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工业兴市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03-01 10:25:00
导语:市委书记工业兴市大会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提高认识。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力度。推进工业兴市,关键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工业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
推进工业兴市,是贯彻“5.31”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江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牵引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发展工业经济,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进工业兴市,是应对“入世”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市一些产业和产品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没有强大工业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没有强大工业的城市难以应对WTO的挑战。我市工业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是杭州的比较优势之一。我们要立足产业优势,抢抓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进攻型”战略,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优势骨干企业、拳头名牌产品,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使“杭州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进军国际市场的“主打产品”之一,成为提升我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
推进工业兴市,是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市第九次党代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然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力、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经济保领先的重要保障、构筑大都市的物质基础。上半年,我市工业增长拉动GDP约4.1个百分点,“三分天下有其一”。随着工业经济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工业对我市经济的贡献还将增大。即便在美国这样的后工业化国家,虽然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很高,但制造业对C,DP的直接贡献始终大于20%,拉动其他产业30%,拉高增长率40%。杭州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面临着完成工业化、推进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没有工业化,大都市就失去了支撑,信息化就失去了依托,观代化就失去了动力。
推进工业兴市,是促进充分就业的内在要求。现代化既要关注GDP,也要关注失业率。促进充分就业,是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市就业形势严峻。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市型工业,就业容量大、劳动力转岗适应快,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目前杭州女装产业年产值50亿元,吸纳劳动力10万人,如果其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就能为2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我市要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推进工业兴市,是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7.6%,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但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仍处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的较低增长期。1978—1995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18.8%,而1996—2001年只增长6—9%。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市工业化进程不快,城市化推进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隐性失业严重,增收致富乏门。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中来,加快农村到城市、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二、明确目标。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推进工业兴市,必须立足产业优势,适应“入世”形势,把握发展大势,明确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总的要求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市属工业和县(市)区工业两个“两手抓”,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工业成为杭州大都市产业的重要支撑,使杭州成为浙江工业发展的龙头,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基地。具体目标是:
——确保“一高一领先”。工业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保持领先全省各市,实现五年翻番。
——实施“扶优扶强工程”。5年内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的“工业航母”,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25家以上年销售
收入超15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3年内新增上市公司10家,实现我市上市公司总量翻一番达20家。
——建好两大工业区。加快江东、临平工业区建设步伐,确保5年内初具规模。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一区多园多点”建设,形成以两大工业区为新增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支撑、区县(市)科技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园区网络体系。
——实现“三年倍增”。在实现个私经济、招商引资、技改投入3个“三年倍增”(2001—2003年)目标基础上,确保2004—2006年3年间,上述3项指标再翻一番。
三、营造氛围。推进工业兴市,必须坚持目标拉动、精神推动、责任驱动,营造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真正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工业兴市立县强区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加快工业发展上来,形成合力,催生动力,激发活力。今年以来,萧山区围绕“工业冲千亿”、技改投入80亿目标,大力弘扬“四千”(想出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不怕千辛万苦、走过千山万水)、“四抢”(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水船、抢进快车道)、“四敢”(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精神,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他们抓工业的思路、力度、举措和精神状态,很值得各地学习借鉴。要继续深化“县区学萧山、乡镇学分水”活动,坚持用大目标、大思路、大手笔、大举措凝聚人、激励人,鼓舞士气,增强斗志。要继续发扬市四套班子合力抓两个文明建设的好传统、好做法,并把它延伸到发展工业中去,建立健全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工业企业制度,明确分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合力兴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工作机制。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工业兴市立县强区的重大意义,宣传发展工业的先进典型,宣传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
四、落实政策。这次出台的6个政策意见,对工业的扶持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对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奖励力度之大、奖金额之高,是我市改革开放23年来前所未有的,许多方面都有新突破,都有很高的“含金量”。比如,在扶优扶强方面,规定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当年实发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应纳税所得额增长幅度的,可按实际发放数准予税前扣除;大企业引进人才可向市政府申请经济适用房;对年销售收入超100亿、60亿、30亿、15亿元的大企业,且对地方财政贡献水平年均增长不低于10%的,达标当年由市政府给予相当于年销售收入万分之一的重奖;大企业工业园当年比上年(最高年份)新增的地方财政所得部分,通过财政转移方式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杭州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年内由市财政筹措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工业企业及其经营者。在培育上市公司方面,规定含国有资产的企业,在股份公司设立时,可从近3年国有资产净增值部分中划出不高于35%作为股份,奖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历年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所形成的“国家扶持资金”,归原企业全体股东所有。在支持技术改造方面,规定“十五”期间我市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工业性项目投资,支持方式由贷款贴息改为对技改项目的资助和奖励,资助资金按每年实际完成的技术改造投资额计算,最高资助额可达投资总额的8%,最高奖励额可达100万元;资助和奖励范围扩大到全市,包括萧山、余杭区和5县(市)工业企业技改项目。