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省城乡改建工作会上的发言
时间:2022-06-01 03:50:00
导语:领导在省城乡改建工作会上的发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加快全省城乡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召开全省城乡建设工作现场会。这是对我省未来5年城乡建设的一次重大部署,也是对我省今年经济工作的又一次重大安排。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研究和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乡建设的工作任务,着力推进全省城乡建设的大发展和新跨越。
这次会议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副省长带领省建设厅、省政府研究室等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到部分州(市)开展调研,形成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又好又快推进城乡建设的若干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两个讨论稿,提交会议征求意见,请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后下发实施。另外,玉溪市、红河州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会议召开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昨天,大家对红塔区、建水县及蒙自县的市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今天的会议表彰了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和省级旅游名镇。玉溪市、红河州也介绍了经验,他们做得都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真抓实干,我省城镇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城镇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低,带动力不强,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好这个问题,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全省各地、各部门及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城镇化步伐,在城乡规划、城市发展、特色乡镇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使我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镇面貌不断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规划工作明得到显加强。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我省成立了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加大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宏观指导力度。各地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大规划投入,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完善规划体系。目前全省已成立60个规划局,其中州(市)级规划局14个,县级规划局46个。坚持“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在地方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增加规划投入力度。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规范规划编制方法,完善编制程序,搞好协调统筹,提高了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增强了城乡规划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了“滇中城市群”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县城以上城市普遍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或修编,76%的乡(镇)完成了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也已启动。
二是现代新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大理、曲靖、玉溪、蒙自等区域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集聚辐射作用逐步增强,城市建设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其中,随着现代新战略的实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四创”工作积极推进,呈贡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化率已达到59.1%;大理着力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坚持以洱海保护为核心、海东开发为重点、文化旅游为特色,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曲靖市麒麟区紧紧围绕“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特大城市目标,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建管并重”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建设,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玉溪市以推进“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品牌、聂耳品牌,突出以水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红河州按照“做大蒙自、做强两市,统一规划、各展优势,三位一体、打造滇南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中小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把州(市)行政中心和县城作为发展重点,按照“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的要求,在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对策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丽江、思茅、楚雄等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全省涌现出安宁、沾益、会泽、易门、弥勒、腾冲、瑞丽等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县(市)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旅游小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推进旅游小镇建设是我省的一项创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首先,在解决城镇建设资金问题上,通过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市场化开发的方式推进旅游小镇建设,探索了新的思路;其次,在推进城乡统筹方面,旅游小镇建设对于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推动农民变市民,通过培育产业方式推进城乡统筹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第三,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引导人们到农村旅游,提供了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载体;第四,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农村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子,是非常好的尝试。近年来,我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方针,积极推进各具风格、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建设,探索城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受到了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的充分肯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腾冲县和顺镇被评为“年度中国第一魅力名镇”,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被评为“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剑川县沙溪镇的寺登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丽江束河古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村发展成为全国人居环境最佳魅力名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从年的800元跃升到年的近5000元。
五是产业培育取得新成效。各地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支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如楚雄市着力培育天然药业、矿冶、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云县、通海县积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红塔区突出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注重发展矿冶钢铁、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宣威、富源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安宁市被评为西部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先进城市,腾冲、香格里拉及丽江古城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这些举措极大地活跃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六是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高。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各地高度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交通、通信、给排水、无障碍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有效解决了过去普遍存在的城镇供水不足、交通不便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初步预计,2003年至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约增加5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约提高9.6%,综合供水能力约增加103万吨/日,用水普及率约增加7%。积极整合存量资源,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各自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对乱搭乱建、违章建设、占道经营等问题进行了清理整顿,公共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回顾这些年来我省城镇建设的实践,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高度重视并强化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了现代新、大理、曲靖、玉溪、蒙自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还分别召开了每年一次的新建设调研会、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座谈会和加快县城建设工作会等一系列会议。这些会议为我省城乡建设统一了思路、明确了目标、鼓舞了信心,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镇发展。同时,省人民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和加快县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为全省城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政策保障。
