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工作讲话

时间:2022-03-10 01:32:00

导语:计算机审计工作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计算机审计工作讲话

召开特派办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座谈会很不容易,同志们反映搞计算机工作的总也聚不到一起。最近两年我们把地方审计机关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中心主任们召集起来开过几次会,因为地方金审工程的起步总体上讲比审计署晚,地方审计机关拿到资金后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我们重点抓了抓,统一了认识,现在看比较整齐了,和谐一点儿了,成效还比较明显。

计算中心几位主任一直想就特派办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召开一次会,可是金审工程二期的事情一直没有一个大致的定论,拖了许久没有开起来。特派办的计算机审计工作也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听听大家的反映、集中地讨论一些问题还是必要的,将来如果有机会、有条件,希望署机关和特派办还是要多交流交流。很多特派办做得非常好,比如刘汝焯特派员老给外单位讲,今后也可以给自己人讲一讲,我们应该给他、给搞得好的特派办提供一个讲台。所以今天这个座谈会尽管晚了一些,但还是非常必要。

近十年来,特派办的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工作成绩相当突出,取得的成果相当丰厚。李审计长讲之所以这两年审计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或者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信息化建设。客观地分析一下,尽管很多工作是由署机关业务司组织,但工作是特派办具体做的,是他们运用先进的方法,在金融、社保、投资、农业等审计领域,发现了许多重大问题,所以才有社会各界的专家、群众、老百姓,每每见到我们伸大拇指,说审计这两年搞得不错。当然也听到个别人说,你们审计这两年出了风头了,说得不好听,那肯定是触及到了他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们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这些成果的取得,与特派办运用信息化手段是分不开的。

特派办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近几年也出了不少成果,宏观方面有审计方式的探讨,技术上有多维分析、信息化条件下的舞弊特征发现,很多特派办出了案例集。最近我们正在总结审前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经验,草拟指南或者准则,这些经验大多数来自于特派办实践。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探索,为我们规划金审工程二期,建立准则体系和标准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经验。

特派办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成绩不在这里详细总结了,先说一下我看到的不足。

第一个不足就是各个特派办计算机审计工作发展不均衡。从各个特派办给审计署报送的相关资料看,无论是形成经验的频率,取得成果的频率,还是报送材料的频率,不均衡,甚至可以说差距很大,而且这个差距还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做得好的特派办是突飞猛进,做得差的可能是原地踏步,有的还退步了。实际上审计署对大家的要求是一样的,本来不应当差得太多。通过我们做一些工作,有的单位有一些起色,可是还有一些特派办比较被动,向前追赶的时候不是很得法。

第二个不足是与自己的条件和环境相比,有的特派办计算机审计工作水平不高。跟地方审计机关相比,按照特派办现在的技术、人员素质、设备,基本上都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成果与条件环境不成正比。过去李审计长表扬过湖北省老河口市审计局不买汽车买电脑,作为特派办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有的特派办在计算机审计方面比较被动,有条件、有环境却看不到成果,这就不对了。我想即使冲着抓大案要案、考核拿分,计算机审计工作也应该冲上去,因为很多大案要案是用计算机手段查出来的,不用计算机查不出来了。

第三个不足是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偏低。就是说在运用计算机手段、信息化手段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遇到事情觉得计算机可能好使,试一试,还真出成果了!这种情况不少。但是从报上来的成果看,零敲碎打的多,成体系的少。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特派办。

第四个不足是安全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在安全问题上尽管这几年特派办没有出大问题,但是丢电脑、丢硬盘的事情有,事后大家都讲里面没有国家秘密,但风险不言而喻。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比如拿着装满数据的硬盘坐着火车、飞机到处跑,有的特派员就质问我们,说这不会出事吗?现在审计署与特派办、省厅之间的保密宽带网通了,我们也曾经提出过要用信息化手段来传输,但是确实做得不到位。最近英国税务及海关总署应英国审计署的要求提供数据,相关人员没有按规定将包裹挂号注册就随意寄出两张数据光盘,结果给弄丢了,2500万人的敏感信息面临风险,英国税务及海关总署署长引咎辞职。这种事情别发生在我们中间啊!

