建立的“政企网络直通车”新机制,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了“政企网络直通车”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在市委、市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一条方便、快捷、高效的沟通渠道。按照市政府要求,组织、协调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网、时空网等市内几大网站完成了“我和市长话和谐——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家谈”网络现场直播工作,通过网络宣传了市政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为推进我市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政策文件,为通信企业加快3G网络建设和应用提供了扶持政策。同时,为促进通信企业加大在的建设投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电信公司以及中国移动公司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有力的促进我市通信网络等信息化项目建设,为通信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8、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投资200万元的市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使114个市直单位和18个县(市、区)、开发区实现信息电子传送和共享;政务信息网新机房经过精心组织建设,按照市政府要求的时间全面竣工并投入正常使用。政务信息网市县乡三级网络进一步完善,增加了省-市内网155MSDH及市-县内网34MSDH线路。同时,完成了市级政务信息网外网改造工作,增加了1条千兆互联网出口及流量控制、安全审计等设备,提高了终端用户及服务器访问互联网的速度和安全性。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利用建立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整合各县(市、区)和市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统一政府公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保障了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同时拓展了平台的查询方式,投资近2万元在市图书馆、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两触摸查询平台,以方便公众查询。
加强部门应用建设。推进了“金字”系列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网络平台的建设,推行了公务卡系统的实施和使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了政府部门监管,提升了税务、工商、审计、安监等部门的业务应用和监管能力。建设了全省第一个领导干部在线学习网络平台----“市干部在线学习城”,实现了“教、学、考、管”的统一,为我市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
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完成了1208个行政村2兆宽带接入,新建了584个农村电信接入网点,有效提升了农村区域用户的通信质量。加强了对农民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开展了“信息技术乡村行”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应用计算机的意识与水平,推动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大力推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省委、市委下达的第一批2269个、第二批1251个终端站点建设任务。组织实施了一批涉农信息化项目。开展了首届中国()国际脐橙节“网上脐橙节”活动。
加快推进“数字”建设。多次召开“数字”建设工作协调会议,对相关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推进了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市国土局开展了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将建立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地籍(土地使用权属)在内的土地资源数据库;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了“市中心城区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三维空间数据库”,为城市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最基础的空间地理数据库;珠海华亿分公司、理工大学共同开发了“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与三维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建成了市中心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近百平方公里的三维城市模型,为三维公众服务和三维应用提供了三维数据基础。
二、2012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2012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工业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全球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发达国家将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提出“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发展的主流。我国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继续完善。我市正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交叉推进的加速期,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得到增强,工业发展基础将更加牢固,工业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目前我市工业如何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顺利完成2012年工业发展目标任务,任重而道远。
(一)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
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五个十百亿工程”为主抓手,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资源导向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金融与制造业的融合,突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2012年工业目标任务。
(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目标
2012年,全市工业发展目标为:实现三个增长,争上三个台阶。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实现同比增长20%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上324亿元、1300亿元、100亿元的新台阶。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
(三)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
1、突出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
进一步抓好“五个十百亿工程”目标任务的责任落实,围绕全省工业三年强攻目标,打好工业强攻战。将全市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县(市、区),继续实行对各县(市、区)和工业园区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每年一考评,切实强化县(市、区)政府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责任。
进一步抓好百户重点企业和百个重大项目的运行调度,尤其是对35户行业龙头企业和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畅通绿色通道,完善配套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清理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协调落实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大力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推动企业强化管理,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加强小企业成长工程建设,确保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0户以上。
认真研究和跟踪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出台,准确把握工业发展大势,进一步完善“政企网络直通车”、“工业信息服务平台”、“工业网络大学堂”等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资讯服务,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把保企业、保增长继续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2、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重点抓好1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精心组织调度好全市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继续贯彻落实重大项目市领导挂点和部门负责制,大力帮助企业落实建设条件,协调解决土地、资金和配套设施等生产要素问题,加快项目的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步伐。
严格落实扶持项目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工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精心组织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支持范围的重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争取获得更多国家和省工业专项资金支持,从政策上大力扶持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着力抓好一批产业重大项目的储备,特别是要强化对海西经济区的产业研究,做好对接闽台产业的各项筹划工作,抓紧研究提出一批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招商项目和重大产业升级项目,真正形成开发一批、引进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3、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建设
