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特点及建设新思路初探

时间:2022-07-15 09:32:00

导语: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特点及建设新思路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特点及建设新思路初探

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导力量和骨干力量,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必须准确把握其特点,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严格其管理,提高其素质,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村干部作用的新思路,新途径,解决“三农”问题,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准确把握村干部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度,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问题。如早在大革命时期,同志在总结广东海丰和湖南农民运动的基础上,就深刻地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党应该依靠贫农团结中农进行革命斗争。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作为亿万农民群众的带头人,广大的村干部,在准确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提高其素质,履行其职责,完成历史使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我认为广大的农村干部群体有以下共性和个性:

(一)身份的双重性。村干部是没有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的干部,属于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但又被党组织和政府当作干部使用,是真正的兵头将尾。这一特点决定了村干部时刻处在矛盾的焦点上。一方面,他们代表党和政府要求农民履行义务,按时交纳“皇粮”国税和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又代表农民,包括代表自己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意愿和要求,他们往往处在夹缝之中,必须做到两头兼顾,否则就难以履行职责。

村干部身份的双重性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进无路”和“干部”身份的暂时性。即不论你优秀与否,能力如何,成绩大小,威信高低,都因没有政策规定而不能“吃皇粮”,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简言之,村干部能当上党支部书记,就是仕途之终,如果退下来,干部身份就自然消失。

(二)工作的终端性。村干部的工作除了非常复杂,非常艰苦之外,还具有非常明显的终端性。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的各项任务,包括各种中心工作,如统筹提留,计划生育,兴修水利,校舍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包括膑葬改革等等,村干部们既是领导者,又是工作队员。总之,他们是贯彻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最终层次的组织者、执行者,又是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直接的反映者。这两方面都没有退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村干部在工作上处于如履薄冰的境地,工作推进不了,上级面前难以过关;工作敢抓敢管,得罪人多了,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时,则可能票少而掉“官”。

(三)报酬的象征性。村干部不拿国家工资,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只拿少量的误工补贴,完全是象征性的,与村干部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反差很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他们的劳动价值。如我县有的村干部年工资不足1000元,有的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几个月甚至一年不能兑现。他们基本上是靠对党和人民的朴素情感在工作,在奉献。有的村干部工作一年两年,不仅没有得到多少报酬,反而还要贴钱。如乡镇催收的“三粮五毂”,特产税等各种款项,时效性强,不能拖欠,村干部只能想法筹钱完成任务,再回过头来找群众收钱,根本收不了的,村干部就只能“背”着或“贴”着。

(四)管理的自治性。村干部身份的双重性,工作的流动性,和居住的分散性决定了其管理方式主要是依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组织上以引导式、教育式、启发式和示范式为辅。因为行政手段等从根本上讲对他们起的作用不大。这是他们本身的农民身份决定的,由于身份的局限,他们本身在政治和经济待遇上就不存在什么期盼,不做村干部,他们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当了村干部也没有什么“实惠”可言。这也是目前村干部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真正优秀的不愿干,想干的大多是缺乏搏击市场经济风浪的人。

(五)素质的差异性。村干部从思想观念,经历阅历,文化程度和年龄结构都参差不齐。仅以奉节县为例,829个农村党支部书记中,50岁以上的就占了51.3%,小学文化的就达了34.1%,在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情况下,想要改变村干部年龄、文化和其他方面的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村干部选用路子现在是越来越窄。目前的村干部队伍,对于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头脑清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秀青年农民来讲,正在逐步丧失其吸引力。他们或外出务工,或上项目闹市场,不愿再往这条在政治和经济待遇上都看不到什么希望的“胡同”里钻。

由于以上因素,村干部在总体上的优势是与广大农民群众有天然的联系,熟其情况,知其疾苦,晓其所思、所愿、所盼,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善于处理农村复杂情况。其不足是多数村干部眼界不开阔,思想观念事较为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康即安,小富即止的思想,特别是由于处在最基层,显得务实有余,开拓不足;解决当前矛盾多,考虑长远发展少;被动应付多,主动探索少;注意研究战术,即解决烦琐具体问题的多,缺乏战略思考,即针对本村实际,探索富民兴村经济发展思路不足。