着眼于未来,特派办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更上一层楼。总的讲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参与金审工程的建设,二是应用金审工程的建设成果。针对这两个方面,我给大家提以下建议。

第一,根据统一规划,参与金审工程的建设。

金审工程二期做什么,特派办要承担什么任务,讲清楚这两件事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周主任给大家都讲了。千万别把金审工程的建设当作审计署信息办、计算中心一家的事,他们不过是这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工作要靠大家共同做。特派办是金审工程建设的一支主力军,要按照统一规划,积极参与金审工程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我们要统一领导,周密计划,协调配合,平衡发展,大家一起走,要和谐、可持续。

这里请各位分管特派员和计算机处处长特别注意的是金审工程二期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数据中心建设。李审计长多次强调,审计以前一定要充分地进行分析,从纵向的、横向的,历史的、现在的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住大趋势,关注大的波动,锁定重要的线索。这么做如果没有历史的数据,很难做到。就像分析股市一样,要投资某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不看它的历史数据,一定要吃亏的。审计应当是一样的,没有历史数据不行。可是,我们过去审计中获得的数据现在放在哪?审计完了留了多少、扔了多少?如果以后的审计需要这些数据,上哪去找?能否找得到?各位心里明白,不容乐观。特派办是数据中心的使用者,从数据的规划到数据的收集,从数据的存储到数据的使用,特派办是主体。现在经贸审计已经把53家中管企业相对固定给了18个办,责任相应就落在每一个特派办了,你必须关注你负责的那些企业的数据,将来数据中心建成了,53家中管企业数据都应当在审计署的数据中心,数据肯定是你们来提供来使用,所以从一开始,特派办就是数据中心重要的建设者、参与者。

建设金审工程二期,最重要的目标是数据共享,工作思路不能还停止在手工阶段,必须得超前。现在各行各业数据集中的趋势很明显,这为数据的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一个企业的数据并不是只有负责审计它的特派办在用,很有可能其他特派办、其他审计项目也要用。如果余效明副审计长要用,不能再让她18个办跑一遍,她要通过审计署数据中心看53家中管企业的数据。数据中心将来也是各特派办的审计现场。跟其他行业一样,数据集中管理是大方向、大趋势,这是信息共享的要求。我们设想,不管是业务司统一组织的项目,还是特派办自己选定的项目,要打大规模的正规战,必须是这个样子,没有别的路子。

在金审工程二期建设中,各个特派办还要继续当好“实验田”,协助审计署开展实验试点工作。所不同的是,“实验田”别只在两三个特派办,18个特派办都有各自的实验试点项目才好。当然,我们要给特派员提供实验的环境、条件,大家也要更加积极。第一批审计业务流程无纸化试点示范单位只有6个特派办,我们还是觉得有一些意外,当时估算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特派办应该参与。