二是科学确立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现代新,滇中、滇东、滇西和滇南4个区域中心城市,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县城,边境口岸城镇,小城镇和中心集镇等6个层次的城镇建设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大中小并举、空间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这些思路符合我省实际,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许多城镇也能够把握发展规律,找出优势,选准特色,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城镇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注重特色化城镇建设。特色是个性、魅力和竞争力。城镇如果没有特色,就会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失去吸引力。我省许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建设中,注重把握自身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保护和利用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在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上动脑筋、做文章、下工夫。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在建设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特色城镇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四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各地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的路子。如易门县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搞县城建设,打造安易公路绿色生态走廊,近三年来引进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达60多个,投资总额突破40亿元,使“滇中水城”建设初具雏形。通海县采取土地置换方式加大政府性资产盘活力度,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投入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较好地解决了古城保护与建设的矛盾。
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全省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不断进取的结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省城镇建设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高,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城镇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设市城市仅占全国设市城市的2.55%,城镇化水平比全国44.9%的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城镇规模偏小,大城市不强,中小城市不优,小城镇特色不足,农村集镇环境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各大中城市产业布局趋同现象还很普遍,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还不强,全省80%左右的城镇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人口聚集程度不高,经济实力不强,产业优势不突出。三是大多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适应发展需要。四是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经营城镇意识不强,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城镇管理明显滞后于建设。对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明确城乡建设发展的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也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长效促进机制。我们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加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的集聚、辐射和扩散能力,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城镇化水平低、城市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已有特大型城市170多个,而只有一个。作为省会城市,一些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虽然占到了全省的30%以上,但仍处于全国的落后位置。4个区域中心城市还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还较弱,难以承担起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其他城镇在全国的竞争力更弱,位置更低。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推进城镇发展,不断增强全省城镇体系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尽快形成以城带乡、辐射区域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我省作为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建设,可以优化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的基础建设、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城乡功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将促进城乡功能系统和生态系统合理布局,减少城乡居民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降低城乡建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构造环境优美的现代城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把握全局,明确加快城乡建设工作的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管理为保证,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完善功能、技术进步、节约资源的基本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和高效能管理,走质量与速度并重,特色型、节约型、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与管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使全省城乡布局更加合理、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城乡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要按照“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要求,突出重点,做好工作。
——做强大城市。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将城市建设作为拉动区域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促进城乡统筹的切入点,都在积极推进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我们要深入实施“六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着力做强一批竞争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城市,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全省的崛起。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推进新建设的战略思路,积极推进现代新建设,进一步发挥好特大城市的集散功能,带动全省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要加快推进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适度扩大其城市规模的同时,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丰富城市功能,积极培育成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优势领域的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做优中小城市。把中小城市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为目标,加强规划带动,强化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其他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和县级城市,着力在功能完善、基础完备、品位提高上下工夫,积极发展为规模合理、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等城市。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县城建设,坚持合理定位、规划统领、产业支撑、突出特色、完善功能、规范建设的原则,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建设方式,提高建设质量,以县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特农村集镇。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各具魅力、内涵丰富的特色小镇,不断扩大乡(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继续抓好旅游小镇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其他类型的特色城镇。比如利用农村传统手工业基础,形成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的传统商品加工小镇;挖掘各地种类多、产品特的优质农产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特色农业小镇;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较大、辐射较广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及专业批发市场,并以市场为依托建设商贸小镇;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大通道”建设为契机,建设好边境口岸乡(镇);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在城郊环境优美、人口密度较低、空气清新的地方建设生态园林小镇;在拥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建设历史文化名镇。
