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时间:2022-07-14 06:33:00
导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时代在发展,理论要创新。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的年代,更应大力推进理论体系的创新。这是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方向。
理论体系的创新,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恩格斯说过:“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毫无疑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也必须面对现实,认真地研究客观实际究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生长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结合,既抛弃了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又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提出的新问题,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比如,过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及其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般的阐述,而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理应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重点和理论创新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曾经说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就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科学,现在已经具备了过去所没有的深入研究并能够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已经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候,必须认真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看一看它纠正了哪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增添了哪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新观点;看一看其中哪些是属于中国特殊的东西,哪些是可以上升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东西。这是我们能够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
“生长点”之二,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我们过去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和思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实的社会主义与传统理论上所讲的社会主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我们对此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制定的政策往往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长期的艰辛探索,而且要准备经历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因此,我们要不断从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探索,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上世纪50年代,同志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就提出过要“以苏为鉴”。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他说过:“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但应该说‘’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按照人的思维认知特点,反面教训往往比正面经验更容易引导人们跨入真理的大门。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候,务必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在一个半世纪里,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
“生长点”之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并从中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任务。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还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就要不断地研究它,并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同志在2000年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其中就包括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他指出:“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广泛结合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要使大家认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方面,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只有坚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才能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实现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崇温
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进一步转化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编写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又要有世界眼光,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要有世界眼光,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作为其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对手,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只有具备世界眼光,我们才能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反映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因素,研究和解决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所需要把握好的重大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要有世界眼光,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观察世界大势,牢牢地把握时代的主题,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走自己的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只有具备世界眼光,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才能更好地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和诠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要有世界眼光,是在同世界上各种思潮的交流和撞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光辉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这一思想曾遭到“伦理社会主义”、“人的自由选择论”等种种思潮的曲解和指责。在种种错误思潮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坚定不移地重申,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世界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本身的认识日益深化的今天,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应坚持运用世界眼光,深入研究和剖析世界上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吸取和改造其中包含的有价值的文明成果,破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根据新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构建富有新意的教材结构体系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赵曜
我们党一向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就科学社会主义来说,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社会主义是他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基础,二者都为社会主义作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最终归宿。就学说的实质而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大社会主义学,即变革社会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以社会主义为核心,把社会主义同哲学、政治经济学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因而它能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为依据,从而引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在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和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中心”,不是指运动指导中心,而是指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同志指出,18世纪末,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中心转移到德国;20世纪初,中心移到了俄国,随后又移至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中心不断从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形成的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人更有资格和条件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比较权威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需要构建一个富有新意的崭新的教材结构体系。编写这样的教材,应当坚持一个指导原则、处理好几个关系。
坚持一个指导原则。这就是: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就是以、邓小平、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衡量这本教材质量高低、是否合格的最主要的尺度。
处理好几个关系。具体是: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内容要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二是历史和逻辑的关系。教材应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按照历史顺序展现理论,体现历史与逻辑、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三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教材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又要叙述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讲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四是思想和运动、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词有几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其次是指社会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实践;再次是指思想,即指导这个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制度作论证的思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只是就思想理论而言的,不能也不应把它滥用到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上,贴上“科学”标签。既然科学社会主义是就思想理论而言的,教材的正文各章只应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制度的问题可放在绪论和结束语中。五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思潮与派别的关系。社会主义就思潮和派别来说,从历史到当代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除科学社会主义以外,世界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不应采取“唯我独社”的态度,一概排斥和否定,而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予以恰当评价,总体上要划清原则界限,在具体问题上则应对具有价值的观点予以肯定。
编写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任务既光荣又艰巨。这种教材应是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精品。它的基本内容不仅现在无懈可击,若干年后也能站住脚,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编写这样一部教材,意义是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也是治党治国的根本。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这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生命工程。
- 上一篇:相承的两大理论成果
- 下一篇: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