第二,带头推行、创新应用金审工程的建设成果。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在地方推广应用金审工程建设成果的工作,有起色了。很多地方采取了“拿来主义”:审计署开发的我就用。非常信任我们。作为审计署的特派办,更要义不容辞,我们自己开发的东西我们自己一定要率先、强力推行。比如AO,不是说一年有多少项目要使用AO,应该是全部项目都使用,因为AO不仅具有审计能力(有审计能力的、甚至审计功能比AO强的软件有的是),它还是管理在现场的延伸。我们要控制整个管理过程,它能和我们的审计管理系统对接上。将来我们每一个动作完成一次就行了,别重复操作。审计项目的资料,无论是在OA里还是在AO里,只做一遍,归档的时候就自动地归集到一起了,别再归档的时候现扫描。使用AO是管理在现场的一个延伸,大家一定要注重这个功能。有人说我这次审计的单位没有信息化环境,用AO干啥?那就错了,被审计单位的资料即使全都是纸质的,你也照样用,你是管理你自己的审计,这是其他软件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AO有很多毛病,我看有毛病没关系,大家只要提出来并且经过研究是需要改进的,都要通过升级、完善加以解决,所以才有了AO2005和AO20*。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规律,总体上持否定态度、说不好用、不能用的人,基本上是不用AO或者是没有用过AO的人;用过AO的人都说它还可以用,甚至有的还说很好用。我去过一些基层的区县级审计机关,他们也有在AO实例评选中得优秀奖的。我把得奖的同志叫来,我说你说实话,这东西能不能用?因为我自己不会用,也不能只听负责AO开发的人说好,就直接问基层的审计人员。他说能用。人家很谦虚,说用起来觉得还很轻松,所以拿了优秀奖。大家一定要用AO,这是我们的一个成果,而且是金审二期规划要重点发展、完善的内容。

需要强调应用的还有网络设施。2006年审计署与18个特派办、部分省厅宽带联通之后,除了传输公文之外,基本上没走业务类的信息。我们曾经要求金融审计利用这个网试一试大数据量传输,但是在上报数据、切割数据之后还是坐着飞机、火车跑,已有的设施没有利用好。我们的建设成果一定要用起来,不能浪费。还有审计业务流程无纸化的事情,没有列入试点示范单位的特派办,要尝试着做起来,如果心里没有底,可以到第一批试点示范单位去看一看。审计署也要择机作一个总结,请有关单位介绍经验。审计业务流程无纸化也是节能减排的具体体现。

大家在讨论特派办考核办法的时候,有的同志提出应用创新的分值应该加大,这个意见我同意。我们一定要鼓励创造性运用、创新性运用。我们在征集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时就很有感触,审计人员在实践中有很多创新,他们的创新运用甚至是负责AO开发的人所没有想到的。我们还鼓励将其他软件应用在审计工作中。比如投资领域,我们自己目前还没有开发出能够适应投资审计需要的软件,那人家就可以用“广联达”,甚至我们开发出投资审计软件了,人家还用“广联达”,也不是不可以。其他审计领域可以类推。我们不排斥其他软件。也许会有一些误解,说AO普及了,其他的软件是不是就不让用了。今天明确,没有这个说法,也不应该有这个说法。科学就是科学,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办事。但是,无论使用什么软件,最后必须要能被我们的审计管理系统利用,不能让审计人员重复操作。无论是什么软件,审计的信息或者软件所使用的信息不能被别人共享,只存在自己的手里,那是“孤岛”、“烟囱”,金审工程绝对不能再这样做了。信息一定要共享,将来还要跟其他部门共享,跟整个国家电子政务共享,无论有多大困难,要一步一步奔着这个目标去做。金审工程给后人留下的东西一定是可以继续升级换代的,而不是让人一看就要淘汰的,不能再走重复开发的路子了。我们也这样要求地方,花了几千万,自己搞了一个东西,他舍不得扔,我们理解,可以继续用。所以大家应该明确:第一,我们系统之外的软件是可以用的,但要有利于审计,有利于管理;第二,不论你用什么,最后管理信息要共享。这两个原则不能动。

第三,发挥优势,加快建立计算机审计准则体系的步伐。

审计署正在有序进行审计准则的制订工作。计算机审计要在审计准则下面制订具体准则,还要有指南、有实务公告,争取在不长的时间里,把计算机审计准则体系框架逐步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形成、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指南、实务公告这些操作层面的规范就不是十个、八个,要一直做下去,成熟一个做一个。我们现在是以实务公告的方式来,迄今为止发到第7号,马上要发的第8号是审前调查指南。我们之所以采取成熟一个一个的方式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考虑不要离现实太远,将来发展了还可以修订。审前调查指南的起草就是这个思路。本来这个指南署里委托京津冀特派办起草,他们拿出来一个很好的东西,但是到我们这里没有通过,因为他搞的太高深了,一般审计人员学习、应用比较困难,现阶段先弄一个比较浅一点的,大家能接受的,一看一目了然能理解的。于是在京津冀特派办草稿的基础上,计算中心又修改出来一稿,这一稿相对简单易行一些。二是考虑内容不必求全,如果计算机审计所有的操作规则都在一个指南里,这指南就太大了,内容太庞大了,只能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做,先做起来再说,聊胜于无,想得过于全面就迈不出步了。