——做美广大乡村。要更加重视乡村建设,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房屋建筑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在政府引导与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完善村庄交通、文体、环境卫生等基本公共设施,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村庄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绿化、美化、净化等工作,着力解决好农村普遍存在的行路难、吃水难、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有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乡村建设一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划,二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三要重视住房质量,确保抗震保平安。
三、突出重点,全面加快城乡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整体水平,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规划编制,发挥好规划的统领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的编制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引领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城乡建设发展的“龙头”。规划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最长远的效益。各地要始终把规划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全面加强规划工作。这里,我主要强调三点:
一要尽快完善城镇规划体系。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突出规划是法的思想,规划权要高度集中,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约束力,纳入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贯彻于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落实。要根据我省“六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要求,加快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完善。要尽快完成滇中城市群规划编制,加快编制滇西、滇东北、滇东南、滇南等城市群规划和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充分发挥区域性城市规划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区域性规划要做到布点科学合理,能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城乡地域与空间、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要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修编。要适应各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做好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要强化各项规划的相互衔接,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深度,扩大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面,解决好跨行政区划的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指导城镇健康发展。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规划修编中,要重视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工作,通过统筹规划,解决好城乡结合部建设和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
三要及时开展编制村镇建设规划的工作。要加快推进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小城镇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发展、居民点建设、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农村人口、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和公共设施布局。尽快编制全省村镇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村镇建设和农村民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乡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放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中综合部署,按照土地集约、人口集聚、产业集中的要求,解决好村镇科学布点和功能定位的问题。
(二)抓基础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和谐城镇的重要条件,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强。
一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城市路网改造、通信、能源、给排水、防灾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以充足安全为目标的供水和能源供给系统,以“数字化城市”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系统,以抗震、排涝为中心的防灾系统,以地下管网布设为主导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统筹,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载体能力与服务水平。
二要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规划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公共服务设施。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注意整合存量资源,不断完善和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提高运营效率,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
三要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山体、水面、湿地和森林植被,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园林城市、环保城市。要严格绿线管制,强化污染防治,全面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认真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建设。要重视建设规模适宜的可供市民休闲的城市公园、城市园林,创造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要针对城乡环境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以旧城区、城中村、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区公路及铁路沿线、村容镇貌等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改善城乡面貌。
(三)抓污染治理,建设优美的城乡环境
今天下午,省人民政府将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年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标责任书。加大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还有90多个县没有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垃圾简单堆放、填埋,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改变这一状况,省人民政府已提出明确要求,2012年前县级以上城镇都要建成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为推动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省人民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还形成了《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年)》和《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并决定省级财政从年起至2012年,每年安排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资金5亿元,专项用于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因价格因素导致投资方不能取得合理投资回报的补助、设施租赁费补助以及项目建设补助。同时,将逐步采取在各州(市)组建水务投资公司,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水务工作的统一管理;适当提高城镇污水处理价格标准等一些重大措施。各州(市)人民政府要按照与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建设目标责任书,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大胆探索,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抓产业培育,夯实城乡发展的动力
产业是城乡发展的支撑。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乡的结构、功能和品质,决定着城乡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我们要坚持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城乡经济。
一要优化城乡产业布局。要根据各地资源、区位等基础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选准重点,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中城市要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加快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会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健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小城市和重点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要以产业集聚带动城乡发展。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完善城乡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工业用地,规划建设好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地区产业协作,认真构筑符合本地实际的支柱产业,培育做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着力构建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壮大城乡经济实力。
三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要切实把非公经济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积极鼓励、引导、支持非公企业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努力形成一批专业化、科技型骨干企业。要按照“非禁即入,非限即放”的要求,降低创办门槛,拓宽发展领域,落实扶持措施,完善社会服务,保护合法权益,进一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以非公经济发展搞活城乡经济,推动区域发展。
