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经济总结会上干部讲话

时间:2022-12-28 04:48:00

导语:县城经济总结会上干部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城经济总结会上干部讲话

同志们:

总结交流“十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这次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十一五”及今年县域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上午,大家实地考察了郧县的工业园区和一批骨干企业,亲身感受了郧县在烟厂、纸厂等骨干企业被相继政策性关停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负重奋进,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工业强县,突出产业培植,突出招商引资,突出创优环境,县域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会上丹江、郧县、竹溪等县市还将交流发展经验。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努力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县域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年,六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17.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1%,比“九五”增速提高了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0.9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42.7亿元,年均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1949元,比年增加462元,年均增长5.6%;存款余额127亿元,年均增长22.7%。在年全省76个县市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中,各县市位次均有所前移,其中比2002年前移36位,郧西前移15位,竹溪前移13位。

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年,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年的33.1:31.3:35.6优化调整到29.4:32.6:38,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年均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3亿元,年均增长90.8%。城乡消费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年均增长9.6%。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八大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00多万亩,其中连片基地180多万亩,多种经营产值占比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1亿元,基本完成首批283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组织实施搬迁扶贫6万多人,减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38.9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高于全市农民的年均增长水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解决了42.4万人饮水困难,全市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基本通公路,村通电率达到100%,有线和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两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6.18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41.3%,比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丹江、郧县分别增长46.9%、43.8%、37.2%。陡岭子、孙家滩等21处水电工程建成发电,丹江口、柏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新型干法水泥、电解铝、农夫山泉一期等生产性项目顺利投产,松树岭、鄂坪等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十五”期间,县城及乡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县域城镇化率达到27.4%,比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五是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年,县域引进外资529万美元,比年增长8.2倍;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9.5亿元,占全市的77.1%;完成外贸出口2623万美元,年均增长14.3%,占全市出口比重上升到34%,已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重要渠道。

六是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县域基本完成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民营化改革,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年,县域私营个体企业和民营化的公司制企业达到5万户,占县域全部企业的92%;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21.4%,高于全市GDP增速7.9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产值过5000万、利税过百万的民营企业。

经过五年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情、县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县域经济步入了发展提速、效益提高、结构趋向合理的良性发展轨道,也积累了有益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连续五年召开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县域经济工作。针对县域经济薄弱、实力不强、财政困难的实际,市委、市政府除了在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上对县市实行倾斜外,还克服本级困难,逐年增加对县市的支持。尤其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后,市委、市政府不仅没有削弱对县域的支持力度,有些方面的投入还有明显增强。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债资金、专项资金,加大对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贫开发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年县域生产总值增幅达11.45%,比全市增幅高6.6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5%。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五年来,各县市从实际出发,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比生产总值的增速快4.5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初的23.2%提高到29.2%;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家,占全市的54.9%,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由年的3家增加到14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家增加到16家。各县市认真规划和建设开发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聚集,推进产业企业集中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县市工业园区由“九五”期间的4个增加到目前的10个,入园企业由222家增加到400余家;园区企业总产值由5亿元增加到15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

三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五年来,各县市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如以汉江和堵河流域开发为重点的水电产业,以丹江、郧县为重点的库区柑桔产业,以竹溪、为重点的茶叶产业,以房县、郧西为重点的山羊养殖业,以竹溪为重点的魔芋产业,以高山和二高山地区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以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南三县为重点的山野菜、食用菌产业等,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的经济板块,加快了强县富民步伐。如竹溪县立足县情,着力发展水电、茶叶等支柱产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仅年就有10座电站投产,新增发电收入2亿多元,新增税收3000多万元,占该县财政收入的35%;茶叶总面积达到13万亩,年产茶叶1000余吨,全县年茶叶收入1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茶叶产业中增收300元。目前,县域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180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0余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县域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年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达50%,比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5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63.4%。

四是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创新环境的决定》,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简化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放宽市场准入,培育经济主体;严肃惩治“三乱”,提高服务效率,这些工作,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促进了县域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先后有杭州养生堂、武汉宏林、湖南中天等大企业在县域投资,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如郧县着力创新机制,大做招商引资文章,年以来共引进项目371个,到位资金9.8亿元。仅年就引进招商项目86个,到位资金4.1亿元,其中过千万的项目达到20个。

