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一)
时间:2022-07-15 11:43:00
导语: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34、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决定》指出:“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这是落实十六大精神的一个新要求。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党内选举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在制度上要有所创新,在具体操作上要不断细化和规范。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一是"硬化"依据民意确定候选人的原则。扩大民主推荐范围。候选人名单应由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可考虑对民主推荐的结果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二是采取上级党委提名、党代会代表联合提名以及党员个人自荐竞选提名等多种提名形式,建立组织提名与党员或代表提名相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提名制度。明确规定党员或代表提名的原则和比例。不论通过何种方式提出候选人,都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大会主席团和同级党委提出,并经过考察和资格确认后,才能确认为候选人。
第二,建立健全候选人介绍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介绍候选人的方式方法。党组织介绍候选人基本情况时,除本人简历以外,应包括候选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考察情况,并对选举人提出的询问作出实事求是的答复。建立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制度,候选人可以自我介绍,也可以发表演说,并对选举人提出的质疑作出说明和回答。这样,有利于增进选举人对候选人的了解,有助于选举人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投票,减少盲目性。
第三,坚持和完善差额选举制度。一是适当扩大差额比例。各级党代会代表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可以适当扩大;党委委员、常委候选人的差额人数,也可以适当增加。二是逐步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基层党委书记和副书记,都可以考虑直接进行差额选举,差额人选可以扩大到一定比例。还可以在基层进行竞选制的试点。
第四,逐步完善党代表民主选举制度。一是《党章》或党内选举法规可对党代表的资格认定、选举办法、权利与义务、学习培训等进行明确规定。党代表除了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外,还要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二是对来自地方和基层的代表,逐步实行自下而上的党代表提名制度。党员可以自荐为候选人。三是逐步扩大党代表直接选举范围,逐步完善和推广县、市党代会代表由党员直接选举的做法。四是实行选区直接选举和罢免党代表制度。为了便于提名和罢免,党代表选区应视实际情况而划得小一些。
第五,适当调整各级党代会代表的构成比例。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可适当减小,一般不超过50%。适当增加普通党员、基层干部、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务工作者、党的理论工作者等的代表比例。可以考虑划出一定比例的代表名额,用于党员自荐并通过竞选产生。
第六,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制度。党支部一般应进行直接选举;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积极试行乡镇党委和中小企业党委的直接选举。可以进行市县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由党代会直选的试点。
第七,建立选举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界定选举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如非组织活动、拉票等。适当制定一些具体的禁止性规定,规范选举行为。实行党员监督选举程序的制度。
35、要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
“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这是《决定》为保障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而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其实质是保证尊重党代会、人代会的选举结果。
选任制领导干部,是指通过各级党代会或人代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是同级党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之一是选举同级全委会领导成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同级国家机构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之一是选举同级政府领导成员。根据党章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这些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都有相应的任期;如无特殊的理由,一般不得变动他们的职务。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不仅仅是对干部本人的态度问题,而是关系到是否尊重党代会、人代会的选举结果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及其领导同志缺乏法制观念,用对待委任制干部的办法对待选任制干部,随意调整选任制干部的领导职务。有的地方,党代会、人代会召开不久,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就纷纷被调动。有的到下次换届时,上次党代会、人代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几乎没有了。这就严重影响了党代会、人代会的权威。《决定》提出要“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根本的是严格实行和执行制定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对于由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在任期内不要随意调动和委任他职。为了防止出现随意调动和委任他职的情况方式,应该作出一些规定。比如,可以规定,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动或委任他职的,在一届任期内选任制领导调整的最高比例;超过这个比例的,上级党委、人大不予批准。再比如,可以规定,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动或委任他职的,属于人代会选举的,必须事先征得人大常委会同意,并向下次人代会作出说明;属于党代会选举的,必须事先在全委会通过,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地方,还需由党代会决定或事后向党代会作出说明。
36、要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
《决定》强调“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俗称“一把手”。同志曾经指出:“党政‘一把手’,既是班子中平等的一员,又在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工作做得如何,班子状况怎样,同‘一把手’关系很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
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和培养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坚持高标准。同志曾经对各级党政“一把手”提出了“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的要求。坚持原则就是要“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党性的最高原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原则性是第一位的”。把握全局,“就要求在工作中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善于照顾全盘,能够协调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领导班子内部,要用大局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处理矛盾。”团结同志,“就要求胸襟开阔,光明磊落,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绝不允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加强修养,“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克服庸俗的权力观念,加强对党、对人民的责任意识,不要被各种各样的‘关系网’束缚了自己。”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党政“一把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风及其标准,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加强自身修养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各级党组织加强对“一把手”的配备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党政主要领导在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监督,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因此,为了爱护干部,党组织要抓好对干部的经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总结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对主要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主要领导干部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加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更加谦虚谨慎,更加自觉接受监督,更加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37、要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决定》提出:“要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这是对地方党委领导体制、领导结构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按照党章的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的工作;由它选举产生的常委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的职权。但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出现常委会代替全委会、书记办公会代替常委会的情况。现在,各级地方党委通常设置书记、副书记五、六名,有的甚至六、七名,接近甚至超过常委会成员的半数。党委内部关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命,书记办公会一旦形成了统一意见,到常委会上通过只是一个形式,这就严重削弱了集体领导。同时,不少党委常委分工负责的工作,常常还有一位副书记分管,仅在常委会内部就形成了两个工作层次,增加了工作协调的难度,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党委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纷纷呼吁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许多方案。有的提出,取消副书记的设置,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有的提出,在书记之外只设一名副书记(政府首长兼任),党委内部的工作由常委分工负责。也有的提出,减少副书记的职数,副书记与常委的分工不重复。可见,《决定》提出的地方党委领导结构这一个重大改革举措,是深得党心民心的。