(五)抓综合管理,实现城乡建设良性发展
创造美好的城镇和乡村,不仅要靠建设,更要靠管理。规范高效的管理,是推动城乡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城乡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按照规划权高度集中、加强管控,建设权分级负责、共同承担,管理权下放基层、落实到人的思路,全面加强城镇管理工作。
一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随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启动,建设部已经改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虽然只是多了五个字,却意义深远。它意味着新的建设部门的职责将更加重要,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城乡建设规划统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城乡”二字,是建设部门管理职能转变的一个显著标志。虽然我省的机构改革方案还在编制之中,但建设部门从现在起就要改变工作思路,树立起“大建设”概念,加快村镇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对接,强化城乡综合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要加大城乡建设管理力度。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统筹协调、合理分工、重心下移、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反应快速、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运转高效的城乡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对城镇新建项目工程质量和建筑施工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安全有效运营。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城镇管理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搞好市容市貌管理。加强村镇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做到按规划选址、按图纸施工、按要求验收,彻底改变村镇建设不规划、不设计、不验收的现象。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依法实行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加强通用图设计,满足农村住房建设施工需求。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素质。
三要创新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方式。对于城市公共交通、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具有稳定收入的公用事业和社会公益性项目,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建立和完善特许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实行“产权管理、资本运营”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和规模,逐步改变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促进行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更新城乡管理观念,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来管理城乡,加速城乡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乡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要抓好节约型城乡建设。要认真落实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建设主体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职责,强化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监管。加强建筑节能材料、设备、技术的研发,注重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合理发展。加大城市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进城市节水,建立科学的水价制度,形成有利于节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中水回用政策,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使再生水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六)抓文化挖掘,丰富城乡发展的内涵和品位
鲜明的文化特征是城市发展的脊梁和灵魂。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今天,一个地方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我省的城乡发展要特别重视文化,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特色。
一要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来指导城乡建设。目前,我们不少地方的城镇建设就象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格调单一,风格趋同,这是缺少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将独特的文化融进城乡建设的方方面面,做到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增强文化意识,加速文化与城乡的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城乡承载文化,以文化丰富城乡内涵,把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精粹紧密结合起来,铸就丰富多彩的城乡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个性。
二要保护和利用好城乡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祖先创造和留下来的巨大财富,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建设好具有历史文化品位的景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我们推进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就是把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挖掘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文化古迹的挖掘、整理和展示,一方面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
三要认真挖掘和塑造城乡建筑文化。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一个地方文化风貌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呈现。在城乡建设中,要广泛听取和认真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找准优势和特色,充分把握城乡建设的总体轮廓。对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符号等进行仔细推敲,科学设计,认真建设,塑造既能折射地方文化,又能彰显时代特征,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筑形象。
(七)抓机制创新,提供城乡建设的动力
当前,我省城乡建设投资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既有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融资渠道不够宽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大胆改革,寻求新的出路。
一要完善城乡建设投融资机制。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与市场化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多元融资平台,财政资金是城乡建设投资的稳定来源,但我省财力有限,仅靠财政是不行的。要把盘活资产作为扩大城乡建设投资的重要途径,把引入市场机制作为城乡建设投资渠道的着力点,把依法监管作为提高城乡建设投资效益的根本保证,努力建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城乡建设投融资机制。
二要加快培育新型投融资主体。充分利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资产和政府投入的资金,以州(市)为重点,发展一批城乡建设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开展资本运作,为城乡建设筹集资金。要充分发挥省内外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融资优势,鼓励和引导这些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大项目投资公司,参与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这些企业培育成城乡建设投融资的新型主体。
三要多渠道开辟城乡建设资金来源。从城乡建设资金来源结构看,信贷资金仍将是城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城乡建设投资主体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发既符合城乡建设需要又能为金融机构提供赢利空间的金融创新产品。要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对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城建公司,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注入优质资产,提高经营效益,加快上市步伐,力争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上有所突破。要积极利用债券市场,鼓励信誉高、效益好的城建企业发行建设债券。
(八)抓民生改善,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造福百姓,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抓好事关民生的实事,努力使城乡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一要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关于廉租住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去年省人民政府已经作了专门部署,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在这里,我再强调一点,就是要抓紧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资金不落实,就不可能完成今年8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任务,也就不能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的规定,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全部用于建设或收购廉租住房;确保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比例不低于10%。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建设厅要及时拨付省级配套资金,同时做好国家对西部地区补助资金的争取工作。
