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工业立市 协调推进四大战略
时间:2022-09-30 11:57:00
导语:围绕工业立市 协调推进四大战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大指出,世纪头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提出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这个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创造性地加快经济发展,走出符合桐乡实际的发展新路子。今年年初桐乡市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今后年推进桐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业立市、开放带动、城市化、科教兴市”四大战略。这四大战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关联,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主线,协调推进。
确立工业立市主线
把工业立市作为主体战略来抓
在全市国民经济构成中,桐乡的工业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超过,处于主体地位,工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加快桐乡新一轮发展,从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仍然要依靠以工业为主体的快速增长带动大发展。因此,必须确立工业立市的工作主线,把工业立市作为主体战略来抓,实现工业经济扩容、提速、增效,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一是狠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当前,抓工业经济从根本上讲就是抓园区经济。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园区、企业工业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等四类园区的分类指导和优化整合,向园区板块规模化、产业特色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方向发展,增强园区集聚力。二是狠抓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生产性投入的支持和奖励。推进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狠抓民营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民营经济是我们的体制优势,要进一步把民营经济做大做活做强。坚持量质并举,扶优扶强,推动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造就“由小变大、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一定数量的大集团、“小型巨人”和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群体竞相发展的喜人景象。
发挥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
把开放带动作为龙头战略来抓
外来资源、外在市场等外源性力量,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开放带动是四大战略中的龙头战略。近年来,桐乡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为桐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地处上海南翼的桐乡来说,接受上海辐射受益匪浅。切实用好区位优势,主动接轨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努力把桐乡建设成为环杭州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为主体,做好“引进来”文章,瞄准和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提升桐乡产业层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全社会都应增强服务观念,结合政府职能和机制的转变,切实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共同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以一流的软硬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推进开放型经济超常规发展。
发挥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把城市化作为基础战略来抓
工业发展的环境、资源等很多关键要素集中在城市,工业发展离不开城市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推进新一轮发展必须发挥好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把城市化作为四大战略中的基础战略来抓,尽快把桐乡建设成为投资的乐园、居住的天堂。要继续加快城市建设。坚持走投资、建设、经营多元化的路子,用年时间,使城市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把桐乡建设成为上海南翼的工业重镇、现代化的工贸型中等城市。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打造“生态桐乡”,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强化和弘扬城市个性,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用好运河等河道景观,展现江南水乡一流的怡人水景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桐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互补格局。依托以中国濮院羊毛衫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群的强大集散功能,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打造现代物流基地;依托以乌镇古镇景区为中心的景点网络优势,打造旅游休闲基地。以此优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发挥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把科教兴市作为助推战略来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在新一轮发展中,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工业,推动工业经济不断增强竞争力,将是我们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此,我们将科教兴市战略作为四大战略中的助推战略来抓。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面向现代化,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术培训和老年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整座城市到处充满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人才引进“柔性机制”,注重引进和培养经营、管理、营销人才,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人才、风险投资与经营人才,加强科技工作者、企业经营管理者、产业工人三支队伍建设,努力构筑人才新高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
- 下一篇: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