总之,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是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需要,是提高党委常委会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总体上减少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职数和
人员。
38、怎样理解《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要求?
《决定》指出:“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这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四个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给党的基层组织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比如,农村有大量党员进城务工经商,许多地方出现了"有组织无党员"的情况;乡镇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专业协会)不断涌现,以乡镇、村为依托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又比如,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企业大量涌现,同时大批企业停产、破产、关闭,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和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调整。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怎样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积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因此,按照《决定》的要求,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调整组织设置,就是要根据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活动和坚强的战斗力。一些地方党委提出,除了根据农村、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这种基本方式之外,要把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在楼宇上、项目上、产业链上和各种专业协会上。这些探索都要坚持并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就是要适应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行党的基层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与时俱进。改进的着眼点是两个:一是要紧紧围绕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二是要有利于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决定》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为载体,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国有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关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高校党组织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做好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这些要求,都是根据“两个着眼点”提出来的。在这方面,各地都创造了一些好经验。比如,在农村,有些地方实行了“支部+协会”的经营模式,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服务,群众称之为“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有些地方开通了“党员农贷快车”,帮助党员致富,并通过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致富。这些做法是让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创新举措,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39、要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
《决定》指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是根据新形势要求提出的一个新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我们党是执政党,正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开创性的事业。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这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发展党员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建设包括发展党员工作,既要立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又要着眼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积极而慎重地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有利于扩大党同社会各个阶层的密切联系,使党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吸收社会各方面优秀分子入党,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和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把握住“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纲领和路线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这四个要件。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不仅要严格党员标准,严把“入口关”,还必须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党员进行严格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出身成分、社会职业与保持党员先进性有一定联系,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党内用什么阶级的世界观教育引导党员。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还有一些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设党,坚持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保证了党员的先进性。我们要遵循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大熔炉”三个字上下大工夫,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教育、改造、提高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
40、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决定》指出:“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个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发展党内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科学结论。事实表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坚持和发扬得好,我们党及党所领导的事业就充满生机,蒸蒸日上,即使出了偏差也能及时得到纠正。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就会犯错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发展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实际上也对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要求。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我们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十六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九项任务,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这些任务,都对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新要求,都需要激发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完成。因此,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示范、动力和保证。
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实现党的纲领为目标,以引导、保护、发挥积极性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各级党组织的职能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来展开。发展党内民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从党的中央委员会
到每一个支部,从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在党的会议和党的报刊上参加政策问题的讨论,从党内的选举到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当然,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而不是无原则的自行其是,更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那一套。
41、要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
《决定》强调:“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这是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目的是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章规定,党员有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八项权利。在这些权利面前,全体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党员的权利得到正确和充分行使,对于增强党员的政治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们的思想将日益活跃和开放,这种变化必将反映到党内来,引起党内思想更加活跃和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成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推动力量。我们必须适应这种