二、正视制约村干部发挥作用的因素

影响村干部作用的发挥有其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是:

(一)自身的局限。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活动范围和环境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能固定在某个地方和岗位,在狭小封闭的空间活动。加上日上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的生活方式,导致其眼界不开阔,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以农为本,老守田园,知足常乐,小康即安,小富即止的传统观念,使我们许多农村基层干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敢打破农村基层干部的固定化格局,走出农家小院,闯入大千世界,走向广阔的市场,从事生产和经营,创办经济实体,搞大流通,创大效益。总之,缺乏敢冒风险和渴求新知识武装的精神,旧的东西很难改变,新生事物很难接受和传播,越是边远和落后的地方就表现越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上,有的村干部自己是科盲,自称几代人都是那样耕种收割的,高科技不稳当有危险。并且由于首先要投入钱,他不敢想,更不敢干,当然就谈不上号召群众带领群众科学种田致富了。

(二)管理的松懈。农村基层改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其理应受到重视和保护。但在许多地方却并非如此,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往往对其无为而治,任其自生自灭。一是政治上缺乏关心。村干部工作非常艰辛、复杂,但每年但能评上乡以上的各种先进却寥寥无几,都被乡干部或乡以上的干部占了名额,村干部工作成绩再突出,也因政策规定进入不了乡镇干部的序列。个别的就是被选为了乡镇领导干部,也改变不了农民身份,一旦不再从事乡干部工作,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因此,有的村干部不愿干,并不主要是工作太难,他们长期奋斗在艰苦的农村第一线,有股特有的韧劲,吃得了这份苦,并且也是苦中求乐。真正紧锢村干部积极性的,是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奔头。

二是工作缺乏支持。在贫困山区,许多村社地域偏远,山高坡陡,乡镇以上干部很难去一次,就是偶尔“光临”,也常常是“身”到,不是“心”到,身入而不是深入,对村干部压任务多,提要求多,具体指导帮助少,为村干部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花的精力和时间少。特别是村干部世世代代居于一地,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与乡邻产生矛盾也无法回避,交流到其他地方去工作,因而在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的树被砍、猪被盗、鱼被毒,甚至人身受到伤害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当这些问题发生时,上级往往不能及时给予村干部支持,调解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甚至指责、批评,缺乏体恤。村干部本来工作负担重,待遇低,工作上缺乏激励机制,有的上级党委和政府又不为其作后盾,因而常常心灰意懒,不安心。不愿干,造成村干部队伍不稳,后继无人。在一些地方,不能好中选优,只能平中选好,甚至,搞轮流坐庄,我县有一个乡7个村党支部书记,其中辞职我外出务工的1人,申请辞职的3人,有一半以上的村支书不愿继续干下去。

(三)外部的羁绊。村干部地位虽低,但工作范围大,接触面广。在村里,处理某件事,解决什么矛盾,特别是调解纠纷,往往因复杂和强大的宗族势力、家族关系所制约,步履为艰,得罪一人,就可能得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村外联系工作,特别是跑项目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更是困难重重。这一方面与他们的素质、眼界和不懂社会上的规矩有关,即对外部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往往是无所适从,许多人情世故上的事情“懂不起”有关,更重要的是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把他们当回事,心理上看轻他们,行动上就怠慢他们,挥之即去,甚至故意管卡压,使村干部们往往事倍功半或无功而返。