在鼓励市属工业企业搬迁方面,决定建立杭州市工业企业搬迁启动专项资金。规定搬迁企业土地拍卖所得的45%,首先归还改制企业已进总资产的土地开发费;如不足以解决企业搬迁成本的,经批准不足部分可在土地招标拍卖成交价的级差地租中列支;仍不足的,经市政府同意在专项资金中安排补助。等等。出台这些政策意见,市委、市政府是经过慎重研究、下了很大决心的,市财政等部门也相应增加了负担。市委、市政府认为,出台这些政策意见是必需的,这既有利于杭州工业的发展,又有利于涵养税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抓好政策意见的贯彻执行,严格掌握标准,自觉接受监督,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做大做强、争取上市、争先创优、加快改革、主动搬迁的积极性,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五、扶优扶强。5年内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的“工业航母”,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2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3年内新增上市公司10家,实现我市上市公司总量翻一番达20家。这是我市实施扶优扶强工程,打造“工业航母”,实现“工业兴市”的重中之重。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继续深化改革,狠抓技术创新和扩大开放,通过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船出海,推进产学研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借用外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档次,走出一条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新路子。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要抢抓“入世”先发效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积极开展境外生产、研发和销售,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全市各工业企业特别是被列入首批扶持名单的26家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认真学习政策,深入研究政策,吃透精神,把握实质,并成立专门班子负责用足用好用活相关政策。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好中选优,有进有出,把有限的政策用在刀刃上。要把扶优扶强与市区工业布局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要精心指导上市公司搞好资本扩张和资产重组,为各类拟上市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特别要发挥我市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的优势,千方百计帮助更多民营科技型企业上市,做大做强“杭州板块”。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结合,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家选拔、任用、奖惩机制,让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年轻企业家脱颖而出,培育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家,挑起“工业兴市”重担。
六、树立典型。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典型引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盘,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抓好经济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县区学萧山、乡镇学分水”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加大宣传等办法,在全市形成了工业兴市立县强区的浓厚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天的大会上,市委、市政府重奖了冯根生、宗庆后、鲁冠球3位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是我市工业战线的“三面红旗”。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榜样,旗帜就是动力。重奖3位优秀企业家,是对他们的贡献、地位和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全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家的褒奖。物质奖励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在全社会激活“创业、拼搏、争先”的时代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学习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向3位优秀企业家学习,学什么?一要学习“奋斗十年添个零”的创业精神。这句话虽朴实,但集中反映了企业家不怕苦字当头、不怕流血流汗、不怕艰难险阻,“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业品质。事非经历不知难。这3位企业家,一个出身农民、从铁匠铺干起,一个出身学徒、从搭茅草棚起家,一个出身教师、从踩三轮车起步,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磕磕碰碰中,正是那种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撑着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迈过一道又一道险坎,带领广大职工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二要学习“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拼搏精神。这也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企业不倒,就必须时刻准备勇往直前,时刻准备顽强拼搏。这3家企业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无论企业处在顺境还是逆境,3位企业家都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着那股闯、那股“冒”的精神,永不满足于“守摊子”,永不停步于已有成绩,以百折不挠的斗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克难攻坚的勇气,敏锐把握住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变化的脉搏,果断抢抓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次机遇,做到改革不停步、创新不停步、发展不停步。三要学习“敢立潮头当老大”的争先精神。市场如战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力争上游,做强做大,才能自如应对挑战。多年来,3位企业家始终保持“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一流、当龙头”的争先精神,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拓展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敢向高的攀、跟强的比、同勇的争、与快者赛,使3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厮杀拼打中最终胜出,成为在各自行业的“排头兵”、“领头雁”。人要有一点精神,民族要有一点精神,发展经济也要有一点精神。3位企业家身上闪现的创业、拼搏、争先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值得学习借鉴。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干任何事情就能无往而不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弘扬这种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做创业、拼搏、争先的表率,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工业兴市目标而努力工作。
七、加强领导。“工业兴市”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工业兴市这个重点,以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为载体,深化“工业企业服务月”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断改进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在推进“工业兴市”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工业兴市,要从市属工业抓起。当前,市属工业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必须力争在几项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一要抓好江东、临平两大工业区建设,为有序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优化市区工业布局,加快我市工业新一轮发展打好基础。二要确保市属工业体制改革到位。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发展、讲稳定,市、区县(市)联动,上下形成合力,积极稳妥地做好部分市属企业属地管理工作,理顺国资营运监管体制,确保国资保值增值。三要解决好改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一揽子”处理好工龄置换、负资产转制、企业门诊社会化管理等“老大难”问题,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动力。13个区、县(市)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一两个事关工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克难攻坚,以新的突破推动新的发展。总之,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认识,不懈努力,确保“工业兴市”目标顺利实现,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奠定坚实基础。
- 上一篇: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下一篇:市委扩大会议暨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