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有利于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加快发展。同时,清醒地认识发展差距,找出存在的不足,也有利于增强紧迫感,完善工作举措,更好地推动发展。与过去相比,五年来我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先进地区比,与拥有的有利条件比,与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要求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年6县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4090元,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76个县(市、区)人均GDP排位中,除丹江排名17位外,其他5县均排名70位以后。财政收入在亿元以下的县市还有3个,县级财政普遍存在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的问题;在人均财政收入排位中,除丹江外,其他5县均排名50位以后。二是县域工业实力还比较薄弱。我市县域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门槛上。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县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15家,仅占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有两个县至今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过亿元或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三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机制尚未形成。县域工业主要集中在水电、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等方面,产业之间缺乏互动、互补,与城区工业缺乏关联度,与农业产业缺乏衔接,长期以来制约农民增收的农业效益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四是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县域民营经济实力不强,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2.6%,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11.8个百分点。县域对外开放度还比较低,全省去年利用外资为零的县市有9个,其中我市占了3个。同时,国家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采取限制政策,对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高要求,这将加大我市经济运行成本,提高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面对这些差距和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发展工作。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对中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给予支持;继续支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区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按照这“两个比照一个支持”,市里已经成立工作专班,正在抓紧做好各项争取工作。二是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国家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有利于我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机遇。随着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国家在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区水质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和项目将陆续实施,将有力的带动我市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库区建设,并将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四是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机遇。随着银沪高速公路十漫段和襄渝二线的顺利推进,襄天、郧房高速公路的立项建设,国省干线的改造升级,我市“三纵三横”公路网将基本形成,铁路运能将极大提升,东西交通走廊的优势将逐渐凸现,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我们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营造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县域经济的规模与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综合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只要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坚持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使十堰成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2%,生产总值过80亿元的县市1个,过30亿元的2个,过20亿元的3个;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过10亿元的县市1个,过3亿元的1个。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工作中,应当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六个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丰则天下足,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发达的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就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是强县富民的重要载体,也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各县市要紧紧抓住工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立足特色资源开发,加快结构调整,走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县域工业发展道路。一是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工业。要科学有序开发水能资源,抓好等30多座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力争全市水电总装机到年达到320万千瓦以上,实现水电产值亿元以上。要积极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努力建设现代中药针剂生产基地,力争到年实现医药化工产值25亿元以上。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力争到年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要稳步发展矿产产业,力争到年实现矿产开采加工产值55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各县市要依托全市“三个50”工程(即50家重点企业、50个重点项目、50个重点产品),扶持一批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尽快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园区是实现县域工业集中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管理,避免新一轮的产业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要把园区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科学确立特色园区功能定位,本着产品集中、产业集群的原则,突出发展上下游企业和产品,力争形成聚集放大效应,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要加大工业园区支持扶持力度,认真解决园区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工业园区健康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特色经济的关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因自然条件的局限性,粮食生产不是我们的优势,单靠发展粮食生产不能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对粮食生产,要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向科技要产量,保持正常年景下农村粮食的总量自给。我们的优势在山场面积大、特色资源丰富,因此,必须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品牌开发,培植产业龙头,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八大特色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带,扩大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力争到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其中连片基地达3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的产出效益由目前的8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以上,特色产业系列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切实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作为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来抓,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培育5—8家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有1-2家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三是打造绿色有机品牌。要加大基地、品牌认证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到10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品牌达到200个,逐步培育2—3个在省内乃至国内、国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四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运销、农业保险、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全面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要加快市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开辟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与效益。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三)正确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是“一主三化”的重要内容。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转移农村劳动力重要途径,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但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4.5%,六县市城镇化水平只有27.4%。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壮大城镇支柱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促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发展农业,把生产、加工、流通有机联结起来,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和社会帮扶投入,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加快村镇建设。要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着力抓好7个重点镇和75个示范村建设,以“五改三建”为载体,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经过5—10年努力,重点村镇基本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家园洁化、田园净化、环境美化。四是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进步。力争到年“十星级农户”率达到%,农村健康、文明、和谐、有序。五是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制度,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明天,还将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听取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征求对《十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总体规划(讨论稿)》的意见和建议,安排部署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正确处理强县与富民的关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强县,又要富民,强县富民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偏废。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结构调整的带动下,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平稳增长。但是与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明显偏慢。“十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了62%,财政总收入增长了.7%,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31%。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各县市既要在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和财力上下功夫,又要在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既强县又富民,使二者有机统一。一是抓产业促增收。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尤其要围绕大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是抓劳务促增收。要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向外输出和维权服务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国内、海外两个输出途径,力争到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总数达到80万人,农民务工收入稳步提高。三是抓扶贫促增收。进一步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超过2700元,年均递增6%以上,80%的农户收支有节余。

(五)正确处理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的关系,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既立足县域范围,促进优化配置,又眼光向外,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工作中,要把招商引资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与嫁接改造当地企业结合起来,与聚集民间资本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既有效放大招商引资在增加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层次方面的作用,又带动民间资本的快速集聚,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和领域优化配置。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积极搭建开放平台,鼓励市域内企业与东部地区企业、跨国公司对接,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要加强“东引西联”,积极开展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招商引资的突破点。要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扩大资金利用规模。要打好“南水北调”牌,加强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及受水区的联系,寻求新的经济技术合作。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特色产品出口,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依靠本地资源、区位、环境等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增创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要发挥城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县域企业加入城区产业发展链条,努力形成市县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本土企业的新上项目,要与招商项目同等对待,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六)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有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如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上,这种发展是无序的和不可能持续的,而片面强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一切资源都不开发利用,所有生态环境都原封不动地保护,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利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十堰是国家级水源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生态立市之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切实保护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珍惜和经营好每一寸土地;要强化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确保水源区生态安全,对建设项目依法实行环保一票否决;要坚决制止乱开乱采矿产资源,防止无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新的破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振奋精神,强化措施,努力提高组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必须更加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要切实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提高组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克难攻坚、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不少困难,我们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切实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确立更加积极可行的工作目标,不懈努力,扎实推进。犹如爬山,走在半山腰,乐观者说只有一半,悲观者则说还有一半,一字之差,两种心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就大不一样。面对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被动依赖不行,萎靡不振更不行,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不浮躁,只争朝夕,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困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困难,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在用好机遇上胜人一筹,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开拓进取,积极争先创优,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强有力的领导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县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独立性和复杂性,具体分析各县市、各乡镇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坚持分类指导。县市主要领导作为县域经济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县市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腹中有策,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过问落实。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制,把目标量化分解,真正落实到人、落实到产业和项目。要结合我市实际,制订科学的县域经济监测评价考核方案及奖励政策,对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财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县市和做出贡献的同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要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上下联动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单单是一个县、一个乡的事情,需要全市行动、上下联动,通过上下结合、配套联动,才能形成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出政策激励引导、推动发展的效应;市里支持县域发展的各项措施保持不变,并将进一步帮助县市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扩权县要用足用活每一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主动地为地方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多为地方经济发展办实事、办好事,以服务促管理、促发展。市财政要积极争取资金,继续加大对县市的财政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快担保体系、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制约。

同志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市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发展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