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一直做下去。因为信息化没边没沿地一直在发展。认准这个趋势,并不妨碍我们抓住当前,尽快开展工作;也不妨碍我们现在做东西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行性。比如审前调查指南按现在排是第8号,过个三五年,大家的工作进步了,规范化程度提高了,觉得这个指南应该修订了,到时候我们发表第48号取代第8号就行了,很简单。

建立计算机审计准则体系框架、制订指南和实务公告的工作,各个特派办也是非得出力不行的,因为你们是参与审计的,知道审前调查应该去调查什么,应该如何地去规范。参与这项工作,可能会占用一些资源,希望特派员从大局出发,从整个审计机关,从整个国家审计的角度出发,大力地支持。

制订指南和实务公告的主要目的,除了规范操作以外,还是为了总结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刘汝焯特派员写过一本书,叫我作个序,我在序里没谈技术问题,谈的是知识问题。现在的计算机审计知识是停留在一种潜在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审计人员的脑子里,这人一走就完了,这个方法、这项技术就没了,就随着这人的退休或调离或者是自然死亡就没了。这些宝贵的知识如果处于隐性的状态,它非常脆弱,一瞬间就会消失,我们有责任把它显性化。比如抓紧写成书,隐性的知识变成了显性的知识,就可以普及,就可以推广,可以留给后人。与写书相比,指南和实务公告更抽象一些,理论上升得更高一些,指导作用更大一些,并且四级审计机关都要用。要抓紧了,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成果,就应该把它定型,把它上升为显性的知识,留下去,让人家去用。

第四,对计算机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开发。

近年来,各个特派办都在积极地探索计算机审计的方法、计算机审计管理的方法,探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每次听大家汇报、与大家在一起讨论,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吸取一些营养。过去,这些好的东西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在金审工程二期中,我们要在科学化的前提下系统地进行研究、总结,开发计算机审计方法。这是交给各位一个非常难的课题。

开发计算机审计方法的任务,不能完全依赖计算中心,依赖某几个人,那是绝对不行的。现在9个业务司管辖了那么多行业,都运用信息化手段,都得开发相应的计算机审计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想出来的,必须是一线的审计干部在实践中去摸索。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初期,是零敲碎打,碰上一个什么问题觉得重要,就开发一个方法、一个模型。现在到了系统地开发的时候了,我觉得有的特派办具备这个能力。比如,社保资金审计,资金的收集,你用什么方法查它?资金的发放,你用什么方法查它?资金的投向,你用什么方法查它?资金的管理,你用什么方法查它?再如企业审计,与其弄一个小模块算固定资产折旧,再弄一个小模块算财务费用,你何苦不从现金一直到固定资产把它系统地整出来?分分工,有的负责现金、银行存款,有的负责往来账目、应收账款,有的负责固定资产或者再建工程,有的负责财务报表,全部审计方法都搞出来,不能想起一出是一出,东一下、西一下。从头到尾的去捋细了,这东西就成了体系了,然后我们把它挂到AO上面,形成AO的行业版,AO的社保版,AO的企业版等等。这是我们给后人留下的财富。

我们有一些特派办条件非常好,人员比较整齐,素质也比较高,可以把年青的审计干部组织一下做这个事。有些审计人员,思想基本固定了,一到单位先要账,拿来哗哗一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拖欠,或者先把单位的会议纪要拿来,看看有没有可疑事项、重大线索,这是惯性思维。新人没有这些陈旧的思想束缚,就要鼓励他们开辟新的事业领地。现在审计署正在进行的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方法体系的研究,社保审计的方法体系是在请地方研究,其他的还没有确定由谁来做,请各特派办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开发。