(四)发展滞后。贫苦地区的生存代价比发达地区要大得多。在农村,农民占有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且质量差,以坡地、山地为主,村干部的误工补贴没有集体积累来支付,而是在农民的统筹提留款中解决,这本身就存在同农民利益的矛盾。使村干部们底气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不发达,在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实事上手长衣袖短。如我们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条件差的农村,之所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只要求群众计划生育怎么搞,皇粮国税怎么交,相反,在壮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生产经营、脱贫致富等方面起好政策、信息上的导向作用,以及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而一家一户难以做好的事情,如水的问题、电的问题等方面做得不好。就是在解决农民群众的集体问题中,我们的一些村干部也存在以权谋私,借机为自己捞取好处,或作风粗暴,以“土皇帝”自居,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由过去的“舟水”关系、“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水火”关系。村干部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农民群众从我们的村干部身上看我们的党,看我们的国家,是非常直观和具体的,因此,村干部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根本上讲,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党的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人民就拥护你,反之就有可能反对你。同样如此,如果村干部的素质不高,一事当前只为自己打算,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农民群众就会联合起来上告你和罢免你。在这方面,古人很早就给了我们警示:“审智知民能,善度民力,荣以率之,正以矫之。反赦其身,止欲去愿”。告诫我们要能够确切地知道人民的承受能力,善于正确地估计民力,身体力行以带领民众,用正确的行为来矫正民众,反求于自身,纠正私欲去掉私愿。先贤以这些劝勉官吏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诤言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三、明确规范村干部的职责及任务

村干部的职责及任务主要是:

——精神感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去激励、启迪广大农民群众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

——智力支持。引导农民群众烧市场经济的香,拜科学技术的佛,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田秀才、土专家。为农民生产经营、脱贫致富起好决策、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发挥参谋智囊作用。

——桥梁纽带。村级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农村最基层的代表,又是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最直接的代表,村干部就是要努力发挥好在党同农民群众之间这种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

——率先垂范。作为农村基层的带头人,村干部就是要率先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履行公民义务,带领农民群众富民兴村奔小康。

具体来说,村干部的职责及任务主要在以下五点:

(一)坚信念。教育和引导农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信共产主义信念,主要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农民身上,私有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使一些本来靠义务、道义、责任来做的事,没有钱就难办到,有的人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误以为就是“分田单干”,对“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置之不顾,把一切都看成是自己的,有的甚至不惜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有的不实行计划生育,有的乱占耕地,有的乱砍滥伐森林,有的偷税漏税;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买卖婚姻,赌博,以及宗法式的封建家族关系又有抬头之势。因此,把农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凝聚起来,是极其艰巨的,做好这项艰巨的工作就需要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不懈努力。

(二)强实力。努力发展经济,壮大集体积累,切实富民兴村,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这是村干部的根本职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同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相同的路线、方针指引下,为什么有的村发展快一些,好一些,有的则发展慢一些,有的甚至“小河依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根本还是人的问题,在于是否有一个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因此,农村基层干部一定要把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发展经济,关键是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要破除单纯的温饱农业观念,走致富农业的路子,把农业看成是具有商品属性和增值效能的商品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商品价值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品种。破除粗放型农业的观念,走集约化农业的路子,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开发优质高产高效的农副产品,投大积累,增加投入,实现良性循环,把农业发展引向集约化经营的方向。破除单一的种植农业观念,树立综合农业的思想,坚持走种养加农工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路子,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比较效益。切实把我们农村建设成“山上绿色戴帽,山中小果缠腰,山下稻香鱼跃”的美好家园。

同时,还要克服“经商要冒险,种地最保险”和“七十二行,庄稼为王”的狭隘农业观念;克服把小康看成“天堂”,认为可望不可及的畏难情绪;克服把小康看成“温饱”,认为现在已经吃穿不悉的自满观念;克服把小康看成可坐等其成,认为不必大干苦干的懒汉思想等,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带领农民群众脱贫富奔小康,特别是思想上要树立农民增收的根本思路在于让多数农民不再做农民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要让更多农民从田里走出来,去从事其他生产经营,主要是以城镇为栽体,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倡新风。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村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搞好计划生育,深入开展创文明村社,文明户的活动。坚持“五提倡五反对”,即:提倡正常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婚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学习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扶贫帮困,反对损人利己;提倡卫生绿化,反对污染环境。广泛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

