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一体化规范讲话
时间:2022-03-02 08:12:00
导语:城乡经济一体化规范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这次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县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县委常委会对开好这次会议和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战胜了非典疫情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不利影响,成功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过去的5年,我们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明显变化,广大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农业农村的发展,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过去的5年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一)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5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的方针,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从深层次上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了热区重点发展甘蔗、“两烟”、优质稻、水果,温凉山区重点发展茶叶、马铃薯、核桃、石斛,高寒山区重点发展畜牧业、林业的环线产业带,呈现出“百业齐兴”的良好态势。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确保了粮食总量平衡。抓好畜牧业养殖大户、专业户的指导扶持,畜牧业规范化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研究出台了“两烟”、茶叶、核桃、甘蔗等产业发展意见,大力发展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年,“两烟”实现产值2870万元,比年增长3.4倍;甘蔗种植面积巩固在13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1721万元,比年增长76.5%;茶园面积巩固在10万亩左右,实现产值12500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年增长8.13倍;核桃发展到1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2200万元,比年增长7.4倍。同时,加快石斛、工业无毒大麻等特色新兴产业的培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征初步显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力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涌现了一批地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了全县产业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由年的4.71亿元增加到年的9.6亿元,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1451元增加到年的2174元,年均增长8.4%。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5年来,持续不断加大“三农”的投入,财政用于“三农”资金支出2.58亿元,比前5年增长60.2%。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实施了一批农水灌溉、土壤改良和整理、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成高稳产农田1.5万亩,解决了3.51万人、1.4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水利化程度达56%,比年提高2.73个百分点。积极实施“农网改造”和“通达工程”,一批“无电村”、“无电户”用电问题得到解决,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55.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有效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扎实开展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和沼气池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以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两基”和“普九”成果,“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99.8%。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困医疗救助制度为主的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户为单位参合率达91.61%。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全县共有12.2万人次享受低保金1357.3万元。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共发放各类救助金5177.1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化乡村”工程顺利实施。
(四)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创新方法、完善措施。实施了整村推进、茅草房改造、易地搬迁、产业开发、劳务输出、PRCDP项目、小额信贷扶贫、“千村推进万户脱贫”等一系列扶贫工程,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3亿元。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序开展,共完成培训转移10955人次,有序输出7095人。制定实施了农村特困家庭生活救助方案,建立了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了群众吃饭穿衣和无钱看病等困难。贫困人口从年的12.4万人减少到10.55万人。
(五)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特税、屠宰税、乡统筹和村提留,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农民减负900多万元,企业减负500多万元,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目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稳妥进行,顺利完成了两个乡镇的撤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林农养林、护林意识进一步增强。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财县管”和“村账乡代管”全面推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组建了龙陵县非公贷款担保公司,有效解决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难问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确保了粮食安全。全面完成了供销系统改革,实现了连续3年汇总盈利的目标。乡镇农业、畜牧系统改革顺利实施,其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围绕“5句话20字方针”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的原则,把新农村建设与产业扶持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平安创建”相结合,按照“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56万元,开展了3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涌现出一批以核桃、石斛、茶叶、甘蔗等产业为支撑的百万专业村,“一村一业”的格局初现雏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
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云岭先锋”工程、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明显增强。完成了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全县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4.48%,一批善管理、懂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对当选的村支书、主任进行了系统培训,增强了村“两委”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下派9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充实了农村基层工作力量。从优秀村(社区)党员干部中定向考录2名公务员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极大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以“三万三讲”、“十星级文明户”、“循环报刊进农村”、“廉政文化进农村”、“五下乡”等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县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和谐村、文明村、平安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社会治安好转,群体事件和恶性案件明显减少,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巩固了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宏观环境带动和长期积蓄内在力量助推的结果,是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委、市委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三农”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战在农业农村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良好的祝愿!