变化和发展趋势,充分尊重并保护好、引导好党员的民主要求。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就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开辟和创造党内民主的新途径,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切实监督。现在,一些地方党内知情渠道不畅、形式单一,基层的许多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反映到上面,少数人甚至个人盲目决策、随意决策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而且客观上助长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1995年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要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针对党员知情权得不到落实的现实,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解决党务工作神秘化,普通党员尤其是农村党员对党内事务了解不多等问题。通过会议、文件、媒体等多种形式,逐级和及时地向党员通报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党的各级组织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情况;规范“先党内、后党外”制度,坚持重大事情党内先知道,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发动,从而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实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针对党内决策征求意见的范围不够广,特别是征求普通党员代表的意见少,党内活动多停留于领导干部层的问题,疏通党员民主参与渠道,做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提出和变更,党的有关重要文件的出台,事先在相应范围内进行预告并广泛征集党员的意见。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出台前可以在全体党员中征求意见。
要建立情况反映制度。明确下级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对党内事务和经济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意见和建议的反映渠道和程序。各级党组织要明确机构负责收集、处理党员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将处理情况进行反馈。注意发挥党代表反映党员呼声、保护党员权利的作用。
要健全保护建议、批评、揭发、检举人权益制度。党员有对党组织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揭发、检举的权利。要健全制度,保护建议、批评、揭发、检举人的权益。特别是要详细规定揭发、检举人以及揭发、检举的内容严格保密的程序和责任,对将检举、控告材料转给被检举、被控告的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应负的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方式方法,确保党员的监督
权不被侵犯。
42、要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
《决定》指出:要“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这是扩大党内民主、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新举措。
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最重要的基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体现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健全和
完善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要按照十六大精神,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代表大会更好地发挥在同级组织中最高领导机关的作用。
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代表产生要引入竞争机制,保证党代表由党员选举、对党员负责、受党员监督;党代会充分审议而不是简单地“学习”、“通过”工作报告;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等等。而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早就实行了代表提案制度,党代会目前还没有实行这种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引入代表提案制度,不仅仅大会主席团可以提出议案,代表也可以个人或联名提出议案,确实是发扬民主的一个重要措施。它保障了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提议权,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机制。将代表提案制度引入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对于扩大党代表在最高决策机关中的民主权利,健全党代会决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完全必要的。
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比如,代表提案议题的范围、代表提案的形式和程序、代表提案的处理及处理结果的回复等等,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
一整套科学的规范。同时,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相应地要延长会议的会期;各级党委要建立代表提案受理和处理机构。因此,建立和实行这一制度,应该先在一定范围进行试点,摸索经验,建立规范,然后再逐步推广。
43、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政权,有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而且权力之大,可调动的资源之多,都是未执政前所无法比拟的。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执政后地位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可能出现腐败现象,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认识历来是十分清醒的。同志强调,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十四大以后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仍严重存在。同志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多次指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经不起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弊端等原因,腐败现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决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正是在深刻总结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腐败现象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都是格格不入的。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
第一,坚持反腐败斗争是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保证。第二,坚持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第三,坚持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党同
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殊死较量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之,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我们既要持久作战,又要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44、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三个团结”
《决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三个团结”紧密联系起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论断。
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党的团结不仅是增强党的活力与战斗力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同志曾经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同志也指出:“党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全党同志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党的团结,维护党的团结,增强党的团结。
党同全国人民的密切联系和坚强团结,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和改革时期也是这样。我们党是代表全国人民执政的,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全国人民与党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坚实基础。现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各自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但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我们的共同利益。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才有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同时,广大海外华人、华侨都希望祖国富强,也是支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增强“三个团结”,核心是要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中央的权威,是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的保证。必须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这是党和国家的大局,是高于一切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自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党的原则就是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赋予各个地方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有的权力,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地方要坚持贯彻中央精神与立足本地实际相结合,坚持对当地人民负责与对全国人民负责相统一,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上一篇:在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致辞
- 下一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