(四)夯基础。坚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和支部工作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支部的工作,提高支部民主管理,依“制”办事,科学决策的水平。二是通过建立完善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等制度,创造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条件,推进村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通过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让群众自己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夯实村民自治、村务管理制度化的基础。村支两委要结合本村实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在全体村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村民自治守则,文明公约,卫生管理规定,邻里关系处理等村规民约,把它作为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村民根据这些村规民约来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根据这些村规民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育后秀。加大村支两委及新组后备干部的培养,并以此推动广大农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争做新时代知识型、科技型农民。全国山区的农村干部后继乏力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必须重视对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储备和锻炼提高。应把“五大生”,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乡村企业管理骨干和在市场经济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特别是生产能手、致富能手、管理能手等作为后备人才,采取各种形式压担子,利用多渠道交任务,努力提高他们的根本能力。以增强村级班子的生机与活力,并以此推进整个农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全面探索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渠道和途径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一项继往开来,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方位进行。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坚迫性。

我国是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国度。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都是从农民起义开始的,在“三农问题”上,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利益问题,包括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龙头。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需要是坚强有力、团结协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民基层党组织。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建设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必要前提。离开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的。

因此,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和乡镇党委,一定要从推进农村政策,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实现第二步宏伟目标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建设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认识,严格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要求。坚持做到思想有位置,工作有盘子,实践中有路子。特别要抓住中央将村干部作为“三个代表”教育对象的契机,加强有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其素质,增加基建设新农村的本领。要注重克服应村思想和厌战情绪,特别克服以为三年集中整顿了村级班子取得了显著成效,就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该松口气了。要不断研究和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

(二)开发和培养村社人才资源,从组织上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如前所述,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产生于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制约,即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关键是能否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我认为乡村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开发,村干部的入口关把得不严,出口渠道不畅通,以致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乡村干部队伍的问题成因,以改革不适应乡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制度为重点,开发和培植乡村人才资源,是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从组织上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选好党支部书记,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革除村干部选拔机制的弊端,严格选拔程序,建立有利于村干部脱颖而出的好制度。长期以来,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山区,村干部的职位不只乡官“钦定”,就是被当地的家族势力,宗族势力所把持,支书们年龄大了,也往往把自己的儿子作为首选接班人。这些根本谈不上民主的选“官”,陋习不彻底革除,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通过把好村干部进口关来解决村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主要是以党章、选举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依据,主要是用党员民主推动逐村基层民主。按依法民主和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竞争原则,选好村干部,把好入口关。这也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选人机制。除了公开选拔外,目前正在探索进行的村党支部班子选举“两票制”,就是被实践证明的好制度。

所谓“两票”制,就是改变过去单纯由乡镇党委定好候选人让党员进行选举的做法,把候选人的提名权、推荐权交给党员和农民群众。“两票制”中的第一是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票,主要看党员和群众推荐以及被推荐人在党员和群众中的公认程序,为乡镇党委确定正式候选人提供依据,“两票制”中的第二票是党内选举,在党员大会上正式选举。

二是明确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群众满意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在注重“德”的前提下,把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能力作为选拔村干部的重要标准。

三是拓宽用人视野。针对当前农村一些地区村级党组织干部老化,后继乏人的实际,应打破传统的“限定村内人选,固定本村任职”的框框的束缚,坚持多渠道选人,注意从复员退伍军人,返乡知识青年,乡镇企业中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党员,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开辟村际交流,机关公派,以强带弱,跨村兼职新途径,配强农村基层班子。

(五)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完善教育管理和监督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机制。全国山区的干部基本上都有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懂粮食生产就多,懂多种经营就少;懂农业的多,懂二、三产业的少;懂生产领域的多,懂流通环节的少;懂传统生产技术的多,懂现代科学技术的少。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包括强化岗位素质培训,任职资格培训,以及学历培训等。强化其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教育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水平。帮助村干部努力改造世界观,造就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鼓励村干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农意识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使村干部的素质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担当起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二是约束机制。旨在规范村干部行为,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健全的监督体系的约束,要强化党内监督,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用党的纪律约束基层干部,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纪委的作用,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村干部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严格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实行党员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增强监察效果。要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扬人民群众的民主监察作用,建立村民代表议事会,保障村民的参政议政权,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村级政务和财务,通过公开栏和村民大会向村民公开,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保障村民的监督权。要大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根据农村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村工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特别在农民比较关心的财务管理、农民负担、三提五统、土地分配等问题上,提高透明度,不断推进农村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缴励机制。村干部的工作非常复杂艰苦,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激发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如选优汰劣制,注重从先进村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对不胜任现职的村干部则及时予以调整,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制度,通过量化标准,严格考核,把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确保实绩大的村干部收入也高,以奖优罚劣,建立村干部退休退职生活保障金制度,村干部实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等,以解除其后顾之忧,通过完善各项激励制度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想干事、能干事、也会干事的工作局面。