第五,与时俱进,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队伍的素质要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环境。总的看,特派办人员队伍的素质还是不错的,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的人员占到50%左右。各特派办重视培养计算机审计队伍,这是正确的,如果有了设备,有了软件,结果没人会干活,问题肯定出在队伍的培养上、人才的培训上。

提高队伍素质最关键的还在于特派员,当然包括我们分管的副特派员,取决于这些领导的素质、修养和意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计算机审计的意识。有的特派员就把信息化手段当作一个抓手,他通过这个抓手带动了很多方面的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捷径。一个特派办的队伍怎么带啊?我们当特派员的,尤其是分管信息化的,一定得把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行计算机审计当成一个事儿来干。就像安排工会活动一样,安排一下学习,安排一下培训,安排一下攻关,安排一下开发。即使是一个月安排一次那也不得了,这一年要做好多事。一年办成一件事就不得了。京津冀特派办前两年抓多维分析,去年抓信息化条件下的舞弊特征发现,今年抓非数值型数据的分析,一年就抓一个事,抓出成果了不得,就是突破,就是创新。说: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特派员、分管副特派员对一个特派办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抓这个,就会耽误一个办的年青人。在抓队伍建设方面,特派办比地方审计机关条件要优越得多,有的地方审计机关最年轻的都在40岁以上,提高信息化素质所遇到的困难比我们不知要大多少倍,他想提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是非常困难的。

特派员、分管副特派员要抓好信息化建设,自己也要提高,要学习。天津市审计局这两年信息化水平提高很快,除了三番五次地请京津冀特派办的人去给他们讲课,到特派办学习取经之外,领导带头学是一条重要经验!咱们发的那本厚厚的指导书,人家分管领导就是一页一页看的。他告诉我:自己不看,怎么领导?确实得学习,得熟悉这个工作,领会上面的要求。从现在的状况看,我们的特派员、副特派员,包括助理,像刘汝焯这样的不多,绝大部分人在信息化方面确实是外行,还需要学习,哪怕是科普呢,扫盲呢,也得学。

第六,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争取迈开步子,创出路子。

信息系统审计列入金审工程二期试点的范围,试点也要有人先做起来、动起来。在这方面令我们非常感动的是令狐副审计长。令狐副审计长不是搞审计专业的,从来没接触过什么财务,大部分时间是部门领导、地方领导。这两年他在各地搞调研,感觉信息系统审计十分重要,发展势头很快,超过了我们预见的速度,指示我们要强化这方面的培训。这样一位不具有审计专业背景的领导都有这种感觉,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刚才有位特派员说,在审计中他们发现被审计单位造价软件里头设置的参数就不对,所以这几年的计算都是错误的,这时候审计就得针对它的软件来说话了。其他地方的审计工作中可能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也有体会。我们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因为系统的可信、可靠,是数据审计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最终实现的基本条件,系统产生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完整的我们才能用,否则就跟假账真审是一样的。我觉得有条件的特派办可以把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一种常态,审计的常态,换句话说,作为正常审计程序的一环。每个重大项目的审计,只要背景是信息化的,我们都可以先看看它的信息系统,看看它的系统内的控制。每个特派办先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么一两个人,专家型的,相对固定,不要每次审计都派不同的人去摸索,你这儿还没摸索完呢,人家审计出点了。

关于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列入议事日程,着手准备了。令狐副审计长是审计署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对信息系统审计提出了硬性要求,20*年必须开班,每个特派办应该至少出一人,一个省厅还轮不上一个人,培训的地点在南京审计学院。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的安排和师资,前不久拿出的一个方案,我们觉得还不够科学,不够严谨,还要再深入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比较复杂,我们还不能十分自主地把握它、运用它,现在的案例,基本上都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而不是先看看“泥”怎么样,然后预计“萝卜”长得怎么样。要迈开步子,积极探索,逐步走出一条路子来。