5年的实践证明,中央、省、市、县关于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符合农村实际,深受农民欢迎,所采取的工作措施是正确有效的。5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加强“三农”工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责任不松懈;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党的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把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必须始终坚持优先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关心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变化,以新变化带动新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农村工作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的52.5%,全省平均水平2634元的82.5%,比全市平均水平2365元还低19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高达4.26:1。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和城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象仍未根本改变,乡镇之间、各类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特别是近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二是农产品供给的形势严峻。我县粮食总产达到10.01万吨,比年仅增长2.7%。随着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城镇规模扩大,全县耕地总面积逐年减少,虽然目前人均耕地有1.47亩,在全市5县(区)是最高的,但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单产低、人均生产不足,科技含量和生产率不高,使主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提高耕地整体效率,确保粮食稳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不断增大。三是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仍处于“多、小、散、乱”的状态;行业组织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形式和载体,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田园与工厂、市场与农产品、信息与农户、科技与生产难以有效对接,特别是农户自发种养、自主经营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加之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导致综合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四是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滞后,乡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问题突出。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发展仍然落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公共服务的能力弱,城乡之间的反差较大。缺乏村级集体经济支撑,“空壳村”现象比较普遍,村级债务负担较重,解决和消化自身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上级依赖程度高。六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要素投入的要求迫在眉睫。受总体财力影响,县、乡财政直接投入农业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我县农业仍然是弱质的产业,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的环节,农民仍然是困难的群体,农村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农村工作仍然处在艰难爬坡过坎阶段,做好“三农”工作任重道远。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有重点地加快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认识统一到党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吃透上情、掌握县情、了解下情方面狠下功夫,找准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我县“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的形势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省委、市委强农惠农的决心和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作为主题,在支农惠农的资金、政策方面将给予更大幅度倾斜。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省委、省政府结合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着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提速行动、农民持续增收促进行动等“十大行动”。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从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各级对抓好“三农”工作的决心、力度前所未有。只要我们充分用好、用足、用活、用实这些政策,就能开创我县“三农”工作的崭新局面。二是市场对农产品总体需求进一步增加。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产品加工用途不断拓展,国内农产品需求总量增加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为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利用的抓手。但受资源短缺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制约,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特别是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这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剧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供需矛盾。这一趋势的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从另一方面,为我们今年农业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和潜力。三是周边环境稳步改善,我县优势日益彰显。随着国家、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龙陵的区位、环境、资源等优势日益显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大通道建设为我县农产品开拓国外市场和利用境外资源开辟了广阔空间;构建面向南亚物流中心、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保腾高速公路和大瑞铁路开工建设为我们今后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创造了良好条件,将进一步增强我县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四是抓“三农”工作的机制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摸索出一条“扶产业强基础带环保促增收”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如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和蔗区道路建设,农业灌溉和农村运输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发展“两烟”、甘蔗、茶叶、石斛产业,为农户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五是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进取观念日益增强,农民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渴望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同志们,抓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我们既要充分看到过去5年取得的成就,又要正视当前困难;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准确把握形势、客观分析利弊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加快完善政策措施,从宏观着眼,从具体入手,多做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确保做到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县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努力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根据对总的形势的判断和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和创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力度,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实施“422”工程为突破口,坚定不移走龙陵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县“两会”已明确把实施农业“422”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既是我们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把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二是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三是要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四是要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五是要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努力方向。围绕以上原则,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稳”字上打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98%属于山区,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确保粮食供应、总体平衡是我们实现社会稳定,经济稳中求快、好字当先、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大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总产在10万吨以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夯实硬基础,也要强化软基础,“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主要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在提高单产、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奠定基础。
第二,要在“特”字上作文章,确保农民增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以良种推广和吨糖田建设、茶叶精深加工、畜牧产品升级、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提升甘蔗、茶叶、畜牧、林业四项亿元以上产业。二是以规模化种植、标准生产为目标,积极培植石斛、核桃两项上亿元产业。集约化栽培石斛2万平方米,新植核桃5万亩,初步实现集约化发展。三是以挖潜提质增效为手段,加快发展“两烟”、工业无毒大麻两项3000万元以上产业。确保今年烤烟5万担、香料烟2万担收购任务的圆满完成,种植工业无毒大麻1400亩。同时,大力抓好草果、木薯等新兴产业的培植,确保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第三,要在“新”字上找出路,确保组织到位。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构建信息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服务平台。创新行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两社一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在新行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实现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行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突出发挥行业组织小作坊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年重点研究成立石斛产业协会,促进石斛产业发展。努力培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牵引作用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依托非公贷款担保公司、小额信贷、联保贷款,着力解决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户“贷款难”问题,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拓展对外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逐步完善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服务。整合信息网络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第四,要在“实”字上下功夫,确保措施落实。年初,县委、县政府已对今年我县几项重要农业产业培植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干部、在于抓落实。一是责任要明确到位。当前正值抓好“三农”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已明确任务的,要早规划、早部署、早落实。责任措施要具体,各项奖惩措施要落实到乡、村、组,到个人。二是科技措施要到位。要强化科技服务,农业科技人员要深入下去,采取包村、包片、包地块,将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三是组织供应要充足。农资部门要提前做好各类农资储备,加强农资安全检查,确保农资安全。各乡镇要在已开展农田水利冬春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回头看”,开工项目要加快施工进度,未开工的项目要抓紧实施。