二要重视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需求。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农民工没有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这部分群体成为最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群体之一。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在这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建设了20多万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青岛黄岛区、崂山区正在逐步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莱芜市对工作满3年的农民工发放廉租房补贴。我省也要结合实际,逐步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让在城市里辛勤工作的农民工,共享城市住房保障的阳光。
三要全面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科学防震、主动减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民心工程,也是今年省人民政府确定的20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省人民政府计划每年投入5个亿,4年共投入资金20亿元,分批分期对农村民居进行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力争到年完成100万户的建设任务;到年,全省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以上烈度地震的能力。对此,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这项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细化建设方案,加强技术指导,全面推进工程建设。
四、提供保障,确保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城乡建设能否在新的起点上再上新台阶,关键在于坚强的领导,精心的组织,务实的作风和有力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城乡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进一步发挥好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解决好事关全省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的重大发展问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城乡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城乡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抓专项、解难题、破瓶颈的要求,加强协作配合。建设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统筹抓好城乡建设的各项工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制定加快城乡建设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加快城乡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为城乡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加快城乡建设,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预算中明确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城乡规划编制和城乡建设。要统筹全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使用,保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各种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城建规费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城镇土地收益也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化城乡建设投资结构,集中财力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三)完善政策,为城乡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是城乡建设工作中必须始终重视抓好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总体上要把握好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土地的宏观调控政策。二是基本农田这根红线不能突破。三是保护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四是发挥优势和潜力,多利用荒山荒坡荒地搞开发建设。五是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规划管理与征用管理相结合,占用管理与租用管理相结合的建设项目用地新模式。同时,政府要控制住土地一级市场,经营性土地要坚持实行招拍挂。六是对土地征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政府要及时出面协调处理好,决不能引发大的矛盾纠纷。在遵守好这些用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积极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新机制。
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镇化战略,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期2天的全省城乡建设工作现场会就要结束了。这是我省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大力推进全省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而召开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标志着我省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实地参观考察了玉溪市红塔区出水口生态公园、聂耳文化广场和红河州建水县旧城改造、蒙自县文化中心、新天地步行街、垃圾处理场等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情况,亲身体验和感受了两州市在推进城乡建设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和新变化。红河州、玉溪市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全面介绍了2州市推进城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市、曲靖市、丽江市、楚雄州和大理市、景洪市、瑞丽市、腾冲县、富宁县等县(市、区)以及官渡区官渡镇、新平县戛洒镇、大理市喜洲镇等也对当地的城乡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向大会提供了书面交流材料。各地推进城乡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光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光荣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城乡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全面总结了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城乡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光荣同志的讲话,总揽全局、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推进新时期全省城乡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经过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是一次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务实高效、成果显著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会议。下面,我就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这次会议文件材料较多,内容十分丰富。会议出台了《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和《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同时对省人民政府拟制定出台的《关于又好又快推进城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全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此外,在会议讨论中,与会代表特别是各州(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实际,畅所欲言,重点就学习贯彻光荣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将充分吸纳与会同志在讨论中提出的建议,抓紧修改完善并正式出台2个《意见》,用于指导全省城乡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好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抓紧研究,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制定有效措施,层层抓好落实。
第二,要抓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规划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城乡建设和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当前,我省城乡规划不全面、不系统、不合理和不完善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不容忽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认真贯彻落实光荣省长的讲话精神,坚持规划先行、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在认真研究总结我省“六个层次”城镇建设中不同类型规划问题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做好我省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科学指导城乡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抓紧启动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更好地指导全省城镇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工作,同时抓紧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快现代新建设步伐。三是在尽快完成滇中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加快滇西、滇东北、滇东南、滇南等城市群规划和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区域性城市规划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四是抓紧开展县级以上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适应发展需要的可以不动,继续执行,对已不适应发展的要及时修订。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五是抓紧边境口岸城镇、旅游小镇等各类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有条件的小城镇要探索性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六是积极开展试点,适时启动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七是积极探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新机制和新路径,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广泛运用行政的、市场的、社会的力量,大力推动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三,要抓好城乡的各项建设。