第七,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设施,发挥投资效益。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的各种设施。网络设备要是充分利用了,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办。我在京津冀特派办参加过网上的业务审定会议,在天津市审计局看过网上考试。网上考试还有一个小插曲,廊坊市审计局反映答得全对也是86分,这个事儿天津反映过,是考试软件的问题,而且已经改了。再一查是技术人员部署了老的版本,计算中心王主任跟公司一嚷嚷,当事人被扣了奖金罚了款。你想想,一个廊坊市局都上网考试了,我们特派办还能在网下坐着吗?

还有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今后应该在网上进行,如果不在网上进行,可以说包装、作假就会永远沿袭下去。这个事儿我肯定地讲在座的各位都做过,哪个审计项目参加评选不得重新“整理”一下?如果要求项目必须是用AO做的,按照AO归集的电子档案为样本进行评选,想“整理”一下都不行,因为AO控制的日记底稿是不能改动的。这事儿审计人员有意见,计算中心的技术人员感觉这还是有一点儿小问题,怕约定的过死推广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用,但是行有行规,得按照6号令来,这是法制司的要求,谁想改也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评选的优秀项目含金量会更高。天津市审计局网上培训的考试是18个区县同时在网上开考,自动判分,个别县局局长为了成绩的事找市局王局长说情,王局长说,已经早判完了,不是我们人判的,机器都弄完了,改不了啦。

审计内网网站的建设还要进一步搞好。现在定了一个办法,每年搞评比,还是非常有成效的,至少审计署大多数司局的网页已经改造了一遍,就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单位,新任的领导表态,马上更新。有的司动作很快,人事教育司席司长一到任,先动的就是他的网页。各个特派办的网页,总体上还是不错的,虽说水平高低不一样,但基本上还能符合要求。网页上的内容,红旗飘飘是一块,业务方面的内容要上去,经验交流要增加,只要不涉密,能挂上去的都挂上去,因为别人需要看,特别是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愿意看看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方案是怎么做的,审计报告是怎么写的。我们提倡业务司和特派办的网页要对地方审计机关有指导、学习、交流的作用。

再一个就是利用建成的设施存放电子档案。有不少特派办把过去的纸质档案电子化了,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真正的信息化的做法,是从建立项目开始,用AO去归集,除了领导的手写批示和原始证据,审计生成的文档不能再搞扫描。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该归档的都已经输进去了,项目完成就等于档案齐全了。现在审计署以往任何一年统一组织的任何一个审计项目,档案没有齐全的,因为纸质的东西不可能报到审计署,审计署也没有地方存,调阅全国性的统一组织项目档案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完整的档案,这是我们一代审计人的遗憾。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要利用现有的设备设施,加强数据的安全。这两年审计署的集中整训,都要讲安全和保密的问题,数据的安全一靠技术,二靠管理。审计的时候千万别怕麻烦,数据该存储到服务器里的,再麻烦也得存,使用的时候再导出来,不能装在笔记本电脑里带着满世界跑,一定要克服这种怕麻烦的思想和麻痹意识。尽量利用我们建成的涉密网络来传输数据,20*年审计中一定要落实这个事,安全问题要一票否决,电脑丢了,硬盘丢了,数据丢了,今年你这个单位就别评优了,个人先进也别评了。我们各级领导要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出了事千万别姑息,一定要处理,一定要举一反三。

在整个金审工程二期建设的过程中,特派办的任务很重。希望这次会议以后,大家把各自特派办的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审计工作好好梳理梳理,找出优势,找到不足,有哪些强项可以发挥,哪些弱项需要弥补。副特派员或者助理来参加会议的,回去要向特派员或者领导班子好好汇报,争取统一认识,进一步做好各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