四是工作运行机制。主要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发挥村委会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特别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在农村基层要牢固树立党组织的领导地位,这是一项重大原则,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按章办事,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建立和完善议事规则,村党务和村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村党政负责人要摆正位置,各负其责,互相支持,争做一对好村官,党支部书记要在村发展的宏观方面多考虑一些,在经济发展思路,村干部队伍建设,基层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上多花精力。村主任要冲在第一线,敢于坚持原则扮“黑脸”,在宅基地审批,各种税收的上缴,计划生育等工作上多投入些精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要互助帮助,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家和万事兴”,书记和主任和睦齐心,才能把村里的事办好。

(四)探索构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常抓不懈的动力系统。

农村交流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否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是否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到位,措施上得力,因此,必须探索构建县委挂帅,乡镇党委牵头,各级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动力系统。

一是强化县委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责任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委一定要从农村的发展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树立不抓好农村基础干部队伍建设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只有在认识上有高度,在工作上才有力度。县委书记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实行县委书记的定期调研制度,常委会定期研究制度,县级干部联系乡镇书记制度,特别要加大对乡镇党委抓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和督查力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定期检查评比,实行诫勉制和末位淘汰制。年终考核中,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排在最后一名的乡镇党委,如无特殊情况,书记应被免职或降职使用,排在倒数第2名的乡镇党委应予以诫勉处理,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排名第一的乡镇党委书记应予以提拔重用。采取奖优罚劣的工作方针,就能调动乡镇党委的工作积极性,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进程。

二是加大乡镇党委狠抓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和初级层次,乡镇在县村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枢纽地位。强化乡镇的核心领导——乡镇党委对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村干部队伍建设就有了保障。

乡镇党委要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首先是抓好自身建设,要改革用人机制造好配强党委领导班子,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采取以基层选上边等多种形式,多渠道选拔熟悉农村工作,具备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经过综合部门多岗位锻炼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进党委班子,有效地改善班子结构,要针对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少的问题,深入开展“十百千”活动和“一帮一”活动,即每个乡镇干部一年为农民群众办10件实事,联系100家农户,走访1000名群众,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名贫困户,为帮扶对象捐一点资金,提一条路子,供一条信息,上一个项目,教一门技术,一包两年,不改变面貌不脱钩,特别要在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通过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基层作村干部作出表率,在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继续做好三个坚持:坚持把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的重点继续放在前三年整建的后进村上,在工作的力度上继续向这些村倾斜,坚持把精兵强将派到后进村帮助巩固工作,下派干部和部门包村主要向这些村倾斜;坚持不断研究整建精化的后进村党支部,尤其是村级班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上向这些村倾斜。

三是积极探索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各项栽体。

——积极探索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有效载体。我们党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历来十分重视,并始终不懈地探索其有效载体和途径。如70年代的“整顿组织”,“路线教育”,80年代的“整党”,90年代初的“农村新教”,90年代中后期的“整软”,创“五好村”,建小康村,开展“宗旨”教育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中开展的”三个代表“教育活动,更是对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在内容和载体上的有效探索。从内容上看,“学教”活动要达到目标是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各项工作得到推动。比过去规定得更明确,更具体。从载体上看,突出了操作性和完整性,即把征求群众意见和整改贯穿于整个学教活动之中,看得见,摸得着。我认为,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在载体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看准了就长期不懈,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连续抓几年,不能一年一个花样,不能这项活动才刚刚启动,又出台新的活动。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把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当“晴雨”,需要就抓下,不需要就不闻不问,或运动或突击式抓法,搞一阵风。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做到该想的早预见,该讲的早提醒,该帮的早做工作,多下“毛毛雨”,少放“马后炮”,不要等问题成了堆才临时抱佛脚。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才会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