城乡建设的实质是为经济社会构建发展载体,为城乡居民创造生活空间。一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文明城乡的重要标志。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强城镇道路、通信、能源、供排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二是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区域服务机构调整搬迁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城乡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立起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自然景观的恢复保护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的城镇绿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对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提升、推广和重要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修复,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建筑风格,挖掘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镇建设的特色。五是培育产业支撑。要结合当地实际,培植特色产业,研究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为城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要抓好城乡管理工作。城乡建设工作,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城乡管理与民生息息相关,具有“多、杂、细、碎”等特点。要牢固树立建管并重观念,下大力气抓好管理工作,着力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环境。一是严格市容管理,搞好市容市貌整治和绿化美化建设,努力营造整洁、有序、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的脏、乱、差治理。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供气、废物处理等各行业的应急预警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加快推进“数字化城镇”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四是加强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税费收入的征缴、使用和管理,确保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
第五,要抓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运营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配套,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水平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省还有90多个县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对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全省的垃圾处理场不到40个,许多县城的垃圾处理场不符合规格,简单填埋,影响地下水和周边环境。为切实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了全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五年规划,并将出台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的《意见》。今天,省人民政府还将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抓紧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一是明确任务。到2012年,全省各县(市、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有合格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设施,污水收集率平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增化学需氧量(COD)的削减量达到相应标准,再生水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搞好资本运作。目前,省和国家的补助,只能解决1/4左右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为更好的推动资本运作,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也应配套部分资金,努力使各级人民政府的投资达到30%左右或以上。资本运作要以州、市为单位搭建投融资平台,并且按照“肥瘦结合”的原则,将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捆绑,实施统一招商或由现有企业建设和经营,通过规模效益和行业互补效应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条件具备的地区,也可以县为单位组建投融资平台。三是政府规划,各级支持。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2个5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抓紧完成好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审批,把国家、省、州(市)和县(市、区)配套的资金作为资本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推动。另外,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四是理顺价格,适当照顾。省人民政府的意见初步确定,年内各州(市)可将污水处理价格提高至0.8元/吨,今后逐年提高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各地要把握好时机,加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改革方案,既要确保不对价格指数产生大的影响,又要保障运营企业的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对困难企业和群众的补助、减免,逐步理顺价格机制。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在即将下发的两个《意见》中,特别强调这项工作的责任在州(市),县(市、区)的责任就是在州(市)的安排下抓好落实,提供服务,保证配套。
第六,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按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应我省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城乡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进一步提高投融资能力,推进市场化进程,有效破解筹融资难这一发展瓶颈和难题。一是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要把城市看成一种资产,把城建当作一种产业,凡有回报的城市建设项目均可推向市场。要根据“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企业愿意投资的,就放手让企业去经营;能引进外资的,就大胆地吸引外商来投资。要敢于拿盈利项目招商,敢于把优质资产变现,敢于多方融资经营,逐步开放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市场,实现城市建设从单一投入向多方投入,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企业投入为主转变。二是建立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本运作水平。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OT(建设—运营—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运用TOT(转让—运营—转让)等方式,将现有市政公用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整体或部分转让,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三是深入推进公用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搭建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推行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垃圾经营管理一体化,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跨区域经营专业化集团,大力扶持具备条件的水务公司、垃圾处理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资产和政府投入的资金,发展各类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搭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四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制度,通过按规划、分步骤审批供地,集中行政资源、分步分片招商搞建设等办法来推动城乡规划的实施,让政府在土地出让中受益,更好地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
第七,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城乡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省直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服从大局,相互协调,积极破除各种体制性障碍,研究制定加快城乡建设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加快城乡建设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把城乡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特别要强调的是,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予以推进落实。各州(市)的州(市)长作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各县(市、区)的县(市、区)长作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目标责任书所确定的项目推进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和投产运营。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州(市),省人民政府将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严重滞后,不能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要按照省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的要求,通报批评直至问责。
做好新形势下的城乡建设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全省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 上一篇:市支持生猪产业链情况汇报提纲
- 下一篇:市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报告提纲
精品范文
10领导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