围绕产业转移承接,加快建设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全力做好我市钨、稀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加大规划和建设各工业园区的特色产业,使每一个园区都打造一个特色产业集群,在全市形成一个个错位竞争、要素集约、合理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力争我市特色园区建设有一个突破性进展。
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全力打造我市特色产业基地,即努力把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稀土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产业基地、硬质合金和刀钻具产业基地、新型光源材料和节能灯具基地;国内知名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省内知名的铜加工产业基地、电子产业基地。要引导企业加强配套协作和产业集聚,鼓励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路子,并加快为产业发展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建设,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围绕我市优势企业,大力发展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配套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集群。依托高飞数码、华坚鞋业等一批产业转移的龙头企业,分别引进几家乃至几十家配套加工企业,形成若干个企业集聚;依托谱赛科、华劲纸业等一批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其解决原料供应本地化问题,形成若干个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板块。
4、突出抓好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三大优势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的步伐,严格资源型产业的准入,集中力量科学规划和策划,加快推进“三个基地”的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有战略思路和创新能力、产业链条长、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我市钨、稀土产业在材料和应用上实现重大突破。
加快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培植行业航母,围绕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方式、扩大项目投资、建设总部经济和引进协作配套企业等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形成一批项目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本洼地。
加快以低碳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等重点领域,突出抓好永磁电机、新型动力电池、LED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大力提升我市新兴产业比重。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形成我市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5、突出抓好企业创新工程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钨、稀土、氟盐化工、铜、LED、永磁电机、新型动力电池、太阳能等八大产业研究成果,大力扶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技术咨询服务或中介机构,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开发一批关键、共性、前沿技术;大力鼓励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大力支持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力争申报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要围绕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开展“六个一”技术创新工程的宣传,开展“企业创新年”活动,在全市重点培育20个创新型工业企业,2个国家级工业研发平台,5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企业资本运作,继续做好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的引进和组建工作,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合作精神,打造私募股权投资的样板企业,形成一批IPO和“买壳上市”的后备队;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大力推进资源的证券化和资本化,促进我市企业、资源与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产业和企业的裂变式增长。
6、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工作
落实工业节能目标责任制。以有色、钢铁、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及企业为重点,强化对省、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年度考核及市百户重点企业的用能动态监测,推进行业企业对标达标,落实产品能耗物耗限额标准;大力倡导节约生产,严格执行节能、环保、安全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突出抓好锅炉(窑炉)淘汰改造工程,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约束性目标任务。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工业领域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强化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调度,开展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气产品回收再利用示范;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对列入国家和省级节能专项资金的项目承担企业分期分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继续抓好城市规划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袋装水泥以及设区市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墙材、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发展。
继续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争取国家更多立项支持;加强对国家和省财政节能技改奖励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的跟踪监查,实施示范工程,确保项目按期完工投入运行,尽快发挥效益;开展节能产品认定,促进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试点示范等手段,培植一批节能型、清洁型企业典型。
7、突出抓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政策和“长珠闽”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扶持和发展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依托香港工业园,大力引进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努力构建我市信息产业体系。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围绕企业的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带动企业信息化上水平,深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
8、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抓好体系建设牵头工作。制定《市2012年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加强对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项目的调度,协调相关单位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做好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与参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快网络建设与应用。重点加强3G网络建设和应用,推进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逐步促进通信网、宽带网、有线电视网融合,提高通信服务质量与基础网络水平。优化政务信息网络建设。对政务信息网外网进行升级改造,市—县主干线路由32兆升级到100兆,保障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需要;改造政务信息网视频会议系统,使视频会议的效果更加稳定和优质。依托政务信息网中心机房,做好市直单位网站服务器的托管工作;完成市政务网信箱系统扩容工作。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配合省里完成市、县二级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及部门服务项目一网式(一站式)申报、受理与并联审批,并实现实时监察和监控;继续推广应用网上办公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建设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电子政务不同应用系统、不同操作系统、异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连、互通,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完善政府网站功能,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及栏目和专题的开设工作,对全市“两会”等重大活动及时进行跟踪报道。做好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根据每年的国家政府网站测评指标调整网站的相应功能和栏目设置,保持网站的更新与活力。
积极推进“数字”建设。加强协调,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构建我市中心城区统一的“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平台”,重点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数字房产”等项目建设,提升我市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与综合竞争能力。
2012年是我市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全市工信系统和工业战线的干部职工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加快发展,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工业目标任务,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我谨代表市工信委向各位领导、各位企业老总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上一篇:会计风险及其预防思索
- 下一篇:城区网上办税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