(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以来,在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进行了试点,已取得一些经验。如重庆市采取“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等办法,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就我县而言,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既可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又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和探索出路。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按照“南大门、德宏后花园”、“显山、露水、见秀”的城市建设定位,着力打造以旅游服务、龙玉展销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膨胀城市人口,提升城镇内涵品位,提高城镇化水平。认真实施“两极”带动战略,结合乡镇特色,科学谋划小集镇建设发展思路,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全县集镇发展。要探索创新农村建设、管理的新模式,以科学、人本理念经营农村,完善农村基本服务功能,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城镇商贸流通、促进就业、完善保障等功能,并向周边农村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和扶持,积极创建、吸收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园区,成为对接大市场、连接千万家的重要枢纽,增强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努力形成农村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强化项目储备,加大“三农”投入。近几年来,随着财力的改善,我县逐年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投入,但与农业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大相比,仍是“杯水车薪”。要认真研究今年中央、省委、市委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全市、全省、全国的大局中来谋划,正确把握好中央和省、市资金投向,并结合我县实际,对照不同政策措施及时调整跟进,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超前做好项目储备,主动向上对接,争取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为我县“三农”服务。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消除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稳定转移。
(三)以民生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积极创造就业条件,着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努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就业岗前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调教育公平,着力解决农村孩子“读书难”。深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教育基金、阳光助学工程,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着力解决农民“就医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抓好扶贫开发,着力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难”。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方针,围绕继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两个目标,全面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今年重点完成57个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培训转移劳动力3000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保障难”。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救助相配套,特殊救助、临时救济为补充的城乡救助体系,不断扩大农村低保范围。继续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程和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特困群体在基本生活、大病医疗等方面的困难。繁荣农村文化,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戏难”。以繁荣县乡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文化为载体,推进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创编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积极推进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学科技难”和“看电视听广播难”。抓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大广播建设工程,以及农村电影放映和循环报刊进农村工程,解决群众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
(四)以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三级联创”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党建示范点为指引,深入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办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依法保障农民群众选举权、直接提名权、投票权、罢免权;完善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坚持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机制,切实推行村务公开,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选派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抓好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和改进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保障开展指导员工作必要的工作经费、培训经费。派出单位要加强对指导员驻村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搞好统筹协调、工作指导、督促检查,各乡镇要积极为指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挥指导员在反映村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出谋划策、调解纠纷、指导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新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服务“三农”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扩大群众参与和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村探索建立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服务员制度。加强农村警务和消防工作,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五)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继续推进县乡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准确把握好林改的方向和政策,坚持高位推动,强势推进,严把质量,积极探索推进林木林地流转、林业投融资机制、生态公益林保护利用、林木采伐管理、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产权制度,年内确保完成林改主体改革任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三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资金合作组织组建的试点工作,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对加快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小学专科以上、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80%和70%,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同时,要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
(六)以整合项目资金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注意总结经验,克服“急、偏、高、同、等、放”的思想和工作倾向,围绕“八大工程”、整治“十乱”的实施,不断扩大试点范围,采取政策支持、以奖代补、舆论宣传、荣誉激励等形式,充分保护和调动干部群众和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从今年起,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稳步推进的原则,县、乡分级办试点,全县力争每年推进30个以上自然村的试点工作,其中,县级每年统一办1—2个试点,每个乡镇根据条件在县级财政适当补助的基础上力争办好3—5个试点。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形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目前我县县、乡换届刚刚结束,领导岗位设置发生较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都必须有人负责抓“三农”工作。在这关键时刻,涉农部门、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三农”工作上,认真履行对“三农”的组织领导责任,在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三农”工作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确定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大局。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县委已调整充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并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工作职能等方面都要有所强化。各乡镇党委也要相应作出调整,切实加强党委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
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不解放思想不行,口头解放行动上不解放不行,明解放暗不解放不行,你解放我不解放也不行,思想解放了不真抓实干更不行,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根据省委、市委的部署,县委决定近期开展一次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各级干部特别是我们农口的干部和乡镇的同志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责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跳出单纯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建农村的思维方式,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要跳出单纯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的传统思维方式,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要跳出老的条条框框,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积极营造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在实践中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加快步伐。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问计于民的工作,了解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研究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解决工作的新矛盾、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感情,用心工作,用心干事,不搞脱离实际、超越财力的“政绩工程”,不做“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的事情,努力把政绩留在青山绿水之间、印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三)继续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中央、省委、市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深受农民欢迎。我们要继续坚持,深化落实,确保已有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部门、各乡镇要全面清理针对农村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降低农民负担;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和举措,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要积极借助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好这些政策措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支持,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了解、掌握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好自身的应得利益。
(四)加强督促检查
会后,县委办、县政府办和县农办要把这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逐一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目标、任务,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单位的“一把手”头上,建立乡镇和部门双重责任制,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县直各部门和乡镇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凡是政策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的,逐级逐项查明原因,及时整改,对落实不力、纠正不及时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同时,建立任务落实的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要把任务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和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重点目标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取信于民。
同志们,实践要在创新中发展,事业要在开拓中前进。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按照党的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本次会议的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新思路、新举措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为开创全县“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